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启示_邓小平理论论文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启示_邓小平理论论文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意识形态论文,新时期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5-0011-06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从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的28年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以初步确立和发展,为后来的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和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风云变幻的新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稳步推进。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开创了新局面,积累了新经验,进入了新的发展境界。

一、改革开放与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进程的成功开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初见端倪的20世纪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经过拨乱反正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通过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不仅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而且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通过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道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想和在对外开放背景下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和方针。这些新的思想、原则和指导方针,使全党和全国人民真正从“左”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新篇章。可以说,改革开放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起点,也是开创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起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恢复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是邓小平新时期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第一篇“宣言书”。邓小平首先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并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开始步入科学发展轨道。不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不仅对建国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做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强调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更重要的是在肯定建国以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并在指出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原则方针。

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就针对当时出现的崇拜西方“民主”和“自由”,否定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指出“今天必须反复强调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因为某些人(哪怕只是极少数人)企图动摇这些基本原则。这是决不许可的。每个共产党员,更不必说每个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②此后的十多年,邓小平一直不断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强调指出,自由化“实际上就是要把我们中国现行的政策引导到走资本主义道路。”③1986年、1987年的学潮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证明了邓小平论述的正确性。邓小平还告诫全党,必须经常用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人民,使人民从思想深处明白我们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可见,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三,走自己的路,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邓小平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以及科学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强调要走自己的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和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宝库。他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做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④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他又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⑤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这是他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第二篇“宣言书”,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创造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发展。

第四,反对和抵制精神污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思潮,对此邓小平强调要反对和抵制精神污染,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⑥他还强调,“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同时,他也明确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方针,强调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⑦这种把精神文明与意识形态建设结合起来,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

在邓小平上述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在这一阶段,党的十二大特别是十二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创新,从走自己的路,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再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征程。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与意识形态建设顺利推进

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并继续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特别是突出了如何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应对国内和国际复杂局势的新思路和新对策,强调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

明确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进入90年代以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注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关注苏东剧变的新情况,强调要从意识形态方面汲取苏东剧变的教训,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在社会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弱化意识形态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抵御“西化”与和平演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江泽民指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决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⑧因为“从十月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就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密切关系。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不断发展、日益富强。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扎实推进。

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并要求全党以这一理论来武装头脑。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正确地把握了时代特征,凝结了全党的智慧结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包括意识形态工作在内的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要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这一理论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将它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全党和全社会要以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头脑的战略方针。为此,全党通过各种形式掀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特别是通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活动,理论武装的成效更加明显。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指针。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从时代、形势发展和世界进步潮流出发,在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党的先进性这一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切入点,凝结全党集体智慧结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并将其写进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同时也是指导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发展和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新形势下搞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奠定了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而“只有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东西的干扰,才能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⑩必须切实了解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掌握群众情绪,研究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把做群众思想工作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德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群众提高精神境界。按照这一思路,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不断提高。

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强调“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11)因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2)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此,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看来,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进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

重视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加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治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特殊作用,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从而大大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进入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特别是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开启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胜利的伟大征程。与此相适应,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境界。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潮。2002年召开的党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2004年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宪法,从而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发展。2006年又出版了《江泽民文选》,进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活动,从而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引向深入。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开拓创新,为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并努力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全党还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按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这就从党执政的角度提出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作为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党的十六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同时,我国文化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正在成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十六届六中全会突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此引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党的十七大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征程。但在国内,由于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在前进发展中一些新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于是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领域则出现了质疑当前的改革、怀疑党的基本路线、否定改革和歪曲对外开放的杂音和噪音,这都干扰和影响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一些错误思潮和理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带来严峻挑战和冲击。对于西方思想文化中那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成果,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践进行创新,使之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对于那些冲击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理论、腐朽思想等则必须坚决抵制,决不能任其泛滥。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界限,坚决反对搞所谓“非意识形态化”。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开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新境界。200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总结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经验,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的战略任务。这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执政本领,推进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四、中国共产党掌控意识形态建设进程的几点启示

新时期我们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及特点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认识越清晰,意识形态工作就越有魅力和感召力,所以,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历程,积极探索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升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和掌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导力。

第一,必须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掌控水平。新时期实践证明,没有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指引,没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就不会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二,必须认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经济工作搞不好会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更要出大问题。新时期经验表明,必须时刻绷紧意识形态工作这根弦,树立起科学的意识形态建设观。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死存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并没有消失,而是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同时,必须切实处理好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各方面工作的关系。特别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处理好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必须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目标指向。新时期经验表明,在当今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下,把握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所在。把握方向首先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人民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这是决不允许的。

第四,必须积极创新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新时期的实践证明,运用科学方法,注重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和形式、手段与机制的改进和创新,特别是加强意识形态舆论阵地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亲和力是搞好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对头必然带来明显的实践成效。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要根据不同对象和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探索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机制,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五,必须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并科学运用,它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而在实践中发挥其推动社会前进的应有功能和作用。只有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尤其是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才会不断取得新进展,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才会日益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1、14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⑨《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⑩《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74、78页。

(11)《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77页。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97页。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标签:;  ;  ;  ;  ;  ;  ;  ;  ;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启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