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浏阳中医院
【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诊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120例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疗法。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病情好转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黄芪建中汤;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不良反应
慢性胃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均是其常见诱因[1]。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其中脾胃虚寒型胃炎是其常见症型。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此病一般通过中药汤剂治疗,温中健脾和胃,但相关研究显示[2],仅用中药汤剂治疗此病见效较慢,治疗力度不强。本研究选取于本院进行诊治的12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此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下列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经胃镜以及相关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和饱胀;②中医诊断:主症为胃脘部疼痛,得热则减,遇寒加重;次症为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迟缓;③签订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具有其他重大器质性病变者;③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者。将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30~72岁,平均(40.22±6.14)岁;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8~65岁,平均(43.34±12.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黄芪建中汤治疗:给予患者黄芪建中汤中药方剂治疗,组方为黄芪、茯苓、白术15g,陈皮、麦芽12g,桂枝、白芍、干姜、半夏、延胡索10g,甘草6g、吴茱萸5g,大枣6枚,取500ml水中火熬制20分钟左右至水300ml,2次/剂,1剂/日,共服用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选取患者的脾俞、三阴交、足三里、手三里、中脘、内关、胃俞、天枢、关元、太冲等穴位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药主要选取以温中散寒、新开发散的药物,碾末混合均匀辅之姜汁制成花生粒大小,用膏药贴于穴位处,对穴位进行刺激。持续半小时,每日一行,若患者穴位处有炎症或皮肤破溃,则暂时停止治疗。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发展适当调整组方药量以及选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3]进行判定。痊愈:患者脘腹胀痛、食少纳呆,大便便溏等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脘腹胀痛、食少纳呆,大便便溏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脘腹胀痛、食少纳呆,大便便溏等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无效:患者脘腹胀痛、食少纳呆,大便便溏等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痊愈)/总例数×100%。
1.3.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腹泻、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情好转情况对比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运用中医治疗历史悠久,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其一般通过中药汤剂治疗,中医治疗具有整体性,其不仅可温中散寒,温养脾胃,还可以通条全身气机,提高患者的整体机能[4]。脾脏在人体气血津液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以及津液,运化水谷即将脾胃中水谷之精输布扩散于全身,滋养肌肉;运化津液即脾胃可调节水湿,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脾主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固摄气血不溢于脉外,使全身气血充盈,气血相互作用,若气血运行不畅,则机体失养,出现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等现象。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速降,一升一降,两相联合,共助全身气血津液顺利输布。寒邪重浊粘滞,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其侵入脾胃,则使脾胃不得运化,气血津液不固,不能温养全身,经络经脉挛急,则胃脘部隐隐作痛,得热则减,脾胃水谷运化不畅,则食少纳呆,气血无法顺利上行,则舌淡苔白[5]。
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体现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此病显著的优越性。对照组中黄芪建中汤以黄芪为君,补脾益气,辅之生姜、桂枝温阳散寒,陈皮理气、麦芽滋阴、白芍止痛、干姜补阳、半夏利水,以助君温脾升阳,佐以延胡索活血行气,吴茱萸温胃止酸,大枣补阳养血,再以甘草调和诸药药性,温中祛寒,补脾和胃,是治疗此病的代表方剂。但单用此药治疗好转缓慢,治疗力度不强。现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通过使用中药材碾末贴敷对脾俞、三阴交、足三里、手三里、中脘、内关、胃俞、天枢、关元、太冲等穴位进行刺激,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以助气血运行,使脾胃得以运化,药效得以挥发,补脾散寒,增强疗效,且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可有效减少中药汤剂用量,缓解患者腹泻、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力,周晓玲,税典奎.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120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12(08):471-472.
[2]丁庆刚,高金良.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0):158-15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2.
[4]史金花. 穴位贴敷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02):227-230.
[5]史丽英.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20(11):38-40.
论文作者:蒋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建中论文; 脾胃论文; 穴位论文; 黄芪论文; 中药论文; 患者论文; 气血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