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挂档坡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关村论文,挂档坡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小门脸”开始,以“贸工技”起家,中关村已经走过了20年,由“一条街”变成了“一区七园”,规模、产值翻了不止几百倍。但成绩不能掩盖问题,规模更会凸显弊端,除了管理、体制等问题外,在这个“知识”精英密集的地方,还存在“文化”的障碍……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一区七园(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亦庄科技园、电子城科技园、健翔园、德胜园)的大型科技园,2003年园区产值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向“中国硅谷”又迈进了一步。目前的中关村科技园还处于高速发展期,但随着发展的加快,有关各园区的定位问题、体制问题、文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关系到中关村初具规模的新经济体系能否继续快速发展,早日到达预期的目的地。
定位“乱坡”
中关村科技园基本上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在这些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关村各个园区采取了混合定位的策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弘研究员说:“混合定位就是园区中发展什么产业的都有。实际上,这样的定位对园区中的企业发展是不利的。”
赵弘认为,在园区的名称中明确产业定位将会更有利于园区的发展。比如说酒仙桥电子城,让人一望而知园区的产业定位,产业品牌知名度可以和园区知名度共同提高。如果园区采取混合型产业定位,即使园区的知名度比较高,但是这个园区到底是做什么的,人们说不清楚,园区的差异性显现不出来;虽然园区内企业数目比较多,但是难以形成产业链,企业在选择进入园区时,不能从产业链的角度选择,进入园区后不能节省成本也不能形成学习效应。如果园区产业定位明确的话,将会吸引与产业相关的企业进驻,有利于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
在中关村管委会宣布的已经获得市政府正式批准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中,中关村科技园区将“五年上台阶”的目标锁定在“到2005年底技工贸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在未来3年内,中关村科技园区将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园区综合实力为工作重心,重点围绕网络计算机、手机、数字影像、生物芯片等产品,打造4条产业链。4条产业链的形成将需要很长的时间,然而,产业定位一旦确立,产业链的发展将得到来自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援助。赵弘说:“园区的产业品牌牵连着两个市场,一个是投资者市场,一个是产品市场。树立一个品牌,就可以有很多配套的相关产业都汇集到这个地方。这4大产业链成为独立的产业链后,有上下游企业的支撑,就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甚至产业集群。”从这个角度看,产业定位是中关村产业战略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必须明确。
体制“怪坡”
沈阳市郊有一处“怪坡”,汽车上坡时毫不费力,下坡时却要加大油门。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似乎也存在着这样的怪坡现象:创业初期的上坡阶段,在市场的导引下,一大批高科技企业风生水起迅速成长;而进入地方政府高位规划蓝图、谋划伟业的发展阶段,中关村的企业却出现了动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种种问题。
这样的局面,有人解释为网络经济退潮、国内其他高新区竞争力提升的必然结果,但也有人指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不通不畅的问题,体制的束缚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阻力。
熟悉中关村管理体制的人都十分清楚,很长时间内,园区的管理体制一直是多头管理、责权不明。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简称大管委)挂牌成立,海淀园管委会(简称小管委)被裁撤,但实际上大管委很难起到统领整个北京科技园区发展的作用,而小管委在很多层面上还履行着一定的责任。而在诸多行政条块关系之中,北京市科委的地位也一直较为尴尬,由于中关村“一区七园”(海淀园、昌平园、丰台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园、德胜园、健翔园)的摊子铺得太大,本该负责全市高科技的市科委一直难以把工作落到实处。这样中关村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行政条块的争夺之中。
对企业来讲,体制不顺让企业很难清晰地解读产业政策,对政府部门来说,含混不清的行政范围也造成了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2003年,北京市政府重新修订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执政方略,大管委的权力下放,一区的七园重新回归属地管理。这一举措令园区企业一片叫好。赵弘认为,园区体制的变革使两级管理变为一级管理,提高了资源的整合能力,各科技园区管委会与科技园区所在地政府联合也更紧密。变革使管理模式走向“扁平化”,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也增强了科技园区和所在地政府的亲和力。他还说:科技园区政府需要树立好四种意识:一是“从管理到服务的意识”,政府就是服务机构,以后的管理要越来越少,服务要越来越多。二是树立“纳税人意识”,为纳税人服好务。三是“规则意识”,只有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吸引来更多的创业者。四是“环境就是生产力意识”,政府部门要进一步优化中关村发展的软硬环境。
从北京市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对园区管理体制的梳理初见成效。不过就实施的过程来看,似乎还有待提速。中关村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几经波折,今天的大好局面是创业者打拼的结果,政策上的一点点疏漏,往往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太多的不安因素。而作为北京新经济的核心动力,中关村一旦熄火,后果不堪设想。对“体制怪坡”的解决,政府显示出了其勇力和决心,但更重要的是在一些细节上踏踏实实地与企业深入交流,不能再任意为企业添置路障,设立关卡。在中关村向国家创新高地迈进的同时,中关村的管理体制也要与时俱进,随时创新。
文化“险坡”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所在地海淀历来是北京的文化大区,外接“三山五园”的如画风景,内联知名学府的人文精神。中关村的创新文化却未能迅速成长,从长远的观点看,没有创新文化的支持,中关村的发展必将后劲不足,走上险坡。园区企业的发展需要特殊的文化环境。赵弘认为,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区,而高新技术产业虽属于广义的工业范畴,但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本身还是有不同于一般工业的许多方面。无论从企业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资本结构,还是人力资源、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与一般工业企业比较,既有相同之处,更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对创新文化建设有更高、更迫切要求。
聚集了中国精锐智力资源的中关村,与硅谷等科技园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不仅在于经济规模和技术层面,更主要的是隐含于技术层面背后的制度建设,以及隐藏在制度背后的园区文化。中关村的文化建设不能满足中关村发展的需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呼唤文化创新。
首先,中关村企业走出产品相互模仿,低水平恶性竞争,需要引入风险资本文化。人们普遍认为,中关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具有核心竞争技术的企业少,很多企业处于产品相互模仿、市场相互抢夺状态。走出低水平模仿、低利润贸易的恶性循环,有赖于体制创新。引入风险资本,是将一批拥有自己的技术的企业快速推向竞争环境相对宽松的市场的“捷径”。这就涉及到对中关村“贸工技”发展模式的评判。“贸工技”模式是中国金融体制创新滞后条件下,中关村创业者创造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在中关村创业的企业都沿着这一模式发展,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就不可避免,而且这一模式与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不相适应。技术的快速变化不允许企业有时间通过贸易积累资本然后进行生产,最后向具有研发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演变。但是,中关村目前引入风险资本的难点,既在于制度设计、法规完善,以及风险资本退出渠道(二板市场等)的建立,也存在风险资本文化导入的障碍。技术创新者愿不愿意与风险资本家分享蛋糕?能不能接受风险资本家的管理整合而把蛋糕做大?这是目前中关村风险投资体制建设中的文化“冲突”之所在。“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理念是横亘在风险资本家与园区科技企业之间的文化障碍。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环境的完善需要文化环境的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要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不仅包括交通便捷,通讯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完备和环境优美的硬环境,而且包括由政策完备,体制完善,法律健全和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等所组成的软环境。美国政府在硅谷建立三年前就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法规、政策和法律,使硅谷有相对完善的游戏规则,这套游戏规则有利于营造硅谷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比如,虽然硅谷的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很低,是世界上“跳槽率”最高的地区,但由于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侵权手拷”的作用使得员工流动而有序,跳槽虽多但较少带来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侵害。相比之下,中关村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很低,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缺乏,以及缺乏企业核心骨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制度安排,不但出现频繁跳槽现象,而且这种跳槽往往带来对原有企业的损伤。技术骨干稍有成就和能力,马上拉一两个人“另立门户”,开始与原有企业在同一技术层面上展开平行竞争。其结果是:众多公司开发同类产品,众多公司哄抢同一市场,众多公司挤占相同资源。企业数量有余,但企业之间形不成较长的技术链和产业链,甚至因为缺乏配套技术和相关产业的支撑而形不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可以看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产业环境迫切需要优化,而建立适宜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产业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的确立,主要是培育一种既竞争又合作、做大做强、共赢共荣、共同发展的文化环境。
第三,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培育。全球科技园区之间的竞争,看似技术竞争,实则是隐含在技术竞争背后的文化竞争。中关村地区知识分子最为密集,许多留学人员到中关村创业,也将西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等文化带入中关村,因而中关村是中西文化的汇集地、交汇处,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中关村独有的区域文化,这种区域文化是抚育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厚实的土壤。然而,在以中国文化为本源的中关村文化中,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形成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比如,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的“以人为本”和网络化、扁平式知识管理,与以行政权力为核心、“官本位”、“等级制”的价值观念形成矛盾;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要求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文人相轻”、“内讧”、“窝里斗”、“一山不容二虎”的文化观念形成冲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要求的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管理与“家族式管理”、“裙带关系”形成文化冲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要求的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与缺乏诚信、假冒伪劣、侵权盗版盛行等形成文化冲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不畏风险、敢于创新与传统文化中“枪打出头鸟”的守旧、中庸,以及“以成败论英雄”的惧怕失败的文化观念形成冲突;等等。可以看出,适合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健康快速发展的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确立、弘扬和建设。
《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提出:在今后两年要打造出“学习开放的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中关村、法治诚信的中关村、宽松和谐的中关村”文化品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关村文化的建设相较于定位和体制问题,显得更加紧迫。
20年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关村这个北京西北的小小村落,如果能冲过上述阻碍,中关村将挂档坡起,直奔“中国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