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实验诱发及其分类系统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绪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重点介绍了情绪的实验诱发机理及其具体程序,并且依照用以诱发情绪的刺激物的性质将之划分为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各种具体程序的功能及效标,进而总结出诱发欣喜情绪时电影/故事程序及礼物程度效果最佳;想象程度、沃尔登程序、电影/故事程序以及成功/失败程序对诱发压抑情绪具有较好的功效的一般原则。
[关键词]情绪、情绪的实验诱发程度程序(MIP)、操作性检查程序(MCP)
一、引言
近几年,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人员愈来愈重视情绪及其对其它心理过程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与此同时,当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也已把人类情绪的心理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性质的独立变量纳入到情绪研究的理论流程中来,并使之成为情绪的定量研究的基点。在这种情况下,一项直接探究情绪的心理机制的实验技术--情绪诱发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迄今为止,情绪诱发技术业已包摄了四大方法论类型:
1、前实验分类。这种方法是根据被试的初始情绪状态,在正式实验开始前通过一系列测试对之进行评估和甄别,进而区分出具有不同情绪色彩的被试区组。
2、非临床被试与临床被试的比较。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假如咨询人员准确地了解到患者(临床被试)的情绪异常特征及其行为表现,那么他可以通过与正常被试(非临床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将患者的情绪问题定量化。
3、测查正常状态下的激发性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可能激发人们某种典型情绪的环境诱因,如不同的天气会导致人们的心情发生不同的变化;成功或失败常常会使人欣喜若狂或郁郁寡欢;精采绝伦的球赛、情节曲折哀婉的电影也会使人产生喜悦、悲伤或愤怒等情绪……心理学家们往往注意到这些特殊的情境对人情绪状态的巨大影响,并且通过各种手段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供分析、鉴别等研究工作的需要。
4、实验性的情绪诱发。这种技术是使用特殊的情绪诱发程序、在实验室中诱发被试的典型情绪的一种系统的控制性的研究手段。它一般由三个子程序组成,前两个程序用以模拟自然情境,进而将情绪作为一个自变量用实验的手段加以控制或改变;第三个程序是对诱发情绪的复查和检验。由此可见,改变情绪状态的最严格的方法无疑是在实验室实验或自然实验中对情绪进行有控制的诱发。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目前大多数情绪心理学家都趋向于使用实验性的情绪诱发技术。因此,要吸收国外心理学界对情绪研究的成果,进而推进我国情绪心理学的发展,有必要对实验性的情绪诱发技术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二、情绪诱发程序的分类及内容
目前,实验性的情绪诱发技术在心理学界被冠之以“情绪诱发程序”这一术语,简称MIPs。在理论上,MIPs包括分类鉴别、标准效标及其效能的测量、评估性的操作检查程序以及MIPs的效能比较等四大部分。下面我们先来看看MIPs的分类系统。
为了便于研究和重复实验,心理学界依据用来影响被试情绪的刺激以及情绪诱发的目的是否对被试予以说明等特点,将MIPs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类型一:以情绪的自然心理产物为基础的MIPs
这种类型的MIPs的主要特征是:刺激导致的预期情绪不仅是实验者预先呈现出来的,而且也是被试本人的心理激活物。属于此类的MIPs看假想性MIP及想象性MIP两种。在假想性MIP的情况下,被试先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紧接着接受诱发主动去回忆或想象一种明确的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两难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被试往往会感受到高兴与悲伤的戏剧性转变。在想象性MIP的实施过程中,被试接受诱导去想象和再次体验某些情境对情绪的影响,进而激发出预期情绪。
类型二:以情绪的派生性心理产物为基础的MIPs
在此类MIPs中,情绪诱发刺激总是伴随着某种能够使被试进入情绪状态的触发期附属诱导由实验者呈现给被试的。其中,沃尔登MIP、电影/故事+MIP以及音乐+MIP即为著例(这里的“+”号代表被试进入情绪触发期后施行的情绪诱发方法)。沃尔登MIP(由心理学家沃尔登于1968年率先提出)利用了被试的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评估和对生理感受的自我体验报告使之进入某种同继后情绪诱发程度目标一致的情绪触发期:电影/故事+MIP则通常是对被试呈现关于一部电影、一段故事的情节性描述,并且诱导他们去想象这个情节,进而“卷入”实验者所暗示的情绪状态中去;而音乐+MIP则让被试聆听一段带有情绪色彩的音乐,并且要求他们努力沉浸在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之中。
类型三:以情绪诱发材料的呈现为基础的MIPs
这类MIPs只是向被试提供了某种可能激发情绪的刺激,然后跟踪和记录情绪发生的性质、强度、持续的时间等维量,包括电影/故事MIP、音乐MIP以及礼物MIP。与电视/故事+MIP相反,在电影/故事MIP中,被试没有接受诱导去想象情境及其有关的情绪反映,而是听任他们自然地发展自己的情绪;音乐MIP只是呈现一段音乐,且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情绪色彩;礼物MIP则致力于研究被试在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时的情绪变化。
类型四:以与需要相联的情境呈现为基础的MIPs
众所周知,情绪往往因需要的满足或受挫而发生着变化。因此,某些MIPs总是给被试呈现刺激某种需要的情境,诸如在失败/成功MIP中呈现“成功-积极”或“失败-消极”的背景材料激发被试获得或参与的需要,然后被试通过对各种需要的不同处理,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此类MIPs包括成功/失败MIP和社交MIP两大类。
类型五:以与生理变化相关的情绪性产物为基础的MIPs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一般地,情绪以一种不具体的模糊的生理唤醒作为前提条件的,只是当对情境的认知评估决定了情绪的具体特征时,某种情绪才清晰地出现在个体的意识中。因此,那些标定生理状况的系统变量--大多数情况下与情境刺激变量相联--往往被纳入到影响情绪状态的各种程序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为了诱发适当的生理唤醒水平,研究人员在药物MIP中利用药物,如肾上腺素、安慰剂等作为一种情绪诱发药剂来改变被试的情绪状态。此外,许多实验者根据莱文瑟(Leventbal,1980)提出的颜面背景假说,认为面部表情能够影响情绪,进而利用面部表情MIP诱导被试通过收缩或放松面部的肌肉群产生皱眉或微笑等标志某种情绪状态的表情来诱发积极与消极的情绪。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MIPs都要遵循上述的分类标准,不少研究人员为了增加MIPs的效能将几种不同类型的MIPs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型的MIPs。比如,沃尔登MIP常常与假象性MIP联系在一起;想象性MIP与音乐MIP构成新的MIP类型;成功/失败MIP经常同电影/故事MIP相联……这表明MIPs的分类标准是相对的,以其效能的优劣为转移。有关分类标准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纯系出于理论建构和学习的方便。
三、操作性检查程序
MIPs的显著优点是它的有效性和可挖性,因此,对任何MIPs而言,都会存在效能的检验这一技术环节。一般地,人们利用操作性检查程序(MCP)来检验某个MIP的效能。这种检验往往都是即时进行的,因为作为实验性的诱发情绪活性保持的相当短暂,实验结束后受到延迟便有可能降低强度甚至失去活性。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MCP包括三个并列的子程序,即自我情绪体验的评估、自我生理状况的评估或外显行为的观察以及使用情绪调查表、自我情绪建构速率表、多重感受性形容词调查表等测量表格对被试的情绪加以测量。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程序是利用量表进行直接的情绪评估;其次是行为观察法,这种方法尤其宜于测量痉挛速率或欣喜速率作业成绩;只有少量研究使用了纯生理测量,包括测量心率、血压、皮肤电等被当作情绪标量的生理变化量;当然,那些带有强烈的意识成分的自我评估则是慎之又慎的一种间接研究方法。在大多数实验研究中,实验者往往趋向于使用一个以上的MCP来完成对MIP效能的检验工作。
事实尽管如此,但是研究人员、特别是理论分析家们常常只对某种MIP选择一种MCP来标定它的效度,以期使每类研究的成绩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在估测压抑情绪时,研究人员喜欢使用多重感受性形容词调查表来评判情绪诱发的效果;而对于自我情绪建构速率量表,则仅限于对情绪发生速度的测量及说明;如果诱发的情绪强度很大,属于爆发型,如愤怒、狂喜等,行为观察法的使用频率将是最高的;而在某些情况下,生理变量的测量则会成为评判MIP效能的主要手段……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属于某种情绪的几个品质少以被分开测量的话,预期的情绪在不同的检测程序中都有所表现的话,其效度记作1.00;当预期情绪在不同的检验程序中没有显著性表现,其效度记作0.50;而当预期情绪的某一品质却非全部品质出现的某种MIP中时,其效度为0.0Q,其它情况据此推断。
在评估某种给定MIP的效能,对某诱发情绪的操作性检查的意义分数必须通过与处于中性状状况下的控制组加以比较才能得出;同时,对情绪的继后诱发意义分数与中性组的差异性考验必须是在筛除诱发前既已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然而,既便如此,实验者也不能单凭统计差异来判定情绪判定的有效性,因为还要考虑到被试们出现预期效应的百分率是否超过50%,如果超过了的话,我们才可以下结论认为施行情绪诱导的MIP是有效的。
四、情绪诱发程序的效能
国外一些情绪心理学家利用大量的独立表格从统计意义上对MIPs的效能作了总体比较,进而对每类MIP的操作性检查程序所揭示的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估。表格的顶端包括一些一般性信息,即研究所使用的MIPs的数目、具备MCPS的研究数目、组内设计与组间设计的实验报告的统计比较的研究数目以及统计比较的评估总数目,后者直接反映了MCPS的测量进程。在表格的主干上,有关的统计比较按照两个标准被分门别类:1、MCPS的种类(如主体自我情绪体验的评估、心理测量或行为观察法等);2、区组比较的类别(是组内设计还是组间设计)。为了描述方便起见,这种表格一般仅限于对欣快情绪诱发(简称E)以及压抑情绪诱发(简称D)实验的整理和统计。因此,上述的组间比较意指欣快组与中性组的比较(写作E-N)或压抑组与中性组的比较(写作D-N)以及欣快组与压抑组的比较(写作E-D),也就是对不同组样的继后诱发意义分数和变化分数的比较。组内比较则指对欣快组、压抑组和中性组内部的前后变化分数的统计比较(说作E≠、D≠、N=等形式;其中,符号“≠”表示情绪组发生了预期的情绪变化,而“=”表明中性组中的预期的持续性情绪状态)。
通过这些表格所设计的统计模式和方法,几乎所有的MIPs的效能得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估,这种评估坚持了两项原则,即只有当MIPs显示出75%的有效性百分率时才被认为是有效的;这个百分数至少要以六种统计比较(MCPS的三种统计、组间的两类统计以及相应的组内设计)作为基础。
有关统计和评估表明,对于欣快情绪的诱发而言,电影故事+MIP(100%)、药物MIP(100%)、电影/故事MIP(92%)、成功/失败MIP(88%)以及礼物MIP(83%)效度较高;对于压抑情绪的诱发来说,想象性MIP(100%)、电影/故事MIP(94%)、成功/失败MIP(92%)以及沃尔登MIP(80%)效度较高;只有电影/故事MIP证明同样适用于对欣快与压抑的情绪诱发(具有效性百分率分别是92%和94%)。
此外,研究人员普遍注意到了MIPs的有效性在欣快与压抑情绪的诱发效能方面存在有显著差异。比如,面部表情MIP对欣快情绪诱发效能为42%,而对压抑情绪诱发则为70%;音乐+MIP在欣快组中的有效性仅有50%,而在压抑组中的有效性少达到83%……就欣快组的情绪变化而言,主体情绪体验的评估差异是30%,而压抑组则仅为14%。这表明使被试进入压抑状态比感到欣快要容易得多。
总之,MIPs的发展表明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开始由初始的描述研究进入到心理机制的较高水平的研究。在情绪面前,人类再也不是一位身不由己的观察者了,而是一位有策略的监控人员。对MIPs的分类反映出各种MIPs的潜伏机能在原则上的相似性,这一点将有助于人们去建构诱发各种自然情绪的实验程序所必需的变量体系。同时,随着MIPs的不断完善和统计学的广泛应用,当今的情绪研究将围绕着情绪诱发的有效性,沿着定量化的方向对情绪进行更加客观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