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中崛起——中国电信开放与发展之路评述(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信论文,之路论文,竞争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电话、电脑、大哥大、BP机成为国人日常的通讯工具;当“全球通”使游子不再觉得“知己天涯”的遥远;当关注国内国外市场行情的人中也包括下田种菜的庄稼汉——“信息”,这个抽象的汉语,已经具有了丝绸和瓷器的质感。你是否还能想象,十几年前,拥有一部电话,那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连做都不敢做的梦?多少人,对电话的印象,还只是黑白电影中的“摇把子”呢!
电信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瓶颈
1980年前后,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经济问题时,多次强调要把电信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对整个经济发展关系极大”,并批评“在这方面老是舍不得花钱”。国务院决定,要优先发展邮电通信,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利用国际资金、技术、设备等外部要素加快发展我国的电信业,也成为必然的选择。
对外开放是必由之路
当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国电信业与发展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为高起点、跨越式发展,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建设具有当代水平的电信网,尽快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电信业走上了以开放促发展的必由之路。
1982年,从国外引进建设的全国第一套程控电话交换机在福州开通:1984年,首次利用外资(日本政府贷款350亿日元)改造天津、上海、广州的市话网,引进程控交换机52万门;此后,又利用各种国外资金,如世界银行、亚州开发银行、外国政府贷款及国外商业银行贷款等,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但更为重要并且对我国电信业发展具有更深远影响的,还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进行电信设备的生产。
1984年1月1日,中国、比利时合资的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引进建设了国内第一条程控电话交换机生产线,生产世界先进水平的S12数字程控交换机。起初设计生产能力30万线,现已发展到600万线。累计生产装备我国电信网交换机近4000万线,约占同期我国已装局用交换机总容量的32%。继贝尔之后,西门子、NEC、AT&T、北方电气、富士通、爱立信、阿尔卡特等世界电信生产业巨头也进入中国,投资数十亿美元,进行大规模生产。而世界电信制造业“八大金刚”在我国市场的竞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电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1994年以后,我国已经主要用国内生产的程控交换机来装备电信网。到1996年底,我国公用电信网上用交换机的总容量达9246万门,其中进口设备为4696万门,占50.8%;国内生产设备4550万门,占总容量的49.2%,其中合资生产3300万门,占总容量的35.7%和国内生产的72.5%。1996年,我国新增局用程控交换机2103万门,其中进口设备为276万门,占投产总量的13%,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国内生产设备为1827万门,占投产总量的87%,其中合资生产1214万门,占投产总量的57%和国内生产总量的66.4%。
我国的移动通信自1993年起迅速发展,世界各大通信公司从销售产品转向举办独资和合资生产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3家独资和合资企业,但真正形成规模的只有天津摩托罗拉等五六家,其它企业一般生产规模较小,而且大多是组装。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由原来的摩托罗拉的一家垄断发展到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三足鼎立,1998年上半年三个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5.1%。
发展才是硬道理
开放对我国电信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还是让事实说话:
首先,开放使我国电信业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根据改革开放初期的实际情况,国家确定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并制定了解决公用电信网装备问题的三个层次发展战略,即进口、与外商合资生产和国内自主开发生产。在实践中,三个层次同步安排、相互促进,既解了燃眉之急,基本满足了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电信的需要,又为国内电信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总体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开放既缓解了电信业生产和建设资金的短缺状况,也为电信业发展创造了条件。1984年以来通信业共使用国外贷款近70亿美元,约占同期全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0%;1997年下半年又在香港和纽约股市筹资42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数十亿美元,约占同期全国电信制造业投资的30%左右。
其次,开放在较短时间内大大缩短了我国电信设备制造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使我国得以大规模、高水平地进行电信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开放之初,当时世界先进的程控数字通信关键技术国内还难以掌握,更没有自己开发的程控电话交换机产品。这种情况下,只有与外商合资经营,才能不断地得到国外先进产品、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进而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
第三,开放引入了先进产品、技术、管理和市场竞争意识等,促进了市场竞争,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带动了国内企业的兴起,形成了国内外资企业产品、内资企业产品和国外进口产品共同竞争、互相促进和良好市场竞争态势。如上海贝岭已全部实现国产化;上海贝尔国产化达到80%,带动了上百家企业的生产,年采购额20亿元左右。由于合资企业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为其配套的国内企业也树立了质量第一观念,并在合资企业技术、管理的辐射和带动下,产品质量不但达到了国内要求,进而打入了国际市场。
高度开放使我国电信设备市场成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迫使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不得不将其最先进的产品和最先进的技术拿来进行竞争。相对于欧美公司而言,日本企业对华技术转让向来比较保守,天津日电成立时,NEC公司原准备将其老产品拿来生产,但马上发现难以进行竞争,不得不将其最新的机型转进来。而激烈竞争的直接结果是电信设备价格大幅下降,如局用程控交换机由原先的每线300美元左右降到100美元以下,客观上促成了电信业的超高速发展。
但更加引人瞩目的,还是国内新的电信制造业企业的崛起。
1993年4月,西安大唐电信有限公司由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邮电部第十研究所和美国ITTI合资建立。短短时间内,开发成功了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SP30超级数字程控交换机,并形成了年产100万线的生产能力。开发了IN2000智能网平台,并先后在上海、沈阳、青岛等十几个大中城市使用。1997年4月,大唐公司与摩托罗拉签署了向摩托罗拉提供基于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M30移动通信系统协议,这是在移动通信领域国际大型跨国公司首次向国内企业购买先进的高科技产品,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交换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深圳华为公司,1997年交换机及接入网销售420万线,智能网、STP、SDH等产品在电信网上开始全方位得到使用,并进入了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广州、深圳等高水平网络。华为每年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达10%,1997年就投入4亿元左右,吸引了众多的一流人才,为科研开发提供了基本保证。
回顾电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合资生产,才使进口产品几乎一统天下逐渐转向国内产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在国外大型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大规模进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唐、华为、中兴、巨龙等企业也脱颖而出,不但开发出了自己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而且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1992年到1997年间,我国自主开发的程控交换机的市场份额从10.6%提高到56.6%。这一事实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高强度竞争的市场培育出了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现在我国生产的电信设备已开始大量出口。上海贝尔年出口额达到2000多万美元,上海朗讯年出口近4000万美元,长飞光纤光缆公司年出口3000多万美元,摩托罗拉更高达近10亿美元。
新兴的国内企业也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华为的产品销往俄罗斯、保加利亚、科威特等11个国家和地区,截至1997年总计销售C&C08交换机13万线。巨龙公司的04机获得俄罗斯电信网入网许可证,在越南、巴西、南非等地的市场开拓中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兴公司不久前在巴基斯坦一电信项目的国际招标中击败西门子、爱立信、阿尔卡特、NEC等30多家企业,获得了价值9500万美元的合同,为伊斯兰堡、卡拉奇等城市提供自主开发的ZX10数字程控交换机及机房设备和电缆等配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