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党校,710000)
摘要:李大钊先生是中国当之无愧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的中流砥柱。本文以民主革命时期为研究视角,介绍李大钊先生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变迁,探讨李大钊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于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仍有巨大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民主革命时期
中国之马克思主义,约之两个时段,一为确立之阶段,另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十月革命的成功,让李大钊经过对各种主义的比较后,最终把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他之于中国是最早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阶段的奠基人。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一蹴而就,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潮流,是长期的历史进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学习和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革命指导和本国组织建设时,就已经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标志。其思想是先于后世这个命题而存在,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启发者和奠基者,为这个命题及后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李大钊前期思想变迁
李大钊在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之危难时刻,背负寻找拯救民族真理之目标,踏上了去日本求学的道路。留日期间,受到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国内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中国留学生的思想不断分化。李大钊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进修,在此阶段,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原著,哲学,英文,还选修了“都市问题”课程,任课老师从社会主义的立场出发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此得到了启蒙,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学习和传播及政治活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留学日本,李大钊时刻关注国内政治革命发展情况。在学习期间,李大钊结识了许多进步知识分子,与他们探讨国际国内形式,探讨中国现状和革命形势,学习交流马克思主义译著。不断组织日本留学生进行爱国运动,大大激发了李大钊对于中国革命的分析和思考。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和爱国运动的高涨促使李大钊对各种学说进行反复比较和探讨,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也由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二、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第一人
俄国十月革命首次把书本上的社会主义演变为存在。这次革命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的俄国,经济文化落后,封建压迫加剧,所以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吸引力。消息传来,李大钊率先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充满希望的俄国。他深入考察探讨中国国情,1918年《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等文章先后刊登于《新青年》,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彩色者”;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劳工主义的战胜”。这些已经充分显示李大钊开始认识到俄国之革命迥异于法国革命,他不拘泥于法国革命的爱国主义,认识到俄国革命之人道主义,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这三篇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正式传播,标志着李大钊由最开始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彻底转变为十月革命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大钊先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研究和初步阐释了这个概念,而且表现在行动上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组织建设。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加深,李大钊于马克思主义已衍生出自我的独到见解。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教条,而是活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把握中国国情和革命发展趋势,认真研究,在此过程中向前推进。如此表明李大钊先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已初步显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面对改良主义的挑战,李大钊于1919年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是时代的旗帜。宣传主义与研究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这非常明显的表述了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态度,原理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并在结合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思想。
在行动上,
(1)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依靠武装革命的必要性。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先生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的终极目标,革命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社会主义不能一蹴而就,而革命伊始的目标也不可定位在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国情和革命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进行指导。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成为中国人民的双重压迫,结合国内外政治形势,人民的受压迫情况,李大钊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论证了中国发动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必要性。李大钊认为面对帝国主义压迫,面对军阀割据和剥削百姓,武装斗争的必要性是一切改良主义所比不得的。他说“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主主义” , 以革命手段推翻两座大山“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他在乱世中为中国指出明路,于中国革命论证自己的独到见解。另一方面,这也为后来党和其他研究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启示。
(2)依据中国国情,充分肯定农民阶级的巨大作用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很大一部分是其阶级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中关于阶级主流一般是对工人阶级。中国是东方农业大国,农民阶级即劳工阶级力量是其他阶级所不可比拟。 农民阶级数量上占优势,经济地位也不可忽视。李大钊考察了农民阶级的具体状况,分析了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他认为要使农民阶级参与革命,就要满足农民阶级切身的利益需求。李大钊认为,要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实行“耕地农有”的政策,使农民在目标上和利益需求上与革命大流保持一致,才能保证农民阶级力量的最大限度发挥。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为革命形式和革命策略提供指导,也是后来党的土地革命思想的萌芽。
李大钊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主导作用,并没有以此作为教条,在充分调查考虑中国国情基础上,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力量和局限性,倡导对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农民对阶级和革命的认识,发挥农民阶级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的巨大力量。此后也为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阶级的建设提供借鉴。
(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我党组织建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呈迅猛之势传播,工人阶级政党发展壮大,建立新型革命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1920年10月,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并出任书记。1921年3月,李大钊发表文章公开支持创立属于自己的政党,他认为中国无一个真正把握时局和领导大众的政党,如果能够建立,则各方力量就有可能整合团结起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李大钊先生把握时代脉势,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其贡献在党的里程碑上永久矗立。
李大钊先生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出路问题和反帝反军阀革命斗争进行了积极探索,发表诸多文章阐述自我观点,与反对派进行论战,形成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观点,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后世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
[2]李大钊文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李大钊文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王莹莹,(1995年12月—)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在校研究生,陕西省委党校,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论文作者:王莹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李大钊论文; 中国论文; 阶级论文; 农民论文; 俄国论文; 思想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