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嵛津 朱俊 崔明 (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普通外科 云南昆明 650032)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264-01
1.病例资料
患者,男,36岁,因右下腹疼痛伴便秘20日入院。患者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为阵发性刺痛,无放射痛,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解少量棕黑色大便。无发热、寒颤,无腹泻、腹胀、恶心、呕吐、腰痛,无头晕、乏力、胸闷、气促,无便血、里急后重。近5日来患者偶有排气,无排便。于当地医院就诊,结肠镜病检示:(升结肠)粘膜慢性炎呈急性活动,其中一粒粘膜间质中见较多淋巴细胞弥漫浸润。传染科会诊,结合患者既往病史考虑1.结肠癌肝转移可能,2.腹腔及肺部结核病灶可能,建议性PET-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PET-CT示:1.升结肠包块,考虑恶性肿瘤;2.右侧腹腔及腹膜后多发结节,考虑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为:1.结肠肿瘤(性质待查),2.陈旧性肺结核。
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术中探查见肿瘤位于回盲部,约3.0× 3.0×2.0cm大小,质地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可推动,肠系膜根部见肿大淋巴结;肝、脾、胆囊、胰腺、十二指肠、小肠未见异常。空肠粘连于右下腹,回盲部粘连于侧腹壁。清扫右半结肠肠系膜根部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后病理检查,肉眼示:1.右半结肠切除标本带部分小肠,结肠长14.5cm,小肠长13.5cm,近侧切缘周径4.5cm,远侧切缘周径7.0cm,在距近侧切缘15.5cm处结肠浆膜面可见一隆起型肿块,大小3.0x2.5x2.0cm,切面灰黄灰红色、实性、质中,小肠系膜内扪及肿大结节4枚,直径1.0-1.5cm,结肠系膜内扪及肿大结节7枚,直径0.8-1.2cm。2.灰黄色不整形组织一堆,总体积8.0x8.0x2.0cm,其内未扪及明显肿大结节。光镜所见:特殊染色:Rf(+),AB/PAS(-)。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CD34(-),Demin(-),Ki-67(+<25%),S-100(-),SMA(—),Vim(+),CK7(-),LCA(+),Pan-CK(-),Villin(-),CD20(+),CD3(-),CD38(+),CD45RO(+),CD79a(+),Syn(-)。病理诊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伴局灶坏死及肉芽肿形成,肿瘤大小3.0×2.5×2.0cm,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2.讨论
1.临床特点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由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核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构成的间叶性肿瘤。IMT在临床上少见,多发生于肺部,也见于头颈、躯干、四肢及腹腔脏器等软组织。2002年WHO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家组正式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IMT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平均年龄10岁,中位年龄9岁,也可发生在成年人,女性略多见。IMT常见发生部位在肺部。1995年Cofflin等 分析了84例肺外炎性假瘤的患者,认为人体多种器官如脑、眼、鼻咽部、肝脏、膀胱、子宫等均可发生。以后陆续有报道发生在腹腔、腹膜后、上呼吸道、躯干、四肢、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临床表现为随部位而异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肠梗阻等)。常见主诉为肿块、发热、体重下降和疼痛。影像学常呈不均质分叶状实性肿块,可有钙化。
2.病理学特征 1.巨检 呈孤立包裹性或多结节分叶状坚实肿块,切面灰黄色,编制状或粘液样。少数可见出血、坏死、钙化。大小范围2-20cm,大多为5-10cm[2]。2.镜检 IMT镜下表现多样,研究提出3种组织学类型:①黏液型:以黏液、血管、炎症细胞为主,类似结节性筋膜炎;②梭形细胞密集型:以梭形细胞为主,夹杂炎症细胞,类似纤维组织细胞瘤;③纤维型:以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为主,类似瘢痕组织。
3.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生于腹腔脏器的IMT具有与腹腔内其他肿瘤的影像学、临床表现甚至病理学形态相似的特征,故常常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易误诊为腹腔脏器的癌肿、纤维瘤病、胃肠道间质肿瘤等病变。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主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炎性纤维性息肉是发生于胃、小肠黏膜下孤立性息肉。组织学上表现星形细胞分布于黏液样间质背景中,伴有反应性血管和炎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2)富于炎细胞的胃肠自主神经肿瘤,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表现神经分化特征。(3)纤维硬化性病变 包括硬化性纵隔炎、特化性腹膜后纤维化和其他纤维瘤病等。这些病变常发生于老年患者,肿块边界不清,瘢痕状,较之典型的IMT具有更明显的硬化。(4)肠系膜、大网膜或腹膜后的胃肠道外间质瘤:肿瘤细胞表达CD117和CD34,而IMT不表达。
鉴于新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性,少数可转移类,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在确诊该病后,若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应当考虑扩大切除。本例患者被误诊为右半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主要误诊原因:术前肠镜病理检查取材局限、临床经验欠缺,未经进一步病理切片会诊而仓促决定手术,医生正在判断此病例时过于主观。此患者经术后支持、抗感染等治疗,于术后27d痊愈出院。IMT经手术治疗可绝大部分治愈,目前放化疗对其疗效不确定,有报道部分病例使用非甾体消炎药、类固醇激素等有一定疗效。大约有25% 患者复发,与患者年龄(高龄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发生部位(位于鼻窦部、肠系膜及腹腔者复发率高)、手术切除的完整性等有关[。免疫组化表型是该肿瘤与其他软组织肿瘤鉴别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Weiss SW,Coldblum JR.Enzinger and Weiss soft tissue tumors[M].4th ed.leuis:Mosby,2011
[2].黄小赤,罗克枢,赵建萍,等.腹腔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论文作者:沈嵛津,朱俊,崔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0
标签:细胞论文; 肿瘤论文; 结肠论文; 肌纤维论文; 腹腔论文; 肠系膜论文; 患者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