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间舞论文,文化建设论文,中国论文,学科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原始性的教材进行革命性的整理,从纯民间的风格、动态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单独使 用的动作素材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潜词造句的语素。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造就 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民间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间舞的功能被扩大了,虽然它看上 去似乎离“民俗”远了些,但是却离舞台更近了。随着“元素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实践 ,随着民间舞的课堂品格和教材的整理、挖掘的初见成效,促使我们开始探索课堂向舞 台和艺术市场的良性转化。
“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教学管理建设
今天,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文化功能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 以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体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世界民族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并努力占领 学科前沿的地位。”我以为,这一思想在宏观上体现为一种文化意韵,在微观上表现为 教学研究的实践模式。
1.教师、教材、教学的建设
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以及它的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要继续研究完善 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学科(含东方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群建设、课程 建设、实践教学交流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
就目前的教材建设来看,我们拥有许淑英教授主编的《中国民间舞‘三大’秧歌教材 》,马力学教授主编的《中国民间舞教材及教学法》,潘志涛教授主编的《中国民间舞 教材与教法》,这些教材无疑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亟须我们继续 研究完成当前已纳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审美意韵。 继续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 ,再次走到民间去,挖掘、整理和提炼当前未纳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来完善现有教材体 系。使学院民间舞教材更为完整地体现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全貌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 精髓。
在教学方法建设上,除了本着客观的态度,虚心学习、研究民间舞动态风格的准确及 发展变化规律以外,更重要的是研究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目的是让教 师能在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高现有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和学生间的关 系,如何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个性,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同时如何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寻 找到科学的、有秩序的教学方法。要在我们的专家身上吸取营养,找到差距,精研业务 ,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员。我们不仅要为教师们提高专业和相关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还 要给教师们创造和提供成为专家的机会。
2.培养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
自1987年成立中国民间舞系这短短的十四年中,应该说民间舞学科已培养了大批的民 间舞蹈表演、教学、编导尖子人才。
在培养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上,我以为,首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要从选材、 招生入手,从教材设置、教学方法再到考试样式上狠下工夫。在此基础上,我们本着两 条腿走路的原则(一是培养演员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教师尖子人才),研究建立培养尖子 人才的“一条龙”机制,总结出一套具有招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人才特点的招生考试标 准和样式(打破统一的芭蕾标准)。在教材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同样贯穿招生特点,针对不 同学员给予不同的学习侧重,因为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风格特性。我们 知道,一个学员不可能在短暂的四年中将民间舞蹈学习面面俱到。所以,学员必须在全 面学习基础教育的同时对某一(两)个舞种有所作为、有所精通、有所成绩。我们必须下 大力气、大决心改变观念,这样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才能真正成为培养阿依吐拉、刀 美兰、崔美善、杨丽萍等民族民间舞蹈家的摇篮。
3.实践、教学、交流、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交流、实习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获取的知识或教学成果及 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如果抓好舞蹈实践、教学、交流、基地的建设,就能使学生在学 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在此,我借《舞蹈》杂志一角 ,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当地舞(艺)校、团体、文化馆站等同我们一起共建舞蹈学院民 族民间舞教学、交流、实习基地(教学、演出)。本着互惠互利、稳定共建和双赢的原则 开展工作。建设好实践、教学、交流、实习基地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有实践场所,有 教授对象,也使当地的学生能亲身体验舞蹈学院教材和教学上的优势,还可以有利于双 方的教学、演出交流和提高人才质量。
“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创作建设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自成立开始,她的教师们就“孤独的”在民间舞创作中艰难、痛苦 地探索着,而今已小有成绩。如:《残春》、《苗女》、《黄土黄》、《一个扭秧歌的 人》、《阿里郎》、《扇妞》等等。从整台作品来看,有:《乡舞乡情》、《献给俺爹 娘》、《小白鹭之夜》、《我们一同走过》、《泱泱大歌》等十七八台主题民间舞晚会 。这些作品和晚会的出现,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从优秀的民间舞作品来看,有三大特 点,一是创作者必须以民族民间舞蹈审美本质为基 础;二是创作者自觉意识的觉醒加 上才华和智慧;三是作品主题的选择与民间舞某风格的动作语汇完美统一。我以为,我 们还必须加大力气学习研究1.民族民间舞动态风格本体的形式美,即追求探索、创作形 式美的作品。2.研究发掘民族民间舞动态风格本体的自娱、幽默和嬉戏的内容美,即追 求探索、创作内容美的作品。3.努力拓宽民族民间舞动态风格本体的表现范围,即追求 探索、创作深刻主题的作品。其实,民族民间舞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它都必须 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它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死在 人为的、主观的舞台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 本质,这样才能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 、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固守会引导我们走向灭绝,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变 革、创新和发展都必须遵循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审美本质。因为我们干的就是“这一个” 的事儿。因此,无论在任何时间和空间(广场、教室和剧场)里诠释民族民间舞,都应该 遵循民间舞的审美本质,即尊重民间舞在不同时空状态下动态风格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 ,又强调贯穿任何时空状态中民族审美的同一性。要完成这一主张,必须坚守阵地,脚 踏实地从学科的文化建设抓起。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时至今日,只要谈起民间舞,就必须涉及民间舞的三个空间,即“广场”、“教室” 、“剧场”,如果说“广场”民间舞是源,“剧场”民间舞是流,那么,“教室”民间 舞就是连接“源”和“流”之间最精美的桥梁。我以为,广场民间舞、教室民间舞和剧 场民间舞这三者间既联系又独立的关系就构成了“学院派”民间舞的基本框架。众所周 知,学院的民族民间舞是取材于民间,规范于教学,升华于舞台。应该说,民间舞在今 天,基本形成了广场、教室和剧场三个空间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广场(在艺人指导 下),是民俗活动和民间舞有机结合的形式;在教室(在教师整理下),是民间舞动态风 格的典型、抽象形式;在剧场(在编导构思下),是编导借用以上两种形式体现一种思想 。因此,作为学院的民间舞学科,就必须背靠人民,到民间采风,就必须追求原汁原味 的“这一个”。在教室里教学,就必须是规范的、风格的、元素的、科学的、浓缩的、 实用的统一体。在剧场里,就必须强调创作的风格化、元素化、本质化和个性化的审美 特质。(如鼓子秧歌“稳、沉、抻”的审美本质、胶州秧歌“扭断腰”的审美本质、花 鼓灯中“紧收、积蓄、突射”和“溜得起来刹得住”的审美本质等。)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我们能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真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 我们就会将民族民间舞系的建设和发展推向更高一级台阶,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