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主体

当前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宣传教育过程中,一些领导对企事业、甚至农村党支部也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这个提法值得思考,因为这个提法涉及到如何理解党的执政能力的主体问题。如何理解执政能力的主体,首先要正确把握执政能力主体的两个特点。

第一,执政能力主体与国家政权联系的直接性。所谓执政,就是执掌国家政权。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执政活动过程中,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而这种本领所达到的程度和效率,就是执政水平。党的执政能力主体与非执政能力主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同国家政权联系的直接性。党的执政能力主体应包括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各级党委主要是指与国家政权具有直接联系的党委,如与国家政权直接联系的党的中央委员会,与地方政权直接联系的省(区)委、市(地)委和县(区)委,与乡(镇)基层政权直接联系的乡(镇)党委。各级领导干部是指与国家政权直接联系的各级党委、纪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领导成员。非执政能力主体是特指社会各种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如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行会、商会、学会等。非国家政权机构这些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不应该称为执政能力的主体,而应该称为领导能力或行业能力的主体。

在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主体这一特点的同时,还应正确理解党的领导能力与党的执政能力的联系与区别。这两个能力是紧密联系的,在执政条件下,党的领导能力直接表现为党的执政能力,这两种能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联的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既要具有领导能力,又要具有执政能力,“两种能力”一身二任。这两个能力又有区别,一是内容不同。党的领导能力是指党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实现领导的本领,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能力,就是党的执政能力。二是主体的范围不同,前者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范围广;后者是与国家政权直接联系的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范围小。三是表现形式不同。内容决定形式。党的领导能力是指党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实现领导的本领,党的领导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和效能表现为领导水平;党对国家事务实现领导能力,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它所达到的程度和效能;表现为执政水平。

第二,党的执政能力主体具有结构性。这是执政能力主体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纵向上看,执政能力主体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可分为中央国家政权机构、地方政权机构、基层政权机构三个层次。与此同时,又可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从横向上看,执政能力主体的结构具有职能性,党委、纪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执政能力主体,各有其职责和功能。从类型上看,执政能力主体的结构具有任务性。如党委、纪委、人大及“一府两院”等,每个类型的部门都有一个领导班子,其中“一把手”主管全面工作,班子成员分管所属的各个不同方面的工作,具有工作任务的特点。

根据执政能力主体的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结构的职能和类型,以及一个部门领导班子的不同的领导工作和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应有所侧重,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如现在有许多政府部门提出依法行政能力,公安部门提出执法为民的能力,法院提出适用法律的能力等等。

二、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基本要求的特点

要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五个方面能力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就需要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正确的把握,最主要的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特点。

第一,原则性。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突出强调了“五个必须”,即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讲的是原则问题,规律性问题。“五个必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执政规律性的深刻揭示。因此,执政能力建设要坚持“五个必须”,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第二,科学性。五个能力的要求强调了“五个善于”,即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困难;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善于”讲的是方法问题。“五个善于”指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方法。其内容又是“五个必须”的进一步深化和要求,对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综合性。五个能力的要求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目标的综合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五个能力”本身就具有综合性;二是每一个能力的要求也具有综合性。如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其前提就要有理论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也隐含着洞察能力等。目标的综合性既体现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又为各级党委和领导班子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渐进性。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强调了“五个不断提高”,“不断提高”指出了执政能力提高是渐进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停滞不前。执政能力的提高要与时俱进。

第五,辩证性。五个能力的内容是辩证的统一体。从五个能力的整体来看,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是前提,驾驶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根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的体现,依法执政的能力是保证,总揽全局的能力是关键。从每一个能力的要求来看,都有“必须”、“善于”、“不断提高”,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方法的科学性、过程的渐进性的统一。

三、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路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应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着重于执政能力主体工程建设,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各级党委是党的核心部分,在党的执政活动中承担着执政的主要职能,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组织的骨干,是党的执政能力的直接承担者。因此,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主体工程建设的着力点,只有主体能力工程提高,才能提高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这段论述,明确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指明了执政能力主体建设的途径。

(二)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扩展了党的建设的新内容、新领域。现在,我们党的建设不仅包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而且还包含执政能力建设,其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重点。因为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要体现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执政能力决定执政地位。为此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第一,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强化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的新理念。一是要强化执政意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标志着党的执政意识的强化,反映了党在政治上的高度成熟。执政意识就是执政党及其成员对实现执政目标、履行执政职责、强化执政效能、巩固执政地位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执政意识是强化执政能力理念的思想政治基础。按照十六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四个必须”的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精神,我们必须要强化五个方面的执政意识,即执政奋进的创新意识,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执政固本的基础意识,执政图志的忧患意识。二是要强化执政能力的新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强化执政能力新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根本要求。从党的执政目的来说,一要执政为民;二要执政兴国;三要巩固执政地位,实现这三个目的,都必须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要破除“官本位”的陈腐理念,牢固确立“能力本位”的新理念。强化执政能力的新理念,要紧紧抓住“五个必须”、“五个善于”和“五个不断提高”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第二,在组织建设上,要围绕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有效发挥,改革和创新组织人事制度。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组织中执政的,党的组织建设如何,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关系极大。党的各级组织都要适应形势、环境和任务的变化的要求,要把组织建设成能力型、学习型、创新型和实效型组织,要围绕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有效发挥,构造和创新组织制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权和监督权。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要优化领导班子的能力结构,使基础能力发挥出迭加效应。

第三,在作风建设上,加强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能力。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党的执政能力强弱的指示器。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因此,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的执政能力的最直接的检测仪。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三)要着重创新制度、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执政的行为过程。是党、国家与社会有机互动的过程。党委协调好自己与国家、社会关系的能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问题。从制度建设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执政党自身的制度建设;二是国家政权制度建设;三是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从体制角度来说,主要有两类体制即党自身的领导体制与国家领导体制。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就是执政方式。能够把制度、体制联结和产生互动的就是机制。党的十六大就加强党的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方面有许多新概括、新论述。其中心内容就是围绕制度、体制、机制等问题开展的。实践证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聚集和发挥各种力的作用,从而提高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标签:;  ;  ;  ;  

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