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NM的企业原始创新管理工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工具论文,原始论文,企业论文,SNM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企业迅速崛起,产生一批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哈药集团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等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他们在国际企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核心技术、产品品牌的缺失在中国仍然十分常见,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其根源在于我国企业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通过对原始创新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原始创新风险的有效控制,是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1 国外文献回顾
通过对ACS、ACM、AIP、ASME、EBSCO等主要数据库进行搜索,检索结果表明:与原始创新直接相关的文献是《Templates of Original Innovation:Projecting Original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from Intrinsic Information》。在论文中,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Jacob Goldenberg、David Mazursky、Sorin Solomon(1999)对原始创新的模板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从内部信息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现有的研究范式普遍认为,原始创新是由外部条件所造成的,系统内部只不过是一种创新结果的反应。Jacob Goldenberg等人认为,产品边界的变动会使系统复杂度升高,从而增加原始创新的风险[1,2]。对于减少系统复杂度的方法,可以采用“对于世界来说是新的,但对于企业来说却并非如此”[3]的创新方式,这种方法实现的途径主要有:用已经存在的组件来替代准备被消除的组件;将组件及其功能一起去掉。通过研究,总结出进行原始创新的一般步骤:首先,画出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图;其次,去掉要舍去的组件及其功能;最后,把“不饱和功能”(the Unsaturated Function)分配给适当的替换组件。在Jacob Goldenberg的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二分法和麦克尼马尔检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原始创新中的替换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原始创新思想的人一般不会产生替换思想。从创新的阶段来看,在一个没有形成公认的潜在需求阶段更容易产生原始创新[4]。
除以上文献外,间接涉及到原始创新的文献也不多,已有研究多处于理论阶段的研究。相关文献主要包括[5~7]:美国伦斯勒工业学院的学者Lois S Peters认为原始创新是一种根本性创新,是指采用新技术,这意味着有些新东西,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是二者的结合;K Mielsen、B Johnson在《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Change》(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8)一书中,探究了原始创新能力在创新体系中的应用;L Nelson(2002)在美国支持技术创新的制度研究中,探究了原始创新能力在创新体系中的应用和基础研究中原始创新的意义和表现形式,并且阐明了原始创新需要创新思维、科学积累、探究者个人的学术积累以及科学的宽容精神;OCED(2003)在“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中,阐述了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的外生力量来源于创新机制及评价体系的合理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国际上关于原始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文献并不多,从直接相关文献来看,国外的原始创新更加强调“独特性”和“价值性”。国内的原始创新研究则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方面,将核心技术与企业原始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2 基于SNM的企业原始创新管理工具研究
企业原始创新通常发生在运输业、电力、信息技术、医药等四个行业,其可以创造企业产品的全新特性,从指标上看在性能上提高了5倍以上、缩减了30%或者更多的成本[8],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带来巨大的社会进步。一方面,由于原始创新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许多风险相对较小的投资可以供企业选择,因此企业的短时行为会主导企业不选择原始创新;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讲,由于主流技术的沉淀成本(已投资金的投入量、技术人员的技巧),使得企业家不会选择原始创新[9]。近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热钱”准备用来投资,由于金融市场的不景气使得“热钱”实现了有效的“降温”,长期投资趋势有所抬头,这为原始创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断言,只要企业辅以有效的管理工具来降低原始创新的风险,就可以使企业的原始创新得以实现。从国际先进经验来看,SNM是针对类似于原始创新这种根本性创新项目的有效管理工具。
2.1 SNM简介
SNM是利用保护性“利基”来促进原始创新进行的一种监管创新过程的工具[10~12],其被视为“社会与演化经济学思想富有成效的互动”的实例[13]。“利基”指的是:对企业的优势细分出来的市场,这个市场没有令人满意的服务产品,推广到这个市场有盈利的基础,特指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产品市场。SNM主要应用于个人移动技术、电动车、汽车共享系统、可持续的公共交通和交通管理系统等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要素:一是学习质量,其中包括技术的学习,用户、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政府政策等的认知;二是体制的嵌入质量(quality of institutional embedding),指的是当原始创新成果脱离利基时,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保护体制。这个保护网络包括:互补的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一些有共同期望值的支持者(用户)。SNM、路径依赖、锁定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关联,多层次视角将SNM区分为三个层次[14]:原始创新发展、原始创新扩散、原始创新应用。
2.2 SNM在企业原始创新管理中的具体步骤
SNM是通过建立、发展和控制一个“试验床”,学习原始创新中新技术可取的地方,以加强原始创新的扩散速度[15]。企业实施SNM可以按照以下五步来进行[16]:
第一步:原始创新项目的考察。以原始创新所涉及到的新技术为起点,在广泛考虑新技术的影响、优势、劣势等的条件下进行,这是企业在选择进行原始创新前必须经历的第一步。对于机制相对健全的大型企业来说,可以直接通过自身研发、市场等部门的相互协作完成这一步。但是,我国尚存在很多机制不够健全的企业,更为常见的是企业虽然存在相关职能部门,但部门却形同虚设。面对中国企业的这一情况,SNM认为这一类企业如果想要搞原始创新就必须借助于企业之外的力量,例如可以通过相应的中介机构等独立部门来协助企业共同完成原始创新项目的基础考察。无论企业对原始创新项目的考察是采用自身团队,还是外部聘请的形式,最终都需要形成报告,对原始创新项目的影响、优势、劣势等进行有根据的翔实说明,此时切忌夸大优势、避重就轻。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部分国有大型企业中仍然存在着“官本位”的封建思想,很多项目能否实行关键看领导的意志。因此,项目考察部门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要客观地反映原始创新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决策层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第二步:原始创新人员选择以及保护措施制定。如果一个原始创新项目通过了第一步的考察,下面将要为此项目选出相关的参与人员,并制定必要的保护措施,以确保项目能够正常进行:一方面,人员选择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原始创新人才,以及从企业外部招来的原始创新人才,可以说作为最宝贵资源的人才是决定原始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人才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原始创新人才的选择尺度,本着“唯才是举,才尽所用”的原则。原始创新的特点决定了从事原始创新的人员必须是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果选择思维保守的人才,则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才尽所用”;另一方面,在项目正式开始之前就要制定出完善的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机制就是“利基”,通过相应政策的保护,可以使原始创新在不考虑外部阻力和实际市场的情况下顺利进行,是SNM方法的基础前提。
第三步:原始创新实施阶段。这一步是SNM的核心阶段,主要针对此阶段中出现阻碍项目开展的各种因素——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体制的等等制定出相应策略,如调整技术策略、流动性实验策略等。该阶段主要是对项目进行时产生的新问题做出有效的处理,虽然在第二步已经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政策,但是项目决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原始创新项目的开展情况积极地调整战略。同时让从事原始创新的人员认识到,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技术、经济、社会、体制等各种问题,应该时刻进行监控,切忌由于松懈而带来的原始创新失败。
第四步:原始创新的扩散。从第一步到第三步,SNM的主要任务在于确保原始创新中核心技术研发的顺利完成。在主要技术研究顺利完成之后,第四步主要将原始创新从单一的实验转向大规模的相关研究当中,将原始创新的成果进行相应的扩展应用。确保原始创新核心技术以外的相关研究顺利完成,是该步的关键所在。
第五步:原始创新实际化阶段。第五步主要是通过评价利基的保护水平,决定如何逐步减少利基保护,以及何时去掉利基保护。该阶段是原始创新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原始创新的周期往往较长,随着时间的流逝,利基保护中的原始创新成果是否能被市场有效接纳是一个关键问题。需要结合外部的市场情况,结合原始创新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在不影响原始创新正常进行的条件下,适当地减少利基保护程度,以避免由于项目完成时的一次性去掉保护而带来的项目停止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SNM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利基阶段——机制阶段——社会技术阶段。第一,最低层次的是利基水平,此阶段的特点是相关机制表现出不稳定性和不清晰性特点。第二,中间层是机制阶段,此时规则变得稳定,并且其对体制的形成有更加明显的建设作用。此时改变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机制限制了那些不符合其标准的选择。第三,最高层次是“社会技术领域”,其包含了物质环境、共同的文化信仰、信条、价值观。这些都很难随着人的意愿而改变,当SNM越向高等级发展时,想要改变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也就是说,潜在的柔韧性和改变是与利基水平相关的,创新的抵制因素是在中观层次才被引入进来的,因此在初期层次上不利因素的阻碍是很难被考虑进来的[17]。
2.3 SNM的不足之处
当然,SNM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部分学者认为将SNM作为创新转化工具的想法过于乐观[18],由于SNM认为可以把技术和市场分开来考虑,在最后一步时才将创新需要面对的环境引入,才开始考虑由于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可能的不利因素,因此在利基里面建立起来的创新很难在外部实现,即便是在利基中已经成熟的创新也可能面对不确定性;还有部分学者认为,SNM像一个牢笼限制了原始创新的发展,同时如何在不影响创新的条件下,逐步减少对于原始创新的保护,使得创新最终能够面向一个更加真实的市场环境,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
3 结论
除SNM管理工具外,常见的管理工具还有“用户参与法”、“MxiSystems”[18,19]等方法。本文的研究表明,SNM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可以使原始创新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帮助企业实现原始创新的研发成功。本文详细说明了SNM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应该注意的事项,为我国企业进行原始创新时制定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仅仅针对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进行了SNM管理工具的分析,没有能够按照四大行业的不同来分别研究。各行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汽车行业与医药行业相比,汽车行业受市场的影响较小[20],而医药行业则较大,因此进行分行业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这将是作者以后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