湘鄂渝黔边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

湘鄂渝黔边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

伍鹏[1]2002年在《湘鄂渝黔边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文中指出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湘鄂渝黔边区是我国历史上重点扶贫开发的地区之一,现在又位于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地缘关系密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各行政区域在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也具有差异互补性,具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本文以区域经济合作、区域旅游开发、以及旅游学等原理为基础,结合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市场学等学科知识,对湘鄂渝黔边区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边区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和现实基础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该地区如何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在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战略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正文和结束语两大部分,正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部分:湘鄂渝黔边区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简要分析边区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促使边区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区域旅游合作之路。 第二部分:区域旅游合作是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首先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内在规律两个方面论证了区域旅游合作是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概述了世界和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开展的现状,然后对边区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有利条件和现实基础进行了分 析。 第叁部分:湘鄂渝黔边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重点。主要阐 述了边区旅游开发应贯彻“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等战略思想,应着重实施 旅游形象驱动战略、突出文化,加强保护的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客源市场开发战 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战略重点。 第四部分:湘鄂渝黔边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的实施途径。重点从合作编 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合作进行 旅游形象宣传及客源市场开拓、合作分层次开发旅游商品名牌等方面对边区区域 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

谢莉[2]2007年在《湘鄂渝黔边区旅游资源特色及民族生态旅游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分析了湘鄂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提出民族生态旅游是该地区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

蒋辉, 赵奇钊[3]2005年在《湘鄂渝黔边区旅游协作开发》文中指出湘鄂渝黔边区旅游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被称为“中华旅游第一走廊区”。但边区的旅游优势资源,还未被开发利用,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边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边区旅游协作开发战略,应建立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培育边区旅游产业协作圈;联手规划,整合发展;构筑边区人才资源共享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

徐从欣[4]2011年在《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断深入开发其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并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边区发展环境的优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因素共同推进了民族边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的发展步伐。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想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需要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和重点,打造以“点”带“轴”、以“轴”带“面”和集群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要逐步确立以围绕调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培育龙头企业、深化文化资源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发展对策体系。同时,民族边区更要注重建立健全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政策、人才叁方面的保障机制。

冷志明[5]2005年在《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省毗邻的交界地域往往表现为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应该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道路,资源共享,获得成本优势;市场互利,做大产品市场;环境共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实力,实现全局共赢。共享性、外部性、互补性、公共性是边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据此,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要制订出相应对策。

王兆峰[6]2005年在《湘鄂渝黔边旅游市场开发与合作营销研究》文中认为湘鄂渝黔边区历史上就是一个地域圈,旅游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环境相同,旅游合作具有良好的优势。但边区旅游产品重复雷同,旅游市场混乱,竞争无序,市场宣传促销缺乏整体性,影响边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只有加强区域合作,选准目标市场,实行分级分层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陈国生[7]2004年在《湘鄂渝黔边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湘鄂渝黔边区的旅游资源以神奇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名胜古迹为基本特征。目前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尚处于半开发或待开发状态。制定湘鄂渝黔边区旅游发展战略,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可以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方迎[8]2007年在《武陵民族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法律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武陵地区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区。湘鄂渝黔边区是我国历史上重点扶贫开发的地区之一,现在又位于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这一地区其以神奇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名胜古迹为基本特征,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地缘关系密切,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然而,由于行政界限的分割,导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严重,造成地方经济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给边区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目前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尚处于半开发或待开发状态。因此,本文认为,武陵地区应该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道路,资源共享,获得成本优势;市场互利,做大产品市场;环境共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实力,实现全局共赢。共享性、外部性、互补性、公共性是边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本论文分为导论、结语和四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归纳。第一章“武陵地区的历史和地域范围”,通过介绍“武陵地区”的地理概念、范围以及武陵地区各组成地方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阐明了本文将“武陵地区”这一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通过对比如今的武陵地区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经济关联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引出本文的主要论点——加强武陵地区经济文化合作,发展区域合作经济。第二章“构建武陵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阐明了:构建武陵经济文化旅游圈是区域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武陵地区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该地区加强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还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建立武陵经济文化旅游圈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这一地区有相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已形成初步共识和愿望,近几年来基础设施的改善为该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便利。第叁章“构建武陵经济文化圈的对策”。武陵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按照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边区必须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经济合作,协同发展。而就武陵地区而言,必须首先进行发展政策的协同,即:建立有力的区域发展协同机制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规范和协调产业布局,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章“武陵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和成果”。介绍了武陵地区发展区域合作经济的新成果——湖北来凤县和湖南龙山县率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了市场的统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后一部分“结语”,是对整篇论文所做的总结,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有更多的学者来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途径问题,并能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旷健玲[9]2006年在《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初探——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品牌培育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湘鄂渝黔边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老、少、边、穷、库”区,应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以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文章概述了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及其品牌培育的意义,提出了对该区进行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培育的对策。

游茜[10]2010年在《湘鄂渝黔边区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湘鄂渝黔边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缓慢,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本文首先分析了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湘鄂渝黔边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D]. 伍鹏.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 湘鄂渝黔边区旅游资源特色及民族生态旅游开发[J]. 谢莉. 生产力研究. 2007

[3]. 湘鄂渝黔边区旅游协作开发[J]. 蒋辉, 赵奇钊.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4]. 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徐从欣. 中南大学. 2011

[5]. 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 冷志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5

[6]. 湘鄂渝黔边旅游市场开发与合作营销研究[J]. 王兆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5

[7]. 湘鄂渝黔边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陈国生.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

[8]. 武陵民族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法律思考[D]. 方迎. 中央民族大学. 2007

[9]. 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初探——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J]. 旷健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0]. 湘鄂渝黔边区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游茜. 民族论坛. 2010

标签:;  ;  ;  ;  

湘鄂渝黔边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