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中国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编码:10.3969/j.issn.1672-884x.2016.05.005 1 研究背景 2005年北京大学、《管理世界》杂志社和《北大商业评论》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了中国第一届管理案例研讨会。其后,中国人民大学承办了第二届会议,并在此以后每年定期举办“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至2014年已连续举办8届。2008年,由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杂志创刊。自2010年始,由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案例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国际论坛”至2014年已成功举办5届。回顾中国管理案例研究历程,2005年可以称作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元年,至2014年管理案例研究已在中国整整走过10年。总结中国管理案例研究这10年以来的贡献及不足,对未来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探究提供经验借鉴和方向性引导,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的管理案例研究是在教学案例基础上逐步开展起来的。在2005年以前,国内已有少部分专家学者对管理案例进行了关注和研究,但多以介绍国外管理案例研究方法、流程等为主。自2005年以来,由于举办专门的案例研究研讨活动,并利用已有学术期刊和创办专门案例研究学术期刊提供交流平台,以及翻译或出版案例研究专门著作等,很好地推动了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发展,相关研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毋庸讳言,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研究大多数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管理案例研究的规范性流程、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理论构建等基础上开展的带有模仿性、验证性、总结性等特征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提升管理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方法方面尚无重大突破和进展[1]。 在回顾、总结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研究活动及成果基础上,本研究以2005~2014年中国重点期刊上的管理案例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国内两个有影响力的管理案例研究论坛的发展情况,分析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现状,旨在查找案例研究在规范性和理论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管理案例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推动中国管理案例研究更好地发展有所裨益。 2 管理案例研究概述 2.1 管理案例研究的价值 当下,案例研究已经成为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Eisenhardt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利用整体全面的,并且时常是长期过程导向的案例研究来创造构念和假设,并对它们赖以产生的理论进行阐述[2]。Eisenhardt还指出,管理案例研究的结果大都贴近现实,甚至具有实用价值,让管理实践者感同身受,其将传统的演绎量化研究范式与质化研究范式连接起来,起到了学术桥梁的作用[2]。张梦中等[3]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运用可靠技术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欧阳桃花[4]表示,案例研究正是通过典型案例,详细地描述事物(案例)现象是什么、分析其为什么,并从中发现或探求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推导出研究结论或新的研究命题的一种研究方法。由此可知,案例研究就是以真实典型事件作为案例,经过规范化研究过程,从真实情境中抽象出概念化结论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在管理理论建设提升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例如,“Z理论”、“五级领导理论”等众多重要的管理理论,都是在对相关案例进行规范化研究后所提炼出来的[1]。可以说,案例研究法在构建管理理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基于案例研究的贡献,案例研究方法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学者们也从不同方面对案例研究展开研究。Gerring[5]指出,案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普遍理解,以及为其成功实施提供明确的工具。对案例研究的研究就是在系统分析案例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案例研究的原则、方法、过程、预期贡献以及案例研究发展路径,并对案例研究进行规范化的过程。 徐淑英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已经被证明是构建理论的有效方法[2]。Elsbach指出,案例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突出情境、展示过程和揭示关系[6]。伊志宏认为,规范的理论研究和大样本的实证研究相比,案例研究有助于发现和总结有意义的实践现象,增进理论与实践的联系[2]。总而言之,管理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规范的研究、科学的方法探寻案例研究的规律,引导人们通过案例研究构建理论、验证理论或批判理论,指导组织和个人的管理实践。 2.2 管理案例研究的特点 国外案例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其规范化程度也比较高。通过对国外管理案例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管理案例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案例研究的问题领域具有独特性 徐淑英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比较适合对以下几类问题进行研究:难以明确定义的问题、隐含在过程之中且难以观察的问题,以及挑战现有理论逻辑的问题[2]。Yin[7]指出,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适用于以下3种情形:①需要回答“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时;②研究者几乎无法控制研究对象时;③关注的重心是当前现实生活背景下的实际问题时。Eisenhardt指出,案例研究方法影响广泛,该方法引导研究者专注于那些没有明确答案但却非常重要或是意义重大的问题[2]。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不仅普遍运用于社会科学类学科,同时也被广泛运用于专业领域的研究等。 可以说,案例研究的问题领域比较广泛,且具有独特性。案例研究通常能够探究或解决其他研究方法无法探究或解决的问题,发现其他研究方法无法得出的新理论。例如,格瑞汉姆曾经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提出了3个相互冲突却又相辅相成的决策理论来解释整个古巴导弹危机过程,提出了理性行为体模式、组织行为模式和政府政治模式3种模式[8],从而成为一个经典的构建理论的案例研究。 (2)研究设计具有系统性和灵活性 Dube等[9]指出,案例研究评价体系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分析”三大部分。其中,研究设计是用实证资料把需要研究的问题和最终结论链接起来的逻辑顺序。也有人认为研究设计是一种进行论证的逻辑模式。Yin[7]指出,常用的案例研究设计可以分为2×2=4种类型。即整体性单案例研究、整体性多案例研究、嵌入型单案例研究、嵌入型多案例研究。每一种案例研究类型都基于研究问题、情境等有明确的适应范围。案例研究设计必须明确是单案例研究还是多案例研究,再决定是采用整体性,还是采用嵌入型研究。研究设计通常包括明确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假设、界定分析单位、连接资料与假设的逻辑、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等要素。由此,案例研究设计实际上就是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的整体的构思,对案例研究的结构、流程进行系统的安排、对研究的方法进行科学设计,直至得出研究的结论。由于研究设计是在案例研究之前的系统化构思,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能受到主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案例研究设计需要随时根据研究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增加或减少研究案例的数量、调整研究方法等。 (3)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交代清晰 根据Dube等[9]的观点,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在案例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Yin[7]认为,数据收集应该遵循以下3个原则:①采用多种证据来源,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数据,使数据之间可以进行三角互证。②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有逻辑的整理并记录成文字。③建立证据链,使得读者能依据证据的引导,从研究问题跟踪到最终的结论。鉴于此,国外案例研究大多使用多种数据来源,重视三角测量、多人编码以及原始证据的引用等。在案例论文章中,对于数据收集过程进行清晰表述,有助于读者根据作者的研究思路进行复制性研究以取得相同的结论或者对结论进行检验(如文献[10])。在方法论模块中,以表格的形式说明了数据收集渠道以及研究不同阶段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而且不同的数据来源会构成证据三角链,保证了所研究数据的效度。 数据分析过程明确阐明分析原则、过程、方法、结果,为得到案例研究结果奠定了基础,增强了结论的可信性。在数据展示分析过程中特别注重原始证据的引用,增强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提高了案例研究的信度。例如,Tregaskis等[11]的研究通过引用经理以及员工的原话,阐明高绩效工作措施对员工的工作经验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帮助读者理解的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4)研究步骤和方法的规范性 毛基业等[12]指出,规范性就是研究的过程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和使用科学化的工具,以确保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Yin[7]认为,案例研究是一个线性的、反复的过程,要遵循规范化的步骤。其设计了一个案例研究的框架,包含计划、设计、准备、收集、分析、分享等步骤,并阐明了各个步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并强调三角证据法等在案例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倡导不断开拓多种研究方法开展案例研究。Eisenhardt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定型数据分析方法和三角证据法等案例研究方法构建理论,丰富了组织和战略管理理论[2]。毛基业等[12]的研究发现,国外案例研究整个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在严格的控制下进行,都有明确的、规范性的指标,尽可能避免研究人员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正是由于研究步骤和方法的规范性,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5)研究的结果通常是理论验证、批判和创新 对于涉及到“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案例研究是最为合适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既可用于构建理论,还可以验证理论,甚至批判理论[13]。一个好的案例研究往往能通过对现有理论基础的总结,利用案例对某一现象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进而突破现有理论的不足,创建或者发现前所未有的理论或者理论关系。案例研究法具备有利于构建新理论和检验以往理论的优点[14]。Ann-kristina等[15]也强调,对于理论的提炼和发展,案例研究依然是一种被忽略的资源。理论的验证和创新应是案例研究的核心之所在。 在案例研究的众多优势中,最重要的是构建新理论[14],即案例研究者应具有强烈的“理论敏感性”[16],充分挖掘案例研究的探索性、预测性功能,构建突破性的理论或者发现前所未有的理论关系[17]。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很多管理理论都是由学者深入企业调研实践后利用案例研究总结而来,并不是完全通过相关理论的推导[18]。例如,著名的Z理论就是由创立者选取美日两国的典型企业,从1973年开始进行多案例研究得出的[19]。国外的案例研究为管理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 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现状分析 3.1 现状 中国管理案例研究以2005年为分水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探索阶段(2005年前)和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前者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即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同时,也引进了案例教学方法。2005年开始,案例研究作为管理理论创建与升华的重要研究方法,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管理案例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本研究重点回顾2005~2014年10年间的中国管理案例研究发展阶段的状况。 (1)2005~2014年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研讨会) 从2005年开始,至2014年,该论坛已连续举办10届。每届论坛都设立一个案例研究的主题,邀请国内外案例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精选论文编入案例研究文集,优秀论文推荐到对论坛提供支持的国内优秀管理类学术期刊发表(如《管理世界》、《管理学报》等)。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的主题包括案例研究的价值、案例规范性研究、中国特色管理案例创新与实践问题、管理案例的理论构建、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异同等。自论坛举办以来,相继邀请了徐淑英、郑伯埙等近30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著名专家,交流了各自在案例研究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内容涉及大样本实证检验方法、案例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升华与创新、案例库建设、案例研究的选题、新视角等。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5~2014年收录论文量情况见图1。 图1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5~2014年收录论文量情况 图1中所显示的只是收录到会议论文集中的论文数量,占每年会议收到案例研究论文总数一半左右(2005年除外,当年只有7篇参会论文)。以2014年为例,会议共收到234篇案例研究论文或报告,但收录到会议论文集的只有100篇。虽然每一年收录论文数量不一,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参与案例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 (2)2010~2014年中国管理案例共享国际论坛 2007年5月,在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在大连理工大学成立。2008年1月,该中心获准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以案例研究为主题的专业学术期刊《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双月刊),至2014年底已发行了42期,为案例教学与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010年开始,至2014年,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连续5年举办中国管理案例共享国际论坛(2015年更名为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主要就中国本土化案例开发与研究、案例研究方法与理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国际化、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创新等进行主题演讲、交流与探讨。在2014年以前,该论坛收录的案例教学论文数量均大于案例研究论文数量,但到2014年,会议收录的案例研究论文数量首次大于案例教学论文数量。 (3)文献研究 李茁新等[20]对2005~2007年期间,发表在国内一流期刊上的管理案例研究论文从研究流程、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管理案例研究在研究设计、数据来源、案例研究报告写作等方面存在问题。颉茂华等[1]以2000~2011年期间发表在管理学研究核心期刊上的工商管理案例研究论文为对象,通过词频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国内工商管理案例研究虽然发展趋势迅猛,但在提升管理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方法方面没有重大突破和进展,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毛基业等[12]的研究表明,目前国内案例研究在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方面与国际规范性指标差距明显。此外,潘绵臻[21]、毛基业等[22]分别以2005~2007年和2009年发表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J)上的3篇高质量案例研究论文为优秀范例,分析了案例研究优秀案例研究的特征及规范性问题和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进而为中国管理案例研究提供借鉴。 为了进一步厘清管理案例研究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以2005~2014年重点期刊上包括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三大类管理案例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将“案例研究”作为关键词,搜索了CNKI、维普、万方3个数据库,并借用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辅助搜索,进而对重复文献和与本研究无关的、年度不详的文献进行剔除,最终对保留下来的396篇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对案例研究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见图2),发现案例研究论文数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①。 图2 2005~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发表的管理案例研究论文统计 3.2 存在问题及综合分析 (1)案例研究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样本选择存在偏差 在设计案例研究时,研究者要确定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便是进行单一案例研究还是多案例研究[23]。尽管有关单案例和多案例研究设计孰优孰劣并未形成十分统一的说法;但Yin[7]曾指出,从两个或更多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结论会比从一个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结论更扎实、更具说服力。此外,也有学者指出,相对于单案例研究而言,多案例研究能够综合反映案例环境的不同方面,尤其是在多个案例印证同一结论的时候,该研究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24]。尽管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单案例研究得出了一些优秀的成果(如文献[25]),但这些成果一般是研究者通过长时间在当地的实地观察中所产生,具有极高的价值;同现有文献中的单案例研究仅仅是选取某一家企业进行访谈等研究方式具有本质的差异。对2005~2014年396篇文献的案例研究设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有超过63%的文献(251篇)依然采用单案例研究。在此,本研究并非试图否定单案例研究的科学性,只是对于一般的研究者而言,很难有太多的时间或者精力深入到某一事件或者社群中,因此,单案例研究也许并不是最佳选择。鉴于此,从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和理论的可靠性而言,研究者进行案例研究时应选择多案例研究或许更为恰当。 在案例研究设计中,单案例和多案例研究设计的样本选择也各有差异,样本的选择质量直接决定了其研究的深度和价值。在单案例研究设计中,对案例选取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研究人员所选取的案例必须是一个极端的、独一无二的案例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案例。在多案例研究设计中,应采用逐项复制或者差别的复制法则进行抽样。即要么能产生相同结果,要么能由于可预知的原因而产生与前一研究不同的结果[7]。只有这样才能为实证数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增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也有助于结论的推广。在本研究所统计分析的现有的251篇单案例研究中,研究者选取案例时仅仅是选取自己较为熟悉的、便于收集数据的企业,而并未充分考虑到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在145篇(37%)多案例研究中,研究者在选择案例时,多采用的是抽样法则,而不是复制法则,其研究的严谨性和有效性或存在一定的不足。 (2)数据来源不充足,无法形成有效证据链 在案例研究中,数据是否丰富,数据来源是否可靠,直接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396篇文献数据来源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26%的论文并未指出数据的来源,尽管有74%的论文(292篇)说明了数据的来源,但只有51%的论文(203篇)采用了多种数据来源,其他的23%的论文则仅仅是只有一手数据或者二手数据。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仅有9.4%的论文(38篇)明确提到了证据三角的建立。在这些说明了数据来源,甚至在宣称使用了三角证据的论文中,只有极少数的论文对数据收集的细节和结果向读者进行了展示。该统计结果上说明数据来源作为案例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为当前案例研究中亟待提高和加强的一个环节。 (3)缺乏信效度检验和反复迭代的过程,研究结果可靠性和有效性低 在案例研究中,信度和效度是判定研究设计质量的标准[7]。对于定性数据的分析,应该包括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的反复迭代,以及数据与理论间的反复迭代。通过在原始数据、总结和理论间的多次迭代,可以产生构建新理论的基础[21,26]。信度与效度的检验、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以及数据、理论和结论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分析过程和结论,最终完成理论的升华。 对396篇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仅有24%的论文(94篇)进行了信度或效度的检验。其中,6%的论文(25篇)进行了信度的检验,4%的论文(14篇)进行了效度的检验,而只有14%的论文(55篇)明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由此可见,案例研究论文在对信度和效度检验方面依然不够重视,导致了案例研究的可信度和可推广性差,其研究结果难以得到认可。除信度和效度检验外,在已有396篇案例研究论文中,只有极少数论文提到了数据的反复迭代,且大多数的研究都是进行单一的直线研究,即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没有形成一个相互支撑和验证的框架,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数据支撑、缺乏对内在规律的挖掘。其结果是导致现有案例研究的结论显得较为单一,内容过于贫乏,可信度低,理论贡献微乎其微。 (4)案例研究以程序性分析为主,缺乏理论升华与创新 对396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超过一半(54%)的论文只是对案例给予简单的描述或者叙述,或是对于以往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或是对案例进行程序性分析,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一些较为宏观的解决方案,但在最为关键的理论构建与升华阶段却显得苍白无力或者没有太大建树。在剩下的46%的论文中,仅有5%的论文(19篇)提出了新理论、7%的论文(28篇)拓展了原理论,另有32%的论文(128篇)构建了理论模型,提出某一问题的形成机制或者是作用机制,但却未提到某一理论的建立或者补充;有2%的论文(7篇)对原有理论进行了验证。由此可见,在现有的396篇论文中,由案例研究所提出的新理论甚少。另外,在与现有理论进行比较方面,有的研究者亦是在论文末尾简要进行总结说明权当结尾,以至于读者不能深入了解此案例研究究竟产生了怎样的理论贡献。此外,绝大部分缺乏针对理论模型的逻辑解释,即数据同所构建的理论之间仍存在鸿沟等。 总体上看,中国管理案例研究在部分专业组织、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推动下,拥有了专门的研究和交流平台,培养了一大批案例研究专家、学者,涌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案例研究成果。尽管从案例研究的规范化、理论构建等方面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在管理学领域的贡献日益凸显。 4 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趋势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的企业等各类组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对组织管理等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基于管理案例研究的价值,在管理学界提出了如何运用案例研究构建新的管理理论,尤其是构建“中国本土化管理理论”或“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等新课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也开展研究,并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管理案例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 基于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现状分析,以及构建本土化管理理论等的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对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趋势进行简要展望。 (1)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国外管理案例研究的方式方法、规范化等经验 尽管中国管理案例研究至今已历经10年以上的学习、交流和研讨,且已与国外的案例研究接轨,但目前只是“形似”,要达到“神似”的阶段仍需继续努力。 (2)构建新理论 毋庸置疑,这是当前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重中之重。案例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可以构建新理论,这是案例研究的魅力所在。Eisenhardt指出,构建理论的案例研究方法与中国文化十分吻合,案例研究方法有助于构建真正亚洲本土的组织理论和战略理论[2]。Tsui指出,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迫切地需要扎根理论构建,需要高质量的归纳式研究,提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组织管理理论[22]。但是构建新理论恰恰是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软肋。鉴于此,对案例研究的研究应在如何构建新理论,尤其是构建中国本土化管理理论方面有所造诣。于鸣等[27]提出中国本土案例应既能扎根本土情境,富含深厚的本土管理脉络,又能在脚本设计上实现全球的共享和对话。 (3)多案例研究是未来案例研究的方向 尽管单案例研究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和优势,但国内外专家已经达成共识,即多案例研究更有利于构建新的理论,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更高。基于此,多案例研究必然成为案例研究者的首选。 (4)案例研究的要素需要拓展 具体如下:①案例研究的主体(人员构成)。已出现团队合作研究倾向,未来可能还会出现跨文化、跨组织、跨行业间合作研究。②案例研究的客体(对象)。目前的多案例研究主要来源于同一行业的多家企业,未来可以研究不同行业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多家企业,甚至包括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抑或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③案例研究的学科范畴。目前国内的案例研究多集中在工商管理领域,未来的案例研究可拓展到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尤其在公共管理领域,管理案例研究大有可为。④案例研究的方式。目前的案例研究多采用现场访谈、录音资料整理等传统调研方式,未来可以采用网络、新媒体、大数据等方式进行调研,大大节省时间、人力、财力等。⑤案例研究的内容。目前的管理案例研究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28]、案例研究的过程[29,30]、案例研究资料收集渠道和数据资料的分析[4,24]、案例研究的目的[21,31]、案例研究的分类[28,30],以及案例研究科学性的评价体系和指标[20,29,30]等。未来的管理案例研究将向案例研究的深度进军,制定各类案例研究的流程、评价体系和指标,进一步提高案例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构建具有普适性、实践指导性和深远影响力的管理理论。 注释: ①2014年发文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该年度的有些成果并未纳入检索系统,故未完全统计在内。标签:数据收集论文; 研究设计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文献研究法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案例研究论文; 结构效度论文; 文献回顾论文; 管理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