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影响因素_农村人口论文

我国资源环境对城镇化问题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化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08-05.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如何协调如何合理发展的大问题,也是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基础、农村人口适度转化和人类生存空间高质量化提升的根本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60亿人的1/5,也是城镇人口绝对量最大的国家(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达5.78亿人,比美国总人口3.01亿人还要多出2.77亿人)。伴随着市场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大陆已经出现并将继续经历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深化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资源环境基础对城镇化问题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城镇化的内涵、概念及其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对城镇化概念系统与深入的理解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达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商品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国外在城市化方面的概念研究都是与生产力布局和人口集聚紧密相关的。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埃尔德里奇(H.T.Eidridge),他认为:人口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1]。英国学者帕茨奥尼(Pacione)认为城市化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是城市增长即城市和镇的人口增加;三是城市生活方式和人们的行为特征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与传播[2]。日本学者森川洋认为:城市化主要指农村居民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过程,反映在人口增加,城市建成区扩展,景观和社会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3]。

工业化引起城市化,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过程也首先发生在英国。在1850年时,英国伦敦的城镇人口达232万人,1900年时增加到658.6万人,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城市化(Urbanization)在当时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专有名词,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引起的人口集聚[4],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的一个现代化标志。城市化现象是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内涵极为丰富的社会、经济和空间变化的过程。网络节点(Knots of networks)的形成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获得“城市特质”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器”[5]。由于城市化内涵丰富,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经济学家强调城市集聚、经济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扩张(Economic Expansion)的效应与作用;社会学家注意城市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的影响;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学家从多方面、多视角、多层次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化概念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特别是工业化初期、中期,对城市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增加第二、第三产业人口的基本要素。城市化的实质就是经济结构不断变化,由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的过程。

(2)城市人口的增长及农村人口城市化,特别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形成城市人口高度集聚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这就是城市化形成演变的主体内容。

(3)城市性质与创新功能的增强。这方面主要是城市经济与城市竞争地位不断演变的结果,城市综合功能、创新功能不断发挥,形成经济协作网。

(4)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地带,大城市群地区出现。特别全球化以来,世界各国生产力高度发达,国际贸易与各种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结果使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新技术、新信息与金融财富高度集中在大的城市化地区①。

(5)城市化最直观的表现是地域景观(the Landscape of Regions)与建筑景观向着现代化社会迈进过程中发生巨大变化。

2我国城镇化水平要结合国情国力适度提升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工业化,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来的,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经济动态发展的客体。

中国城市化的最终目标要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沿海与内地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我国的国情状况,循序渐进,适度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的有较大差距。近两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仅有45%左右(包括城市中的暂住人口、建制镇中亦工亦农人口等称之为隐性城市人口)(注解①),而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已达到50%,发达国家达到78~82%,发展中国家也有50~55%。因此,我国的国情国力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如何结合起来考虑我国城镇化的特殊道路?

首先,应当考虑我国广大的生态脆弱区,人类生存条件十分艰苦。多数生态脆弱区是历史上长期贫困落后的地区,环境恶化、水资源缺乏、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城镇化严重的制约因素,也影响到我国城镇现代化的速度和规模[6]。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土广大(但沙漠、荒漠、高原和半干旱地区等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土面积超过40%),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增长。我国的国土自然基础的巨大差异和大面积的缺水高寒生态脆弱区,生存空间十分艰难,这些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包括规模、速度、投入和稳定发展需要一个渐进式的漫长历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难度大得多,这就是我们的国情。同时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中耕地少,各地自然灾害较多。1995-2004年全国耕地平均每年受灾面积5033万,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0%。人均经济实力和人均资源总量远不及发达国家,90年代中期我国人均耕地仅0.11,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的44%,全国还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05的警戒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重视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基本农田的耕地保护,不要造成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局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应当慎重地考虑我国国情的特征,特别是人多地少以及耕作粗放,自然灾害多的特殊情况②。因此,我们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追求高指标的城市化。

其次,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特别是水、土资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实行开放型的资源开发战略,城市发展应遵循可持续、稳健、有序的发展方针,城镇化比重不能盲目追求西方高指标的路子。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周立三,1996,胡鞍钢,1998)。我国是地球上人均资源比较贫乏的大国,如人均土地面积为世界的1/3(人均耕地仅有世界的1/5),人均森林资源为1/6,水资源为1/4。我国各项资源的人均值基本上都位居世界的后列,如人均矿产资源居世界第80位,而且贫矿多、杂质多、富矿少。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基数大,每年的自然灾害较多,城镇化比重目前很低,城建投资以自力更生为主。这一切就决定了我国今后的国民经济体系必须是资源节约型。

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是建立在对“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之上,即资源高耗型国民经济体系。如美国3.1亿人拥有1.9亿汽车,年耗汽油约占世界汽油消耗总量的1/3。美国人均年耗原油约2.9t、煤3.6t、森林2、钢0.35t。如果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也达到美国的人均年消耗水平,那么中国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将在3-4年内耗尽,森林将在4年内伐完、铁矿石仅能维持32年、煤矿能维持85-100年[7]。同时我们应当清楚:我国的资源消耗主要是城市与集镇,约占全国资源消耗的60%,如果城市化比重过高,将可能导致资源消耗更快、更多。为了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按照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城市发展应当走持续、稳健发展的道路,城市化必须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比例[8]。总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包括节能、节水、节地、节时为中心的城市工业生产体系以及节水、节地、节能为基础的城市化综合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针。

第三,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水平,提高城乡人口的素质,重视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水准,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为了缓解我国人口过多与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我们应当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争取在2030年以后基本上实现人口的零增长,使人口的绝对数量由21世纪中叶的16亿下降到21世纪末的14亿左右,人口数量过快增长、人均GDP与人民生活质量无保障,也严重制约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9]。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应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增加城镇中的就业岗位,保持全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通过我们对中国的农村人口基数大、有限的耕地资源、投资规模和有限的财力、物力以及城市环境容量、人口、交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得出了比较合适的城市化比例,走一条我国独特的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发展道路(姚士谋,1998;陆大道,2005)。

3城市化比重的提高有一个综合性支撑体系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其早期的城镇化过程基本上是工业化带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往往快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住房、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条件的改善,因此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大往往会导致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城市病”也就成为城镇化快速扩张的沉重代价。中国有些城市郊区边缘化、贫困化与生态环境恶化是个值得重视的教训。

中国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战略与技术问题,涉及面广,整个过程也是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就业、能源消耗、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及其生态环境质量等密切相关,确立城市化速度与合适的城市化目标还要从城市发展的综合性支撑体系来考虑,特别是城市物质能量的消费体系来考察(见图1)。

图1 我国城市物质能量综合(投入产出)效应图

(注:本图中数字未包括建制镇的能量消耗与排出量)

Fig.1 Integrated effect(input-output)of urban matter energy in China

城市化的支撑体系包括那些条件呢?我们认为应当考虑城市化所需要的用地、水资源、能源、交通、区域性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城市环境容量、质量等问题。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如果非理性的利用方式处于主流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可能会出现巨大代价所不能补偿,城市发育就不稳定。近年来频发的能源供应紧张,淡水短缺,耕地面积下降和重大污染事件恰恰表明这一点[10]。例如,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城市用地是任何一个国家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特质条件。中国现有13亿人,而耕地仅有1.2亿即18亿亩,世界上一些国土较大的国家,人均耕地都比中国高得多,如美国人均耕地0.91,加拿大人均2.05,澳大利亚1.52,俄罗斯1.9,而中国人均耕地仅有0.1(2005年),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4%。处于工业化初期和步入城市化快速成长期的中国,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日趋膨胀。更严重的是我国许多占用耕地的地方,正好是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相吻合,许多开发区、大学城、房地产建设占地都是郊区优质耕地与菜地。2006年661个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达3.34万K,1.9万个建制镇占用土地1.6万k,开发区乱占土地也有2.4万k。但中国耕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本身的改制(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等占其60%以上),其次为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点占用了大量耕地[8,9]。农村中的空闲房很多,老的宅基地未能改造利用。目前中国各地的开发区规模过大、交通建设占地、农村居民点改造以及乡镇企业占地不合理、不集约,增加了保护土地、保护耕地的难度,客观上也影响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进程。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需求,城镇要适度发展,城市规模不要盲目扩大,要认真执行科学合理的城镇总体规划(北方小城镇人均用地指标不超过120,南方小城镇规划采用85~95,而目前我国小城镇人均用地实际超过153,有些市、县甚至超过此数)。今后小城镇(包括建制镇、乡镇和县城)的发展应当集中紧凑地发展,尽量利用一些低平的山坡地、岗地作为建设用地,应当学习日本城镇建设、节约用地的经验,学习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集约化利用土地、建设新区的经验,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我国城镇发展以及城市化过程中,也要考虑水资源的约束条件及支撑能力。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124×,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只及世界人均量的1/4,全国城市总用水量仅有815.6×,满足程度约为60%。且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每年有60%以上降水集中夏秋3~4个月内,洪涝和干旱灾害频繁出现。我国城市缺水的重点地区不是处在干旱与半湿润的“三北”地区,而是东南湿润多雨地区的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部分城市[11]。根据农业部、水利部2004年资料分析预测,我国缺水城市约有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81个,沿海地区占48个(主要是淡水资源),“沿海缺水城市中,尤其以渤海地区最多、最严重,共有严重缺水城市25个,占全区一半多。全国48个城市工业和生活日缺水量每年超过400万吨淡水,按照沿海地区城市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的平均值(135/万元,2003年)计算,沿海地区每年至少损失工业产值1000~1200亿元[8]。环渤海地区2000年城市总缺水量达60亿。尤其是北京、天津、唐山等地严重缺水,若不能及时建设较大规模解决城市用水的引水工程,则势必严重制约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12]。因此,从全国来看,城市用水不仅要考虑足够数量的供水,还有城市用水的质量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水质下降,大多数河流湖泊被工业污水所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城市化速度过快、比重过高,水资源条件将对城市的正常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发展的支撑体系中还有交通、能源与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制约,目前城市中的交通问题十分严重,这里暂且不作具体的讨论。当前影响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因素中还有一个环境容量的大问题[13]。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10%左右,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超过3%,城市不断向区域环境倾泻的废物越来越多,环境的反作用也表现得日益强烈。例如,我国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年产量达一亿多吨,人均年产垃圾440kg,据统计2004年全国城市垃圾、粪便清运量达13755万t,由于多数填埋场下无防渗透和密封设施,常使得城市郊区、农村方圆数平方公里的地区环境遭受严重影响。而且每年大量的城市垃圾占地超过20万亩,无害化处理只能达到60%左右。2000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89.6万个,占全国乡镇工业企业总数的25.8%。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达75.1亿t和8.5亿t,分别为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排放量的30%和28%,SO[,2]和烟尘排放量分别为441.1万t和849.5万t,对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8]。因此,规范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城市化进一步提高的重要条件之一。

4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与政策

对于我国城市化道路问题,两院院士周干峙、吴良镛教授等人认为: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地理学界许学强、崔功豪、周一星、姚士谋等教授也提出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但关键的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力如何吸纳、消化?城乡一体化如何考虑?同时,我国的城市化稳定发展涉及各种综合性的要素,都有一定的合理利用规律。最终是否能将近7.5亿多农民的45%转移到大中小各类城市中去,我国城市化水平才能达到60%,特别是我国大中小城市是全国城镇化的核心地区,尤其是大城市空间扩展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土地流失,人口移动和产业转移等等问题(见图2)。

图2 全球化视角下中国大城市空间扩展机制

Fig.2 Expansion mechanism of big city under globalization in China

4.1城镇发展应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相协调

根据今后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21世纪中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在本世纪内,国民经济年增长率保持8~9%,第二产业增长10%以上,第三产业增长14%左右,预计中国的城镇化还将持续增长,有时还会加快,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协调发展问题。但根据建设部的远景规划:“到202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全国大陆地区设市城市达1000个左右(实际上仅能建设800个城市),建制镇达1.5~1.8万个,城镇人口年均增长达4~5%,全国大陆地区城镇人口将达到7.2亿多,城市化水平为56%”③。我们认为,城镇化比重可能偏大了些,也就是说今后15年内将有3.1亿人口要进入各类城市与建制镇,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的数量达1400~1600万人,那时,城镇人口压力、就业安排、城镇有限空间以及城市环境问题就会非常突出。这么多新增的城镇人口往那里安置?如果都放在大城市里,除原有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49个需要不断完善之外,还要新建至少200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很难实现。仍然把他们固定在农村或重点发展小城镇吗?也不行[14]。统计表明,从1991-1997年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从3.87亿减至3.47亿人,六年中农村劳力减少40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00万人,按此速度15年后全国富余劳动力约1亿多,为了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努力改造“城中村”,防止过度郊区城市化,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化,逐步解决三农问题。为了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要维持社会安定,安排众多的城乡人口就业,维持城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唯一可选择的道路,就是要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协调好大中小城市(包括建制镇、乡集镇)的适度发展,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将农村剩余劳动力(2010年将近2.7亿人,203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人口高峰的16亿人[15]。如果那时城市化水平达到60%,还需安排剩余劳力3.2亿人)合理安排到各大中小城市里以及建制镇要吸纳60%左右的农村人口,如果不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多层次的城镇网络体系,很难将几亿人安排在各类型城市中工作、生活。

4.2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综合因素

今后半个世纪内,中国城镇化进程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一是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在沿海地区应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走集约经营、内涵挖潜、产业转换,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道路,为数众多的富余人员将从企业分离,全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减缓,产业结构转向以现代第三产业为主,城市社会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这将影响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数量和速度;二是增加城镇人口,扩大用地规模必须投入巨额资金,特别是城市规模扩大了,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种市政设施,管线工程、交通道路以及房地产业都需要很多资金投入;以促进各类城镇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形成合理的城镇群体与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发展的综合实力,营造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13,16]。

总之,我国城镇化应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我国的资源状况与总体环境容量,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即按照科学发展观,依据我国国情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集约化、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7,8]。

注解:

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暂住人口,在1980-1990年时期称之为亦工亦农人口,后来成为大批进城的农民工,根据农业部资料、1997年全国非农村转移的人口有8315万人;1998年达到9550万人;1999年突破1个亿;2000年达到11340万人;2004年达到13242万人;近几年来一直维持在1.35亿人(农民进城打工人员,按建设部、公安部规定,凡是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的均属于城镇人口(暂住人口)。其中农村到全国城镇打工为城镇人口一般有70~80%左右,主要集中在珠三角2500多万人,长三角地区1600万人,京津唐地区1000万人左右。

②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问题,全国不少学者都作过一些研究,建设部和农业部政策中心作过系统的归纳总结(周干峙,李晓江等),一般确定为4种方式:①鼓励临时务工人员、农民工等在城乡间合法流动,城市政府应给予合理安排;②有条件的城镇,应及给予在城镇有比较稳定职业、住所的农民转为城镇人口;因征地失地的农民(尤其是郊区人口),全国已有500多万人,应及时安排转为城镇人口;③因征地失地的农民(尤其是郊区人口),全国已有500多万人,应按时安排转为城镇人口;④鼓励农村人口合理地进入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定居,适当安排他们子女的教育、医疗与文化生活。目前,全国有1.3亿农民进城打工,但有70~80%在城里没有固定住所,社保条件也不够,因此造成每年春运的极度紧张。

注释:

①yaoshimou.The Urbanization(city and town)in China.Kobe Meeting in 2006.3.(日本城市化会议文件).

②yao shi-mou.Probe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AAG.Meeting 2007)(在美国地理学年会上的报告2007.).

③建设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北京.

标签:;  ;  ;  ;  ;  ;  ;  ;  ;  ;  ;  ;  ;  

我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影响因素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