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发展我国高科技的战略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思想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正在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各国的生存与发展愈加取决于对世界高科技潮流的适应能力。早在8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提出了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战略决策,并对此作了大量的论述。
(一)
邓小平概括了现代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新特点。首先,他指出,现代世界高科技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 291页)这种“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具体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周期大大缩短了。过去是几十年、上百年才发生一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科技的发展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几乎平均每隔10年就发生一次。二是高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了。其次,邓小平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革命”,其发展不是表现为个别领域取得量上的进展,而是表现为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取得质的飞跃。“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再次,邓小平指出, “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并且“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第2卷第87页)
邓小平不仅对当代高科技发展的特点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还高瞻远瞩地预见“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目前世界高科技正在成即将在生命工程、人工智能、互联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领域率先取得重大进展,有的甚至已形成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推动了工业经济的知识经济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各领域发生重大变革。面对这一发展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和一系列发展中国家都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性潮流。
(二)
早在80年代中期,面对世界高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邓小平就作出了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战略决策。他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强调我国发展高科技必须刻不容缓,“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同上,第408 页注释)并且不单一个领域,各个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都不要失掉时机,都要开始接触”,“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同上,第279页)
中国现在还不富裕,为什么要舍得花点钱刻不容缓地发展高科技?首先,这是中国改变落后状态,赶上世界发展步伐的需要。邓小平指出,世界高科技发展“每天都在变”,“追都难追上”,各国“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力图利用高科技加快经济发展。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因此,“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如果不从一开始就参与高科技的发展,并借此加快经济发展,摆脱贫穷落后,那么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就“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83页,第2卷第163页,第3卷第279—280)其次,邓小平认为, 一个国家发展高科技的能力决定了该国的国际地位。“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同上,第3卷第279页)在高科技“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不断更新社会物质生产各领域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发展高科技的能力和水平在国际舞台上不仅具有政治的、精神的威慑力,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盛,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标志。所以,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中国之所以要发展高科技,归根结底在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对此,邓小平作了充分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首要作用主要表现为:(1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生产和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2 )新兴科学为新兴工业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各领域的面貌焕然一新;(3)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和技术的巨大进步, 即使某些基础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然而“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4 )现代科技革命迅速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5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会非常迅速地更新生产设备,变革生产工艺,从而大大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之所以有这么巨大的力量是因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种关系越来越密切,使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88页)
邓小平还论述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起的物质保障作用。他指出,“科学技术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同上)关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起的关键作用。他指出,“中国要发展,离开科技不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83页)“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同上,第2卷第86 页)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看,所谓现代化泛指科技革命以及由其引发的产业革命为推动力,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从而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革和历史进步的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这一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展现,又是社会主义本身的振兴和发展,同样也是以科技革命为推动力和先导的。邓小平关于科技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的论断,科学揭示了这一历史进程的基本特性,这是他根据历史经验和我国实际,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得出的科学结论。
邓小平指出,“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5页)既然科学技术有这么伟大的作用,那么高科技作为当代科技革命最新最高成就,其发展也一定会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高科技就是当代中国强国富民之路。邓小平关于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要刻不容缓的战略决策,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学术或纯技术范围,是事关我们国家、民族盛衰兴亡的重大课题。
(三)
邓小平对于我国发展高科技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举措也作了大量论述。在选择发展高科技重点领域和项目方面,邓小平针对是以发展国民经济为主还是以增强军事实力为主的不同意见,作出批示:“我赞成‘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方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8页注释)这是他根据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新变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而作出的科学抉择。邓小平认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同上书第127页)因此, 我国没有必要把发展高科技的重点放在增强军事实力上。其次,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同上书第129页)为了服从这个大局,发展高科技,必须“以民为主”。 况且,发展军事高科技,实现军队装备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那个时候“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同上)再次,我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不应该也没必要穷兵黩武,因此,发展高科技应以发展国民经济为主。但是“以民为主”不等于不要发展军事高科技,军事历来是世界各国高科技最集中的领域,根据现代战争的高科技性、突发性、局部性等特点,又需要发展军事高科技,否则,不足以捍卫我国的主权和安全。这也是邓小平的“军民结合”思想。根据“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方针,我国选择了对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作为发展高科技的重点突破领域,跟踪世界水平。
实行“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方针,意味着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服务,而不是片面发展军事实力。这一点已经成为决定后进国家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胜负的关键。在苏联解体前夕任戈尔巴乔夫助手的瓦·博尔金在其近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曾对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历史经验进行了这样的总结,他认为,由于苏联在发展经济方面“长期没有考虑到科学进步”,甚至“阻碍科技进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产量指标,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再追求产量指标”,它们“依靠科技成就”,保证了经济的低消耗和高效益”,因此,在国际竞争方面,“使我们(指苏联——引者)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博尔金的结论是,苏联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同科技进步相脱节”。联系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们不难体会到邓小平提出上述方针的确是经过深思熟虑、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
邓小平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9页注释)为此,就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以便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他指出,“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那就是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旧体制,使“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8页)这就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既能适应科学技术本身发展规律又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实行科研、开发、生产和市场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机制,这也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途径。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的设想是“大的企业都要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有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科学研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页)
发展我国高科技必须依靠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同上)要有人才就要靠发展教育。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到了着手解决的时候了。”(同上,第275—276页)除此之外,邓小平还多次呼吁关心现有科技人才,尽可能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待遇,还要通过改革创造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环境。
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高科技“要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2页)同时,也要发挥我国自己的长处,要有自己的创造。他指出,“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任何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117页)他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无国界,“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但各国的发展各有所长。因此,邓小平认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先进,才能赶超先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 页)对于我国发展高科技来说亦是如此,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研究开发的重复劳动,但在学习、引进世界先进科技的同时,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发挥我们自己的长处,我国“也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技术”,要“有自己的创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0页)
邓小平主张发展我国高科技要到实践中去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检验、纠正和发展主观认识,以再指导实践。他在关于我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上作了这样的批示:“我建议,可以这样定下来,并立即组织实施。如有缺点或不足,在实施中可以修改和补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8页注释)这是他一贯坚持和倡导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的生动体现。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适合我国特点的高科技,这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事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不可能十全十美,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得到修正和发展。况且高科技的发展势必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进步,在这现代化的进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势必层出不穷,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认识、去解决。邓小平关于到实践中去检验、修正和补充发展预定计划或方案的批示其意义远远超出了高科技学术或纯技术的范围,其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连同本文中所提到的许多重要思想是指引我们发展包括高科技在内的各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并取得胜利的伟大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