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中“语言”的考察及其对策_文学论文

文学类文本“语言”考查角度及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论文,文本论文,语言论文,应对策略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考查文学类文本时,“语言”“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等,是常规考查点。对于“形象”“表达技巧”等知识点的考查,其考题设置、解题方法等早已有成熟的解答角度及应对策略;对“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考查与解答,在立足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也易于下笔概括。而对“语言”的考查,从已出现的一些考题来看,一是大多从理解语句含意的角度考查,其他题型出现的规律性不强;二是“语言”类考题有哪些,各种题型应如何解答等在教学备考指导中尚不清晰。本文试就文学类文本“语言”考查的设题角度与解答策略,做一点梳理与探究。

一、考查“语句含意”

无论小说还是散文,一般来说都可能既写事,又刻画人,因为小说语言分为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两大类。在此,我们不妨仿照小说语言的分类,把文学类文本中作者叙述、描写或抒情议论性的语言统称为“作品语句”,把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对话或心理独白称为“人物语句”。这样,分析“语句含意”时,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该“语句”是属于整体的“作品语句”还是具体的“人物语句”。如果是“作品语句”,我们就要侧重联系作品上下文进行分析;若是“人物语句”,我们就必须联系该人物在作品里的前后经历、情感变化等进行分析。二者有一点是共通的:都要注意分析句子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

1.作品语句含意

一般来说,考题中的“作品语句”一定是文本中的“重要语句”。所谓“重要语句”,就其在文本中的位置而言,应在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就内容与作用而言,应多为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就表达方式而言,应多为抒情议论性的语句。不管怎样,这样的语句或直白或含蓄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观点,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纵观文本总体的基础上来把握“作品语句的含意”。如2012年全国卷《听朗诵》(摘选其中一小节):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试题: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这是孙犁先生的散文《听朗诵》中的一个片段。文章是孙犁先生听收音机播放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引发感慨,而抒写的一篇散文。要想准确理解画线的语句,我们必须联系该句子前后的相关信息,如“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这样,我们很快就可归纳出画线句的深刻含意:当前的现实和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以前革命作家群的那段历史已渐渐遗忘。

2.人物语句含意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经历和性格,而不同的经历和性格又进而决定人物说话的情感或态度。较之散文,小说重视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在小说里表现得更为典型,“人物语言”的考查也以小说更为突出。如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摘选最后两小节):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试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这句话是邮差先生的心理独白,属于“人物语言”。那么,该句是邮差先生的真实感受还是反语讽刺呢?因这句话在文末,故要想准确理解其含意,我们必须在这句话的前面寻找突破口。这句话的前一节有:“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阳光充足”“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显然,此时的小城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城市,邮差先生是真切赞叹“小城的天气好”;深层次的心理剖析,这其实反映了他对这个小城生活的满意。因此,这句“人物语句”的含义我们可归纳为:邮差这句话借说天气,其实是表达了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这个小城”“天气多好”,说明邮差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

二、考查“语言特点”

“语言”是传情达意的物质外壳,“特点”则是区别于其他的个性化的东西;合起来,“语言特点”指文本语言表现出来而有别于它的外在特点。分析“语言特点”时应主要就语言的表现形式来分析,通常我们应从句式(包括“整散”)、表意、修辞、语体四个方面入手。当然,分析“作品语言特点”与分析“人物语言特点”的切入点有所不同。

1.作品语言特点

分析“作品语言特点”时,我们必须站在较高的位置,用俯视的眼光纵观文本,总体感受作品语言,具体应做到四看:一看句式是否长短结合,整散交替;二看表意是平实质朴还是深奥晦涩含蓄;三看修辞是使用一种还是多种修辞手法,具体效果怎样;四看语体上口语化特点是否突出。如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摘选其中两节):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仍然剩下的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一家人都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试题: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这段文字,就语体看,口语化特点突出;就句式看,句子多短小,整散相间;就修辞看,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以本题的解答可以归纳为:①口语化;②多用短句;③整散结合;④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考生只要任选两点即可,当然分析时应有对应的举例分析。

湖北卷2009年的《书房的窗子》、2010年的《烟花三月下扬州》、2011年的《才子赵树理》,连续三年从“文本语言特点”的角度设题考查;此外,2012年福建卷实用类文本《蟋蟀之话》也是从该角度设题考查,足见对“文本语言特点”考查的频率相对较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人物语言特点

“人物”是作者精心刻画的角色,所以“人物语言”也就是作者精心构思的语言,因此,分析“人物语言特点”的角度与分析“作品语言特点”的角度基本一致,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语体”的角度。因为,作者刻画的人物是生活在现实里,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人物语言常常是“口语化”特点更突出,这些口语或幽默风趣,或妙语连珠,或平实质朴,往往也是对“人物语言特点”的概括。如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摘选其中两节):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域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试题: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赏析画线句的人物语言,我觉得应从语言特点、表达意思、表达效果等几个层面入手,但主体上应是鉴赏这个人的“语言特点”。就人物语言特点来看,老大夫希拉尔多说的这句话,只有短短的三小句,所以句式长短、整散等无需思考,只需从修辞及表意角度进行分析,即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笼的精美(效果),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表意)。

再如2013年江西卷《平常的沈从文》后的一道试题:

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来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要分析这句话的特色及效果,我们必须联系此句话的文本语境。这句话之前的句子是“有一天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面对非人的待遇与失去人性的行为,沈从文先生不是怒火中烧,而是用奚落的语气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所以,本题的答案可以做如下概括:

①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②效果:沈从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

三、考查“语言风格”

如果说分析“语言特点”应着重就语言的物质外壳来鉴赏,那么分析“语言风格”则更强调从抽象角度品鉴作品语言的韵味;另外,“语言特点”多是就文论文,不同文章的语言特点可以相同;而“语言风格”强调差异性和独立性,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一般各有千秋。

关于古诗文语言风格的分析与归纳,已研究得特别多,我们不妨借鉴之: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等等。而我们所选的文学类文本毕竟多为现当代作品,所以,古人的语言风格在今人作品里已不常见到。现今常见的语言风格大致有:清新自然、绚丽华美、质朴平实、含蓄凝练、简洁明快等等。

研究一个文本的语言风格,如果能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最好,但考试时对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我们未必都能做到了如指掌,因此,只能根据文本做具体分析。如2008年上海卷《灯笼红》,第11题为:“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试卷选文的作者实为现代著名诗人牛汉,但试卷上并没有标注作者姓名;作者姓名都没有,我们从何知人论世?所以,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根据文本来做具体的分析。

《灯笼红》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牛汉用充满深情而质朴的文字,运用倒叙的笔法,叙写记忆中的曾祖母的诸多片段:“老娘娘”临终时的平静与安详;“老娘娘”给“我”掏“灯笼红”的疼爱;夜晚在“我”身上用手轻轻抚摸的期盼;顺及曾祖母年轻时的性格。这些点滴的生活片段如清澈的泉水,自然而清晰地从记忆里流出,蕴涵着无限的温馨和深情。依次我们很容易归纳出《灯笼红》的语言风格:语言本色平实、质朴无华。

除去文学类文本,古诗文鉴赏、实用类或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中,也经常涉及对“语言”的考查,不过,其大多还是就“语句含意”设题考查。至于“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类别的考题虽然出现较少,毕竟还偶有考查,故而也应引起我们一定的重视,复习中,我们不妨结合一些经典文本,适当给予点拨与指导,唯此,考试时才能真的吃透文本的“语言”。

标签:;  ;  ;  ;  ;  ;  

文学文本中“语言”的考察及其对策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