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寸口脉动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人迎寸口脉动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高建芸[1]2001年在《人迎寸口脉动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初步探索研究人迎寸口脉法的针灸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测仪(简称TCD)观察①随机选择的62例正常人不同季节的人迎脉与寸口脉搏动情况及其相关性②随机选取的62例正常人与62例高血压病患者之间的脉动差异③Ⅱ期高血压病患者60例(分为叁组)据人迎寸口脉法实施不同治疗前后人迎寸口脉动差异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治疗Ⅰ组(20例) 治疗Ⅲ组(20例):通过比较人迎脉与寸口脉的搏动大小情况以实施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 治疗Ⅱ组(20例):无论人迎脉与寸口脉的搏动大小情况如何,针刺均以平补平泻结果①正常人人迎脉与寸口脉脉动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人冬季寸口脉动稍大于人迎脉动,夏季人迎脉动稍大于寸口脉动,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高血压病患者人迎脉与寸口脉之间的脉动差异明显大于正常人,差别有显着性意义(P<0.01)。③叁组Ⅱ期高血压病患者针刺治疗前后人迎寸口之间的脉动差异有显着性差别(P<0.01),叁组之间疗效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人迎寸口之间脉动差异的大小变化与疗效密切相关。结论 人迎寸口脉法在针灸临床上可以用来诊察经脉病与未病,判断其病位与病性,指导临床辨证与针刺补泻手法的实施。

陈振华[2]2011年在《《内经》人迎寸口脉法演变理论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脉诊法在《内经》中有大量的论述,其中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在《内经》中提及达到了十几篇之多,可谓详尽。在《内经》中人迎、寸口脉法直接用于指导针灸临床,运用此诊法,去定位病变经络,再根据寒、热、虚、实制定治则治法并判断预后。其理、法、穴、术完备。而《脉经》对人迎、寸口脉法又有新的认识,提出了“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把人迎脉由颈部移到了左手。由于王叔和另出新论,而使后世医家对此多有争论。本文通过对人迎、寸口脉法的相关文献的收集与研究,试图揭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实质。然后把这种变化作为突破口,依据《易经》中的阴阳思维整理《脉经》的手检图脉法,最后以诊脉部位的个数来梳理诊脉法,并分析传统哲学思维在其中的应用,以期拓展针灸临床思路。首先本文收集对人迎、寸口脉法有详细论述的古今医籍15部和现代文献9篇并结合10余部相关着作加以梳理,以《内经》的人迎、寸口脉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分类、对比的方法深入的剖析人迎、寸口脉法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实质。本论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收集先秦至现代对“人迎、寸口脉法”有详细论述的主要医家及主要论着,并对各自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地挖掘的剖析,总结和提炼其独到的学术观点。重点把握每位医家对诊脉部位及脉理的论述。依此为基础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实质。第二部分则是按诊脉部位的多少来梳理诊脉法。通过对历代文献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王叔和并未偏离《内经》的思路,他是在深入理解和领悟了《内经》的思想后提出了“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诊脉理论。虽然诊脉的部位发生了改变,但其本质仍是依据了《内经》的阴阳理论。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有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思维,才使得王叔和敢于偏离经典,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实际又可称作阴阳脉法,不论“人迎脉”在颈部还是在左手,“人迎脉”所候诊的都是人体之阳,与之相对应的寸口脉就候诊人体之阴,这样就整体的把握了全身的阴阳,完成了诊断的第一步。以诊脉部位的个数来梳理诊脉法时,笔者认为大致有四种,即以叁部九候为代表的多脉遍诊法,《内经》的人迎、寸口脉法,《难经》的独取寸口诊法和《脉经》的手检图脉法。对脉诊部位的选择和个数的多少,笔者研究认为不是人为刻意规定,背后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没有离开传统哲学对宇宙万事万物,对人体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人迎寸口脉动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高建芸.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1

[2]. 《内经》人迎寸口脉法演变理论探讨[D]. 陈振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标签:;  ;  ;  

人迎寸口脉动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