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问题的由来及其战略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全问题论文,由来论文,战略地位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安全问题是近年来各国战略研究的重点之一。在通常意义上讲安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在主观上不存在担心外来攻击的恐惧感,在客观上不存在外来攻击的状态或现实。经济安全总体上属国家安全这一范畴。所谓国家安全,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不受破坏与潜在的威胁。国家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卫本国国土不受外来侵犯,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内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和平发展,保证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国家安全的另一方面,是维护国家的战略安全。B国虽未直接入侵A国,但在战略态势上,B 国的存在或作为,对A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这时,A国便将确保战略上的安全列入国家安全利益范围。1950年,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动侵朝战争,虽未直接入侵我国,但把战火燃到我国边界,已对我国的战略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我国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如,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虽然双方都未对对方主权造成直接侵害,但在美苏两国的安全战略中,都把对方当成主要敌人,并依此规划和发展国防力量。这主要是出于国家安全利益的战略考虑。显然,国家安全既指显性安全,也指隐性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包含了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科学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在冷战结束前,国家对安全的注意多半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即政治和军事安全。传统安全概念在国际政治中多用于国家主权、领土的捍卫、军事集团的对峙、势力范围的保持等方面。传统安全一方面强调国家的自身安全,即国家安全是一国内政外交的主要议题;另一方面强调军事力量是保护和促进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信奉“如果你想拥有和平,请准备战争”这句名言。传统安全具有明显的军事特性。
冷战结束后,军事安全并非无足轻重,但在国际或国内军事冲突中,各方利用领国领土作为庇护所似乎已成为国际惯例,这使得使用有限军事行动解决冲突的困难明显增大。随着军事手段有效性的下降和军事行动代价的上升,利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可能性相应减小。发达国家则普遍削减了军费开支,签署了一系列裁军条约,部分放弃了外层空间军备竞赛计划,加上美苏全球性对抗结束后第三世界原来存在的热点的降温,从而大大减弱了热点周围国家的军事投入,使军事安全的优先地位相应下降。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人民对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改善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国界、超越地区的国际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以经济竞争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跨国界、跨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安全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信息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市场占有问题等越来越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从这一意义上讲,现时代的国家安全的重点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转变为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问题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应该说有其广泛而又深刻的国际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安全地位上升的重要原因。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分工,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全球跨国公司达3.5万家,拥有全球私有生产资料的1/3,生产量的40%, 世界贸易的2/3,国际直接投资的90%,技术转让的1/3,1992年海外销售额达5.5万亿美元。跨国经营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增强自身竞争地位,重新瓜分市场,美、欧、日等竞相筹建区域经济集团。近几年,全球各大洲正在纷纷建立不同类型的自由贸易区。欧盟于1995年从12国扩大到15国,并正在推行南下和东进的贸易战略,筹划与俄罗斯、地中海国家建立大经济区。美国继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也在筹划建立由34个国家参加的美洲国家共同体和大西洋共同体。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也加紧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拉美、海湾和非洲地区,也出现了发育程度不同的经济合作组织。然而,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对各国内部经济结构调整、贸易发展战略的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国际关系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与发展,以及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格局的形成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对国家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使国际经济竞争更加剧烈,世界商品市场、劳务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上国家间的竞争上升为集团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和磨擦上升为集团间的贸易纠纷和磨擦,经济危机出现连锁反应。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国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已与国际的经济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尽管各主权国家力图对本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实施有效控制,但实际上各国经济安全的保护能力客观上在不断削弱。以国际金融市场为例,几秒钟内,上百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可以从一国流入另一国,甚至不知去向。
对外贸易地位的提高是经济安全问题突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为了维持它的既得利益和保持经济上的霸权地位,把“确保美国的经济安全”作为对外战略的重点。克林顿入主白宫后,在向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宣战的同时,把打开国外市场置于美国经贸战略的首位,声称外贸是“占优先地位的美国安全因素”,并指示中央情报局重点从吸取军事情报向吸取经济情报转移。他对内制定了扶植高科技和重点出口产业的计划,对外则在“公平贸易”的口号下,在处理与日欧及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时,采取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以强硬态度不断施加压力,挑起贸易冲突。欧日等发达国家则通过各种手段增强本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同美国争夺国际市场。亚洲和拉美的新兴工业国家与地区亦纷纷调整出口战略,提高产口的技术附加值。正是由于这一变化,一国的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有力的竞争能力,一国所处地区是否具有和平、稳定和健全的国际环境,一国经济发展是否存在稳定的资源供应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与政治、经济、军事、及其它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光缆正日夜兼程地伸向远方,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浪汹涌,互联网络在发达国家已到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地步,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信息穿透各国边界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如何维护?尤其是如何保障国家的经济利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经济安全是一种什么关系?1996年8月7日,世界最大的联机公司美国联机服务公司因互联网网址的道路图出了毛病和路由器软件发生了一个小时故障,造成了该公司的600万用户停机19小时。专家们认为, 随着互联网络用户每年以千万计的数字增加,其服务能力已接近极限,防止再次发生停机事件实际上可能会变得更难。互联网络服务提供者负担过重造成的停机已经成为令人不安的常事,虽然网络不大可能崩溃,但是不断会出现严重的毛病。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络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已成为各国急迫的战略问题。
世界性的资源短缺,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引人注目的又一个原因。资源短缺不仅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石油、粮食、水资源,而且包括国家工业化、后工业化所必需的各类稀有矿产资源。当今许多国际冲突的起因就是资源争夺与重新分配。如在中东、南亚围绕水资源的冲突与对抗,成了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战略问题。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提到世界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上。与此相应的一种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为核心,以发展符合环境要求、省能源、低污染、可回收、无公害、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经济应运而生。近年来,各国十分重视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现实表明,绿色经济顺应了世界性环境保护的潮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国际市场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在绿色经济问题上,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绿色经济往往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绿色保护及其政策实施等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长远的观点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将会制定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在现阶段各方都能接受的“绿色”方案。但在国际贸易中,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加剧,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难度增大。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法规、标准大多含有贸易限制条款,出口国若未能履行环境保护和达到环保标准,进口国将采取制裁的办法迫使出口国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从发展趋势来看,国际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将日趋严格,如果出口产品未能达到要求,这些产品将被迫退出国际市场。这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环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个经济安全问题。
然而,到目前为止,由于在国家利益、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各国对经济安全考虑的侧重点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认识角度的不同,人们对于经济安全的理解也不尽一致。
有人认为,经济安全就是在军火武器交易中不使军火落入所谓“无赖国家”,以避免冷战后形成新的国家安全威胁。从本质上讲,这种经济安全指的就是军事经济交流中存在的安全因素,就是说,军火贸易不应导致失控,以免威胁国际和平和国家安全。有人则从经济实力是国家权力和军事力量的基础这一角度来理解经济安全,认为一国经济上的相对优势就是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这样理解经济安全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是把经济实力的意义和影响看作是经济安全。经济力量的确是决定国家是处于主导或相对优势地位还是从属地位或依附地位的日益重要的因素。而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处于不受外国和国际威胁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要求一国的经济活动能同世界经济活动进行它所必需的交流,政府对本国的经济活动具有适当的主导和调控能力,具有有效的反经济谍报手段,这种状态也要求一国的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有力的竞争能力,一国所处地区具有和平、稳定和健全的国际环境。换句话说,经济安全包括一国经济体制的独立自主,总体上不因国际经济发展而改变其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一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供给获得有效保障;一国经济的进程,有免于受供给中断或价格暴涨突然打击的能力;一国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市场和投资等商业利益不受威胁;一国经济有免于受全球金融市场紊乱和大规模移民冲击的能力;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的经济福利不受全球经济的负面效应如环境灾难、毒品走私、信息恐怖等的冲击。应该说经济安全的内容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
在当今世界,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出发点与重心。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一些大国,在制定本国安全与发展战略时,均在不同程度上把经济的发展与安全作为制定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由于经济安全地位的上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制定安全的定义。1992年,以温斯顿·洛德为首的美国两党委员会提出了关于修改国家安全定义的一揽子建议,把人口、难民、发展经济、环境保护、维持和平及进行调解等方面列为战略开支重点。克林顿上台后的美国对外政策三大支柱中,摆在第一位就是美国的经济安全。现在,面对着多极经济力量的崛起,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受到削弱的威胁,在经贸往来的双方或多方都不愿作出牺牲和让步时,美国就会将经济问题上升到战略利害关系的角度去考虑,表面上的经济纠纷就成为暗地里实际上的政治较量。对美国来说,与任何贸易对手的谈判,都将看作是市场的扩大的好机会,看作是维持美国霸权地位战略的组成部分。
第二、经济安全对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与苏联东欧对抗,往往避免与日本贸易谈判公开破裂,对日本在经济贸易上相对宽容。而冷战结束后,美日两国的战略重心都向强化自身经济基础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转移,两国在对外经贸关系上都更多地着眼于维护而不是让渡本国的经济利益。由于双方都不存在以前为了维系政治盟友关系而特有的顾忌,所以都不怕矛盾激化,从而使美日两国在贸易谈判中屡谈未果,在开放汽车、保险、电信、医疗设备等市场问题上冲突不断。几年来,为了维护“经济安全”,美国频繁地挥舞经济制裁的大棒。它不但把矛头指向它的“敌对国”,诸如伊拉克、利比亚、伊朗、朝鲜,而且更多地指向了盟国。自90年代以来,美国不仅对日本几次威胁要实施经济制裁,而且也对其它盟国展开经济战。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分别于1996年3月和8月正式实施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由于经济安全地位的上升,美国改变了“中国经济观”。近几年来,美国的基本判断是: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对美国经济贸易上的重要性超过台湾及美国现有的一些贸易伙伴。美国“渴望同中国发展商业关系”,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不能让中国市场被欧日分占。然而,美国也认识到,中国的改革进程不可逆转,到21世纪中期,中国将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在美国看来,中国有可能成为它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对手,威胁美国的经济安全。所以,一方面美国不断要求中国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开放,另一方面,美国又以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设有更多的正式贸易壁垒和长期的、大范围的政府保护主义为由,阻挠中国复关和加入世界关贸组织。
第三、经济安全地位的上升,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对抗的形式。以冷战后的美国为例,可以这样说,几乎在每一次重大的国际对抗与冲突中,它都使用了经济制裁与封锁,或以经济利益为交换条件的对抗手段。这几年美国与伊拉克、伊朗、古巴等国家的冲突中,美国政府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宣布对它们进行经济制裁与封锁。
第四、经济安全改变着各国安全力量的行动方式和目标。出于对经济安全方面的考虑,冷战后各国的安全力量(包括军队、情报机构等)围绕经济利益、经济安全,纷纷对行动方式与目标做出较大调整。这方面最明显的是情报机构的战略目标的调整。冷战结束后,由于世界经贸和高新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大国之间的经济情报战也愈演愈烈。美国、法国日本情报部门的官员公开宣称,西方工业大国在政治、军事战略上虽仍是盟友,但在经贸和技术上却是势不两立的竞争对手。目前,它们之间不仅进行“宏观情报战”,即摸清有关国家在全球和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举措和政策,刺探具有战略意义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突破,为本国制定对策提供依据,而且还进行“微观间谍战”,即着重攫取具体的经济科技情报,为本国的经济科技项目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越来越需要安全保护。除了走私、海盗、贩毒、经济情报战和有组织的犯罪活动直接破坏了中国经济建设外,海洋权益、海上通道安全、海外资源保证等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面临的安全问题。虽然中国现在还较少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地区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化,中国经济在下个世纪必然会受到世界性因素的较大影响。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已越来越大;我国与西方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仍受中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的制约;亚洲各国竞相利用西方国家对亚洲政策的调整,与中国争夺西方大国的资金、技术与项目。互联网络也将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双刃剑”的作用,而且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大量外资外企来到中国市场,中国也要保护自己民族幼稚产业的成长。
鉴于上述情况,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安全的研究;国家在保护、调节和控制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之外,必须维护本国在世界的经济利益,尽早建立中国经济安全委员会,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作出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