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效率省际差异的影响_经济模型论文

对外经济开放对中国经济效率跨省差异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对外经济论文,跨省论文,差异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不仅仅取决于国内需求和国内投资的拉动,国际贸易和外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日益显著。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的持续增长,对外经济开放度不断上升,并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国际贸易理论指出,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正常状态下,国际贸易有利于国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效率的进步。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指出,利用外资不仅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稀缺问题;更重要的是,外商直接投资所附带一揽子资源(主要包括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工作技能和诀窍、完整的国际分销渠道、研发支持、品牌和无形资产等等)更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匮乏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它在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总而言之,从微观角度讲,对外经济开放水平提高具有扩大企业经济规模、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宏观上,它具有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国内学术界充分证实和肯定了对外经济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更关心对外经济开放在我国经济效率增进中的影响。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学术界仍乏有力的实证研究。因此,设法观测对外经济开放在我国经济效率变化中的具体影响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托马斯·G·罗斯基(1993)指出,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经济效率主要指三种,即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和动态效率(技术进步)。本文主要针对技术效率水平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我国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几乎都是从企业层面上展开的。研究重心一般强调于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制度在企业技术效率变化中的影响。而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以我国各省作为分析样本,实证分析对外经济开放水平的省际不均衡性对经济效率跨省差异的影响。

二、对我国务省技术效率水平的比较分析

目前,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简称SFA)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技术效率的测算和研究。SFA模型基本上可以表达为:,个体就处于生产前沿下方,也就是处于非技术效率状态。图1直观地显示了技术效率的定义。何枫、陈荣(2003)运用Battese & Coelli(1992)模型测算了我国各省历年的技术效率水平,有关的结果参见表1:(注:在本文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共11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共10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共8个省份。)

图1 技术效率示意图

表1 我国各省历年的技术效率水平状况(1981-2000)

资料来源:何枫、陈荣、何炼成,“SFA模型及其在我国技术效率测算中的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即将发表。

总体来看,我国平均技术效率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趋势,从1981—1985年的0.6359上升到1996—2000年间的0.7134。但是,从区域比较来看,不难发现,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较东部地区落后不少,其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要高出西部地区约25%左右。这意味着,如果西部地区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能够达到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准;那么,即使在制度、技术水平以及各种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西部地区GDP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25%。由此可见,提高经济效率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影响。

三、对我国各省对外经济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具体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经济开放程度涉及很多方面,如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劳动力跨国流动、技术引进和输出等。李翀(1998)曾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三个方面描述性研究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并与其它主要国家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我国跨省比较,而李翀(1998)的方法在此分析中的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基于操作上简便可行、指标上具有可比性和连续性、资料易于收集和量化等原则,我们采用了兰宜生(2002)的做法,即定义一个区域的对外经济开放度为贸易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之和;其中,贸易依存度为进出口贸易额与GDP的百分比,外资依存度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GDP的百分比。我国务省历年对外经济开放度的状况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各省历年对外经济开放度的比较(1990-2001)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2)整理计算。

根据表2,我们不难发现,在对外经济开放水平上,我国各省及区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其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要远远高出中西部地区一大截。理论分析指出,对外经济开放水平提高可以通过促进制度和技术创新、技术外溢、吸收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等许多途径提高技术效率水平。但是,这种影响的力度在中国的表现有多大,我们却不得而知。因此,我们拟进一步实证分析我国各省之间对外经济开放水平的不均衡性对技术效率跨省差异的影响。

四、对外经济开放度对技术效率跨省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

表2中各省的对外经济开放度是一个经过加总的指标,它具体包括贸易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两个指标。下文将实证分析贸易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在我国技术效率跨省差异中的具体影响。

(1)用于测算的基本模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SFA模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研究者不仅可以测算出样本中每个个体的技术效率,还可以就影响那些造成个体技术效率差异的各种因素作进一步定量分析。其中,Battese & Coelli(1995)提出来的模型和算法在实验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运用Battese & Coelli(1995)模型,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对外经济开放度在我国跨省技术效率差异中的具体影响。具体的测算模型为:

点都位于生产前沿曲线上;此时,我们则无须使用SFA技术,直接运用OLS方法即可。

(2)基础数据及其来源。

本文选择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共29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作为样本。分析时间段为1990至2001年。在这段时期内,每个省份将分别在GDP、年均从业人员、年均固定资本存量、外资依存度以及贸易依存度等五个变量上均提供12个年度观测值。有关的基础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2)。具体如下:

①y为各省的GDP。我们将各省历年的GDP全部按照1990年的可比价格进行了折算。

②L为各省的年均从业人员。本年年均从业人员=(上年年末数+本年年末数)÷2。

③K为各省的年均固定资本存量。由于我国现行统计资料中只有历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而并没有固定资本存量的数据。因此,本文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2)给出的各省历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何枫等人(2003)提出的方法,对我国这29个省的年均固定资本存量进行估计。各省历年的年均固定资本存量也都按照1990年的可比价格进行了折算。

④FDI/GDP表示外资依存度,为各省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当年GDP的比值。

⑤TRADE/GDP表示贸易依存度,为各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当年GDP的比值。

(3)测算结果与讨论

我们运用Battese & Coelli(1995)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结果参见表3)。根据表3,我们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表3 对外经济开放度在我国跨省技术效率差异中的影响(1990-2001)

注:*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LR为似然比检验统计量,此处它符合混合卡方分布(Mixed Chi-squared Distribution)。

第一,γ=0.307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LR(似然比检验)检验。因此,可以判断,式(1)中的误差项有着十分明显的复合结构;因而,对这些跨省数据使用SFA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参数δ[,1]=-0.0486,且T统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这表明,外资依存度对于技术效率的增长有着积极显著的作用。外资依存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技术效率将相应上升即4.98%。由此可见,外资依存度在解释我国技术效率的跨省差异方面拥有强有力的影响。

第三,δ[,2]=-0.0022,这意味着贸易依存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便可促进技术效率增长0.22%。不难发现,相对外资依存度的影响效力,贸易依存度的作用要小得多。我们认为,这一差距有其存在的现实理由。从理论上讲,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利益一方面体现在解决资本供给不足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外商直接投资所附带的一揽子资源(主要包括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工作技能和诀窍、完整的国际分销渠道、研发支持、品牌和无形资产等等)有着更强的技术外溢效应,并在降低我国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则是单纯的国际贸易不可比拟的。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具有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的跨国公司通过在我国投资设厂等方式介入我国各个行业的实际生产和服务领域,并通过人员流动、学习和模仿等途径产生了很大的技术外溢效应。另外,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设立也加剧了国内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从而迫使其它企业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来求得生存和发展,从而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效率。

五、结论

本文在我国1990—2001年间省际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省际不均衡性在经济效率跨省差异中的具体影响。一方面,从贸易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省际之间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状态,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中西部地区的五至七倍左右。另一方面,从我国各省的技术效率状态来看,东部地区要高出西部地区约25%左右。通过SFA技术,我们证实了省际之间对外经济开放度不均衡性对经济效率的跨省差异的重大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由资本推动阶段逐渐向创新推动阶段转换,市场约束条件逐渐从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状态转化。在这些转化过程中,经济效率增进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加速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以缩小此方面的区域差异,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效率。因此,深入贯彻实施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全面提高我国各区域的对外开放水平,对于增进我国整体的经济效率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和现实意义。

标签:;  ;  ;  ;  ;  

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效率省际差异的影响_经济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