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印度关系初探_欧盟论文

欧盟与印度关系初探_欧盟论文

欧盟对印关系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欧盟大力发展与印度的关系,将欧印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发展对印关系适应了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有长远的战略考虑,并将对当前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一、欧盟加强对印关系

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欧印关系发展缓慢。欧洲经济共同体1963年与印度建交,重点发展对印经济联系,先后与印签订了《商务合作协定》、《商务和经济合作协定》等多个双边经济协定;① 但双方疏于政治交往,缺少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的密切磋商。进入21世纪后,欧盟开始重视印度,加强对印外交攻势。2000年,欧印双方确立了首脑定期会晤机制;2004年,欧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近两年来,欧印战略伙伴关系更是大步迈进。

第一,首脑对话务实化。从2000年至今,欧印共召开7次首脑会议,前5次都是例行公事的“务虚”对话,后两次转向实质对话。2005年,欧印在新德里举行的第六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全面落实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行动计划》,并签署了多个双边合作协议。在2006年赫尔辛基第七届欧印首脑会议上,欧盟轮值主席国芬兰总理万哈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与印度总理辛格深入讨论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热点问题及双边关系,双方通过了新的政治声明,强调拓展双边贸易与投资,加强能源和科技领域的合作,推进联合国改革及印度“入常”。

第二,各领域对话机制化。根据欧印1993年政治声明,双方定期举行部长级会议和高级官员会议。部长会议每年一次,高官会晤半年一次,议题涉及安全、移民、领事事务、反恐等领域的合作。定期高层会议制度的建立卓有成效地推进了欧盟与印度的政治对话。据欧盟委员会资料,截止2005年11月,欧印高官会议已举行了9次;欧盟委员会和印方策划者会议召开了3次;多边论坛以外的双边会议举行了2次(有关生化武器);专家工作组会议1次(有关出口控制);5次反恐专家会议;8次关于领事事务会议;双方还于2001年10月在布鲁塞尔举行了一次智库研讨会。② 如此频繁而广泛的对话,对落实和促进欧印关系、协调彼此步调、解决具体问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议会和政府高官互访频繁。2000年到2004年期间,欧盟高官代表共12次访印,③ 其中包括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Christopher Patten)、农业事务委员弗郎兹·费舍勒(Franze Fischler)、贸易事务委员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企业和信息社会委员埃尔基·利卡宁(Erkki Liikanen)、发展和人道主义援助委员保罗·尼尔森(Paul Nielson)以及理事会秘书长兼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哈维尔·索拉纳等。⑤ 这些访问使欧方对印有了更直接了解,对印社会状况有了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双方政治对话的进一步展开。欧印还建立了一个联合委员会,其下属三个委员会涵盖了经济、贸易、环境、科技、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该联合委员会的任务是落实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商务峰会和圆桌会议议题细化。欧印双方商务峰会是与政治首脑会议同时诞生的。通常,商务峰会召开时间要略先于首脑峰会,会上形成的意见或建议将提供给政治峰会。欧印圆桌会议是在欧盟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和印度前外交部长贾斯旺特·辛格共同建议下建立的,参加会议者是欧盟经社理事会成员和印度市民社会代表,双方定期会晤,交换对全球事务的看法,讨论增进欧印民间联系、交流的方法和途径,以弥补官方对话的不足。圆桌会议为欧印市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互动提供了重要渠道。2001年1月以来,欧印每年召开两次圆桌会议,⑥ 议题主要涉及发展模式、科学和研究、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媒体在加强和促进市民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技术移民、可持续发展、工作场所人权等问题。欧印商务峰会和圆桌会议都涉及贸易和投资问题,但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解决双方公司和投资者在对方市场中所面临的难题,而后者主要关注欧印间中长期贸易和投资的环境和基础问题。⑥

第五,国际政治合作突出民主化。欧印首届峰会发布的《联合宣言》第1条宣称,“我们重申我们对民主的认同,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第14条再次强调“我们共有民主的信仰”。⑦ 在欧印第二次峰会后,欧委会主席普罗迪称,“欧盟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全球促进稳定和民主。印度作为一个稳定成熟以及有活力的民主国家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伙伴”。⑧ 在所有对印度的评价中,欧盟首先强调的是印度的民主体制,如在专门讨论对印政策的《国家战略文件2002—2006与国家指标项目计划》中,第一句就是“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政体”。⑨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欧印尤其强调在共同民主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加强合作。比如,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双方都认为联合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维持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关键因素。欧印《联合宣言》称:“我们重申我们对联合国的认同并同意共同努力以使之成为国际合作的更加有效的工具。我们应当致力于加强国际安全体系,也就是联合国,并支持它在维持和平的努力。”⑩ 在地区热点问题上,欧印双方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2005年12月,印度出兵参与波黑和巴尔干的维和,为欧盟艰难的维和行动提供支持。欧印不仅对阿富汗卡尔扎伊过渡政府表示了道义支持,还在欧印峰会(第三届)联合声明中强调:“……我们保证在阿富汗过渡政府完成巩固和平和稳定的任务中,对过渡政府提供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支持阿富汗政府与恐怖主义作斗争。”(11) 在实际援助资金方面,印度政府向阿富汗政府提供了1亿美元的援助,欧委会则许诺5年内提供10亿欧元的援助。

二、欧盟发展对印关系动因

21世纪以来,欧盟加大对印外交攻势,加强领导人互访和对话磋商,推动欧印关系从普通国家关系升格为战略伙伴关系,其主要动因有四点。

首先,是出于欧盟为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而进行政策调整的需要。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一超多强”格局。欧洲国家一方面加速内部整合,于1993年成立欧盟,推动欧洲一体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开始实施“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谋求以“一个声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力。“9·11”后,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2003年初,随着欧美矛盾上升,欧盟内部展开了关于欧洲对外政策的大讨论,国际问题专家和普通民众一致认为,欧盟应推行全方位外交。在2003年5月2日欧盟非正式外长会议召开之际,欧盟轮值主席国希腊邀请了25名著名学者就大西洋关系提出建议,绝大多数学者支持法国的主张,即欧洲应采取一项独立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和美国一样重要的影响。在2003年6月欧盟峰会上,由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起草的欧盟历史上第一个共同安全战略草案得到与会首脑的支持,欧盟由此启动了全面调整外交与安全政策进程。峰会决议虽然强调了“跨大西洋联盟是不可替代的”,但更加突出了欧盟与其他伙伴加强合作的重要性,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等国被定位为未来几年欧盟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重点对象。实际上,欧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其实力的增长有着密切关系。到2004年欧盟东扩成功,其成员国数量从15国猛增到25国,领土总面积达397.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95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欧盟国民生产总值达13.5万亿美元,2006年预计为14.3万亿美元,经济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

欧盟选择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看重了印度现有的以及潜在的大国作用。印度人口全球第二,国土面积世界第七,综合国力提高迅速,是国际舞台上的新星。经济上,印度自1990年代初实施改革以来,增长率保持6%以上,2005年高达8.5%,目前GDP为7719.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1位;(12) 印度信息产业发达,其出口软件中61%销往美加,23%销到欧洲各国。军事上,印度不断加大军力建设投入,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印度防务预算在2004—2005财年为146亿美元,2005—2006财年又被提高了约10%。印度从俄、法等国大量购买先进武器,包括T—90主战坦克、幻影—2000H型战斗机、“箭—2”反弹道导弹系统等。除购置武器外,印度导弹试射不断。据最新报道,印度将在“烈火”中程导弹的基础上开发可以打到北极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最远射程为9000—12000公里。(13) 目前,印度国内政局平稳,政权交接顺利,已进行了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得到人民广泛支持。在国际事务中,印度申请“入常”、推进联合国改革、参与维和行动,表明印度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正在渐渐成真。据此,欧盟看好印度,认定其将是一个地区大国和“世界玩家”(14)。欧盟官方出版物《欧盟与印度伙伴关系》中描述:“印度是南亚最重要的力量,在本地区发挥着同样作用(作者按:指维持地区稳定、维护人权和民主制度),同时在世界贸易和国际合作方面也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全球领导者。”(15) 此外,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度符合欧盟的意识形态理念,印度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的立场和观点与欧盟有着广泛的契合点,所有这些使双方的合作成为可能,并有助于共同实现以下目标:捍卫联盟的共同价值、基本利益、安全、独立和完整;巩固和支持民主、法治、人权和国际法;遵照《联合国宪章》原则维持和平、预防冲突和巩固国际安全;以根除贫困为根本目标培育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鼓励所有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包括通过逐步取消对国际贸易的限制;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全球性措施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对全球自然资源实行可持续管理;为公民、国家和地区抗击自然或人为灾难提供援助;促成一个建立在强健的多边合作和较好的全球治理基础上的国际体系。

其次,欧盟欲以“伽利略计划”拓展印度市场。欧盟自2002年不顾美国反对启动“伽利略计划”以来,一直将推动该计划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甚至是首要内容。“伽利略计划”是一项战略科研计划,是集多学科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尖端研究。该计划的目标是在2008年建成一个覆盖全球的欧洲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其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米,高于美国GPS系统的10米。(16) 欧盟计划为此投资34亿欧元。该计划将提高欧洲在航天、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以及大型设备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能力,通过拉动内需刺激欧洲经济增长,动摇美国目前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进一步提升欧盟的总体实力。2004年秋,印度在第五次欧印海牙峰会上表示了对“伽利略计划”的兴趣,这引起欧盟的重视和欢迎。欧盟认为,双方在“伽利略计划”上的合作将是双赢的:它可为欧盟打开巨大的市场,至2010年,仅伽利略系统的设备和服务市场总额估计将达每年100亿欧元,创造1万个就业机会,并迅速带动各领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17) 同时,它又可帮助印度发展优秀软件和科技人才,提高印度综合国力。

欧盟推动印度加入“伽利略计划”,意在以该计划为“敲门砖”,进一步密切欧印经济关系,加速拓展印度四大领域的市场。一是分享印度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印度目前人口11亿,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10多年来持续高速发展,人均购买力提高,消费和服务市场具有很大潜力。在2006年2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印度时,有30多位法国大公司总裁随行,这充分反映了欧洲国家对印度市场的期待。二是参与印度基础建设。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需求旺盛,而欧盟许多国家在该领域技术领先,竞争力强,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三是增加对印军售。在军售方面,印度被认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05年6月的《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年鉴》显示,印度年军购额在2004年已跃居世界第一。(18) 四是扩大对印高科技合作。在高技术领域,印度需求大且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在欧印第六届首脑会议上,印度总理辛格宣布将斥资25亿多美元购买43架欧洲“空中客车”飞机,表现了印度要进一步发展与欧盟在航空领域合作的愿望。(19) 更有报道称,从现在到2024年,印度将订购800至1000架空中客车公司制造的飞机。

第三,美国对印政策刺激欧盟加大对印关系力度。冷战时期,美欧结盟对付苏联。苏联解体后,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对抗不复存在,美欧之间战略凝聚力下降,大西洋关系出现淡化趋势。美国开始大幅调整外交政策,广结盟友,与印度、俄罗斯、中国等国建立伙伴关系,引起欧洲盟国不满。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迈尔分析,美国的做法改变了原来的美欧合作关系,因为在有些问题上,美国更倾向于依靠其他国家而不是欧盟,这就导致欧盟效法美国,亦推行与多国结盟政策,包括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事实上,美国对印态度的转变以及对印国际地位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政治家和学者的思维及其对印政策。欧印关系发展变化随美印关系发展而变,欧盟对印度的定位依照美国对印定位的调整而改变,从而出现了“美印关系”、“欧印关系”水涨船高的态势。2000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印时对美印关系的定位是“更紧密的新型伙伴关系”。同年11月,欧盟、印度召开首届首脑会议,欧盟大幅提升与印度的合作层次。2001年,美印开始提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问题。在2004年1月的美印领导人联合声明中,这种声调进一步提高,布什称美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正在成为现实”。就在这一年10月,欧盟正式决定将欧印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在11月的双方首脑会议上欧印“战略伙伴关系”正式确立。在核问题上,印度至今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按道理欧洲国家应该谨慎对待与印度的核合作。然而,在2005年7月美印首脑联合声明表示要推动双方在民用核能领域全面合作的一个月后,英国外交部发言人称英国决定对印放松民用核技术的出口控制。(20) 六个月后,法国也与印度签署了《发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联合宣言》。2006年3月布什访问印度时,美印正式签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根据这一协议,美国将向印度提供民用核能技术和核燃料。可以推断,不久的将来,欧盟很可能与印签署类似协议。

第四,制衡中国与规避风险。欧盟积极发展对印关系包含有中国因素。所谓中国因素,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欧盟试图扶持印度,牵制中国发展,制衡中国影响。对于中国全方位的崛起,欧盟是有担忧的。2006年7月,世界银行公布了其计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位居全球第四;(21) 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朝核、伊核等问题上,中国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力的迅速增长促使世界各国都争相与中国密切经贸往来和提升政治关系。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不同,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的发展总抱有防范心理,它们不断宣扬“中国威胁论”,包括军事威胁论、能源威胁论、纺织品威胁论、科技威胁论等。在无法阻止中国崛起势头的情况下,它们又退而求其次,选择以结盟形式制衡中国。印度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西方制衡中国的首选。印度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具备与中国在亚洲分庭抗礼的潜力;政治上实行西方民主制,西方国家与之有天然的亲密感;地理上和中国毗邻,历史上与中国发生过边界纠葛,1998年印度核试验时公开表示针对中国,更被一些西方政治家认为具备制衡中国的主客观条件。欧盟利用印度牵制中国的战略思维明显体现在对华军售问题上。目前欧盟对华军售禁令仍未解除,而与印度军售水平却不断升级,并有意与印度联合开发、制造武器,法国2005年就向印度转让了一项价值12亿欧元的潜艇生产技术。

中国因素的另一层含义是,欧盟欲以“印度制造”替代“中国制造”,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防范可能的中国“崩溃”对其经济产生冲击。在欧洲,与“中国威胁论”相伴的还有另一种声音,即“中国崩溃论”。这种论调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虚假的,即将崩溃。2002年法国里昂证券公司报告称,中国债务余额实际上是GDP的1.4倍,为中国政府公布数据的6倍,若这一趋势得不到控制,中国最终将发生金融危机。(22) 欧盟与中国贸易相互依赖程度较高,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达2097.8亿欧元,占欧盟对外贸易总额的9.4%。(23) 欧盟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服装总额达215.6亿欧元,占此类商品进口总额的30.65%;从中国进口的办公/电信设备总额达490.1亿欧元,占欧盟相关商品总进口的30.55%。(24) 可见,欧盟市场对中国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领域的产品有较大依赖,一旦出现供应短缺,将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冲击。2005年8月,欧盟对进口中国纺织品设限曾导致欧洲纺织品零售商铺面空架局面。欧盟认为,印度拥有规模庞大的国内棉花种植业,经验丰富的纺织人才,良好的设计和甚至低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欧盟通过扩大与印度的经贸尤其是纺织品贸易往来,有助于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防御可能的“中国崩溃”或欧中关系恶化造成的冲击,是确保欧盟经济和社会生活稳定而采取的风险规避之举。

三、欧盟发展对印关系的影响

欧盟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使欧印双方得益,而且对当前世界格局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首先,欧盟赢得了拓展印度市场的主动权。欧印政治关系的发展为欧盟拓展印度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贸易方面看,1980年欧印贸易额仅44亿欧元,到2005年增至400亿欧元,增长了9倍多。2004年,欧盟从印度进口132.4亿欧元,占印度出口总额的22%;向印度出口为137.7亿欧元,占印进口总额的17.3%。到2005年底,印度与欧盟的贸易总额占印对外贸易总额的19.4%,比其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高出8.6个百分点。按增长情况分析,2000年至2005年,欧盟从印度进口年均增长9.0%,对印度出口年均增长13.1%,贸易总量年均增长11.1%。截止2006年3月的财政年度,欧盟对印出口较上一财政年度增加14.5%,进口同比增加25.5%,总贸易额同比增加19.9%,大大高出近几年的平均水平。(25) 欧印服务业贸易近年来也快速增长。2003年欧盟对印服务业出口为27亿欧元,进口为30亿欧元。2004年相应的数字增长到33亿和38亿欧元,增幅为22.2%和26.7%。(26)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欧印贸易额快速增长,但双方贸易地位并不对等,欧盟占据主导地位。多年来,欧盟一直是印度对外贸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直到2005年才上升为欧盟贸易伙伴国的第10位。2004年对欧贸易占印度贸易总额的19.4%,而对印贸易只占欧盟对外贸易总额的1.8%。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服务业贸易中。虽然增幅很大,但对印服务业贸易只占欧盟服务贸易总额的1.1%。(27) 投资关系也是如此。欧盟对印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电信和运输部门。2003年,欧盟流入印度的直接投资额为8.2亿欧元,占印度外资的近20%,是印度第二大外资来源,但这一数额只占欧盟对外投资总额的0.65%。2004年,欧盟对印直接投资增长到11亿欧元,但仍只占欧盟对外总投资的1%。相反,印度对欧盟直接投资增幅较大,从2003年的1.4亿欧元增至2004年的6亿欧元。(28) 欧印贸易、投资方面的不对等性表明,欧盟在对印度经济关系中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未来欧盟将利用其优势大力开发印度市场,使其对欧产生经济依附。

其次,印度国际政治地位获得提高,其谋求世界大国地位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改善。印度的大国意识根深蒂固、由来已久。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有极强烈的大国理想,一心要使印度成为一个强大、统一、受国际社会尊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在这种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印度在冷战时期与其他有影响的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大格局下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冷战结束后,印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尼赫鲁的外交思想,但追求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未变。2004年,欧印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定》意味着印度与美国、加拿大、中国和俄罗斯一样成为欧盟的特殊伙伴。欧盟承认印度已迅速发展成地区和全球领导者,在所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印度顺势调整外交政策,加强与欧盟的联系,从而牵动印美和印日关系,使印度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争相发展关系的焦点。近年来,美国改变了对印政策,放弃制裁并进而与印建立伙伴关系;日本密切了与印度的联系,将日印关系提升为“全球合作伙伴关系”。

第三,推动南亚地区联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5年底,不丹、孟加拉、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7国在达卡举行首脑会议,宣布成立“南亚地区合作联盟”(简称“南盟”)。印度作为“南盟”的领袖国家,最初并没有重视“南盟”的发展。印巴关系紧张,互不信任,使“南盟”组织涣散,发展缓慢。欧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改变了“南盟”的处境,“南盟”对印度有了新的意义和重要性。重要性之一是印度欲以“南盟”为依托发展对欧盟的“对称交往”。瓦杰帕伊总理多次表示,只有依托“南盟”与欧盟交往才能实现欧印关系的“基本对称”。另一方面的重要性则是印度认识到“南盟”成为其跃升为大国的重要基石。印度要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与南亚邻国搞好关系是重要一环。只有理顺与“南盟”国家的关系,印度才能走出外交困境,面向世界。为此,近年印度开始学习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经验,调整对“南盟”国家政策,其领导人也多次表示要与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南亚邻国发展最密切、最友好的关系。印度推行新的睦邻外交,有助于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实际上,两国近来都表示出了改善关系的愿望和诚意,并建立了一些重要机制。印巴关系的改善将推动“南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促进国际社会对美“软制衡”力量的增长。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称霸,对南联盟动武,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但近年来,美国维护其霸主地位的行动能力下降,表现在美国推行反恐战争变得不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政策失效,在伊朗和朝鲜核问题上感到棘手难办。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大国的牵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再予其无条件的积极配合,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形单影只。欧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会改变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格局,但它确实增大了对美国的“软制衡”力量。从欧盟方面分析,冷战后,欧盟逐步改变了对美“一边倒政策”,开始奉行全方位外交。在继续重视大西洋关系的同时,欧盟努力拓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先后与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建立了多种伙伴关系。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迈尔指出,欧盟正依靠不同的伙伴关系,奉行独立外交,用不同的方法应对不同的挑战,影响美国。当欧美利益相同时,欧盟与美国联手解决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当欧美利益不同,或欧盟不赞成美国的做法时,欧盟将与印度、中国等国家联手对美国施加影响,迫使其回到全球利益上来。从印度方面分析,印度通过对欧关系拉动对美、日、东盟等多方关系的发展,振兴其大国信心。印度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印度将作为世界一极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表现自己,并与中国、巴西、南非、甚至俄罗斯等国合作,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印度的“多极化”思想与美国维护单极世界的战略相左,使其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奉行有别于美国的政策。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曾抱怨说,印度的民族特性及其对多边主义的追求,“将使美国在未来很难同印度打交道”。(29)

注释:

① “EU-India enhanced partnership,”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COM(96)275final,Brussels,Jun.26,1996,p.3.

② European Commission,“The EU's relations with India,”November 2005,http://ec.europa.eu/comm/external_relations/india/intro/index.htm.

③ “An EU-India Strategic Partnership,”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COM(2004)430final,Jun.16,2004,p.8.

④ European Commission,“The European Union in Partnership with India,”November 2004,http://ec.europa.eu/comm/external_relations/library/publications/11_eu-india-2003.pdf.

⑤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Delegation to India,“EU-India Round Table,”http://www.delind.cec.eu.int/en/political_dialogue/round_table.htm.

⑥ Deutsche Welle,“Next Eu-India Summit Planned for October in Helsinki,”Aug.8,2006,http://www2.dw-world.de/southasia/eu-southasia/1.194681.1.html.

⑦ European Commission,“The 1st EU-India Summit Joint Declaration,”http://ec.europa.eu/comm/external_relations/india/summit_06_00/joint_declaration.htm.

⑧ Romano Prodi,“Heal the World-EU and India Have a Moral Duty,” Edit page article in the Times of India,Nov.23,2001,http://www.delind.cec.eu.int/en/political_dialogue/summits/second/article_prodi.htm.

⑨ European Commission,“India:Country Strategy Paper 2002— 2006 & National Indicative Programme,”http://ec.europa.eu/comm/external_relations/india/csp/index.htm.

⑩ European Commission,“The EU-Russia Relations with India-Summit on 28 June 2000,”http://ec.europa.eu/comm/external -relations/india/summit_06_00/joint_declaration.htm.

(11) European Commission's Delegation to India,“Third EU India Summit:Joint Press Statement,”Copenhagen,Oct.10,2002,http://www.delind.cec.eu.int/en/political_dialogue/summits/third/joint_statement.htm.

(12)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Worl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urveys,”September 2006,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6/02/data/weoselser.aspx?a=&c=534&t=1.

(13) 闻煊:“印度洲际导弹能打到北极”,《环球时报》,2005年9月2日,第12版。

(14) “An EU-India Strategic Partnership,”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SEC(2004)768,Brussels,Jun.16,2004,p.3.

(15) European Commission,“The European Union in Partnership with India,”November 2004,http://ec.europa.eu/comm/external_relations/library/publications/11_eu-india-2003.pdf.

(16) “印度大国梦:过了一关,尚有一坎”,《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9月8日。

(17) “印度大国梦:过了一关,尚有一坎”,《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9月8日。

(18) 转引自左渐晓:“印度军购成外交杠杆”,《环球时报》,2005年12月9日,第12版。

(19) 任彦:“与欧盟关系继续升温——印度加入伽利略计划”,《环球时报》,2005年9月12日。

(20) 杨川:“英国将对印度放松民用核技术出口控制”,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2005年8月12日。

(21) 王慧卿:“世界银行:中国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新华网,2006年7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7/04/content_4794661.htm。

(22) 何洪泽:“中国的繁荣是假象?‘中国崩溃论’出台之前前后后”,《环球时报》,2002年6月6日,第1版。

(23) 欧盟统计,Eurostat(Comext,Statistical Regime 4).

(24) 欧盟统计,Eurostat(Comext,Statistical Regime 4).

(25) 数据来自于欧盟统计Eurostat(Comext,Statistical regime 4)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26) 欧盟统计,Eurostat(excluding government service).

(27) 欧盟统计,Eurostat(excluding government service).

(28) European Commission,“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 with India,”http://ec.europa.eu/trade/issues/bilateral/countries/india/index_en.htm.

(29) 钱峰:“战略伙伴很少提,印度不往美国一边倒”,《环球时报》,2004年10月20日,第7版。

标签:;  ;  ;  ;  ;  ;  

欧盟与印度关系初探_欧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