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城市经济竞争力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北京论文,竞争力论文,城市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上海是我国目前现代化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城市。两者都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具有一流水准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北京提出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具有第一流水准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城市。我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的确需要建设一两座具有国际水准的大都市,北京、上海无疑最具有竞争力。作为我国城市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先锋,对这两座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加以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两者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竞争力比较
1.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两个最大的综合产业城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中的前两位。但若两相比较,无论就绝对量还是相对量而言,上海都占据明显优势。
1998年,上海GDP总量为3688亿元,人均GDP28253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62%;北京GDP总量为2011亿元,人均GDP18482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53%。两者的差距之所以这么明显,一方面表明北京的经济实力尚嫌不足,另一方面也与两个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无关系。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要求突出其两个中心(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的作用,强调要加强首都的服务功能,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综合性产业城市。中央对北京的城市发展作过一系列指示,一再强调北京不能再发展重工业,而应着重发展高精尖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较而言,上海是中国传统的经济中心,建国后乃至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进一步带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使其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上海的综合经济实力稍占优势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强调首都经济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北京不应该不重视城市的经济功能。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即北京在全国GDP 总量中所占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上海则相反。北京的GDP 总量在全国所占的份额1990年是2.7%,1995年降为2.39%,1998年略有回升,占2.53 %,但没有达到1990年的水平,没能充分发挥国内大城市特别是首都经济应有的聚集、辐射效应。反观上海,其GDP 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1990年为4.01%,1995年为4.21%,1998年为4.62%,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当然,与当今世界公认的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相比,北京、上海在国内经济中的份额仍然太小,在80年代末,国际化大城市在本国GDP 总量中的份额约为17%—27%。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布局较为均衡,同时也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体系发育不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重点城市的集散能力、辐射能力有限。就这一点而言,北京尤其应该加倍努力,奋起直追。
2.经济发展的支持力比较
如果说经济实力是反映城市经济竞争某一时点的状态指标,代表过去;那么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则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和支点,是反映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代表未来,体现其发展的潜力。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考察。支持经济发展的硬件主要指基础设施的发育水平。
北京、上海的基础设施水平在国内是最好的,两相比较,难分轩轾。如北京拥有目前国内最长的41.6公里地铁。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实际吞吐量居国内第一位,1998年达762万人次, 新建成的首都机场扩建工程使其年旅客吞吐能力达3500万人次。上海则是中国目前一一座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浦东国际机场全部建成后旅客吞吐能力可达8 千万人次,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机场。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北京、上海的基础设施水平虽然属国内一流,但与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这些城市一般都有2—3个国际机场,地铁长度一般都在200公里以上(纽约地铁长达1179公里), 年实际旅客吞吐量一般在3千万—7千万人次。这些城市在80年代中期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一般已经承担了城市交通30%以上的客运量。而北京1997年地铁运载乘客约5.3亿人次,占全市客运总量尚不足10%,上海这一比例更低。 目前,交通拥挤、公共服务水平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困扰着北京和上海,这表明与这两座城市上千万人口的城市规模相比,基础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功能的发挥。
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软件是指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北京和上海是目前我国两个最大的科技教育基地,城市人口的素质普遍较高。尤其北京是我国最大的科研基地、高等教育基地和技术人才积聚之地,高等教育普及率达16%,比上海的6%高出近10个百分点, 在国内城市中遥遥领先。目前北京共有各类高校68所,在校师生约30万人。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3家,科研人员38万,北京的两院院士超过400名,占全国的36%,比上海的119名多得多。据统计,1997 年北京每万从业人员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为1734人,上海为1152人。北京每年的高校毕业生约为5万人,上海约为4万人。北京的每项指标都优于上海。这两座城市的智力密集度不仅位居国内最前列,即使与其他国际大城市相比也不逊色。
3.经济结构的合理度比较
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是反映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二是代表未来趋势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从世界上各国际城市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看,以贸易的国际化为先导,并伴随以金融的国际化,引发城市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带动整个经济走上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在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可以较好地反映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辐射度、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1998年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6.6%,上海约为47.8%。 北京第三产业占较大比重与其首都服务功能密不可分,而反观上海,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基地,资源的不可逆性使其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困难。尽管近年来,上海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第二产业的基数大,导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但不可忽视的是上海第三产业所占份额逐年递增,且呈加速趋势,这表明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很快,第三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目前,京沪两地第三产业虽已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仍然偏低。当代后工业化和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平均为60%—70%,其中世界性的国际城市如纽约的这一比重高达86%,其他国际城市的平均水平也在75%以上。
此外,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也反映在增长极的培育状况上。城市经济的增长极,尤其是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增长极应选择那些轻型、洁净、能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依据产业特点,国外的大城市一般都选择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北京、上海基于自身的智力优势,也都选择了高技术产业作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纷纷采取各种倾斜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北京计划将中关村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而上海正兴建中国第一座科技数码港。就实际绩效而言,1998年北京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80亿元, 上海实现高新技术产值972亿元,北京仅为上海的39.1%。
4.城市开放度比较
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现代化城市的许多功能和作用是在广泛的对外联系和交往中得以实现的。大城市尤其是国际性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市经济与国际经济具有广泛的、高度的融合,开放度很高。考察北京上海两市的对外开放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外贸易水平反映了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是体现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的主要指标。1998年北京进出口商品总额654亿,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贸易依存度约为12%。而上海进出口商口总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8%,贸易依存度约为36%。这说明无论对外贸易的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北京都要远远落后于上海。纽约、巴黎等城市进出口商品总额在本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一般在20%左右,上海已经接近这一水平,而北京的差距还很大。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着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城市开放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考察当今世界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史,许多城市都是依靠旅游业起家的。1998年北京接待海外游客220.1 万人,国际旅游收入达23.8亿美元,而同年上海接待海外游客152.7 万人,国际旅游收入尚不足15亿美元。在这方面北京的优势较为明显,这与北京的政治地位、历史、以及人文特点有关。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成史和近800年的建都史, 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几千年古老文化的浓缩点和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和古老文明、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汇处,对海内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对中国首访和重访的目的地。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旅游中心和国际著名的旅游观光城市。在这一点上,北京具有上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当然,上海是宁、沪、杭大旅游区的中心,其秀美山川和人文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旅游业的发展前景相当乐观。但是就国际旅游业的绝对发展水平而言,北京、上海与其他国际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如纽约每年接待海外游客约为2500万人,年国际旅游收入约为120亿美元。
外资利用情况反映了城市经济利用国际资本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程度。目前,北京和上海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两个最大基地。到1998年, 上海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8984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46.81亿美元,北京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相当于上海的74%,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上海的45%。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两座城市在利用外资、吸引外资企业中的分工有所不同。如在北京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外国金融机构多为非营业性机构,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管理中心和决策中心。上海则是我国外资企业营业机构最密集的地方,尤其是浦东新区集中了我国大多数的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大的生产中心和服务中心。
5.区域依托状况比较
国际城市的发展受制于它所依托的区域,区域兴则兴,区域衰则衰。区域是国际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的载体和基础,区域的相对发展水平对国际城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决定该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大城市尤其是象上海、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城市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仅仅依靠城市本身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周边区域的经济支持,如果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那么,城市经济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有力的促进和补充。
北京地处内陆,位于燕山山脉的揽抱之中,南面经天津、塘沽与渤海相接。北京的区位依托大致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近郊区县,二是京津唐地区,三是环渤海地区。北京的近郊区县多为山区,经济结构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自然资源尤其是水力资源较为缺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很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对首都经济的支持作用不明显。京津唐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且三地的经济实力都较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整个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实力最强、大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但传统上经济联系较弱。与北京相比,上海的区域依托状况则要好得多。它位于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中点,长江三角洲的前缘,地处长江入海口,东临太平洋,南靠杭州湾,位于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交汇点,这使它成为海运和河运的港口枢纽城市。同时,上海位于北太平洋西岸中部,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日本、东南亚诸国联系方便。正因为如此,上海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内地尤其是长江流域各省同世界各地交往的门户,是中国内外货物流通的主要集散地。根据距离远近,上海的腹地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长江三角洲,二是除长江三角洲以外的江浙两省其余地区和安徽省,三是整个长江流域。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城市密集带,区内各城市之间联系紧密,经济协作水平较高,是我国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对外贸易基地,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是上海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巨大依托。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1.就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现实优势而言,上海处于领先地位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对外贸易额、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以及外资利用情况等指标来看,上海均占有明显优势。上海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5%, 对外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说明上海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城市的开放程度很高。其不足之处在于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其产值在GDP总量中尚不足50%,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恰恰又最能反映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因此,上海若要进一步提高经济竞争力,第三产业仍需大发展。
2.就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潜在优势而言,北京略占上风
具体来说,其潜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北京是全国智力密集度最高的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科研教育基地,具有上海所无法比拟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如果能够实现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研成果的合理转化,实现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那么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将是非常可观的。二是后发优势。就历史沿革来看,北京传统工业所占比重相对上海要小,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相对合理,结构调整的难度较上海相对要小,有利于实现结构轻型化、洁净化和高科技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本较低。三是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对世界各国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国际旅游业发展很快,这将会大大加快北京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
3.就区域依托状况而言,上海的优势得天独厚,而北京的区域依托优势则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上海据以依托的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是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而反观北京,历来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较弱,协作效应不明显。因此,应对京津唐地区乃至环渤海经济圈,以北京牵头提倡议并统一规划,切实予以研究并付诸实施,优先整合首都经济圈,然后进一步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加强圈内城市经济的分工协作,形成以北京、天津为首,包括大连、沈阳、秦皇岛、烟台、威海在内的环渤海城市带,提高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发挥协调发展、互利互补的优势。
4.就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而言,考虑到北京、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不同,两者的竞争优势各有侧重,优劣互现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综合实力很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非常密切,国际化水平较高;而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智力资源丰富,经济结构的轻型化程度较高,旅游业发达,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持力较强,较充分地体现了首都的综合服务功能。客观地说,两者的综合经济竞争力都很强,都具备了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条件。
5.政策建议
北京、上海作为国内经济竞争力最强的两座城市,无疑是我国创建国际性大都市的最佳候选城市。但通过上文中的国际纵向比较不难发现,北京、上海与国际公认的大城市相比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北京、上海的城市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按照从区域性国际城市到全球性国际城市的轨迹循序发展。同时还应注意,城市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当今公认的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发展历程也各不相同。北京、上海的城市建设在体现全球化和知识化要求、符合世界城市一般机能的同时,更应该体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