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第七届KMO国际会议论文综述_知识管理工具论文

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第7届KMO国际会议论文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国际会议论文,知识管理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知识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知识的管理也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在组织变革及其绩效提升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组织知识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KMO)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了7届,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盛誉,往届KMO国际学术会议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第7届组织知识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主要由萨拉曼卡大学(University of Salamanca)承办,2012年7月11~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名城萨拉曼卡(Salamanca)举行(http://kmo.usal.es/),主题为“服务与云计算”(Service and Cloud Computing)。会议设有7个分主题:知识管理的变革、商业知识管理、教育知识管理、Web2.0时代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服务科学、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管理应用,以及1个紧扣议题的特别主题:云计算的进展和应用。

      

       本届会议涉及知识管理、服务科学与云计算等主题,来自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中国、土耳其、美国和英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提交53篇论文,第一作者的国家(地区)来源分布见下页图1。这些文章总体上反映出国际知识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本文分别从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三个角度对本次会议论文进行分析,试图从中发现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思路和进展。

      

       1 研究理论

       在这53篇文献中,明确提出使用理论假设或模型展开研究的有23篇,共涉及20条,见表2。其中,大部分论文运用到不止一种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分别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管理科学、服务科学)、传播学、系统科学、经济学、教育学及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及其交叉学科,这很好地解释了知识管理本身具有的多学科属性。值得一提的是,这20条理论中并没有来自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原因可能是计算机科学采用的理论本身比较分散,诸如调适性结构、条件熵等理论虽然与计算机科学密不可分,但多数已经融入到信息系统学科的研究当中,技术特征不再那么明显。

      

       2 研究方法

       与管理学大类的研究方法相似,知识管理综合采用一些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定量研究方法和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定性分析方法,不同学科背景、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的学者采取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借鉴Alavi和Carlson[1]对信息系统研究方法的分类,以及在柯平[2]、储节旺[3-4]等学者对知识管理研究方法归纳的基础上,笔者将这53篇文献的研究方法分为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两种基本类型,并将名称存在差异而本质相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统一规范,见表3。

      

       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文章用到的研究方法不止一种,多为两种或三种,且大多为实证与非实证研究方法的交叉使用。具体来说,在非实证研究方法中,理论/模型构建是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模型、框架或体系,但只局限于理论层面,并没有提取数据来进一步量化分析;理论/模型应用是指对一些基本理论/模型的具体使用,力图在这些理论/模型的指导下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理论/模型说明则是一种相对简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比较普及的方法,主要包括对理论/模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征、性质、内容的解释与说明。这三种非实证研究方法均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实证研究方法中,IS/工具开发得到了广泛应用,多为计算机与信息系统领域学者的贡献,通过组织的实际需要,采取一定的系统开发方法,经过分析、设计、实施、反馈、修正等环节,开发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系统或者工具平台;案例研究是指对某一个体或群体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变化规律的全过程,常用于对人或组织行为方式的研究;问卷调研/统计指通过发放问卷采集第一手数据,并利用统计分析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或者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路径系数的计算、方差的解析以及显著性分析;访谈与咨询指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如Delphi(德尔菲法)。以上均是目前经济、管理、社会学领域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而自然科学常用到的诸如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二手数据分析等具有实验性质的方法也在知识管理研究中有所体现。

       3 研究主题

       在知识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中,基于组织(人文)、技术(计算机)两种主要的研究视角,产生了知识管理的二元研究范式理论,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可。其中,很大一部分学者持有一种“二元范式对立”的基本观点:Gloet和Berrell[5]认为,分别受到信息技术与组织学习/战略的影响,知识管理存在技术与人文两种研究范式,因范式隔阂(paradigm gap)的存在,这两种范式各自发展,难以融合,最终将导致知识管理学科的崩溃或瓦解;Hazlett等[6]指出,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过程当中融合了诸多学科的成果,在信息系统和管理学两个学科背景下,形成计算机范式与组织范式两个分支,这两种范式因存在明显分歧,将会彼此长期共存。本届会议作为组织知识管理国际学术会议,研究重心自然集中在组织层面,然而通过对会议论文研究层次、理论、方法、主题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到,其中不乏计算机与信息系统领域学者的积极参与,他们对知识管理技术层面的许多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结合对近几年知识管理研究文献的基本考察,笔者认为,在技术范式与组织范式相对独立发展的背景下,目前知识管理研究的二元范式正在处于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状态,“二元范式对立”的观点已不再是知识管理学科发展的主流,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二元范式融合”。国内的刘林青[7]、张勤[8-9]、廖开际[10]等学者利用科学计量、共词分析、模型构建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知识管理研究范式的相关问题,均持有与笔者相类似的看法。

       通过对这53篇文献的精读,笔者根据文章研究内容的侧重点,按照技术范式、组织范式、技术—组织融合范式对其进行了划分,在每个范式下又分作不同的研究主题。

       3.1 技术范式下的知识管理研究

       3.1.1 信息技术

       从本次会议论文来看,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软件工程技术、网络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移动操作系统、信息搜索引擎等与组织、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多个方面,笔者在此将其统称为信息技术。Castro等[11]提出利用知识管理思想来丰富软件工程学科的一组新概念:“软知识”(Softknowledge)和“硬知识”(Hardknowledge),分别指用于搭建隐性知识与软件、显性知识与软件之间的桥梁,以及它们共同组成的“知识件”(Knowledgeware)。AlEroud、Karabatis[12]设计了一种基于语义和语境能力的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三个层次:一层语义层,两层语境层。在语义层,用节点代表互联网攻击,用边界代表各个攻击之间的语义关系,通过这样一个语义网络,在一系列可疑的网络互连事件中来推断所有的攻击;语境层在语义层之上,它通过匹配攻击日志记录中的上下文信息,将无关的攻击过滤掉。在设计修剪规则(pruning criterion)和描述多样性(diversity)时,Fu等[13]考虑了三个问题:达到何种程度的分类器子集可以正确地区分一个实例;当分类器子集错误的区分一个实例时所产生的分布结果;在整个数据集中由各个基分类器所区分实例数量的分布。Rojas等[14]从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视角,提出一个基于哥伦比亚健康旅游业的知识管理模型,模型包括五个发展支柱,在上下横断面上有两个支柱:ICT和知识管理;剩下中间纵切面上的三个支柱分别是文化、结构和策略。Zato等[15]则利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依据实时定位系统(Real-Time Locating Systems,RTLS)模型提出了一种邻近检测原型,该原型专门为残疾人设计,旨在为进入工作区间的残疾人提供便利。

[16]提出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开发应用程序的方法,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反复测试,来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受限程度。Cruz-Reyes等[17]设计了一个名为VisTHAA的可视化诊断工具,为研究者提供关于实例和算法的统计和可视化信息,VisTHAA允许研究人员引入表征测量,将算法与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并把搜索空间强度与算法行为可视化显示。

       3.1.2 Web2.0技术

       2004年,“Web2.0”的概念最先由出版社经营者O'Reilly和MediaLive International在共同合作的头脑风暴论坛上提出来。之后,关于Web2.0的研究迅速发展,各类“去中心化”的社会信息系统(Social Information System),如即时聊天工具、博客、播客、微博、百科全书和社交网站不断涌现,互联网完成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信息和知识的创作、交流、组织与共享也产生了新的模式。Hogenboom等[18]利用通用星级评价(universal star ratings)的方式来对跨语言非结构化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证实在用户的内在情感表达方式中,自然语言与跨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别。大众分类法(Folksonomy)作为Web2.0下最简单的一种信息分类和知识表达方法,其中用户创建的标签可以用作知识管理,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网络上持续增加的大量信息得到集中控制,同时也让知识表达更加复杂化,Astrain等[19]研究了一种语义范畴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协作式社会化标注系统(Collaborative-social Tagging System),与当前提倡的通过重新评价大众分类方式来维持更新的做法不同,它是利用在不对大众分类方式做出重新评估、不改变用户自己创建的标签的情形下,确保对高度动态变化系统做到自适应的一种增量聚合技术。Lin等[20]提出了一种基于Wikipedia的知识服务体系,代表知识需求者来主动地寻求潜在的知识提供者,作者为该知识服务体系设计了一种知识活动地图系统,便于识别Wikipedia的知识领域。Chen、Ting[21]基于“一个虚拟社区中的成员,特别是影响力比较高的成员(通常称之为意见领袖)可能会彼此相互影响”的假设,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可视化技术方法,提出了一种发现虚拟社区关键用户的架构体系。Lai等[22]在对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Web3.0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总结与描述之后,分析了关联数据应用于Web3.0的实践。业务流程管理以一种统一、中性的表示方法描述业务流程模型,使业务流程模型从实现逻辑中抽取出来,被各个企业应用程序所使用,从而灵活地构建基于流程的信息系统,Gaona等[23]探讨了Web2.0技术的研究范式,着重研究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BPM2.0。

       3.1.3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它把IT资源、数据和应用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云计算以更低的成本、更好地共享、更强的能力和更佳的安全性为满足组织知识管理的需求提供了许多问题解决方案,如渠道、工具、应用以及个人知识的扩展、利用和共享等。Fernández等[24]描述了云计算在分层体系架构意义上的三个层次的服务: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PaaS(Platform-as-a-Service)和SaaS(Software-as-a-Service),它们分别在基础设施层、软件开放运行平台层和应用软件层实现。Janbeglou、Yan[25]则专注于使用桥接模式管理程序(bridge-mode hypervisor),通过隔离共享网络资源来提升IaaS云服务模式的安全性。Hernández,García[26]提出了一种工作协调服务,它使用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支持的三重空间和一个RESTful Web服务接口,是在Hadoop集群中执行的分布式应用程序,该服务为解决应用程序的数据相关性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协调机制。Tapia等[27]提出了一个利用WSN来快速集成与配置服务,名为Cloud-IO的云计算平台。Cloud-IO集成了无线基础设施的三个主要的服务,这也是实施AmI(Ambient Intelligence)应用的关键所在:远程监测(传感)、定位和个人通信(用户之间的语音和数据传输)。互操作性是影响企业技术采纳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云计算的互操作性可以保证云间异构平台之间的通信,Mohtasebi等[28]在列出不同方面的云互操作性之后,讨论了基于分布式基础设施架构的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模型,并将其分作不同的层次。

       3.2 组织范式下的知识管理研究

       3.2.1 企业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管理理论不断地丰富与完善,目前,许多解决方案已经付诸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当中。然而,在获取隐性知识时,很多解决方案并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Sukumaran等[29]在社会、文化和组织范式下,以项目监理活动为例,将活动理论与Delphi方法相结合,探讨了团队管理者如何对隐形知识进行抽取和挖掘,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系统性的方法。传统上,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大多关注管理实践与组织资源如何分别影响知识创造,Zelaya-Zamora等[30]提供的经验数据表明,管理实践与组织资源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变量通过相互作用,能够对知识创造能力产生组合式影响。在组织价值创造过程的不同阶段中,知识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Závodská等[31]选择了三个不同商业领域的公司来说明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和营销策略制定中的重要作用:以价值创新为基石的蓝海战略是知识管理应用于价值创造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公共或私人社会网络中,一些IT工具用于把握客户动态,了解客户需求,Liberona等[32]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式,表明客户知识管理IT工具在智利的企业中应用广泛,以及这些客户知识对企业具有重要价值。许多知识管理理论学者认为,语言对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至关重要,Crane等[33]在对知识管理理论思想回顾的基础之上,以话语心理学(Discourse Psychology)中的话语分析为研究工具,对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新的阐述。知识管理的结构和系统为组织的知识整合提供了平台和工具,如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Mohannak[34]以Fujitsu公司为例,多层次、系统性地分析了组织的知识整合过程,强调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整合过程实质上是知识披露的结果。Morales,Kapletia[35]以英国国防部的数据为来源,对英国国防工业创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包含优先级重组、资源集中以及策略驱动等内容)进行实证研究,并就该模式如何通过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合作,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创造公司新的价值做出了阐述。知识常被用于提升组织的绩效,即通过整合、创新和共享经验和智慧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Chang、Tan[36]描述了一个协作学习生态系统(Collaborative Learning Ecosystem)框架,该框架同时强调影响组织协作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学习设备或知识管理工具、学习利益相关者或知识型员工以及协作学习环境。在加深知识交流与共享时,企业文化问题也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挑战,Kumaresan、Liberona[37]通过对《金融时报》员工知识共享意愿及知识共享工具的调查发现,在投入知识共享工具之前,企业需要准确判断其内部文化类型,以便形成良好的组织环境来有效地完成知识共享计划。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积分与会员服务、折扣计划都要求零售商具备各种战略性知识来制订营销计划,为了揭示这两种策略的特征,Tanaka等[38]开发了一种基于代理的模拟分析器来研究零售竞争企业与客户的行为。

       3.2.2 教育知识管理

       高等教育机构(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HEI)是开发知识资源、聚集知识资产的理想场所。而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组织知识的吸收、传递与共享的需要,Gama、Gaitán[39]把知识领域纳入里昂惕夫模型[40],将修正后的模型应用于HEI:采取知识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思路,提出利用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KE)方法来建设HEI领域的智能管理信息系统(Intellig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IMIS)。Zulkefli、Uden[41]则利用服务主导逻辑的概念,同时从学生和教职工的视角,提出测定HEI服务质量的新范式。在台湾,有关部门鼓励职业高中的学生考取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在将来的就业中提升个人竞争力,Liao等[42]在台湾中彰投地区(指台湾中部台中市、彰化县、南投县)展开调查,研究了工商管理专业的职高学生获取二级技师资格认证的动机因素。Chang等[43]则依据计划行为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通过对台北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176位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研究了主观规范(包括上级、同事与规则)对在线学习使用意向的影响。加拿大的E-learning学习专家,elearnspace网站的创建者George Siemens在2004年提出了联通主义[44]的思想,指出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Yeh、Singhateh[45]从联通主义的角度研究了技术对于组织学习的影响。IEEE SWEBOK(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包含了认知结构的一些主题,其主要内容可以适用于任何教学过程,Alarcón等[46]根据SWEBOK指南提出一种教学策略,将其应用于哥伦比亚教育科技大学系统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教学实践当中:该策略以布鲁姆分类体系(Bloom's Taxonomy)[47]的认知范畴为依据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目标,由教学顾问评估后进一步应用于一个软件工程学科研究小组,这样的教学策略也在SWEBOK指南提出的其他知识领域得到了尝试。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LMS)一般由一些资格认证委员会设定一系列的评量指标来对LTAS(Learning,Teaching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方法进行评测,这迫使许多高等院校遵照LMS中的一种或几种形式来设置所有的课程,这样可以日复一日,循序渐进地收集到大量数据,这些数据适合采取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增量学习(incremental learning)方式进行处理,Ali等[48]采用聚类的方法,致力于从不断产生异构日志记录的环境中抽取瞬间知识,为了从LMS数据中尽可能地获取知识,作者以教师处理课程科目数据为实验,摒弃了从一开始就对全部数据进行再加工的方式,而只处理最近新增的数据模块(增量部分),并将由此获得的知识附加到从先前的数据模块获取的知识之中。

       3.3 技术—组织融合范式下的知识管理研究

       3.3.1 知识管理与IT项目管理

       软件研发过程的复杂性表明,知识流动应是动态、开放和可分配的。García等[49]在协同理论、混沌理论、自组织和应急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软件工程开发的知识管理模型,以此来探索复杂系统中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机制。Numhauser等[50]将智能反馈应用到以群体协作与模块化为导向的本地软件项目开发中,并在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框架下,以Joomla!为例进行了测试。Aho,Uden[51]解释了在多元产品开发中,如何通过发展组织的动态能力,将客户知识整合到软件工程之中,并以机械行业软件产品开发为例,说明了客户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Samsuri等[52]提出采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识别信息隐私,以构建一个安全的电子医疗记录系统,在对一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开发人员初步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得到HIS隐私保护框架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伦理、技术和文化,而然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这四个要素之中,可以进一步得到实现信息隐私保护的系统性指导方针。Piraquive等[53]研究了协同虚拟工具在项目管理中对知识创造的作用,讨论了项目成功实施后给组织带来的影响:促使组织合理的利用知识资源,并创建虚拟学习环境、社区、协作软件和媒体来优化这些资源,进而创造和共享新的知识。He[54]提出了一个面向流程的现场经验知识管理框架,此框架围绕实施前(包括准备、搜索和人员配置)、实施中(监督、跟踪进度和提供反馈)、实施后(反思、评估和报告)3个顺序阶段来展开,根据这个框架,作者构建了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原型系统,讨论如何为现场经验管理提供必要的IT支撑。Viegas、Toledo[55]基于业务流程模型,提出了一个评估项目开发时间的新指标,该指标被划分为四种类型:过程(process)、界面(screen)、集成(integration)和服务(service),它们通过流程点(process point)来进行量化。导致IT项目失败的原因很多,而最常见的原因却根植于项目管理过程本身: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项目开发,并产生利益冲突。Stanley、Uden[56]将价值共同创造的理念引入IT项目管理,构建了一种项目管理的“价值共同创造框架”,为解决IT项目失败问题创造了新的手段;Naaranoja、Uden[57]则认为导致项目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彼此缺乏信任,在对信任进行概述之后,讨论了一个大学改造项目失败的案例,给出了导致失败的主要因素,并对如何构建信任提出一些建议。

       3.3.2 知识管理与IT接受

       在信息系统领域,人们常用TAM来解释技术接受及软件新产品采纳等问题。Arasanmi等[58]在解释ERP采纳过程中系统接口的作用、训练内容和IT信任时,将TAM延伸到学习反应和干预变量的层次,并使用了创新扩散理论来证明所提出的主张。Sillaber等[59]在适应生存能力模型、社会认知理论、调适性结构理论、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TAM等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研究模型,用来概括用户离开社交网络服务的原因。Zwikstra等[60]将从LinkedIn(http://www.linke din.com/)提取的社交网络数据导入“微软动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证明了在一个人特定的工作兴趣网络中存在二度连接(second-degree connections)。Abidin等[61]从活动理论的视角解释了电子档案系统(e-portfolio system)不能为学生所采纳的原因,并以马来西亚一所大学理工科的学生为案例,描述了电子档案系统在促进大学生7种社会技能(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道德和职业能力)中的作用。技术恐惧(TechnoPhobia)和技术应激(TechnoStress)(简称T-P&S)的概念最初由Tomothy Jay和Crag Brod[62]分别提出,泛指“不能以健康的方式处理新的计算机技术而引起的现代性适应疾病”,是一种普遍的技术心理反应现象。Self、Aquilina[63]通过在马其他共和国的一项问卷调查,批判性地评估了T-P&S给公共和企业ICT用户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3.3.3 知识管理与IT服务

       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服务遍布包括农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各行各业。2005年7月,IBM将服务科学正式定名为“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Service Science,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SSME)。在知识密集型企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服务创新成为SSME研究的核心主题[64],而基于知识的服务创新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在利用服务创新实现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中,知识管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知识服务带动商业服务来实现服务创新、创造商业价值也日渐成为组织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Sutan等[65]讨论了近年来兴起的服务科学在工程学领域中的应用,阐述了工程学科中服务的概念与分类,关注了服务科学在建筑工业的应用潜力。电子服务,即通过计算机网络,由IT技术支撑的服务模式,

等[66]提出建立一个“电子服务平台”的观点,该平台除了既有的搜索(关键词搜索、人工分类知识浏览等)功能外,主要采取专家知识问答的形式,利用本体和Web语义技术,设计合理的公式与算法,帮助用户在给定的情形下智能的提出一些问题,自动引导商家与客户的对话。很多行业领域都提供市场预测服务,如股票、博彩公司等,这些服务带来的价值依赖于预测的质量,Martínez-Fernández等[67]提出了一个名为QuPreSS(http://gessi.lsi.upc.edu/qupress/)的框架,用来测定预测服务的质量,并引导客户选择最佳的预测服务。20世纪80年代末,Kodak公司率先将全部的IT功能承包给IBM、DEC及Businessland公司,外包开始在信息技术领域有明显的飞越,Berger、Hatton[68]选择欧洲高等教育中心(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Centre,EHEC)作为研究案例,就影响外包活动与外包代理的关键人员问题,设定了四种调查对象(顾客、供应商、外包技术人员、IT终端用户),研究发现,对外包产生至关性影响的是IT终端用户,而其他人员都不能构成影响外包活动与外包代理的主要因素。

       4 结语

       第8届KMO国际学术会议由高雄大学承办,于2013年9月9~13日在台湾高雄举行(http://kmo2013.im.nuk.edu.tw/),会议主题为“知识管理的社会与大数据计算”(Social and Big Data Computing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第9届KMO国际学术会议则首次走出欧洲和亚洲,由圣玛利亚大学承办,于2014年7月8~11日在南美洲国家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Santiago)举行(http://www.2014.kmoconference.com/),会议主题为“用于提高创新与竞争力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to Improve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从近几年KMO国际学术会议讨论的主题可以看出,云计算、社会计算与大数据已成为热门话题,影响着知识管理的革新与发展,而在通过服务创新来提高组织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中,知识管理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对第7届KMO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53篇研究论文研究理论、方法与主题的综述,反映了国际知识管理研究的最新动态,我国相关学科研究也能够从中得到很多启示。由于条件及精力所限,本研究存在几点不足:第一,研究对象局限于第7届KMO会议论文,未能对历届会议进行全面、整体的梳理;第二,对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式的考察不够丰富、完整,缺乏进一步的深度挖掘;第三,在会议原始分主题的基础上,依据知识管理研究范式,将文章的研究主题重新划分为技术范式下的知识管理研究、组织范式下的知识管理研究以及技术—组织融合范式下的知识管理研究三个层面,不够精确、细致,缺乏相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此外,KMO国际学术会议除了在学术上对我国知识管理研究本身产生很大启发之外,以下几个方面也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1)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研讨。在我国,来自图书情报学和管理学(主要指管理科学、企业管理方面)两大学科领域的众多学者对知识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我国的知识管理研究可谓异彩纷呈。而在本次会议报告的53篇论文中,只有2篇国内学者,数量相对较少。这就需要知识管理研究学者走出国门,争取在国际高端学术会议上发表更多的文章。同时,还应积极主动承办相关国际学术会议,扩大我国在知识管理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2)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知识管理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企业,后来也在企业当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从本次会议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哥伦比亚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学者,善于利用知识管理思想、技术与工具解决国家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这也值得我国学者去学习和思考。知识管理除了服务企业运行发展,还应在国家或地区宏观战略研究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推进学科专业化进程。2012年,由《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主办的纯网络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5472)《图书情报工作网刊》更名为《知识管理论坛》,成为我国第一份知识管理领域的专业期刊。而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学术组织,也没有举办过高水平的国内知识管理学术会议,最具影响力的应是深圳蓝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举办的“知识管理高峰论坛”,至2013年11月29日,该论坛已成功召开10届,但主要面向企业应用,学术性不是很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加以解决。

       收稿日期:2014-04-16

标签:;  ;  ;  ;  

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第七届KMO国际会议论文综述_知识管理工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