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901佛经音义写卷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义论文,佛经论文,写卷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P.2901佛经音义写卷为唐写本,共6纸,存111行,前4 行残损大半。起“聋聩”、“衰耄”二词,至“吮出”而止,凡数百条。既乏书题,又不分卷,词语连书,中有双行夹注,所引书无出唐以后者。观其书,字端庄而方正,行款密合而整齐,自非庸手之所为。著名敦煌学家姜亮夫先生30年代游学巴黎,在国民图书馆检阅敦煌遗书,喜覩此物,归国后,心念不已,为之作《志》云:
不知为何经音义。起“聋聩”、“衰耄”二词,注中引用之书,《说文》最多,此外有《字体》、崔寔《四民月令》、《方言》、《广雅》、《苍颉篇》、《三苍》、《史记》如淳说、《声类》等。当检阅时,以仓卒未录全卷,仅将与字学有关者录存百数十条,兹并存而不废云。
希望藉此引起关注,《志》及所录收载在1953年印行的《瀛涯敦煌韵辑》。这是P.2901写卷的第一次摘录刊布。于60年代问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则称此卷为“某佛经音义”,80年代刊行的《敦煌宝藏》又删去“某”字,改名“佛经音义”。这两部具有总结性巨著的称名,反映了对此写卷的研究仍然没有多大进展。因此,姜亮夫先生在1990年发表《瀛涯敦煌韵书卷子考释》一书时,重刊《志》及所录的百数十条,再一次申明深入研究的必要。这几年笔者集中精力,整理研究敦煌音义写卷,究明P.2901佛经音义写卷的面目,自然而然地成为必须完成的课题。
一
依据“某佛经音义”的提示,笔者拿它与今存的单本经音义比照,希望找到相同的。由于我们已经掌握敦煌遗书中的音义,因而,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然而,比照结果,却没有一种单本经音义能拥有写卷这般丰富的词语。于是,不得不转换方法,拿它与众经音义比照。今存众经音义有唐初的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唐的慧琳《一切经音义》和五代后晋的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三种,比照结果,它与玄应《一切经音义》关系密切,笔者将它归结为三方面:
第一,写卷全文均见于玄应《一切经音义》(用丛书集成初编本,下省称玄应书),且能据以分卷和填补经名。因此,我们得知写卷所载的354条语词分见于玄应书卷一、卷三、卷四、卷五、卷七、卷十、 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四和卷二十五中102种经, 这么多经的分卷及其在卷内的序次也与玄应书同。(所作的逐行逐条比照从略)慧琳《一切经音义》也收载玄应书,但是改变了序次;不仅如此, 慧琳缺少写卷中的6种经音义,此外,又有6种经音义不用玄应而自作,自然与写卷不合。
第二,摘经摘卷摘语词而不全盘照抄,见统计。
玄应书 经本数经之音义卷数 语词数
卷次 玄应 写卷 玄应写卷玄应 写卷
1 66 99 28 13845
3 106 69 19 137 2
4 19
12 80 23 15236
5 649 17 11 3511
7 493 14
4 23 4
10 186 42 13 5913
11 43 89 25 11031
12 159 55 21 16136
13 87
28 35 29 15433
14 11 14
2 33 3
17 53 66 15 10721
18 168 76 11 8911
19 21 52 14 11019
20 283 21
3 47 5
21 132 25 11 9116
24 11 27
6 132 7
25 11 62
5 61 9
总计
339 102833 2401639
354
其中,卷十四是《四分律》音义,《律》分60卷,玄应作音义的有48卷。写卷摘至卷十四而残,所以,只算3卷。统计表明:经本与卷数之比,玄应书为1比2.45,写卷为1比2.4;卷数与语词之比,玄应书为1比2,写卷为1比1.45;经本与语词之比,玄应书为1比5,写卷为1比3.5, 大体相称。摘经摘卷的关键在于摘语词,有语词就有卷有经。从对照中,我们得知抄者有两种语词是几乎不摘的。一是译名,写卷只有9个,而玄应书相应部分近300个;二是重复者不收。 如“衰耄”既见于玄应书卷一《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卷,亦见于卷十七《俱舍论》第六卷。又如玄应书卷一《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八卷有:“裂:宜作攫。九缚、居碧二反。《说文》攫,爪持也。《淮南子》云兽穷则攫。是也。”卷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八卷又有:“裂:字宜作攫,同。九缚、居碧二反。《说文》攫,爪持也。攫则攫(按:之误)是也。”卷十九《佛本行集经》第二十六卷则有“掴裂:字宜作攫。力(按:九之误)缚反。《说文》攫,扟也。《苍颉篇》攫,搏也。言兽瞋即攫也。”而卷十七《出曜论》第二卷又有“自掴:宜作攫。俱缚反。攫,裂也,搏也。”四条同释一字。写卷只摘了第一条。道宣《大唐内典录》记叙玄应书,“恨叙缀才了,未及覆踈,遂从物故”(见卷五)。从这一角度看,写卷摘抄似乎有过一番梳理。譬如说写卷卷次依玄应书,序次为:卷一、卷三、卷二十一、卷四、卷五、卷七、卷十、卷十七、卷二十五、卷二十四、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和卷十四,与玄应书有所不同。按玄应书的卷目标明,卷二十一为“大乘经”,卷十为“大乘论”,可以推知写卷以大乘经、论居前。而卷十一标明是“小乘单经”,可以推知卷十一、十二、十三因“小乘单经”居后。
第三,摘字摘注而不是全盘照抄。摘字针对条目正文而言,玄应书正文大多二字,少数在二字以上。写卷往往省为一字。如:写卷第5 行“阃”条,玄应书作“门阃”;“宣”条,玄应书作“宣敘”;第6行“禦”条,玄应书作“禦之”。此种情况约有35 处。详加审察,玄应书这些二字正文,大抵注文只释其中一字。如:“门阃:又作梱,同。苍本反(按:苍是苦之误)。《三苍》梱,门限也。《礼记》外言入于阃。是也。”故写卷径摘被释字作正文。
摘注如“门阃”条,写卷作“阃:又作梱。 门限也”, 省去11字。又如“禦之:古文敔,同。鱼举反。禦,当也,亦止也。《尔雅》禦,禁也,谓未有而预防之也。”写卷作:“禦:古文敔,同”,省去22字。由此可知,摘注重辨字形,其次是注音,释意只求简要,引书考证则一律省去。有时释义甚至近乎改写。如:
玄应书:“酬酢:又作。《苍颉篇》作詶,同。市周反。主荅客曰酬,客报主人曰酢也。”
写卷:“酬酢:又作,又詶。主客酬酢。”
玄应书:“侜张:《说文》作诪,同。竹流反。《尔雅》侜张,诳也。亦幻惑欺诳也。经文作輈,车辕也。《春秋》挟輈而走。輈非字体也。”
写卷:“侜张:《说文》作诪,同。竹流反,侜张,诳惑也。”
经过上述考辨,笔者以为:P.2901可以拟名为《玄应〈一切经音义〉抄》,才能比较确切地表述出它的内容和性质。
二
确定了内容和性质,就能进而评说写卷的价值了。
首先,敦煌玄应书写卷除P.2901以外,还有S.3469、S.3538、P.3734、Φ.23、P.2271和P.3765共6种。抄录、摘抄、 摘字三种方式同在,一语一行,连书双行夹注两种版式并存,玄应书的盛行说明敦煌佛教的兴盛和对疏解文义的严肃认真。这6种写卷中,S.3469、S.3538和P.3734为一类,都是抄卷,格式为一语一行,与连书的双行夹注不同,而且残存不多。S.3469存34行,系卷二《大般涅槃经》第一卷音义;S.3538存25行,系卷七《等集众德三昧经》、《集一切福德经》、《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和《胜思惟梵天所问经》等五经音义;P.3734存29行,系卷十六《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舍利弗问经》和《戒消灾经》等三经音义。Φ.23 存卷二《大般涅槃经》第十卷至第四十卷音义,其中第十卷至十九卷是抄录,此后全是摘抄。摘抄只在删注。P.2271含P.3765,存50行左右,为摘字注音,所摘多正文字,也有注文中字。所涉是卷七、卷十二和卷十六等三卷。相比之下,P.2901不仅篇幅最大,而且涵盖面最广。它最能代表唐代古本。
其次,写本据抄的是早已失传的唐代古本,与传本有不少差异。最明显之处是第43行和第44行的6条语词,为传本所无。 周祖谟先生考证说:日本大治三年抄本所存的目录,在传本卷五《等目菩萨所问经》与《密迹金刚力士经》之间还有《超日明三昧经》等42种经。丽藏本保存了其中21种,慧琳音义保存了其中17种,去同存异,两书共保存42种经中的30种(详《问学集·校读玄应一切经音义后记》),但是没有涉及本写卷。而本写卷才是真正的唐古本,年代比丽藏本、慧琳音义更早,日本大治三年相当于我国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当是南宋写本。P.2901据抄的敦煌古本证明丽藏本、 传本慧琳音义和大治抄本确系渊源有自,它们的祖本与这个敦煌古本有着一定的关系。现将写卷的六条文字与丽藏本、慧琳音义合抄如下:
P2901 丽藏本 慧琳书
掷線:古 掷線:《字 同丽藏本。惟“
文線、今 诂》古文線,《字诂》”作“《
线,同。私贱反。 今作线,同。私贱反。所 文字诂约》。”
以缝紩者也。
剑刎:古文歾,剑刎:古文歾,同。剑刎:古文歾
同。亡粉反。 亡粉反。《通俗文》:,同。云粉反。《
自刻曰刎。 通俗文》:自刻曰
刎。《公羊传》曰:
公遂刎脰
而死。何休曰:
刎,割也。脰
音豆也。
鹿:古文 同。且于“居也”后 同丽藏本,唯脱“
、 ,有“谓人所聚居村”字,“
④二形,今作聚, 邑者也”9字。 二”作“一”,“
同。才句反。《广 者”后无“也”字。
雅》:聚,居也。
慷慨:正作忼同。唯“古”作“同丽藏本。唯“作
忾口”,是;“息”忼”,
,同。古葬反,下 下有“也”字;“讹“作”,
苦代反。忼 者”后有“也”字; “反忼
忾“大”上有“亦士”讹“反怳”
大息不得志者。”二字。 。
一,又作盏 同。无。
、琖、醆
三形,同。侧限反。《
方言》:盏,杯也。
笼罩:羄、同。唯“羄 无。
三形,”前有“古文”二字
今作罩,同。陟校反。 ,注末有“也”字。
捕鱼笼。
写卷所存是《中阴经》、《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迦叶经》与《发觉净心经》四种经的音义条目。从《中阴经》到《发觉净心经》,在大治三年抄本所载目录的42种经中,依序从第5种到第27种; 在丽藏本所存21种经中,依序从第3到第14,覆盖面很大。
其三,可以校正传本文字讹误。如:
8行炒粳注“初狡反”。玄应讹“初交反”。《广韵》炒、狡俱属上声巧韵,交属平声肴韵;10行嗽注“经文作”,玄应“”讹“数”;11行仏仍注“而陵反”,玄应“陵”讹从禾。《广韵》陵,仍属蒸韵,稜属登韵;11行尘曀注“古文”,玄应“”讹“曀”;11行陂泺注“泊”,玄应讹“洎”;13行垂胡注“又作颉二形”,玄应“”讹“咽”;14行停憩注“息也”,玄应讹“鸟也”;17行有翅注“施豉反”,玄应“豉”讹“致”。《广韵》翅,豉属寘韵,致属至韵;18行凌,玄应“凌”讹“陵”。慧琳作“凌”;19行我曹注“十余曹”,玄应“十”讹“卜”;21行履襪注“或作帓”,玄应“帓”讹“”;23行尼坘注“直饥反”,玄应作“直饑反”。《广韵》坘,饥属脂韵,饑在微韵;28行营耨注“除田草器”,应玄无“草”字。按《说文·木部》:“槈,器也。从木辱声。鎒,或作从金”。段玉裁注:“蓐部曰,披去田草也。槈者,所以披去之器也。”有“草”字为长;28行舌注“又作”,玄应“”讹“龄”;29行宝磺注“孤猛反”,玄应“孤”讹“狐”。30行好拂注“经文作、二形”,玄应“”讹“佛”;32行檐注“字书作櫩”,玄应“櫩”讹从心;33行诜林注“又作甡辡莘三形”,玄应“莘”讹“辛”;36行踵注“又作”,玄应“”讹“種”;37行肺腴注“庚俱反”,玄应“庾”讹“瘦”;39行動他注“古文”,玄应“”讹“湩”;41行災祸,玄应“災”作“灾”。按注云:“又作裁灾三形”,知正文不合作“灾”;42行晴阴注“又作暒殅二形”,玄应“殅”讹“姓”;45行风龋注“又作”,玄应“”讹从禾;45行尔炎注“焰”,玄应讹从心;46行开注“于彼反”,玄应讹“丁彼反”;47行播殖注“”,玄应讹“”。按S.3538玄应《一切经音义》作“”。《说文·采部》:“番,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古文番。”段玉裁注引洪兴祖、丁度云:“,古播字”;48行弥彰注“又作暲”,玄应“暲”讹从月;50行振给,玄应讹“辰给”;55行俟注“古文竢三形”,玄应“”讹“挨”;56行纼注“作”,玄应讹“他”;56行不革注“古文”,玄应讹“古文革”;57行豆注“又作”,玄应作“”讹从犬;57行如笮注“令笮出汗”。玄应“令”讹“今”;58行所瀹注“江东呼瀹为渫”,玄应“呼”讹“受”;60行誇衒注“古文眩二形”,玄应“”讹“衒”。《说文·行部》:“,行且卖也。从行言。衒,或从玄。”62行确陈注“《苍》作塙”,玄应“塙”讹从扌。“又作碻”,玄应脱此三字;63行弥离车注“谓边夷无可知者”,玄应全脱。慧琳有之,且“者”后有“也”字;64行敧仄注“”,玄应讹“”。又“”,玄应讹“”;65行哉注“”,玄应讹“昨”。又“”,玄应讹“”;67行“”,玄应讹“”。又“士”讹“土”。又“及”讹“乃”;68行筋陡注“陡”,玄应讹“陟”;71行赢脊注“才亦反”,玄应讹“才亦云”;72行滑稽注“古没胡刮二反”,慧琳同,玄应“古”讹“胡”。按《广韵》有二音;古忽切和户骨切;73行轨地注“古文”,玄应“”讹“”;75行堙罗注“今作”,玄应“”讹“咽”。又“帝释象王”,玄应“象”讹“家”;78行祭餟注“古文裰”,玄应“裰”讹“掇”。又“以酒沃地”,玄应“地”讹“也”;79行拳注“犹手也”,“”是“搊”的俗字,玄应讹“胵”;80行注危“古文铬二形”,玄应“”讹“”;82 行颤注“古文”,玄应“”讹“釚”。慧琳不讹;83行欑箭注“祖丸反”,玄应“徂丸反”。按:“祖,皆精纽,而徂属从纽”;84 行如甛注“又作餂”,玄应“餂”讹“”。又“经作”,玄应“”讹“酣”;85行纂修注“古文”,玄应“”讹“”。《集韵·缓韵》:“纂”或作“”;86行并,玄应“”讹“餍”。注云:“此应餍字误作也”,是其证;88行歉食注“口咸反”,玄应讹“口滅反”;89行煮注“合心曰”,玄应“”讹从禾;92行枥注“囚具”,玄应讹“曰具”;93行餬口注“又作”,玄应“”讹从舌;94行锒铛注“力当反”,玄应“当”讹“铛”,造成以被注字作反切;96行名,玄应“”讹“”从角。注“古文恿”,玄应“恿”讹“甬”;96行苦橐注“古文”,玄应“”讹“固”;97行连注“”,玄应讹“絜”。又注“《说文》作,《诰幼文》又作,皆一也”。玄应无。慧琳有;99行饩施注“古文”,玄应“”讹“既”;101行此注“借音耳”,玄应“借”讹“昔”;102行米潘注“泔汁也”,玄应“泔”讹“甘”;106行釪注“今作于阗”。玄应,慧琳皆无。107行枭磔注“冬至日捕枭之”,玄应、慧琳无“之”字。按《说文·木部》:“枭,不孝鸟也,故日至捕枭之。”“之”字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