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毫无疑问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何寻找小的切入点,在语文课上充分落实思维发展这一核心素养?我们的探究如下:
一、运用写作背景巧设导语,激发学生有兴趣思考
写作背景的合理介入,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从阅读句段到篇章甚至到作者的系列丛书剖析文章的内涵;写作背景的介入,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捕捉作者的写作主旨,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堂课如果开篇基于这个高度设计导语,那么整堂课学生会投入到深入思考的学习基调中,对教师传授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文字油然而生敬畏感。
比如《岳阳楼记》这篇千古名文,因为以写景为主加之较散的语言风格,学生的学习充满畏难情绪。为此,从课文题目本身和背景入手进行导入,把学生带入到作者所处的生活时代,化难为易,不失为一良策。我在教学中还没等学生发出畏难感慨,首先抛出了作者写作的背景,明确告诉学生作者写《岳阳楼记》时却并未登临岳阳楼,而是凭眼前一幅《洞庭晚秋图》就洋洋洒洒挥毫写就。一个问题把学生带入到一份对作者范仲淹的惊讶乃至崇敬之中。范仲淹到底是怎么写的,当时不在洞庭他又身在何处,《岳阳楼记》名篇的原因何在……一个个问题叩击着学生求知的心灵,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可见,先入为主的写作背景介绍,胜过教师苍白的思想说教,它对一堂课、一篇文章、一个作者的解读具有积极的摄入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课堂上我们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拓宽学生思维的契机,哪怕是小小的写作背景,也能将学生引领到对未知教学的思考中。教材中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博览群书,在上课时要选准时机,营造学生充分思考的氛围。
二、巧寻切入点对比阅读,引领学生主动思考
语文教学包罗万象,每篇课文有价值的教学点很多,如何取舍如何教,我认为对比阅读不失为一种锻炼学生思维而又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手段。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文章放在一起不断进行比较和鉴别,既可开阔学生眼界,又可活跃思想,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还可提升鉴赏力。所对比的文章,可以同题材、同作者、同风格、同写作手法,不一而足,但无论哪种,两相对比的切入点一定要小。小才易走进,虽初极狭但学生一旦进入就会豁然开朗,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学习林清玄寓言体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时,将文中的百合形象与安徒生笔下的形象 “丑小鸭” 作个比较,找出异同。这个切入点很贴近学生,因为“丑小鸭”是耳熟能详的童话形象。因为熟悉,学生能够自信表达;因为熟悉,学生就会认真地从字里行间发现百合与丑小鸭的异同;也是因为熟悉,学生可直接在脑海中搜寻信息,大大降低了对比的难度。
如此教学,我们不仅能轻而易举地将课文内容分析清楚,而且还可让学生对文章主题理解更透彻,更重要的是课堂信息量大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又发散了思维,充分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的意识,学生也颇有成就感。
三、创新教材演绎,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充分挖掘这个例子中的潜在价值,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表达感情,使其在发展提升学生思维方面物尽其用,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这种挖掘,是创新运用教材,是将其重新演绎,可以是在“写”中做,也可以是在“演”中做。
在学习完北朝民歌《木兰诗》后,我曾布置给学生一个写作练习: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续写一个结局。作业收上来一看,学生们的想象力出人意料。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思路:第一种是木兰后来被人揭发,明君则赏,昏君则杀。这一思路下,围绕“谁揭发了木兰”的问题,又可展开想象。第二种是木兰回家平静了几年后,边关战火再起,木兰与已长大成人的弟弟共赴战场。结局有二,或荣归故里,光耀门楣;或战死沙场,流芳千古。第三种则多为女生所写,木兰回家后有了好归宿,从此男耕女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但他们对原文细节的合理想象是令人惊喜的。因为兴趣所致,学生课堂交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趁热打铁,他们又完成了一项新的挑战:将原文内容改编为情景剧,用“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达。这个要求对初一的学生来说不算低,但兴趣已至,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依然很高。全班分三组,第二节课逐一进行表演,其中不乏优秀者。无论是对故事情节的演绎,还是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理解与诠释都恰到好处,不但为其他同学还原了《木兰诗》中的故事,还能创造性地将文中隐含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木兰被征兵后,对全家老小的反应分别进行了想象与展示。这种创新演绎,让学生对彼时战乱不断、国与民不得安宁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如此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们学习时不仅乐在其中,而且对文中内容、思想理解更加深刻。这种创新演绎,不仅拓宽了思维的空间、锻炼了思维的能力,也提升了语言表达水平,而且还让学生深刻感受和理解了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有终生学习的欲望与能力,这才是核心素养培养的终极目标。
论文作者:王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学生论文; 木兰论文; 思维论文; 作者论文; 背景论文; 切入点论文; 教材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