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竞技体育的调查与思考_竞技体育论文

英国竞技体育的调查与思考_竞技体育论文

英国竞技体育的调研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是西方近代竞技运动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竞技运动传统。英国体育代表团也是国际竞技运动舞台上的一支劲旅,参加了历届奥运会的角逐。从英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成绩看,总体上排在第二集团偏后的位置,相对比较平稳。但近5届以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的5届奥运会)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其在金牌榜上的位次一直下行,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仅获1枚金牌,15枚奖牌,排在金牌榜的第36位,可以说是跌入了史无前例的谷底。但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又强烈反弹,获得11金,28枚奖牌,一跃跻身前10名。这也是英国自1920年以来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在接下来的2002年冬季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也取得了突破,获得1金2铜,第18名,是1936年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这种态势也反映在2002年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上,英格兰仅次于澳大利亚位居金牌榜第二位,并大大缩短了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差距。

能在短短的六七年间出现这样的发展势头,并非偶然。应该说,肯定是与英国各方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的努力分不开的。借着在英国拉夫堡大学学习、考察的机会,对英国现行竞技体育政策、英国振兴竞技体育方面的一些主要做法作了初步的了解,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了英国政府在发展竞技体育中的主导地位

英国是个有着良好竞技运动传统的国家,各种民间体育运动组织历史悠久(近代最早的运动组织,都是起源于英国),星罗棋布,非常发达。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英国政府很少直接参与这方面的事务。随着奥运会等一些重大赛事国际影响的日趋扩大,高水平的比赛受到各国民众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主要是西方国家)出于国家地位、民族主义或迫于民众舆论压力等方面的考虑,开始介入。政府力量的介入以及80年代以来商业的渗入使得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上的竞争出现白热化状态,国际体坛运动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以保守、传统著称的英国政府,显然比其他西方大国慢了半拍,使仅仅依靠民间和社会力量的英国竞技运动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拉大了与世界水平的距离,最终酿成1996年奥运会惨败的苦果。80年代执政的撒切尔政府也因此遭到广泛的批评。

各国对于政府事权的厘定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民间或社会办不了、办不好的事由政府出面来办。鉴于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90年代初以来,特别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英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这一领域,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介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加强了对全国竞技运动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增加了资金投入。1992年在环境部设立体育大臣,1996年成立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同年,文化、媒体与体育部成立了下设直属机构——英国竞技运动协会(UKSPORT),其主要职责为:1.制定全国竞技运动发展规划和政策,争取在国际比赛中获取奖牌;2.做好各级各类运动组织间的协调和支持工作,为世界级选手提供必要的保障;3.申请和举办国际比赛;4.维护体育运动道德。目标是在2012年进入世界竞技体育五强之一,评判指标为:依据参加各单项世界锦标赛成绩、奥运会和残疾人奥运会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政府在规划方面,于1998年发表了白皮书,制定了以奥运会夺牌为主要目标的战略规划;同时,大幅度增加了中央政府对竞技运动方面的投入,除5100万英镑政府拨款外,1995年开办的全国彩票,总发行额的4.6%(2000年为1700万英磅)由英国竞技运动协会支配。政府的全面介入为英国竞技体育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动力。

二、组织体系的建立和日趋完善

英国是个联盟制国家,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地区自治权很大,很多方面都是各自为阵。特别是竞技体育方面,不少国际赛事都是由各地区直接组团代表本地区参赛,这就突显出英国竞技运动组织的复杂性。英国体育运动组织与其他国家的体育运动组织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隶属关系方面。政府介入以前,全国性体育运动组织与地区体育运动组织缺乏沟通合作的机制,全国并没有相对统一的组织体系。各体育运动组织各行其是,关系错综复杂,没有统一的目标,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使英国竞技运动的效率和效益低下。

英国竞技运动协会成立后,立即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主要的一些做法是:第一,加强全国性运动组织的合作,发挥它们的作用。如综合性组织——英国奥委会、各单项运动协会、行业协会——教练员协会、运动医学会等,赋予事权,疏通管理渠道,并成为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切实发挥这些组织或机构的组织、协调、协作的作用。第二,发挥地方政府和地区性组织的作用。为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合作,英国竞技运动协会吸纳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竞技组织领导人进入该协会的领导决策层工作。对地区发展竞技运动的支持,除按人口比例拨专款外,英国竞技运动协会还和单项协会、地方政府和协会加强规划和合作,共同投入建立一些重点项目基地。对一些城市,特别是英国一些比较落后的老工业城市,给与特殊的政策性支持。如支持曼彻斯特举办第18届英联邦运动会,改善了该市运动设施匮乏、落后的状况,建立起北方设施最先进的田径运动基地,并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三,注重发挥体育运动院校的骨干作用。改善院校体育场地设施和运动科研机构,在学校建立国家训练基地,完善有关各方协作机制,使体育院校的基地成为高水平运动员集训地。如拉夫堡大学,就是国家板球运动和国家田径运动基地,直接为国家队选手提供训练服务。第四,与教育系统合作,建立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英国竞技运动协会有一个庞大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拟在全国发展400个运动特长学校,培养各项目的人才。此外,直接或间接隶属于英国竞技运动协会的各城市运动训练基地都与各地学校联合,对8到16岁的在校学生进行特定运动项目的系统训练。对有天分的青年运动员,国家将给与一定的津贴,提供更加优越的训练条件。

这个体系的建成为英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经费投入政策

为保证英国奥运战略的实施,投入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导向的重要手段。英国竞技运动协会直接负责中央政府拨给的体育经费和彩票专用资金的分配。经费投入的重点分为:

第一,各单项运动协会。目前共有26个单项协会得到常年资助,其中大多是奥运项目(近几年随着彩票发行额的下降,资助项目也下降为20个)。这些项目中又有4个项目为重点资助项目,分别为田径、赛艇、自行车和帆船。

第二,资助达到世界水平的选手。在各项目中,凡是运动成绩达到世界前20名的运动员和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享有国家津贴。2003年度补助了660名运动员,补助资金达700万英镑。地方政府也拿出600多万,帮助精英运动员发展。

第三,支持各地举办大型国际赛事。通过赛事承办,改善落后、陈旧的设施和条件,同时为一些重点项目的场地设施进行规划并投资,使之在赛后成为训练基地。目前,英国已经申请到200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的举办权,正在支持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

第四,建设并完善训练基地。主要的投资除场馆设施外,还包括医疗设施、运动科研设施、先进的训练设备、聘请国际上著名的教练员和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在英期间,我们参观了曼彻斯特国家田径运动训练中心、拉夫堡大学国家田径运动训练中心、诺丁汉滑冰馆(国家滑冰运动训练中心)和诺丁汉网球运动训练中心等设施和配套设施。这些建筑不惜重金,都采用了最新材料、最新技术和最新设备,训练功能齐全。这些场馆不仅在建筑上高度现代化,还在使用和管理上设计周密。一方面,为精英选手的训练提供专门教练组、科研人员及设备、心理医疗服务、辅助训练和恢复设施、训练场地等全套的服务。另一方面,还充分利用这些设施为培养后备人才以及一般民众服务,保证一定的使用率。

目前,英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每年对体育事业的投资总额约为22亿英镑。其中,彩票收益金用于竞技体育的款项对英国竞技运动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职业体育的发展

英国是个崇尚业余运动的国家。国际体坛上业余运动组织的概念以及竞赛中的业余规定均来自于英国。80年代以前,英国虽然是世界上足球运动最为发达的国家,但由于传统业余运动精神的传承和影响,赛事的商业化程度不高,其维持运营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门票和广告。由于英国经济转型,足球运动最受欢迎、支持者最多的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滞后,各足球俱乐部逐渐缺少必要的经费来源,无法为观众提供较好的设施服务,这使得英国足球自二战后到80年代末,观众人数逐年减少(从4500万下降至1500万)。一些俱乐部不能支付球队和设施必要的经费而无法继续经营。英国足球业一度出现没落的景象。

90年代,媒体的介入给英国足球带来生机。一些有实力、有一定观众、财务状况较好的俱乐部脱离了英国足球协会,于1992年成立了英超联盟。大量资金的注入(卫星电视出资3.4亿英镑给英超)使俱乐部能够为支持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高水平的职业联赛把观众重新拉回到赛场。职业赛事和职业球队遍布全国。目前,仅英格兰就有92个足球俱乐部(英超20个,英甲24个,英乙24个,英丙24个)。

英国职业体育与美国相比,受到商业控制的程度较低,因此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差异。以英超和美国NBA为例,主要区别在于:

美国经营者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比较注重市场份额、注重比赛吸引人的程度等,这使得NBA的规则更多地受到商业利益的左右。如为了保证每个俱乐部能够有相对稳定的收入,采用了垄断经营的方式,限制球队数目,每年都只有固定的24支球队比赛;为了保证球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采用了使各个球队保持水平相近的选秀和球员流动制度;为获取更好的经营条件和利益,俱乐部可以选择提供更优越条件的城市等等。商业利益使得俱乐部或个人常以个体利益为最大化,如NBA的球员,不大愿意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不以荣誉为目的。

而英国的经营者,更多地以赢球为目的,赚钱是第二位的,希望获得胜利,为所在城市和长期的支持者带来荣誉,即把社会公益性的目的放在第一位。因此,职业联赛的规模和俱乐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市场资源的多少,如仅有5000万人口的英格兰拥有92支职业足球队。这与拥有2亿多人口的美国仅有24支NBA队伍相比有极大的差距。由于足球俱乐部数量多、市场小,真正赚钱的俱乐部只占少数。据2003年最新资料,英格兰仅有18支球队宣布盈利。其中,英超12支,英甲6支,仅占20%。80%的球队主要靠注入资金。这种情况还使得实力强的球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资本雄厚,与弱队的差距也逐步拉大。“富人越强、穷人越弱”的这种两极分化的状况在英格兰日趋突出。收入不足的俱乐部之所以能够正常维持运营,主要得益于英国足球始终重视社会公益目的。这些球队虽然市场配置的资源不足,但由于与城市、当地支持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因而可以得到社会或企业的资金支持。政府也开始给当地的球队更为实际的支持。如曼彻斯特市政府,把举办英联邦运动会的主场赛后提供给曼彻斯特城市队等。正是这个原因,英格兰的球队不会为商业利益驱使而移动,他们非常重视与所在地社区和支持者的联系,经常举办各种联系支持者的活动,努力改善条件,争取为支持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种竞争环境和财力的不足状况促使英国各俱乐部更愿意自己去培养尖子选手,以提高或保持本球队的运动水平。各俱乐部都有自己建立的后备人才培养链,先是对一些有天分的8~16岁的学生进行业余训练,再从中选出佼佼者,在他们17~19岁期间进行专业训练,好的将来可以进入俱乐部踢球。贝克汉姆就是曼联俱乐部从小培养出来的。英国足球为荣誉而战的理念,还使得英超的球员都很重视参加国际比赛。

英国体育运动的职业化发展使英国的足球运动保持了强劲发展的态势。同时,橄榄球、板球运动也在职业化中得到发展。2003年11月,英国获得世界橄榄球锦标赛冠军,举国欢庆,75万人自发走上街头。可以说,职业体育的发展为英国竞技运动的繁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五、几点思考

思考一:英国现行竞技运动体制的若干特点

近几年形成的英国竞技运动体制,应属于“政府主导,依靠社会力量办竞技运动事业”的典型模式。在政府介入前,英国在国际竞争中落后的宏观方面原因,关键在于各地区、运动项目的发展缺乏从全局出发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实现战略规划目标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民间运动组织虽然很多,也具有相当实力和基础,但却像一盘散沙,很难聚拢起来,因而英国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综合竞争力。政府针对性地运用规划、政策导向使这个松散的组织迅速集中动员起来,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这种体制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这种体制应该属于一种社会动员的体制,即为了实现政府某一个时期的目标进行的一种社会动员。政府专设机构加大投入,通过制定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进行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动员,力求通过最有效地社会动员,实现预期目标。从英国在短期内提升竞技运动水平的成效看,这种体制进行社会动员的能力是较强的。第二,这种体制下的组织体系是个开放的体系。组织体系的范围包括了地区政府组织、教育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和民间组织,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合作,把社会力量统一纳入国家竞技运动发展战略之中。应该说,这种组织体系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只要政府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的。

思考二:对我国当前体制改革和启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基本上是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包办的。改革开放后,虽然历经变革,但政府包办竞技体育事业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组织体系上看,我国与英国最根本的不同是,我国基本上是凭借政府独立的系统来实现政府目标的,是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对社会的依存度不高。这种体制与英国前体制应该说正好相反。我们是政府亲自操办,他们是完全靠社会民间组织来办。在这种较量中,我们的体制占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英国才有了前述的改革之举,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那么,是不是因此我们就不需要改了?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姑且不论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改革的要求,仅从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本身的内在需求出发,我们就必须要对现行体制进行深化改革。这个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开放我们封闭式的体系,使我们的工作体系有更大的空间来容纳社会的参与。这方面英国的模式为我们开放组织体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必须正视现行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至少有三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一是早期专门化训练问题。我国的一些优势项目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的重要做法之一就是凭借早期专门化训练。这种做法,换种说法来说,是以牺牲部分青少年儿童应该享有的诸多权利和应有的成长环境为代价的。在中国社会日益趋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从青少年儿童的切身利益出发,对我们现有的训练组织体系做出必要的调整,确保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将来政府是要承担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的。因此,必须开放体系,充分与教育系统和民间组织合作,依法建立起更注重个人发展权益、更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和更广泛的业余训练网。应该说,其难度很大。但是,必须要去做。英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

二是运动项目的社会基础问题。英国开展的运动项目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为民众所喜爱。而我们的许多运动项目,特别是优势项目,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由体育系统一家办,目标仅仅是夺取金牌,实现政府目标。在这种单一目标导向下,为了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和效益,一些项目的发展形成一种倒金字塔现象,社会参与程度很低,路越走越窄。这样就使这些项目的发展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成为少数人的事业。过去,我们提出“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夺取金牌,确实可能不必那样兴师动众。而当年贺龙同志倡导的这个方针还有着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让群众广泛地参与,使这些运动项目贴近群众,成为群众喜爱和健身娱乐的运动形式。“提高”并不是最终目标,更重要的目标是“普及”。这也是当年贺龙同志积极主张运动队深入基层为群众表演、辅导的本意。在运动项目的发展上,我们应该相信一个道理:得道才能多助。体育既然是一项社会事业,就一定要有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只有扎根于社会,才有生命力,才能把我们的路走宽。

三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更高的发展目标问题。我国竞技体育目标的评判标准是以金牌数量来衡量的。因此,在有限的投入下,我们的强项大多数是偏冷的非主流项目,而组织体系也是依照这样的项目布局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这些项目的发展上,我们已经达到或接近“极限”,继续发展的空间非常小,其组织体系的功用也已经发挥到淋漓尽致。这就使我们面临着抉择:是保守还是进取?是保守已经得到的阵地、遵循以前的战略思想发展,还是在固守阵地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战略目标,向着真正的大国迈进。后一种选择意味着我们今后的战略重点将要在一些主流项目上攻坚,更注重发展大众爱好、影响大的集体项目。而这种选择,如果不开放现在的组织体系,不充分地使政府与社会广泛合作,是不可能达到的。

实际上我国和英国的竞技运动体制就像分开的两极,我们的体制过于集中封闭,英国的过于分散开放。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都需要做出适应性的变革,也就是向中间靠拢。英国等西方国家在政府参与等方面的改革已经走到我们的前面了,我们也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对组织体系做出适应性调整和完善。

思考三:对彩票投入政策的借鉴

英国彩票1995年发行以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作用非常大,效果也十分显著。彩票所提供的运动经费总数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相比并不是很多,但由于把钱花在了“刀刃”上,即在确保优势项目发展和优秀运动人才提高的经费投入,以及提供尽可能好的训练条件方面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从而发挥了显见的作用。特别是在补助优秀运动人才和基地建设上的投入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在对优秀后备人才的补贴政策方面,英国每年为达到各单项世界前20名的运动员提供补助,还对有潜力的苗子进行补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英国在场地设施投入方面,很重视项目的布局和多种用途兼顾,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采用集中投入的办法,建一个是一个,不撒“胡椒面”。场馆设施的建设都具有现代化的水准,采用高新技术和材料设备,既简便实用,科研医疗设施和训练辅助设施又一应齐全。几年下来,重点项目、重点地区和学校都有了这样的设施,很多成为项目的国家训练基地。

标签:;  ;  ;  ;  ;  

英国竞技体育的调查与思考_竞技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