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海外论文,经济论文,十八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各国利益摩擦和矛盾冲突加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新成就和理论新成果,也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中国通过有效的经济刺激计划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始从全球经济衰退中复苏的重要经济体,在金融危机期间及之后的经济增长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①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对世界经济也起到了不小的提振作用。在此背景下,海外各界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进一步上升。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对于海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正如前民主德国驻华大使罗尔夫·贝尔托特所说的,“中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别人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既学习了别人的进步的经验,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现在从中共那里学习巨大的成功经验的必要性越来越明显”。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就使海外研究者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关注更加密切,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更加深入。

一、关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和维持经济增长的研究

由于美国经济萧条、欧洲债务缠身、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明显开始放缓。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首次低于8%,甚至创下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最低增速。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维持经济高增长,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

作为长期跟踪中国经济发展的权威专家,美国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Lardy)③在《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等一系列著作中④,重点解读了中国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政策,评估了各种政策迄今为止取得的成效及前景。拉迪针对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期间及随后的表现评价指出:“中国针对经济问题的应对之策,不仅手段多样,而且经过精心策划。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令人吃惊,使中国成为最早开始从世界经济衰退中复苏的全球重要经济体。”⑤他的总体结论是,中国近期的政策组合使得中国避免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但这种政策组合在未来的效应将会不断递减。而且,这一轮经济刺激在成功应对短期问题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加大了长期问题解决的难度。⑥这些长远的问题包括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个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非常低,而投资比重过高;制造业规模太大,服务业规模太小;官方持有前所未有的巨额外汇储备;房地产投资规模越来越庞大,增长速度很可能不可持续等结构性“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象。拉迪认为,要想缓解这些问题,中国必须启动新的改革,重点应该锁定在金融体制上——尤其是重新启动2004年已基本放弃的利率逐渐自由化的进程,将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⑦如果经济再平衡政策的实施遭到阻挠,使得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调整不那么顺畅的话,中国有可能将进入一个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较长时段。⑧拉迪表示,假如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不仅是对中国自身,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都是坏消息。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 Spence)⑩评价称“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抵抗性也是非常强的”。他认为,中国是发展中世界危机之后恢复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力量,也是全球经济当中增长的动力。斯宾塞认为,中国正进入中等收入的转折期,过去所依赖的贸易领域中的劳动密集型优势将逐渐失去,因而需要开发更多附加值的功能和产业,需要建立完善公司的退出机制并进一步激发创新以提高生产率。他强调,在这一过程中,要及时出台政策做出相应的结构性调整,否则将造成很大的代价。(11)斯宾塞在《评论汇编》发表文章指出:全球经济的重要部分和外部需求都不利,中国(目前)能够接受增长放缓同时等待新的增长引擎启动,这是好的信号。这表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致力于长期可持续增长,并且对于长期使用将导致有缺陷、不可持续增长模式的政策更为警惕。(12)

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在《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一书中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尽管与目前的水平相比会有所放缓,中国经济未来能否仍然以从全球角度看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二是,这种增长能否在与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和自身社会结构相互适应而非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实现。对这两个问题,书中给出肯定的回答,也充分讨论了相关风险。(13)

路透社在报道中国2013年经济增速放缓的文章中指出,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经济增速略为放缓是中国在转向更好的发展方式时的必经过程,经济增速在可控范围内放缓,使得中国政府可以实施较艰难的改革而不必担心激起社会不和谐。文中提到美国环球通视(HIS Global Insight)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布莱恩·杰克逊的观点:“总体看来,中国经济在调整时期表现不错。同时也并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在转变过程中过多地牺牲了经济增长。”(14)

二、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及配套改革的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因现有经济增长模式、金融体制的运行不断加大全球经济成本而不断累积的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压力。尼古拉斯·拉迪指出:“事实表明,温和的、边缘性的、修修剪剪的、渐进式经济改革将不足以引导中国经济从根本上实现再平衡、走上协调、可持续的增长道路”,要解决问题、改变不平衡的经济现状和结构,只能加快改革。拉迪在书中提出了应该进行改革的四大领域,一是财政领域,二是金融体系,三是价格机制,四是汇率制度。(15)

然而,在拉迪看来,单纯从中国国内看,再平衡道路上也多有障碍,中国目前失衡性经济增长对某些利益集团是有利的,现有政策的各方赢家对中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不成比例的影响力,如果缺乏中央政府的有力推动,这些利益集团自然会抵制经济再平衡。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立党为公的领导力量,理应克服来自各个利益集团对关键性改革的阻挠,从而推进国家和社会的总体和长远利益。因此,是否能够落实中国在“十二五”计划中提出的诸多旨在实现再平衡的改革措施,将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16)

迈克尔·斯宾塞在评价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时也有类似看法,他认为其挑战之处在于能否得到实施。“国际经验表明,在计划与市场之间,随着国家越来越富裕,应向后者转变。要完成这种转变,需要一系列举措。”斯宾塞指出这些举措包括:私人部门规模扩张,法制、政治都要跟上,支持竞争、进入和退出,市场开放,知识产权、社会保障网等方面的完善。尤其要重视教育投资和技术、知识产业的投入,由技术引进转变为国内自主创新等等。关于国企改革,斯宾塞认为,过去考虑到国企的遗留成本(社会服务责任和保险),让国企保留他们的所得,而不是要求他们上交财政是合理的。但到今天就不适用了,如果国企再投入收入没有达到高回报的标准,增长终将变缓。不管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低增长部分都应该转投到高增长部门。(17)

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18)指出:“世界需要一个成功的中国”,并将“成功”定义为“国家能够满足本国民众的核心需求”,亦即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正确方向实现经济转型。他期望中国成为一个全球的主要大国,如果中国能够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转变,不仅能满足本国人民利益,还将对全球作出巨大贡献。而针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及改革面临的挑战,李侃如提出了他所关注的问题:这些变化方向本来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列出来了,但实际上每个方面都存在与规划反向而行的迹象。而且,中国的政权和财富结合过于紧密。所以要实现这些变化,就需要作出重大改革。李侃如认为中国的重大改革需要尽快开始,并且需要在未来十年付诸实施。只要能贯彻并高效实行“十二五”规划列出的改革方向,便能实现经济上的转变。但要实现经济上的变化,需要在政治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因为很多障碍都来自政治方面”。李侃如还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认为中国的未来是自己决定的。如果中国不做出改变,将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速缓慢(到4%左右),国内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无法发挥期望的作用。(19)

史蒂文·希尔(Steven Hill)(20)评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经济和配套改革的内容说:“(关于经济改革的)这些提案没有一个设立了明确的时间表,至少现在还没有。”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中国尽管能够使GDP数字上升到令人印象深刻的程度,但并不表示国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能提高到相应的程度。而且许多其他指标也显示了中国在未来几年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英国经济分析师威尔·赫顿早在2006年就表示,中国过去赖以取得成功的经济模式(投资与出口)无法再继续下去……中国不能再继续逃避现实、蒙混过关了。(21)对此,希尔认为赫顿的预言也许过于悲观,但并非妄言:中国还停留在西方的“分包商”的角色,仅限于加工半成品,只有模仿,而没有创造出像“苹果”、“谷歌”、“奔驰”、“大众”那样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或是新能源技术。而这种创新需要的政治经济条件则是鼓励试验和知识自由,允许错误和失败。这就要求经济改革以及“同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政治改革。(22)

跨国咨询公司博然思维(Brunswick)在其发布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评论》中分析了中共推进经济改革的决心:“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经济重点仍然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采用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政策方针。”“这是由一个显著共识驱动的,即使是在党内高层也存在这一共识:即如果今天不能成功转变经济模式,就无法确保中国的长期增长。换句话说,中共有明确的动机来采取行动。”(23)

美国《中国政治学》杂志副主编约瑟夫·格里高利·马哈尼(Josef Gregory Mahoney)在其文章《改革地平线》中,分析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措施,认为虽然中共表明重点在于经济改革而非政治改革,但实际上经济改革一直就是政治的。这也是近年来在某些重大经济改革不够成功的原因。这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僵局,随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进一步加剧。然而,最近的政治发展显示了改革的新机遇。马哈尼还提到了腐败与改革的关系,指出:“许多人期待习近平谈到中共正在努力解决自身队伍中、政府中和广大社会中的腐败问题。腐败会阻碍任何新的改革,因此,经济改革与反腐措施,尤其是反对贪污受贿,必须同时抓。”对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任务,马哈尼评论道:中国在不断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同时,阶段性地需要显著的改革和调整。在中国试图每次抓一个问题的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毫无疑问会带来新的需求——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疑问。这个方法叫做“摸着石头过河”。然而有时候,现实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一次踏出许多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显示出综合改革即将来临。(24)

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在201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中,总结了关于中国经济及相关领域改革的六条研究结论:第一,通过推进关键领域改革以强固市场经济的基础。包括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改革和重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发展民营部门,促进竞争,深化土地、劳动力与金融市场改革。第二,加快创新步伐,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竞争压力激励中国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和参与全球研发网络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第三,通过市场激励、监管、公共投资、产业政策和制度建设等措施,抓住“绿色”机遇。第四,通过在就业、融资、高质量公共服务和可转移的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相同的可及性,使所有人享有均等机会和社会保障。第五,通过提高财政收入动员效率,确保地方政府有充足财力履行支出责任,建设稳健的财政体系。第六,通过成为全球经济积极的利益攸关方、主动利用多边体系和框架并影响全球治理议程,形成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关系。该研究报告强调,全球经济正在步入一个风险增大的时期,中国自身也处在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转型的过程,对此应当牢牢把握的原则是——“应对短期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必须有利于而非阻碍实现长期改革目标”(25)。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提出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要求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些重大部署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影响,引起了海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关注。尽管他们发表的意见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深化改革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某种学术借鉴,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①[美]尼古拉斯·R.拉迪:熊祥译,《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②[德]罗尔夫·贝尔托特:《关于中共十八大的思考》,《中国报道》,2012年9月17日。

③尼古拉斯·R.拉迪,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著有《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2012年)、《中国汇率政策的前景》(2009年)、《中国的崛起:挑战与机遇》(2008年)、《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2002年)、《未完成的中国经济革命》(199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改革》(1992年)、《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中国农业》(198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分配》(1978年)等。

④Nicholas R.Lardy:“The Chinese Growth Model Before and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Montreal Review,July2012.

⑤[美]尼古拉斯·R.拉迪:熊祥译,《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⑥梅俊杰:《尼古拉斯·拉迪新著论中国经济》,《世界中国学论坛》,http://www.chinastudies.org.cn/c/314.htm,2012年11月19日。

⑦Nicholas R.Lardy:“China's rebalancing will not be automatic” ,East Asia Forum,February 2,2012.

⑧[美]尼古拉斯·R.拉迪:《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东方早报》2012年7月3日。

⑨梅俊杰:《尼古拉斯·拉迪新著论中国经济》,《世界中国学论坛》,http://www.chinastudies.org.cn/c/314.htm,2012年11月19日。

⑩迈克尔·斯宾塞,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特聘客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香港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独立机构“增长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代表作《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

(11)迈克尔·斯宾塞发言,第14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中国:改革开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北京),2013年3月24日。

(12)[美]迈克尔·斯宾塞:《中国繁荣的终点》,《评论汇编》,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he-keys-to-china-slong-term-growth-prospects-by-michael-spence,2013年7月23日。

(13)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著:《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14)Kevin Yao,Aileen Wang:“China's 2013 economic growth dodges 14-year low but further slowing seen”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4/01/20/us-china-economy-gdp-idUSBREAOIOHH20140120,2014年1月20日。

(15)Nicholas R.Lardy:“China's rebalancing will not be automatic” ,East Asia Forum,February 2,2012.

(16)Nicholas R.Lardy:“China's rebalancing will not be automatic” ,East Asia Forum,February 2,2012.

(17)参见《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评论管理中国改革》,《中经评论》,2013年7月10日。

(18)李侃如,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19)章涛:《世界需要一个成功的中国——专访李侃如》,《中国改革》,2012年第10期。

(20)史蒂文·希尔,美国作家、撰稿人、讲师、政治专家,拥有两年从政经验,著有《欧洲的希望:为什么欧洲道路是不安全时代的最佳道路》和《10步修正美国的民主》。

(21)Will Hutton:“The Writing on the Wall: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Twent-first Century”,Little,Brown Book Group Limited,2007.

(22)Steven Hill:“Did the Third Plenum Duck and Hide From China's Reality?”,China US Focus,November 29,2013.

(23)Brwnswick:A Review of the Third Plenary Communiqué,http://www.brunswickgroup.com/media/28888/China-Review-18thParty-Congress-2012-11-15-1-.pdf,2013年11月15日。

(24)[美]约瑟夫·格里高利·马哈尼:《改革地平线》,《北京评论》,2013年第45期。

(25)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标签:;  ;  ;  ;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