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工作中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工作论文,中应论文,当前我国论文,关系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80-05
改革开改的19年,是我国体育经济工作发生质的变化,并取得显著成绩的19年。但是,这一时期体育经济工作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不是首先有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之后才开始行动的,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摸索着自己的前进目标。这就决定了我国体育经济工作走的是先放开,后规范的发展道路。因此,在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依据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立的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认真研究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工作处理好的若干关系,对于高效、有序地推进当前的体育经济工作,实现体育事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转型与发展的关系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即转型发展期。所谓转型发展期是指现时的中国体育既要实现体育体制的转变,又要实现体育事业的发展。处理好当前体育经济工作中的转型与发展的关系,就是要确立“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的工作思路,使这项工作既要完成改革的任务,又要完成发展的任务。转型就是改革。在转型中发展,指的是体育经济工作要在体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学会利用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乘势发展,大力推进各项体育经济工作的开展,达到以改革促发展的目的。在发展中转型,指的是体育体制改革要在体育经济工作不断发展中深化,通过体育经济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体育事业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体育工作者对体制改革的承受力,增加政府和社会对体育体制改革的理解与支持,为体制改革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因此,要把体育经济工作放在整个体育工作的大系统中去思考、去运作,并把哪些对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体制改革都有较大贡献率的内容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好。譬如,推进协会制和俱乐部制改革就可以当作中心工作。因为,单项协会和俱乐部不仅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体育体制的组织构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经济工作培育和规范市场主体的重要内容。抓住这一中心环节,体育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才有动力,才有后劲。制约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管办不分的问题,投入不足与效益不高并存的问题,体育资源存量难以流动和重组的问题,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不能很好地协调发展的问题等,才有望得到解决。
2 找政府与找市场的关系
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看,体育事业的产出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既有公益性,又有商业性。这一属性决定了当前体育经济工作必须处理好找政府与找市场的关系。目前,确有不少同志以为体育经济工作是围绕市场转的事,找政府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范畴。这种认识对当前体育经济工作的开展至少会产生两方面不利的影响:一是单纯围绕市场转不仅不能完全解决体育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容易出现以经济规律代替体育规律,以经济工作代替体育工作的倾向,甚至会出现以牺牲体育事业的整体利益来换取局部经济利益的严重后果,从而使体育经济工作迷失方向,失去目标。二是对体育经济工作的片面理解,不利于科学、合理、有效的找政府,尤其会造成在找政府的依据、策略、方法、手段等方面缺乏应有的研究和关注,而这一方面教育部门做的要远远好于我们。它们的计财部门和教育经济学家不是研究如何把教育推向市场,实现教育的产业化,而是充分研究和论证教育的性质,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教育投入的社会经济效益,教育投入的国际比较,从而使他们找政府能做到合情合理、有理有据。
处理好找政府与找市场的关系就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找市场是一项开拓性工作,要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但同时又要实事求是,注意发展的阶段性;找政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依据《宪法》、《体育法》的相关规定,强化政府举办体育事业的责任,寻求政府关心与支持的一种行为,要有理、有节、有情。当前,我们不仅要不断总结体育系统内部各地、各单位在找政府和找市场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而且还要注意吸收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这两方面的经验,尤其要学习教育部门在找政府方面的经验和文化部门在找市场方面的经验,努力提高体育部门驾驭这两方面工作的能力,确保体育经济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高速、有序的运作。
3 体育社会化与体育产业化的关系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纲要》,明确提出体育事业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体育经济工作作为整个体育工作的一部分服从和服务于“两化”是应有之义。由此也就产生了如何在当前的体育经济工作中处理好社会化与产业化二者关系的问题。
首先,体育经济工作中如果没有社会化的视角,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育经济工作将不自觉地局限于体育部门内部,从而使体育产业萎缩为“体委办的产业”。二是体育经济工作的行业管理职能难以切实得到加强,体育产业在与其他文化产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次,囿于社会化的体育经济工作,其质量和效益难以得到真正提高。体育经济工作是经济工作的一种,经济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开放性的。因为一切经济工作都要追求效率和效益,而效率和效益的获得必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限制,通过市场中介在全社会配置资源才能实现。因此,不在社会化指导下的体育经济工作,尽管也能运作,但其效率和效益必然是低下的。再次,没有体育社会化,体育经济工作的产业化目标也难以实现。体育社会化尽管有多种解释,但是它的本质是体育产权的社会化,即体育由一家办向大家办转变,由政府出资办向多种所有制单位和个人独资或合资办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检验体育社会化的根本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体育产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因为体育产权社会化是体育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体育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引导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各类体育经营实体,通过体育产权的社会化来促进体育产业规模的拓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所以,在当前的体育经济工作中不能只看到体育产业化这一目标,而忽视体育社会化这一基础和前提,要以体育社会化带动体育产业化,体育产业化促进体育社会化,形成“化在化中”、互动互助的良性循环,推动体育经济工作促改革、上水平、见效益。
4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在当前的体育经济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并把立足自身、加快发展作为基点,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吸取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通过提高体育产业整体实力来提高地位。
具体应把握好这几方面:其一,抓住机遇,立足自身,加快发展。当前处理好二者关系首先要淡化谁包容谁以及各自“领地”如何划分的问题,而要切实抓住当前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和协会制、俱乐部制改革大步推进的良好机遇,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把加快本体产业发展、提高整个体育产业实力作为工作重点。同时,要充分利用一般文化消费品需求弹性大,与体育消费品存在替代关系这一特点,抓住特色,搞活经营,在竞争中拓展市场,增强实力,确立自身的产业地位。其二,以开放的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文化产业中的很多内容,如电影、图书、音像制品、文艺演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是以经营的方式存在的,它的产业基础以及现有的发展水平都要优于体育产业。承认这种差距,充分吸取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力争享用文化部门相关立法成果以及中央、国务院给文化产业的忧惠政策,都是体育产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发展,后来居上所不可忽缺的。其三,加快制定与《体育法》相配套的体育经济法规,强化体育经济工作的行业管理职能,使整个体育产业逐步做到依法运作、依法管理。总之,唯有抓好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体育产业的地位才能提高,才能与文化产业建立起一种相互竞争、相互激励、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互利协作关系。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把文化体育产业列为首都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体育之所以能在北京获得与文化相同的产业地位,说到底是因为近年来,北京市在抓公共体育场馆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全面对外开放方面成效显著,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市场空前活跃,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有了明显提高。
5 非体产业与本体产业的关系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基本格局是非体产业与本体产业并存,且非体产业占有相当的比重。所谓非体产业是指各级体育行政事业单位办的、以补体助体为目的的各类经济实体。如餐馆、旅馆、商店等,处理好非体产业与本体产业的关系,实质上是一个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重点选择的问题。处理好这一关系应把握好两个方面:
首先,要承认非体产业在现阶段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严格地说,非体产业不是体育产业,现在之所以把它列入体育产业,是因为它是各级体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解决体育经费不足,提高体育事业自我发展能力办起来的多种经济实体。作为客观实在,非体产业不是意志的产物,而是体育事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转变的伴生物。它既不会马上消失,也不会永远存在。非体产业的现实存在尽管有一些弊端,但它同时也为本体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基础。所以,要处理好二者关系,首先就必须承认非体产业在现阶段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如果超阶段地硬性规定各级体育行政事业单位一律不准兴办与体育无关的经营实体,开展补体助体的多种经营,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切合实际的,对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要把加快本体产业的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并通过本体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非体产业与之融合。非体产业的现实存在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它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产业。如果说前一阶段体办非体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起步与发展中功不可没,利大于弊的话,那么现阶段继续沿用这一模式,仍把体办非体产业作为重点就会弊大于利。这是因为,一方面,体办非体产业是靠管办不分的旧体制支撑的。随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体办非体产业所依托的体制基础将逐渐消减,如果不正视这种转变,继续把体办非体产业作为重点,势必与体委职能转变、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相悖,从而不利于体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体办非体产业大多是一些规模小、档次低的劳务型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些企业的兴办的确弥补了商业网点不足,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有着比较好的经营绩效。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商业企业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的普遍推广,体办非体产业中的小型劳务企业在与专业化的大公司、大集团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不少企业已到了利润锐减,难以为继的境地。同时,体办非体产业基本都是体育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所占用的国有资产兴办的,在非体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兴办这类企业对盘活资产存量,提高体育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效益是有利的,但是随着非体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产存量调整的余地将越来越小,如果这时仍把非体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必然会占用事业发展所需的资产,从而不利于本体产业的启动和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必须实现由体办非体产业向本体产业转变。同时,要抓住当前协会制改革和俱乐部制改革的大好机遇,利用多种手段,包括必要的行政手段,以产权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推动体育部门的资产重组,使非体产业中的餐饮、旅馆、商店成为本体产业中的各类市场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与主业相配套的经营活动,实现非体产业与本体产业的有序融合。总之,正确处理非体产业与本体产业的关系,是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当前的体育经济工作,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6 发展产业与发展事业的关系
从严格意义上讲,发展体育产业就是发展体育事业。这不仅因为体育事业是体育产业的基础,没有体育事业就没有体育产业,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因为,体育产业根本上就是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体育事业内涵着发展体育产业这一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事业除了要完成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这两项根本任务之外,还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现代体育的经济价值,而追求体育事业经济价值的实践活动就是发展体育产业。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的主体性工作不仅仅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还应包括体育产业。
强调在当前的体育经济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产业与发展事业的关系,就是要树立辩证统一的体育产业发展观,确立“产业在事业发展,事业按产业方式运作”的新思路,具体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切实把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由体办非体产业转到本体产业,加大体育赞助、体育广告、体育彩票、体育基金会和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力度,搞活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竞赛市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按照产业化的方式运作。二是要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和加速体办非体产业本体化进程,拓展体育事业的发展空间,转变体育事业的生存方式和运作机制,实现产业与事业发展一体化。三是体育事业现行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改组改制,促进各类协会、俱乐部和体育中介机构的生长发育,使产业和事业不仅在组织结构上实现同构化,而且在运行机制上实现一体化。唯有这样,产业在事业中发展,事业按产业方式运作才可能实现。
7 体育消费与体育市场的关系
市场的实质是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更没有产业。处理好体育消费与体育市场的关系,就是要把体育消费作为体育市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体育市场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围绕着引导、激励和保护体育消费来进行。
首先,要切实把引导体育消费作为培育各类体育市场的前提。这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明确引导和激励体育消费的政府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宏观管理,引导和激励本地区体育消费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利用当前各级体委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有利时机,明确这方面职责,使它们在规划、引导、激励本地区体育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引导体育消费由实物型向非实物型转变。当前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主要是对各类体育用品的消费,而对各类体育服务消费品的消费尚不普遍。这种重实物、轻服务的体育消费结构,尽管与初级阶段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关,但是与他们传统的消费意识、消费习惯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在步入小康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具备消费各类体育服务商品的能力,要抓住这一时机,加大宣传的力度,引导体育消费由实物型向非实物型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讲,唯有促成这种转变,各类体育市场,尤其是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竞赛市场才会有持久的繁荣,体育本体产业滞后的局面才会有根本的改观。三是要把促成法人体育消费放在重要位置。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发展状况上看,引导体育消费除了要把大众个人体育消费作为基点,还应把促成各类法人的体育消费作为重点。这是因为,一些体育专业市场,如体育无形资产交易市场的消费主体基本是法人,而不是个人。这类主要是各竞赛表演活动的举办权和经营权,各级体育组织、体育团队的名称、标志的特许使用权和经营权(如冠名冠杯权、广告发布权、电视转播权,会徽、吉祥物、商用标志的特许使用权等)。由于体育无形资产的经营开发具有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与事业发展呈正相关的特点,它正在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开发中的一个新增长点,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利用多种手段,把引导、激励和促成不同所有制的各类法人对体育无形资产这类特殊消费品的消费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对于培育体育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加快本体产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把保护体育消费者权益作为加强体育市场管理的核心。加强体育市场管理是培育和建立体育市场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然而,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都涉及到是优先保护体育经营者,还是优先保护体育消费者的问题。一般来说,在体育市场培育初期,体育行政部门为筑巢引凤,很容易把立法和执法的重点放在优先保护体育经营者上,这种做法可能在短期内有效,能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入体育市场的经营,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体育市场的形成。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经济,体育市场的经营者不是根据政府计划而是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和经营,能否获利以及获利的程度是它们一切经营决策的根本标准。如果当体育经营者和体育消费者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体育经营者获得了优先的保护,那么这种政策选择,尽管能使体育经营者得到一时之利,但是却从根本上损害了消费需求,进而也损害了体育经营者的利益。因而是竭泽而鱼之举,不利于稳定和扩大体育市场的经营规模。所以,优先保护体育消费者,就是优先保护体育市场需求,它对于激发体育消费,保护体育市场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体育市场的发育都是有益的。
8 开源与节流的关系
在体育经济工作中处理开源与节流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但却有重申的必要。一方面,重开源、轻节流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重申这一话题也是全面准确理解体育经济工作,提高工作实效性的需要。处理好开源与节流的关系就是要确立“开源为先,节流为本”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到“在开源中节流,在节流中开源”。强调开源为先是因为开源更积极、更主动,具有无限的拓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开源乏术又是当前制约体育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重视并实践开源为先,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地缓解体育事业投入不足的瓶颈制约。但是只强调开源为先,不倡导节流为本,则是片面的,会产生漏斗效应,从而使开源的绩效大打折扣。当前在强调开源为先的前提下,突出节流为本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节流为本是体育事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要求;二是节流为本是增效的需要,是提高整个体育事业运作效率和效益的需要;三是节流为本是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切实加强体育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和杜绝国有资产流失的现实需要。所以,唯有既讲开源为先,又讲节流为本,才能解决投入不足与效益不高并存这一突出矛盾,才能推动体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