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_市场经济论文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_市场经济论文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收入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分配关系是否合理,分配制度是否行之有效,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快速、有效地运行,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因此,本文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些重要观点是我们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分配原则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南。

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谓效率,是指经济效率,指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程度,用投入产出比率来衡量;所谓分配中的公平,比较复杂,应当包括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这种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是相对的,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效率和公平是收入分配中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理论问题,也是回避不了的实践问题;效率和公平又是相互矛盾的,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财富不丰富,还需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积累社会财富,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同时也是以打破平均主义来坚持效率优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是来自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配置、流动的合理,效率就高,效益就显著;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又要追求更高的利益,要求有较高的收入,自然又给效率带来影响,这是很现实又无法回避的矛盾。在实际操作中国家为了控制工资增长过快,不得不规定“两个低于”的收入分配原则,即要求在收入分配中工资增长速度要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收入分配增长比例要低于经济效益增长比例。以防止工资收入增长过快,从而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个相对概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过精辟的论述,公平只能是相对的,谈不上绝对的公平,但公平又是一个原则,分配中必须掌握。邓小平同志的“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就是追求收入分配公平。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看似公平,实际上蕴含了极大的不公平。它抹煞了劳动技能技巧,劳动数量、质量的差别,否定了贡献,打击先进,鼓励落后,其结果必然是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率低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平等竞争,既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也不是效率低下的公平,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效率,是高效益条件下的公平。生产发展了,收入分配增加了,大家富裕了,在新的条件下形成了公平。至于社会上哪些人收入分配多一些,哪些人少一些,这还是要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否则又会滋生一大批少劳多得、不劳而食的懒汉。

正在一些地方和行业试行的“经营者年薪制”是贯彻效率和公平原则的有益探索。它是以年度为计算周期,根据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成果和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确定其工资收入的分配制度。实行“年薪制”对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及规范收入分配有深远意义。在实施中要正确确定经营者范围和实行的企业范围,规范“年薪收入”包括的内容和严格的考核指标依据。实行或试行“年薪收入”多数基薪以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效益水平、风险收入以及资本金利税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利税来考核,基薪定为本企业与本地区职工综合平均工资的1—3倍,风险收入水平在基薪的200%内由有关部门确定。 方案多种,总的离不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实行中要加强管理,防止失控而拉大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差距,出现新的矛盾和不公。

二、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正确途径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分配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促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合理流动,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经济建设,有利于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实现收入分配的总体目标。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也就是按劳分配与按资本、技术、专利、知识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即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所以,应从其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去把握。按质的规定性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所有权构成了分配中的索取权;按量的规定性来分配,应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量与质上的分配并存,不可能决然分开。一名职工在国有企业中从业,他过去可能积蓄了一部分资金,或有一定技术专利,或有知识可以被利用,在他通过8小时工作得到报酬之外, 可以从其资本投入获得红利,从技术专利的出卖中获取收入,或者根据需要设计开发出了产品,从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分得了一定份额,等等,这就是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所得。在分配形式的操作方面,是上市公司的,可以给上市公司内部职工一定股票份额,按上市公司的规范分取红利,个人炒作得到的收入是自己的,当然风险也由自己承担;不是上市公司的多数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建立职工持股会,职工可以按资本、技术、知识软件等入股并分得一定的红利。持股会也采取完全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分配形式比较公平,不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一切生产要素,无论处在哪一种所有制经济当中,都能公平地参与分配,促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非物质因素实现财富创造,进行无形产品的竞争,依靠人的知识、智慧、技术和软件来推动经济发展。知识经济是与知识的产权化、资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针贯彻的好,进行无形技术竞争、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通过有效的收入分配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刺激技术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将是更大的推动。

三、正确处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收入分配的差距是改革开放中打破了“平均主义”之后逐步形成和蔓延开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和巩固,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是实行经济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改革就是要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平均主义的格局,运用经济利益机制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拉开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必然的,符合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本要求,在情理之中。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和运用知识、智慧先富起来的人,应当鼓励。差距是客观存在,应当承认。不是消除一切收入分配的差距,要解决的是不合理差距和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的问题。对于正当的差距是通过建立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差距达到比较合理、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程度。至于属于“灰色”、“黑色”收入,则要通过廉政制度和法律法规来加以解决。

1.严格所得税收缴制度,以调节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是税收体制中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手段。具有从宏观角度对个人收入分配在群体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直接调节的功能。当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远远没有到位,调节力度不大。有人调查分析:全国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已有450万人,超过10万元的逾百万户,社会上的高收入阶层,年收入总量可达1350亿元,如按10%个人所得税税率计算,税收总额应当是135亿元,而1994年这部分税收只有72.48亿元,仅此还比上年增长了54.9%。究其原因,个人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渠道偷税、漏税、逃税;没建立起科学的扣除制度,税收部门对高收入者征税力度不够,执法不严。要在全民中开展交纳、征收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等宣传教育,加强税收征管,加强纳税服务,营造公民自觉纳税的社会大环境;发展税务代理,逐步做到个人所得税通过中介组织或委托代理人申报缴纳;对于偷漏税者应当由银行、审计、工商、公检法等部门协调,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执法严肃性,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做到税法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应当开征遗产税,对于银行存款利息开征所得税也迫在眉睫。

2.反腐倡廉,消除隐性收入。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物质缺乏诱发的不正之风,非得依靠发展经济才能消除。对于体制弊端所滋生的腐败现象,非得深化改革才能治本。”从整体讲,对国家公职人员要加强教育,改善待遇,形成确保公务员廉洁的分配制度,实现“以丰养廉”;要树立法制观念,加强法制,以法为本,以法为度,使国家公职人员切实在法制的轨道上行使权力,防止公共权力非公共使用;要完善制度,强化监督,规范权力行为,制约权力运作,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彻底切断以权谋私的纽带。对于有隐性收入,或者有黑色、灰色收入的要通过教育先解决“灰色思想”。建立严格的收入申报制度,形成纳税人自我约束机制、管理制度,做到全部收入工资化,把工资外收入、实物收入、福利收入等都纳入工资收入。规范管理,提高收入的透明度;建立银行存款确认制度,公开收入,为税收征管提供可靠依据,防止偷漏税。鼓励、督促经营者,建立健全财务账项制度,以更好地按收入纳税。

3.支持中西部发展,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公平竞争,破除行业垄断。关心支持中西部发展,整体提高全民的收入,是解决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途径,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问题,不是收入水平高的向收入水平低的看齐,也不是收入水平低的不顾可能与否向收入水平高的攀比。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是:一要关心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的倾斜,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快,中西部发展滞后,收入差距拉大。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靠政策的威力,参照一些国外的做法,实行区域开发、促进增长、减缓痛苦、根治贫困、扶持农业,在组织实施这些政策时,就得坚持“公平”的原则。二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关心农业生产、农村和农民问题。农村政策要稳定,要从政策上、法律上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组织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控制农村人口出生率。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坚持科学种田,发展多种经济,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三要开展公平竞争,破除行业垄断,扶持低收入行业。在加强“行业工资控制线”政策实施的同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市场体系,使生产要素合理充分流动,促进平均利润率的实现。要进行反垄断工作,扶持贫困行业和困难企业,对新兴的高收入行业实行监控,保证国家利益。

4.健全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养老保险、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劳动者在提供了正常劳动之后,因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得不到应当得到的足额工资的情况下,以发放最低劳动报酬使劳动者能维持自身及家庭供养成员的生活。失业保证金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是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职工的生活、生存,这些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作用极大。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思想观念要更新,要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从充分就业到失业、下岗、待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是经济技术发展的结果;过去那种“低工资、高福利、高就业”已经打破,建立失业保障制度、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只能顺应客观规律克服困难把它搞好,才能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标签:;  ;  ;  ;  ;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