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关系和谐中的几个问题_政治论文

中国政党关系和谐中的几个问题_政治论文

我国政党关系和谐面临的若干方面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和谐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969/J.ISSN.1672-0911.2012.01.004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11(2012)01-0004-05

当今民主政治世界,政党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权力中心,政党关系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在政党政治国家,政党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影响执政地位的巩固、执政方式的选择与实施,也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乃至国家发展。对政党、国家、社会而言,和谐的政党关系能够优化、整合政党的各种政治功能,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协调、高效发展,同时也能够保持与促进各政党的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不和谐的政党关系,会增加内耗,扩大政治冲突,耗费社会资本,阻碍与影响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协调与高效发展,同时也可以抑制政党自身的发展,甚至使政党自身畸形发展。

何谓政党关系和谐?尽管不同人、不同政党、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根本上看,政党关系和谐是政党关系的良好状态或理想状态。这种关系是在政党围绕执掌与参与国家政权的政治实践过程中,政党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关系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政党关系和谐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政党关系和谐是政党理念和谐、政党制度和谐、政党行为和谐三者的统一,体现在政策制定、职务任命、公共管理、政治恩赐、利益分配、政治监督等各个政治环节中。从现实政治看,一般说来,凡是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政党关系,就是积极的政党关系;凡是有利于社会整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政党关系,就是和谐的政党关系。要做到政党关系和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或要求,如各政党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理性,懂得政治妥协,承认和尊重政党矛盾与政党差异;各政党之间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对国家、民族与现有政治体制的政治认同感,这是实现政党关系和谐的政治前提;各政党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并共同遵守政治游戏规则与行为准则;政党之间的共识大于分歧,合作大于竞争与冲突;各政党要配合得当、优势互补,共享政治发展的成果与利益,等等。总之,政党关系和谐要求各政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配合得当、各尽所能,功能优化、利益共享,各得其所、彼此满足,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多党合作是我国政党关系的基本特征。从本质或应然层面看,政党关系和谐是我国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国实现政党关系和谐提供了一定基础;但应然与实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过去和谐并不意味着现在与将来和谐。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代中国在政党关系和谐方面,在政治情感与心理认知、政党理性、政党制度乃至政党自身建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时代发展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挑战,我国要继续保持政党关系和谐,需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和谐的政党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党权力与利益行为,进一步加强政党自身建设,从而实现政党的协调发展。

一、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谐面临的具体问题

根据对某市N区有关情况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谐面临以下突出问题。当然,一己的调研并不能涵盖全部,但见微知著,从中也能寻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是对当代中国的政党关系的认识有待于普及提高。一些党员或党派成员不但对多党合作的历史与现实必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而且对政党关系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即200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198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与《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缺乏必要的了解。调查研究表明:有近35%的中共党员与党派成员不太了解这三个关于政党关系的纲领性文件,而且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定位不够准确。有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二者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近4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既领导又合作关系”。

二是对民主党派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有待提高。调查研究表明;有近75%的中共党员与党派成员对民主党派的历史与现实贡献不太清楚。有超过半数的中共党员与党派成员认为,“民主党派有一定作用,但还很有限。”另外,由于时代原因,新时期各民主党派成员缺少与共产党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经历和内心体验,对我国的政党关系、民主党派的地位作用认识还比较模糊。

三是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在运转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有68.3%的被调查者认为,“多党合作适合我国国情,但有些地方不完善,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其中,从政治发展的战略高度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机制急需进一步完善。70.4%的被调查者认为,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完善参政议政机制”是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问题。55.5%的被调查者认为,“民主党派要有更多的推荐干部的渠道。”有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派民主监督不力,要用好的机制解决民主党派监督不力的问题。

四是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还比较弱。超过63%的被调查者认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一般”或“比较弱”。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不强的原因主要在于民主氛围不够,党派领导人自身能力不够强,我国政党制度化水平不高。在地方,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渠道比较窄,不如中央渠道多。64.7%的被调查者认为,地方民主党派“参政渠道不宽、知情不够”。

五是民主党派在地区发展中的各项具体能力需要提高。调查研究表明,58%的被调查者认为民主党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力一般。61.3%的被调查者认为民主党派对地区政治发展的贡献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民主党派对地区社会矛盾的协调能力、影响重大公共决策的能力还有提高空间。42.9%的被调查者认为民主党派反映社情民意的能力在“应然”与“实然”上存在差距。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民主党派反映所联系的群众的要求与利益的能力一般。这说明,民主党派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有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的民意基础还不够广泛牢固,有待加强。

六是对多党合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总的说来,中共中央对多党合作非常重视,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存在重视的程度层层递减的情况,呈现出“上热中温下凉”的局面;对参政党的地位也存在不同的认识,甚至存在着“说起来重要,落实起来次要,关键时候不要”的现象。调查研究说明,在具体的实践中,地方党委对多党合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有41.1%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委和政府就重大问题与民主党派进行决策前协商还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41.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时是、有时不是”。

二、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谐面临的理念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结合会议研讨、现实观察,综合理论界的研究情况,笔者发现,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在存在上述具体问题的同时,还明显地存在着政治理念和谐问题,政党政治理性有待提高。执政党要提高政治理性,参政党要提高政治理性,广大民众也要提高政治理性。没有政治理性,仅凭感情用事,因人而异,是难以构建稳固、和谐的政党关系的。只有提高政治理性和现代政治文明观念,树立民主、和谐、法治政党观念或政党理念,才能实现政治理念、政治观念等更高层面的和谐,因为观念和谐是政党关系和谐的前提。

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侧重强调政党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这与当时的革命环境与革命任务相适应。但随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建设党的转变,民主党派的历史使命与政治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政党观念或政党意识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另外,随着国际、国内、党内形势的变化发展,各政党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对我国政党关系的认识必然会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一些政党观念或政党意识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符。

从政党潜意识角度看,一些人对民主党派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革命或战争年代,把民主党派作为“统战对象”。一些党员干部对新时期民主党派存在的必要性、政党合作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民主党派的一些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认识模糊。有的人甚至认为,民主党派就是“花瓶”、“鼓手”;甚至是“政治摆设”,对其缺乏清醒的政党意识。因此,在新时期,人们对我国政党关系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等需要加强。

从政治理论与政治道德看,由于受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党员或党派成员为利益所驱,为职位所驱,忽视与放弃应有的政治责任。如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在政治协商讨论中“明哲保身”、“随声附和”,不敢表达真实想法与正确意见,不敢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一些中共党员领导干部表面重视民主党派的政治作用,但不想听真话,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缺乏听真话的诚意,缺乏听真话的雅量。

从政党理念或政党意识形态角度看,一些中共党员干部还习惯于从“统战思维”、“社会控制思维”来对待民主党派,不善于从民主政治角度、人民民主角度、政党民主角度来思考有关问题、处理政党关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还是参政的民主党派,都应该牢固树立政党为“国家与社会之公器、民主政治发展之工具、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之工具”的政治理念,牢固树立与自身使命、责任、权力相适应的政党意识。执政党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参政党也要树立起“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政治理念,而不能“结党营私、以权谋私”。各政党要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的要求,树立民主、法治、和谐观念。执政党要依法执政,参政党要依法参政,依法履行政党职能。要转变政党观念与政党合作理念,从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政党理论相统一的视角来思考我国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实现更高层次的政党观念和谐。

三、当代中国的政党关系和谐面临的制度问题

从直接角度看,一个国家的政党关系是否和谐与政党制度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制约、甚至决定着政党关系及其是否和谐。何谓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是政党政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说来,政党制度是规范政党关系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称,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基本制度或根本制度,也包括中观层面的机制,还包括具体的工作制度。从政党制度与政党关系和谐角度看,从总体上讲,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原则性的、宏观的规定,但宏观制度缺乏中观、微观的制度支撑,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有的制度过于原则,有的制度不配套,有的制度不规范,从而导致了政党制度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影响政党关系和谐。面对时代发展要求,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急需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从根本上看,我国政党关系有基本制度基础,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这一制度只是提供了实现政党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从民主政治理论、政党理论、社会和谐理论来重新审视,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层面进一步明确我国政党,特别是民主党派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政治目标与政治责任,根据我国社会多样性的变化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合理划分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联系界别,合理配置政治资源,合理接纳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要求。

从中观层面看,规范我国政党关系的制度机制还不够健全,对政党之间的作用机制、作用方式缺乏明确的规定,如对于如何贯彻落实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职能等,还缺乏具体有效、可操作的机制与制度。发展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必须科学制定政党控制或参与政权以及影响社会的制度、程序、方式与方法;必须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和完善执政党的执政体制与执政方式,正确处理政党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必须合理规范中共与民主党派之间政治协商、合作共事、民主监督的制度、体制、方式和程序。

从微观制度看,构建和谐政党关系,还需要根据民主法治的时代要求,建立完善一些具体制度乃至政党内部的规章制度。如目前对民主监督的对象、内容、权利、义务、责任,以及实施与保障民主监督的渠道、途径、方式方法等,尚缺乏具体的制度规定,对于参政党的知情权也缺乏具体的制度保障,这无疑限制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与实现。另外,加强政党制度建设、构建和谐政党关系还必须克服一些错误思想,如把我国的政党关系等同于西方的政党联合执政关系,错误地认为“民主党派应该有更大的政治独立性,应该分享更多的政治权力”,甚至错误地认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必须改变“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格局,等等。

四、我国政党协调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政党协调发展,是政党关系和谐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我国,从政党自身建设角度看,无论是执政党自身,还是参政党自身,都存在一些与时代要求不符的不和谐的因素;而且,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和发展明显不平衡、不协调。这影响着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就执政党建设而言,如何按照民主、科学、法治的精神来改革和完善党内工作机制和领导体制,实现科学、民主、规范、严格的内部管理,率先使党自身运转协调、内部和谐等,是突出的问题。同时,执政党仍然存在着一些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对和谐的政党关系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如执政党的一些党员先进性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观念不牢固;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在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而且影响执政党在参政党中的形象,影响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和谐,影响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就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而言,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民主党派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任务艰巨。由于绝大多数参政党成员特别是领导成员生在新中国,长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年代,不仅没有经受过重大政治斗争的考验,而且缺乏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的历史经验,政治把握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念有待加强。民主党派自身的理论建设也存在突出的问题,有的缺乏明确的纲领,有的以任务代替纲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民主党派面临着传统的联系界别消失、新的政治基础与群众基础有待建立与巩固的局面。在建国以前,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原则、阶级基础方面有一定的差别,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民主党派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与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传统的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基本丧失,民主党派的纲领、目标、组织原则等基本与中国共产党趋同,民主党派的政治特色、界别色彩不再明显。随着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利益表达与社会整合能力在下降,对新的社会基层的吸引力不足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就政党协调发展而言,无论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展需要相比,还是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相比,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还处于严重滞后状态,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民主党派更多的还是模仿或套用中共自身建设的模式与方法,尚不能充分体现党派自身的特点。党派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规范,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还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跟着“感觉”走,少数人选少数人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另外,由于中共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与时俱进、有所增强,但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却显得滞后,加之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使得党派在参政议政上产生明显的“压力感”,参政议政能力不足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最后,值得深思的是,面对着时代发展,面对战后世界政党政治从“原则政治”转向“利益政治”的现实,政党官僚化、利益化在世界上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从根本上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利益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政党政治关系本质上也是利益关系。政党政治过程实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争取、维护和发展利益的过程。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保证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参政党“参政为公、参政为民”,使执政党与参政党始终成为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的“公器”;如何才能使政党关系和谐与社会发展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使政党关系和谐围绕社会和谐发展而运作。这值得每一个人、每一个政党深思。要达到此政治境界,有赖于执政党与参政党的高度的政治自觉,也有赖于广大民众、国家法治对政党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标签:;  ;  ;  ;  ;  ;  ;  ;  

中国政党关系和谐中的几个问题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