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在体育课中行为习惯的养成论文_孙健民

浅谈学生在体育课中行为习惯的养成论文_孙健民

哈尔滨市正阳南小学校 孙健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年轻一代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国家针对当前我国学生体质现状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标准》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一年级,还保有儿童贪玩好动的天性,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所以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下面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课程中的发现的一些行为习惯现象。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等等。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规范,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针对学生生长发育中的这一规律,我在刚开学的几堂课中主要以学习课堂常规为主吗,让学生在头脑中对体育课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上体育课是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主要采取的做法是,让学生占成体育课的基本队形,不断的用手势和哨声反复的训练学生,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起初一年级的学生连二列横队都还不会站,我就一个一个的摆位置,安排次序。安排好队伍的次序后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在老师鸣哨后大家迅速解散,当教师再次鸣哨并做出二列横队的手势时,学生们要迅速站成上体育课的队形。反复两次以后,学生们很快就能在自己的位置站好。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解散后为了迅速集合成解散前的队形,索性就站在原地不动。针对此现象我采取教师不断变换位置或教师随机站位的方式不断的强化训练。最终使学生形成了不论教师在操场的哪个位置,只要鸣哨并做出成二列横队站好的手势后,大家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站成体育课队形。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极大,并且他们热衷于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自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我校学生自一年级入校以来便受到良好的礼仪熏陶,从班任到科任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礼仪教育。学生也养成了见到教师就问好的习惯。对于初为教师的我也在被学生感染,每当学生向我问好时,无论我但是咱干嘛,我都会与问好的学生对视,并轻微低下头回一句“你好”。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到他的问候会得到老师的回应,心理混很满足,并且使得他愿意继续这样做下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操场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结友爱奖”“纪律奖”、“佳活力奖”、“乱扔纸屑奖”、“做操第一名”。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体育课程很活跃,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课程中,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论文作者:孙健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浅谈学生在体育课中行为习惯的养成论文_孙健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