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困境”与现代社会发展模式_现代社会论文

“生态困境”与现代社会发展模式_现代社会论文

“生态困限”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社会论文,生态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种种挑战当中,“生态问题”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它直 接动摇着人类存在和人类文明的基础,使人类面临着从赖以生存的根基处连根拔起的危 险。因此,“生态问题”的产生和激化,对人们以往一直视为不可动摇的价值信念、文 明尺度、生活准则等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对人类自近代以来全部社会进程的合法性基础 提出了空前的质疑。

对于“生态困限”,国内哲学界许多学者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已作了诸多探讨。从总体 来看,这些探讨主要集中在观念的层面上,即集中在对导致“生态困限”的思想前提和 理论预设的反思和批判上,例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性反思,对“主体性”观念 的重新检讨,对“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超越性反省,等等,这些当然是十分必要 也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我们认为,比观念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发展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 人的生存方式,观念的病症根源于社会发展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的病症,要真正治愈观 念上的病症,必须先治愈社会发展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的病症,就象维特根斯坦所说的 那样,哲学的病必须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来予以治疗,而时代的病则必须通过改变 人们的存在方式来予以治疗。在此意义上,要理解“生态困限”的根源并寻求超越“生 态困限”的途径,至关重要的是对社会发展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进行深入的反省,并为 寻求社会发展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出切实的努力。

1.如果对历史进行深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存都奠定在 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价值承诺上:即每个人作为个体生命都天经地义地拥有追求自身幸福 的自由权力,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追求每个人的幸福,是一种合乎道德的、值得提倡的美 德。如果说在传统基督教的教义中隐含着这样的命题:一个人的行为价值不是由于他追 求个人幸福的企图而产生的,而是由他对周围的人和事的爱和宽恕决定的,中国传统社 会里“正其谊不谋求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一个人成为“君子”最为重要的价值准则 ,那么,现代社会则实现了“价值的颠覆”,把个人追求自身幸福的自由权力置于价值 序列中的第一位。

在达至个人幸福的种种途径中,物质欲望的满足又进一步被现代人置于一个特殊的地 位之上。如果说在近代以前,物欲被人们视为低下而卑贱的欲望而被人们所不耻的话, 那么,自近代以来,物质欲望的满足被人们视为最天经地义的一种天赋权力而得到了普 遍的确认。功利主义成了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伦理信念,世俗化成为近代以来最为本质 的时代倾向。多蒂的下述说法可谓表达了现代人的心声:“我相信追逐个人利益的行为 不但有益于社会,而且在现代经济制度中,它也是生产和分配得以实现的惟一有效的途 径。”(注:詹姆斯·L·多蒂等编著:《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2页。)因此物质上的“贪婪”对于现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

禀持上述价值观念,于是引申出构成整个现代社会合法性基础的另一个基本观念,那 就是“经济自由”的观念。物质欲望的满足需要经济的发展来予以满足,而经济的发展 的前提条件就是“经济自由”。所谓“经济自由”,就是指在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情况 下从事经济生产、商品交换、经济贸易等的自由,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实现这种经 济自由最为可靠和有效的载体与保证。只有承诺这种经济自由和市场经济体制,整个社 会的经济发展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率,不仅如此,经济自由和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个人其它 一切自由权力的基础,失去了经济自由和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意味着个人在社会、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权力都失去了最起码的依托而处于无根状态。

物质欲望满足的合法性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经济自由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当性,这二者 构成了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两个最为基本的支柱性信念。正是禀持这种信念,现代人 推动了一场“范围及于社会、经济、政治的过程,其组织与制度的全体朝向以役使自然 为目的的系统化的理智运用过程”的社会变迁(注: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 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这即是人们通常所称为“现代化”的社 会变迁过程,与此同时,“现代性”的生成和获得也就成为现代人为之神往的社会发展 目标。这一目标是以“生产领域”为目标,在其中,“幸福和解放这类维度是和增强力 量和生产社会财富这类维度结合在一起、合理生活形式的设计同合理控制自然及动员社 会力量结合成一种幻影式的共生体。在生产力中脱缰而出的工具理性,各种组织和计划 内容中展现出来的功能主义理性,被认为应当开辟出达到合乎人的尊严的、平等而自由 的生活的道路。”(注:参见薛华《商谈伦理学》附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第123页。)

2.这一切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便是依靠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的消费——更大规模的 生产——更大规模的消费的循环来维持自身的现代社会特有“发展方式”的形成。要不 断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欲求,就必须不断扩大物质的生产,而物质生产要持续扩大 ,又直接依赖于稳定并且不断膨胀的消费需求,生产和消费于是构成现代社会发展过程 中一个最根本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和解决直接支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面貌和发展命 运。

“生产主义”是现代社会发展方式的第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社会对个人幸福和物质欲 望合理性的肯定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经济自由和自由市场的观念及实践为现代社会带来了 物质生产和财富创造上的巨大成功。这一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有过中肯的 描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 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 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 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256页。)通过对自然的“拷打”,让它向人类交出财富,以满足人们的世俗欲望,构 成了现代社会发展方式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与“生产主义”密切相关,“消费主义”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方式的另一个方面。生 产离不开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最根本的推动力。因此,现代社会的另一 个目标便是想方设法不断膨胀人的物质欲求和刺激大规模的物质消费。倘若没有更大的 物质欲求和消费动机来予以支持和驱动,物质生产和财富创造将失去不可或缺的刺激, 当然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以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创造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物质 产品,由此所产生的后果将必然是有效需求的不足以及与此内在相关的经济萧条和衰退 乃至经济危机(它的箴言是“不消费就衰退”)。社会学家桑巴特在《奢侈与资本主义》 一书中,曾富有洞察力地论证了上层阶级奢侈的消费方式作为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的根本动力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他写到:“是什么因素比技术更能促进各种资本主 义行业的发展?为什么手工业在某种情况下维持现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为资本主义 所代替呢?……在我看来,奢侈品消费的增长在更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工业生产的组织。 在很多情况下(虽然不是全部),为资本主义打开大门,并使之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恰恰 是消费的增长。”(注: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212页。)消费与生产、欲望与商品,这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性质,二者相互激励着、 支持着,推动双方不断地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新的形式和更大的规模表现自身。

然而,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再三论证的,出于不断追求更大利润的动机,商品 的生产总是具有“无限扩大”的倾向,与此相对,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和消费则总是具有 “有限”的特性,这样,生产的“无限扩大”的倾向与消费的“有限性”之间便始终存 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这一点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最为基本的矛盾。在传统 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通过“经济恐慌”这一形式呈现出来的,经济学领域著名 的“凯恩斯革命”正是作为针对这一矛盾所采取的一种回应策略而产生的,其要点即在 于通过政府干预,扩大有效需求,来刺激就业和消费,以克服经济萧条。到了当代社会 ,人们更借助于信息化等技术手段,通过大规模的传媒引导和广告效应,不断人为地创 造超过人们实际需要的“多余”的消费需求,不断有意识地制造和繁殖人们的物质欲望 ,以克服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这一基本矛盾(对此,当代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如鲍德 里亚、杰姆逊等人都进行了十分杰出的描述和研究)。

于是,一方面是越来越大规模的物质生产,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大规模的商品消费,这 二者共同构成了整个现代社会发展方式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整个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深层根据植根于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的消费——更大规模的生产——更大规 模的消费的不断更新和扩大的循环过程,自由市场经济,这一现代社会最为基本的支柱 性制度也完全依系于这种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运动,离开这一点,整个自由市场体系乃至 于整个现代社会体系就将陷于崩溃。

我们认为,正是在这里,播下了今天人们所热烈讨论的“生态困限”的祸根,蕴涵着 “生态困限”最为深层的原因。

3.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大规模的消费所维系的现代市场体系以及奠基于其上的整个现 代社会,既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隐含着重大的隐患。可以说,现代社会 的发展方式在本质上包含着一个内在的悖论,“生态困限”植根于这一悖论之中,其成 因、发展和解决都与这一悖论密切相关,并深受其制约和支配。

毫无疑问,现代社会的这种发展方式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解放。一方面,它极大地 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人们从物质匮乏的贫困窘境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它 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自由”与“物质欲求合法性”等观念以及与之 相配套的制度体系的奠定,使得个人不再消极被动地屈从于抽象的社会共同体,而从对 物的依赖性中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所未有地向平等和自由的方向 发展,在此基础上,政治上的民主化,文化上的多样化,道德、宗教信仰上的宽容取向 等都得以有效地建立。在此意义上,我们应毫无保留地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式给予高度 的历史评价。

但是,现代社会的这种发展方式也隐含着根本性的病灶和缺陷,这些病灶和缺陷在现 代社会开始之初并没有充分地展露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越来越显示出对人的 生存根基所具有的威胁性。这些病灶和缺陷人们已经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揭示,众所 周知,对“现代性”方案进行重新检讨批判,已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性主题, 而对现代性的检讨和批判,实质上就是从各个侧面和各个层面对现代社会所存病灶和弊 端的揭露和反思。而在所有这些病灶和弊端中,“生态困限”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通过深刻的反思,人们发现:现代社会发展方式的整个原初设计完全建立在一个不牢 靠的、未经反思的前提性假设之上,那就是它非批判地、无条件地假定了人之外的自然 环境的承受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无限度地支撑起以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为本质 特征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对此可以简称为“环境无限性”预设。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 模式都建立在这一预设之上,现代人天真地相信:通过市场体系中不断循环和扩大的生 产与消费运动,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把人们带入一个自由富足的“美丽新世界 ”,而为了实现这一切,自然界将作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它们提供无 偿并且无限的支持。这一预设遗忘了:它赖以支持其实践的思想前提乃是不充分和不牢 靠的,因此当它高歌猛进于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大旗下时,那潜存的病灶终将发作出 来,甚至将导致一场危及人类生存根基的灾难。

正如前面已经论述过的,现代社会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以维持和扩大整个现 代社会,它必须不断地去开拓市场,即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求,甚至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去 人为地制造超出人们“必需”的消费欲求。这种发展方式似乎认为,生产和消费是一个 自给自足的体系,只要人们的欲望能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生产和消费的循环可以在这 一体系“内部”无限地进行下去。它没有意识到:无限的生产和无限的消费,其实并不 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它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制约,有着外部“临界点”的限制,这也 就是说,生产与消费并非完全自给自足的,资源和环境始终构成了它不可超越的外部制 约条件,或者说,生产和消费其实是更大的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倘若把自身孤立起来 ,沉溺于自给自足的错觉,“生态困限”等灾难就将不可避免地降临。

究其实际,构成现代社会发展方式的大规模的生产和大规模的消费都不是在宇宙真空 中进行的,如果对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的消费——更大规模的生产——更大规模的 消费这一现代社会发展的模式进行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无论是“生产”的环节,还 是“消费”的环节,都必须依存于地球这颗行星以及大气层中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 —大规模的“生产”依赖于对自然的大规模的“开采”,大规模的“消费”依赖于对自 然的大规模的“废弃”,因此,如果予以补全,完整的模式实际上应该是“大规模开采 →(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这一发展模式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都与 自然环境直接勾连在一起,并只能在自然环境所容许的限度里存在并获得合理性。

因此,“环境无限性”预设存在着两个巨大的盲点。一方面,它没有充分的考虑到, 大规模的生产要得以持续的进行并不断地予以扩大,必须以自然界能无限的供给资源和 能源为条件,必须假定人们对自然的“开采”可以无限度的深入和持续,而这事实上是 根本不可能的,由此,为了保证大规模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增长得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并扩 大,惟一的可能只能是以粗暴的方式去过度地榨取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以一种竭泽而 渔的方式掠夺有限的资源和能源,来满足不断膨胀的经济增长和物质欲求,很显然,这 样所导致的必然后果只能是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到,大规 模的消费要得以持续的进行并不断地扩大,必须以自然界具有无限的“过滤”和“净化 ”能力为条件,必须以自然界具有无限地消化人类的废弃物和污染物的能力为前提,而 这事实上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保证大规模的消费得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并扩大, 惟一的可能只能以超过自然承载力的方式排泄消费后的垃圾、废料和污物,很显然,这 样做的必然后果也同样是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因此,无论是从生产的环节,还是从消费的环节来看,现代社会的整个发展方式在前 提预设上都存在着致命的疏漏。今天人们所面临的“生态困限”就直接根源于这种疏漏 ,只要现代社会那种依靠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的消费——更大规模的生产——更大 规模的消费的循环来支撑自身的发展方式不加改变,“生态困限”这一问题就将难以有 根本性的转机。

4.仔细分析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具体生态问题,我们都可以毫无例外地看到,人类 不合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正是导致“生态困限”最为深层的原因。现代环境保护 运动的先驱里奇·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对此曾作过了十分深刻精彩的表达:一个 鸟儿绝迹、鲜花不再的死寂的春天的产生,直接根源于农药制造商们追求经济利润和整 个社会迷恋于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时代气氛;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爆发的著名的生态 灾难——水俣病直接生成于日本二战后为图重振国力的“加速倍增”计划,这一公害的 起因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的消费”,其背景是“在日本的大众消费社会形成中,为了获 得支撑‘高速经济增长’所需的足够的资本、劳动力和市场,以农村及农村的现代化和 地区性工业开发为两大支柱,并在其带动下,强行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分解和重新组合 ”(注:见田宗介:《现代社会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56页。)。可 以说,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如人们常谈论的沙漠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生 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等等,在根本上都与现代社会特有的发展方式息息相关。

因此,现代社会发展方式的内在缺陷是导致“生态困限”最真实、最深层的原因,要 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不能仅仅纠缠于观念层面的争论,而应该切实地从观念主 义的思想方法中走出来,并自觉地意识到:超越已有的社会发展方式,寻求一种新的社 会发展方式,才是解决“生态困限”的最为根本的途径。

要寻求这样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方式,是一件需要人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作出创造性努 力的事业,它要求改变长期以来人们视为天经地义的生存样态和生活态度,要求人们确 立一种新的幸福观念和生活方式,要求重新设计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很大程 度上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正如霍克海默、莱斯等人所说的:人对自然的控制实质是人 对人的控制)、社会与社会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求现代社会在社 会架构和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祛除“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两个 现代社会神话的魔力。在此意义上,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实质上就是当代 人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上所作出的一次富有创见的努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可持 续发展”经常仅停留于观念水平上,在实践层面却仍然坚持着旧的社会发展方式,这充 分说明了传统社会发展方式所具有的巨大惯性和顽固性。

因此,在解决“生态困限”这一问题上,马克思的那句话仍然是至理名言:“哲学家 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生态困限”与其说是一个理论 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只有通过人们生存方式的转换才能得到切实有效地克 服。

标签:;  ;  ;  ;  ;  

“生态困境”与现代社会发展模式_现代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