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人的生态与心态问题哲学研究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心态论文,哲学论文,生态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92(2006)02-0123-05
生态与心态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人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从人类生存史和文化史的视角来审视,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已经存在生态与心态及其关系的问题。因为生态关涉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人与人、人与物的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是人的生活形态的良性互动,心态关涉的则是人类所面临的客观世界事物本性的内化,是人的精神生活要素的交融、激荡、创造与展望。生态与心态的关系问题最早形成于人们在自然界谋取生存和艰难地理解自己生存境遇的过程中。
用学术研究的眼光来考察,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研究生态和心态,力图探索、思考和解决生态问题与心态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从哲学的视角看,心态问题可以侧重归结为心灵哲学的范畴。心灵哲学研究的主要是心理现象的内容、形式、范围、根源、本质、特征、心与物的关系、心与身的关系等。心灵哲学的发展历史悠长,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了关于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的“前哲学”。之后,有了理论形态的哲学也随之出现了理论形态的心灵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哲学分支学科”,心灵哲学“是现代哲学向纵深发展以及与有关科学互动的产物,而步入健康、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则只有约50年的历史。”[1] 伴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壮大自身的力量,拓展生存空间,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政治资本。同时,人们又深刻反省生存的价值、意义,体验人生,感悟生命,和谐人和宇宙的关系,提高生活的品位,创造精神财富,努力让内心宽容、宁静、充盈而富有情趣。心态问题也随之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生态问题主要为生态学关注的领域,也是哲学探索的重要内容。研究生命有机体与其有机的或无机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称之为生态学。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施特·海克尔第一次提出了建构生态学的设想,首次主张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并提出了植物生态学的概念。而1895年和1898年瑞典学者瓦尔明和德国学者辛伯分别写作的《植物生态学》和《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分布》,则标志着近代生态学的诞生。20世纪初,惠勒研究了社会型蚂蚁和白蚁的生活状态,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社会整合趋势,这种趋势在整体基础上促成了更大规模的生态化社会;1914年,汤姆森最先用“生命网络”描绘了复杂有机体的性质;1927年,艾尔顿第一个阐述了食物链与生态位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生态学进入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新阶段。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日益发展,人类所处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和各门学科的高度分化又高度统一,生态领域人与自然关系的课题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兴趣和研究热情,生态学成为研究的焦点,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均有了重大的实质性的拓展。“按照现代生态学的观点,自然不但是有机的,而且是有生命的”[2] (P8);“自然界不仅有生命,而且不断创造新的生命”[3] (P32);自然并非只是作为“人化”对象而存在,自然是作为生命体而存在的;“生态是自然事物的生命状态”[2] (P8)。按现代生态哲学的思想,人与万物是生命相通、息息相关的。人类不仅要关爱同类,也要关爱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还要关爱自然界的山、水、土、石等,保护和爱护它们,这不仅因为它们是对人“有用”的,而且因为它们是一切生命得以生存、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山河大地本身是有生命力的,它就是人类的“家园”[3] (P32)。很显然,生态与心态问题的研究,需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心灵哲学、生态哲学以及其他学科所提供的思想资源,是一个在多学科内容交叉、视界融合基础上的运思过程。
生态与心态是人所处的现实世界最具普遍性的事物存在状态。生态问题与心态问题作为特殊性的事物存在状态,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然而,生态与心态及其关系问题的凸显和困扰世人、引起世人的格外关注,则是近几十年的事。“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匮乏、环境污染成为影响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生态危机。”[4]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强,人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焦虑、恐惧、紧张、压抑、失望等情绪时常纠缠着人们,不同宗教信仰的抗衡和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也时有发生。心态危机严峻威胁着人们内在的生活。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境地,人们的生活步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又充满风险挑战和创造机遇的状态。在人们全面享受社会进步成果之时,不应忽视正在“面临着困扰当今人类的两大难题——生态破坏与文明冲突”[5]。生态与心态及其关系问题成为当代社会深层次的具有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生存问题,也是世人普遍重视并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观念、生存质量、生活本质甚至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现实世界中,何谓生态?何谓心态?两者如何分类?对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加以分析和阐释。我们可以综合各类关于生态与心态的知识,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界定它们。生态的基本含义是遵循规律和保持平衡,生态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是指人的生活环境系统,是自然条件下人生存的基本态势,是人与环境的密切关联状态;广义的生态是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及其相关事物的有机存在状态。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生命整体,要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有生命的物质来自于无生命的物质的依托与支撑,生命物之间也是相互连接,无法孤立生存,现实世界正是由无数永不停息的事物所构成的充满活力的有机统一整体,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当代社会更应当提倡这种大生态观,因为它把人的生存与发展置放于一个更广阔而真实的、与万物相依为命的场景中。这种大生态观以自然之生为大生,以自然之德为大德,并且给人们看待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一种鲜活的生命力,正所谓生机勃勃,生生不息。解剖这种生态,是由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所构成,社会生态又包括社会经济生态、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等。心态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心态是指人的内心世界各种精神要素的存续状态,是人们对待事物的看法,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对待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广义的心态是指与广义的生态密切联系的,人对自己所处的生态世界的主观反映和观念把握,是整个生态世界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归隐与内化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向生态世界的探索、赋予与外化。生态世界原本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离开了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和追求,它对人而言是无意义的。正因为人们从事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追求自己的生活,并且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和态度关注世界,这个世界才在人的生活中显露出不同的意义。当代社会,人们更需要大心态观。因为人们面对着一个令人敬畏、广袤无垠的生态世界,置身于日益纷纭多变的充塞着无数情欲与生死苦乐事件的人间世界,无论我们干什么事情,比如观察、欣赏、言说、行动等等,其实都关联着、渗透着一种态度,而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一切事件在人的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心态由不同的部分所构成,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并存着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正确的心态和错误的心态、全面的心态和片面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和封闭的心态。积极的、正确的、全面的、开放的心态占据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抑或消极的、错误的、片面的、封闭的心态占据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对于人生具有截然相反的效果。我们呼唤并渴望拥有前一类心态,因为当它降临时,人们生活中热情、友善、宽容、自重、健康、希望、乐观向上、身心和谐等生命元素便应运而生;我们拒绝并要远离后一类心态,因为当它到来时,人们的生活中便充满了冷漠、敌对、狭隘、自卑、傲慢、绝望、悲观厌世、身心分裂等灾难性元素。
生态与心态各有区别,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是心态的基础,而心态是生态的升华。心由境生与境由心造就是这个意思。环境的、生态的净化从自然的方面净化人的心态,而心灵的、心态的净化又从人文的方面净化人的生态。其实,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从物质的生命有机体到精神的理念元素,或者从精神的理念元素再到物质的生命有机体,这是相互渗透、相互激发、相互转化的活动。生态和心态的辩证关系构成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对重要矛盾,以哲学的方式透视、观照这一矛盾的内容、特点及影响,着力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培养良好的生态,营造健康的心态,构建生态与心态的有机统一体,对整个社会和谐美好的发展和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对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共同建设,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生态与心态及其有机统一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处于战略地位,起着重大作用。生态是形成物质生命体系的载体,是人的一切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生态怀抱中的人的生命显得更加雄厚、顽强、富有激情和创造力。自然生态的兴衰安危牵涉到人类的生死存亡,社会生态的兴衰安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合理、合乎规律的关系,直接从正面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生态的破坏、生态危机的爆发给人们以毁灭性的打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心态是孕育精神生命体系的摇篮,是人的精神生命创造价值的重要保障。“心态优劣是生存质量高低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获得高质量的生存是任何人都求之不得的事情。”[6] 对于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有益于自己的生命健康和事业成功,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和完善心态而改变人生,完善活法,获取对现实世界的新的价值判断、意义确认和幸福感受。“我一向看事物总爱看乐观的一面,而不爱看悲观的一面。我想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心境,比生活在每年有万镑收入的家里,还要幸福。”[7] 的确,逐渐学会一种积极、平和、实际的生活态度,能使人受用终生。对于他人,你所选择的人生态度和对待事物的态度都会影响到你与他人的关系,你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还是消极颓废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和他人的生活。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还是和谐,除了不同或相似的利益原因之外,还源自于人们内心冲突或协调的价值观,源自于人们所拥有的相异或相同的心态。
现实世界不是远离人的生活的与人毫不相干的世界,而是人参与其中的与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世界,我们姑且把它称作属人的世界,或者人的生活世界。这种人的生活世界的基础是心与物的有机统一体,是生态与心态的结合体,也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开心灵的物质和脱离开物质的心灵,都不是人的生活世界的根基。心与物的交织、融会,构成生态与心态的内在框架,呈现出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态势。而生态与心态的彼此影响和创造,形成物质生命体系和精神生命体系,构成人的生活世界的全貌。这种属人世界的本体论思想,是否能被当代人所赞同和接纳,我们拭目以待。需要说明一点,这并不是“二元论”的沉渣泛起,而是对当代人的生活世界根本问题的大胆考问与执著探究。
生态与心态的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迁。在狩猎、采集和农耕生产为主的时代,人与自然之间总体上处于和谐状态,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天地人三才并举的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启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智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远大抱负;等等,在这种生态的背景上熠熠生辉。在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大于合力。人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改造、征服和索取大于保护、尊重和休养,天人相分的思想、人为自然立法的主张、改天斗地的观念、人是宇宙万物中心的自信等等,在这种生态的背景上得以彰显。而在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万物重新选择、定位和体认的崭新状态。一方面,人类以自己更为能动的实践、卓越的才智和独特的创造力而有别于自然万物;另一方面,人类又与自然万物之间形成一种日益广阔、深厚、亲密而极度敏感的内在联系。人既独立寒秋,又沐浴春雨,人既生活在世界中,同时世界又生活在人的心中。这种人与自然万物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鲜明格局,使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生态文明、身心健康随之成为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和最为重要的主张。
当代社会,生态与心态的关系呈现出崭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就其特点方面看,一是生态与心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社会生态,都以前所未有的复杂多样性呈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心态亦更加丰富多彩,尽情绽放出精神自由之花。二是生态与心态的易逝性和脆弱性。在这个迅猛变化的时代和人们不确定性增大的生存状态中,生命易逝,思想与情感多变,并且人类自以为强大无比的生存依托、生命屏障、牢固设施、坚强心灵、款款深情和绵绵希望,有时却显得不堪一击。三是生态与心态的风险性和危机性。人类正处在一个高风险来临的时期,面临广泛而深远的来自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多重风险的考验,同时各种生态危机、心理危机、身心分裂、心态失衡的事件和生活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从发展趋势看,一是人类正努力关注和解决各类生态危机,朝着生态文明的良性循环轨道发展;二是身心和谐、心态健康的理念渐次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并营建作为生活质量重要指标的精神家园;三是生态与心态内化与外化的双向活动更加频繁密切,生态与心态彼此交融,心物一体的局面逐渐形成。
当代社会,解决人们的生态与心态及其关系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人们也在努力探索解决的方式和路径。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呼唤一种大战略、大智慧、大心胸、大态势。“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应选择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方式,即可持续发展方式,既使人类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又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的未来和理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参与。”[8] 首先,需要人们深刻领会、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理念,从根本上改变对待自然的错误态度和行为,即从人类与自然斗争抗衡改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一味地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改变为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从只强调人在宇宙中的霸主地位,只关心人自己的傲慢主体,改变为关心地球,敬畏自然,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的谦逊主体,建设我们美好的物质家园。其次,需要不同学者和社会工作者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建构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文化学、生态伦理学等各种边缘生态学结合起来的完整体系,综合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再次,建设一个崭新的生态社会,形成一种崭新的生态生活,还需要寻求并确立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制度的生态化价值目标,普及和运用以人为本、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理念,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战略任务。
培养和形成科学、健康的心态,也为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首先,要着眼于自我心灵的培养,由过分地征服、改造外部世界转向内在心灵的修炼。心灵澄澈才会有生命的灵动,心灵静谧才能散发出内心潜藏的智慧,心灵温暖可以温暖整个世界,心灵开阔才能获取一种内在的从容与悠闲,心灵自由才会有内在生命的充盈与创造,心灵平淡才能节制贪欲超凡脱俗,心灵沟通才会生活得顺畅并达到对事件的绝妙领悟。其次,生活观念影响心态,心态制约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生活观念是人生观加理念,或者是价值观加信念。生活观念的不同,会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生活结果。生活观念的回归是人类精神回归之源。所以,改变生活观念,就是改变内在环境,就是改变方向,就是重塑人格,就是重新选择,就是改变生活。再次,从细节入手锤炼心态——与有健康、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士建立友好关系,学习他们的态度、行为和方法;进行激励人生、富有教育意义、叩问心灵生命的对话;锻造健康、快乐心态的必备要素,它们主要是真诚、善良、美好、宽容、豁达、正义、理想、信念、希望等等;丰富生活,体悟生活,汲取生活的积极因素;自我激励,亲身实践,寻找和选择健康、积极心态的最佳途径;时刻不忘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智慧调整和塑造观察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克服消极心态,培养积极心态,形成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能力;“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自己的幸福彼岸……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9]
坚定地走生态与心态相互融合的崭新道路。人的现实世界中,生态是孕育心态的基础,心态是引导、包容生态的内在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生态与心态的合一构成的社会实践是人所处的现实世界的基础。首先,当前应努力坚持大生态观与大心态观的观念融合与行为趋同,破除狭隘、封闭、保守和自以为是的生态与心态的观念和行为,保护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呵护心态的宁静与健康。其次,努力做到身心和谐,心理因素与客观存在的融会贯通,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动、共赏和对生命的共享,在与天地万物的沟通与运作中而思、而行、而活着。再次,真正解决好物质家园、精神家园的双重构建与回归问题。物质家园的繁华、厚重与显赫表明人类物质生活的满足与富裕,精神家园的灿烂辉煌、辽阔深邃与丰富多彩,则表明人类精神生活的升华与快乐。而扭转人们违反自然法则、人为冒进的生活步伐和安顿人们四处流浪漂泊的心灵,形成崭新生活的规律,进行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的双重构建,促进它们的共同繁荣,才是当代人最完整的幸福生活,也是当代人最美好的幸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