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语与话题的区别_从句论文

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主语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1)02-0082-10

一 引言

主语和话题的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核心课题之一。受到重视程度之高,讨论的范围之大和时间之长,然而迄今为止分歧之严重,没有其它问题可与之相比。围绕着该问题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关于它们存在的合理性的争议。汉语中的其它语法现象都没有这个问题,比如谁都不会怀疑汉语有体范畴、否定标记、被动式、动补结构等,对于它们的探讨是弄清楚其结构和功能。主语和话题的争议主要是,到底汉语中有没有“主语”或者“话题”这些东西;如果有的话,是只有其中的一个呢,还是两者都有;如果两者都有的话,它们之间的分别到底是什么。据此可以把有关的争议分为三派:

一、主张只有话题,汉语的主语等同于话题。代表人物和作品有:赵元任(1968);李英哲等(1990)、徐通锵(1997)。

二、主张既有话题又有主语,两者有不同的语法性质。代表人物和作品有:Li & Thompson1976;Tsao(1977);沈家煊(1999)。

三、主张只有主语,没有话题。代表人物和作品有:朱德熙(1985)、吕叔湘(1984)等。

讨论汉语主语和话题的文献还有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但从上面所列举的这些,我们就可以想见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谓语之前的名词到底是主语还是话题,只能把它放在人类语言这个大背景下来考察,看它们的语法特性更符合普通语言学中的哪一个定义;二是谓语之前的名词是否应该分为两类,主要看它们在句法行为上是否具有鲜明的对立,划分之后对汉语语法系统的理解是否有帮助,基于这两点,我们将论证汉语中存在着主语和话题之辨,它们在句法行为上存在着鲜明的对立,对它们的划分不仅可以解决汉语语法研究中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可以深化对汉语语法系统的认识。

二 普通语言学中主语和话题的定义

主语和话题是两个重要的语言学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普通语言学核心课题之一。关于主语和话题,最集中而且也是最有影响的一次讨论是由美国华裔学者李讷(Charles N.Li)教授在上个世纪70年代组织的学术会议,有关论文已结集出版(Charles N.Li,1976),它对普通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弄清汉语中的主语和话题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白它在其它语言的语法特性是什么。

首先看一下主语的定义。Keenan(1976)根据对世界各种语言的调查,详尽地概括了主语所具有的典型的语法、语义和篇章特性。下面是Trask(1993:266)对包括Keenan(1976)在内的各种文献的总结概括出的主语特点(注:我们根据汉语的特点之选择有关的部分。):

主语—句中名词短语可能有的最显著的语法关系,具有易于被确认的特点。主语具有各种各样的语法、语义和篇章特性,主要包括如下这些特点:

1.主语代表的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2.主语制约句中的共指(co-reference),包括代词、反身代词和零回指(null anaphor)。

3.主语制约动词的一致关系。

4.主语是无标记结构的话题。

5.主语可以用疑问代词提问,也可以被焦点化。

6.主语通常缺乏形态标记。

7.主语通常是无标记结构的施事。

对主语语法特性的正确理解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主语是一个语法结构的成分,适用于从句和句子两个层面。二、上述所列举的特性中,没有一种是适用于所有语言的,一种语言的主语可能只有其中的几个特征。

再看话题的普通语言学定义(Trask 1993:279):

话题—句子里表示语境中已知的成分,是句子其余部分的陈述对象。在英语等许多语言中,话题常常是无标记结构中的主语;如果话题和主语不一致时,话题常常带有某种标记标识。英语的有标记话题结构通常是把一个成分置于句首,例如:This book I can't recommend;In the park stood a bronze statue.

Tsao(1977)和沈家煊(1999:221)参照普通语言学对汉语话题特点概括如下。话题是一个典型范畴,它突出的特点为:

1.居于句首位置。

2.后加停顿或者语气词。

3.总是有定的,即表示已知的信息。

4.是个话语概念,具有延续性,经常把它的语义辖域延伸到后面的几个句子。

跟主语相比,话题具有两个鲜明的个性。一是它是篇章话语(表达)里的概念,只适用于独立应用的句子层面上,但是不能进入句子内部的成分—从句的层面上。二是话题总是表示有定的、已知的信息。

与主语和话题的区别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焦点(focus)。下面是它的定义:

焦点—句子中的某个成分被赋予特别的重要性,该成分代表的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新信息,或者是与其它成分具有明确的对立。(Trask 1993:195)

上述定义显示,话题和焦点的特性正好是相反的:话题代表已知的旧信息,焦点则是最重要的新信息。根据这些语义上的对立,可以推断话题化和焦点标记是不相容的,已经话题化的成分不再能够加上焦点标记。

三 谓语之前名词短语的句法差异与主语和话题之别

现代汉语里谓语之前的名词短语的类别是相当丰富的,最常见的是施事和受事,此外还有时间、工具、地点等,为了讨论的简便起见,我们把考察的范围限制在施事和受事两类上,分析它们所得出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名词短语。

3.1 能否进入从句的层面

我们根据能否进入从句这一形式标准,可以迅速判定谓语之前不同类型的名词所组成的语法形式的性质差别。上述定义显示,主语是语法结构的成分,由它构成的格式可以用于句子和从句两种层面;然而话题是一个话语概念,只能用于句子层面上。在这一点上,不同的顺序具有截然不同的功能:

1)a.小王看完了书→这就是小王看完书的地方。

b.书小王看完了→*这就是书小王看完的地方。

2)a.她叠好了被子→就是在她叠好被子的时候。

b.被子她叠好了→*就是在被子她叠好的时候。

3)a.我写好了信→我写好信的时候她已经睡着了。

b.信我写好了→*信我写好的时候她已经睡着了。

上例显示,句子层面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换格式,但是只有“施事(A)+动词(V)+受事(P)”一种语序可以进入从句。

也就是说,不同语序的格式的整体功能很不一样,只有AVP一种才能用于句子和从句两种层面,然而PAV则不行。这种重要的语法差别必须区别对待。然而比较通行的看法是把它们同等对待,不论施事还是受事,谁在句首谁就是主语(朱德熙1982:95-96)。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妥的。根据定义,主语是语法结构的成分,可以用于句子和从句两种层次;话题则是表达成分,只能用于句子层面。由此可以推断,只有格式AVP中的施事名词才有可能是主语。

我们用能否进入从句来鉴别一个格式是基本的(无标记)还是派生的(有标记)(详见石毓智2000)。凡是能进入从句的都是基本的或者无标记的句式,否则就是派生的或者有标记的。这一形式化的验证方法的背后的理论根据是,从句是句子的构成成分,它不受语境因素的制约,所以凡是能够进入从句的格式代表的都是汉语的基本结构(default structure)。据此可以把汉语的语法格式一分为二:有标记结构和无标记结构。有标记结构是通过某种语法手段由无标记结构变换而来的,它们具有特定的表达功能。上述的分析已经确立了汉语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句法结构(注:沈家煊(1999:202)提出类似的看法:“主语和施事有一种自然的关联,宾语和受事也有一种自然的关联,而主语和受事、宾语和施事缺乏自然的关联,都是有标记的组配。”):

施事(A)+动词(V)+受事(P)

任何对这语序的变换都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话语功能。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其它格式的鉴定。比如时间、地点、工具等短语都有语序变化问题,我们同样可以用能否进入从句的办法判别哪种是基本的,哪一种是派生的。

3.2 汉语的“唯动格(ergative)”现象

上面用从句标准鉴别出汉语的基本语序为AVP,即施事的无标记位置应是动词之前。人们可能马上想到文献中常提到的一种现象,施事也可以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如“来人了”等,因而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句法成分和施事、受事挂钩(朱德熙1985:28)。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对它们的正确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能用于这种格式的动词只限于少数不及物动词,普通的及物动词则不行;二、格式中的施事大都可以出现于动词前后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动前表示有定,动后则表示无定,比如“人来了”和“来人了”就存在这种对立。那么这两种语序里哪一种是更基本的呢?我们仍然可以用从句标准加以鉴别。

4)a.来客人的家庭

*客人来的家庭

b.下雨的季节

*雨下的季节

c.晒太阳的人们

*太阳晒的人们

d.刮风的天气

*风刮的天气

e.住人的房间

*人住的房间

f.掉牙的孩子

*牙掉的孩子

g.走人的便道

*人走的便道

h.坐人的石凳

*人坐的石凳

i.长痱子的小孩

*痱子长的小孩

出乎意料的是,对于这些不及物动词,无标记的语序应该是"V[,i]+A"。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看,上述现象是不难解释的。

根据主宾语的标记特征,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两大类:宾格语言(accusative language)和唯动格语言(ergative language)。宾格语言的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的施事拥有一样的语法标记或者占据同样的句法位置,如英语等。然而在唯动格语言里,则是不及物动词的施事与及物动词的受事具有同样的语法标记或者出现于同样的句法位置,属于这类的语言很多,如Yuwaalaraay,Caucasus,Siberia,Americas等(Croft 1990:102-103;William 1980:36;Comrie 1978;Dixon 1979).

汉语的上述现象揭示她与唯动格语言家族之间的相似性。汉语的主宾语标记的唯一手段是语序。及物动词的受事的无标记句法位置是谓语动词之后,上面的测试结果显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的无标记句法位置也是谓语动词之后,即它们的基本句法位置都是一样的。这种表现正是唯动格语言的特征,也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这种现象的存在跟我们对及物动词分析所确立的AVP基本格式并不矛盾。

3.3 话题化与焦点化的对立

话题和焦点的语义特征是相互矛盾的:话题表示的是语境中已被确立的旧信息,焦点则是最重要的新信息。这种对立在语法上就表现为,标记两者的语法手段是不相容的。然而主语是一个结构成分,不要求为语境中已知的旧信息,因此它与焦点标记不排斥。据此我们可以根据能否加焦点标记的办法来鉴别谓语之前名词短语的不同语法性质。

现代汉语的典型焦点标记是由判断词语法化而来的“是”。与焦点表示有关的是特指疑问代词的使用。疑问代词自身固有一个[+焦点]特征,其它语言的疑问代词常常附加有焦点标记,现代汉语的情况则是:如果一个句子包含有疑问代词,那么只有这个疑问代词才可以加焦点标记“是”。例如:

5)a.是谁昨天用钳子把车修好的?

b.*谁是昨天用钳子把车修好的?

c.*谁昨天是用钳子把车修好的?

d.*谁昨天用钳子是把车修好的?

但是如果把主语换为普通的非疑问词语,句子中的其它成分可以被焦点化,比如可以说“他是昨天用钳子把车修好的”。因此凡是可以用疑问代词提问的成分也都可以被焦点化,所以能否加焦点标记和能否用疑问代词提问,具有相同的判断价值。

Trask所列举的人类语言的主语的第5个特征是:可以用疑问代词提问而且可以被焦点化,这也正好是话题所没有的一个特征。我们正可以据此来判断谓语之前的施事和受事的句法对立。

6)a.小王看完了书。→是小王看完了书。→谁看完了书?

b.书小王看完了。→*是书小王看完了。→*什么小王看完了?

7)a.她叠好了被子。→是她叠好了被子。→谁叠好了被子?

b.被子她叠好了。→*是被子她叠好了。→*什么她叠好了?

8)a.我写好了信。→是我写好了信。→谁写好了信?

b.信我写好了。→*是信我写好了。→*什么我写好了?

由此可见句首的施事和受事的性质是很不一样的,只有施事才能被焦点化或者提问,受事则不行。也就是说,句首的受事名词才具有主语的特征,受事名词则是话题的特征。从表达上看,句首的受事名词都是表示有定的旧信息,这也正与话题的特点相符。

3.4 话题和主语的判别特征

总结上述的分析,判别话题的形式标准有四个,外加一个语义特征:

一、话题的形式特征:

(a)话题化的结构不能进入从句;

(b)话题化的成分不能被焦点标记“是”标识;

(c)话题化的成分不能用疑问代词提问;

(d)话题成分通常居于句首。

二、语义特征:

(a)话题代表的是已知信息;

(b)话题指示的是有定的事物。

下面例句都是话题化结构,其中划线部分都是话题,它们都符合上述三个形式标准(引自沈家煊1999:236):

以例11)为例,“早饭”出现在句首时是话题化结构,整个结构不能再进入从句,它也不能再被焦点标记,而且也不能被提问;然而,与此相对立,如果把“早饭”放在它的本来的句法位置—“吃”之后时,则不仅可以用于从句,而且也可以被焦点化或者提问。

14)a.早饭你上我家吃吧。

你上我家吃早饭吧。

b.*是早饭你上我家吃吧。

你上我家吃的是早饭。

c.*什么你上我家吃?

你上我家吃什么?

d.*早饭你上我家吃的时候

你上我家吃早饭的时候

相应地,主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一、主语的形式特征:

(a)主语所在的格式可以用于从句和句子两个层面;

(b)主语可以被焦点化;

(c)主语可以用疑问代词提问。

二、主语的语义特征:

(a)行为动作的施事;

(b)性质、状态的主体。

判别主语时,要意义标准和形式标准相互参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点和时间状语,也具有主语的形式特征,但是可以根据主语的语义特征加以排除。比如“在桌子上写字”可以用于从句层面:“在桌子上写字的时候”,“在桌子上”也可以被焦点化、提问:“是在桌子上写字”和“在哪儿写字”。但是“在桌子上”不是“写”行为的“施事”,仍然不能被认为是主语。再如,“昨天他进了一趟城”和“昨天很冷”两句中的昨天很不一样,第一个“昨天”是确立事件发生的时间位置,第二个则是状态“很冷”的主体。所以只有第二个“昨天”才能被看作主语。

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判别话题和主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是一致的,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冲突的现象。这时我们以形式特征为主。最典型的情况是被动句。句首的名词是受事,与很多语序话题的一样,但是整个格式既可以用于句子又可以用于从句,受事名词也可以被焦点化或者提问:

15)a.小王被领导批评了。

b.是小王被领导批评了。

c.谁被领导批评了?

d.小王被领导批评的时候,他还在笑呢。

这种情况下,仍以形式特征为准,被动式句首的受事名词应为主语,而不是话题。

3.5 主语与无标记话题之关系

朱德熙(1985:37)评论五十年代主宾语问题的讨论时,指出当时出现的许多糊涂想法根源于把下面三个平面的概念混淆起来:

结构平面:主语、宾语

语义平面: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地点

表达平面:话题、陈述

三个平面的划分对语法分析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不能由此认为三个平面的概念是互不相干的。我们很赞同沈家煊(1999:237)的观点,他认为,句法、语义和语用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才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前文的分析表明,根据能否进入从句所确立的无标记句法结构,结构成分和语义角色严格对应。

根据Trask(1993:266),主语是无标记结构的话题。Langacker(1991:317)也认为,在没有任何标记的情况下,主语的高认知凸显性使得它自动成为篇章中的话题。因此不妨把汉语的主语看作“无标记话题”。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如赵元任1968),汉语的主语就是话题,如果把这里的“话题”理解为无标记的,应该是没有错的。本文所讨论的话题都是有标记的。有标记话题和无标记话题的语法性质是很不一样的,应该区别对待。

3.6 包含话题和主语的句子的层次划分问题

无标记的句法结构因为受语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语序上的变换,最常见的当然是话题化了。那么此时怎么样划分句子的结构层次呢?Li & Thompson (1981)把“话题”看作与主语、宾语位于同一层次上的东西,朱德熙(1985:41)则不同意这种处理办法,认为是把不同平面的东西揉在了一起。朱先生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为此我们提出一个简单的处理办法,凡是话题化的结构,第一个层次都是“话题(T)-说明(C)”。例如:

16) 信

已经

写完了。

 

 ─

────────

 话题-说明

 ───────

主语-谓语

   ── ──── 状语-动词

─ ── 述语-补语

我们不赞成目前汉语学界通行的一种处理方法,把句子开头的名词一律看作主语。下述划线的部分,朱德熙先生都认为是主语(1982:95-96):

上述处理方法方便是方便,但是存在着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掩盖了不同句首名词的重要语法性质差别。只有17)a的施事名词才具有主语的特征:能被焦点化或者提问,所在的格式也能进入从句,其余的都不具备这些特征。根据我们的定义,只有17)a的句首名词才是主语,其余的都是话题。二、如果把句首的名词都看作主语的话,其余的部分则只能看作一个主谓结构,这样就人为地大量增加了主谓结构作谓语的例子。跟英语作一简单的比较,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划线的部分都是话题化的成分,没有人把它们归为主语,因为英语中不允许主谓结构直接作谓语的用法。汉语中的确存在着主谓短语作谓语描写形状的用法,如“她头疼”,但不能据此把这种结构无限制的扩大。其实真正的主谓谓语句跟例17)中所谓的主谓谓语句语法性质也很不一样,比如可以说“在她头疼的时候”,但是不能说“在这个学生我教他数学的时候”。可见前者是汉语的基本句式,后者则是只适用于话语层面的用法。

四 话题化的手段

上面确立了话题的语法、语义特征,话题的典型句法位置是句首,因此篇章话语的句子的抽象格式为:〔

〕[,话题]

主语+谓语动词+宾语。

上述格式只显示了句子的几个主要成分,可以话题化的成分并不限于这些,还可以是时间、地点、工具、与事等成分。最常见的话题化手段有两大类:一是变换语序,二是加标记。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4.1 语序变换的话题

语序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汉语充分利用语序的变换来表达各种各样的语法意义,话题就是其中常见的现象之一。那么要知道哪些是靠语序变化表达的话题,首先应该明白哪个是无标记(基本)语序,哪个是有标记(派生)语序。我们的形式标准是看能否进入从句,对于由同样的词语构成的不同语序来说,能进入从句的那一个是基本语序,其它的则是有标记语序,有标记语序往往是表达某种特殊的语法意义。

最常见的语序话题是,把受事名词从它无标记句法位置—谓语动词之后移到句首,如“信我已经写好了”,这类例子前文已经举了很多,这里重点考察一下同类的其它现象。话题化的对象也可以是谓语动词之前的介词短语引进的与事、对象、工具、受益者等,移于句首的话题的原来位置通常用一个代词回指。例如(注:下面用例是根据朱德熙(1982:99-100)所举例子改写而成的。):

19)a.我跟这个人通过信→这个人我跟他通过信。

b.我一共给了小王五十块钱→小王我一共给了他五十块钱。

c.我曾经帮这位教授整理过稿子→这位教授我曾经帮他整理过稿子。

d.我用这把刀切肉→这把刀我用它切肉。

上例各对左端的例子代表的都是无标记语序,可以进入从句;右边的则是有标记语序,目的是把有关的成分置于句首话题化。话题化的结构不能进入从句,话题化的成分也不能被焦点化或者提问。以19)d例加以说明。

20)a.我用这把刀切肉。

这把刀我用它切肉。

b.当我用这把刀切肉的时候。

*当这把刀我用它切肉的时候。

c.我是用这把刀切肉的。

*是这把刀我用它切肉。

d.我用哪把刀切肉?

*哪把刀我用它切肉?

时间词的语序变换最难确认。表面上看来,很多时间词可以自由的出现于主语的前后,而且从语感上看,表义功能也没有明显的差别。然而我们仍然可用上面的形式标准,迅速确定哪一个是基本语序。我们以“昨天”为例对这种现象作了调查,发现只有时间词出现于主语之后时才能被焦点化、提问,所在的格式才能进入从句。例如:

21)a.我昨天写好了一封信。

昨天我写好了一封信。

b.这是一封我昨天写好的信。

*这是一封昨天我写好的信。

c.我是昨天写好了一封信。

*是昨天我写好了一封信。

d.你什么时候写好了一封信?

*什么时候你写好了一封信?

根据我们的广泛调查,在从句层面上,如果有主语的话,“昨天”只出现在主语之后。另外一个有关的现象是,如果一个句子有主语,询问时间的“什么时候”只能用于主语之后。例如:

22)你们什么时候结的婚?(王朔《枉然不供》)

23)你什么时候也信起这一套了?(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24)我什么时候说你欠我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由此可见,时间词的无标记句法位置是主语之后,它们在主语之前的用法是语序话题现象。

4.2 添加语法标记的话题

通过添加语法标记而话题化的成分,最常见的是主语的话题化。这是因为主语的无标记句法位置是句首,话题的句法位置也是句首,那么主语的话题化就不能单靠语序来实现,常常要借助外显的语法标记标识。最常见的把主语提升到话题位置的手段有以下两大类:

A.话题后面有个停顿或者添加语气词“啊、吧、嘛、呢”等。

25)他吧,从小就爱看小说。

26)这孩子啊,竟然认不出他妈妈。

27)我呢,一天到晚就爱看书。

28)他爸爸嘛,从早到晚都不沾家。

上例中的现象也揭示,不能单纯根据语义角色来确定句子成分。同样一个语义角色,比如上例中的施事名词,有没有停顿或者加不加语气词,语法性质截然不同:没有停顿或者不加语气词时,有关的施事名词具有主语的性质,可以被焦点化、提问,所在的结构也可以进入从句;然而加了语气词之后,就不具有这些特点,而是话题。现以例28)为例加以说明:

29)a.他爸爸嘛,从早到晚都不沾家。

b.*是他爸爸嘛,从早到晚都不沾家。

c.*谁嘛,从早到晚都不沾家。

d.*他爸爸嘛,从早到晚都不沾家的事人人都知道。

30)a.他爸爸从早到晚都不沾家。

b.是他爸爸从早到晚都不沾家。

c.谁从早到晚都不沾家?

d.他爸爸从早到晚都不沾家的事人人都知道。

在从句层面上,主语和谓语之间是绝对不允许停顿或者添加语气词的。

B.话题后面有个回指词语。这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是名词的话题用代词回指;二是代词的话题用名词短语回指。例如:

上述划线的部分都是回指其前的话题,被回指的施事成分都失去了主语的性质,表现为不能被焦点化、提问,所在的结构也不能作从句用。下面以例35)为例加以说明。

36)a.他们这些捏笔杆子的也会种庄稼。

b.*是他们这些捏笔杆子的也会种庄稼。

c.*谁这些捏笔杆子的也会种庄稼。

d.*他们这些捏笔杆子的也会种庄稼的事大家都知道。

37)a.他们会种庄稼。

b.是他们会种庄稼。

c.谁会种庄稼?

d.他们会种庄稼的事大家都知道。

4.3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对比话题

上面所讨论的话题都是出现在句首的位置,而且都是表示定指的事物。还有一种类似的现象,也是把一个受事成分从它在动词之后的无标记句法位置移到谓语动词之前,但是不一样的一点是,不是在句首,而是在主语之后。这类格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多用于比较,而且话题化的名词一般是表示通指(generic),而不是定指。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次话题化”。例如:

38)a.他北京话说得很好?(引自朱德熙1982:107)

b.我今天的报还没有看呢。(引自朱德熙1982:107)

c.我羊肉不吃,吃牛肉。(引自朱德熙1985:2)

d.他,酒呢,早不喝了,烟还抽。(引自袁毓林1996)

上述现象与普通的话题化具有平行的语法特征,话题化的成分不能再加焦点标记或者被提问,所在的结构也不能进入从句。例如:

39)a.他羊肉不吃。

b.*他是羊肉不吃。

c.*他什么不吃(注:当用于反问句的时候则可以这样说,表示的是遍指的含义。)?

d.*大家都知道他羊肉不吃的习惯。

4.4 遍指和完全否定格式中的受事成分的无标记句法位置

并不是所有位于句首的词语都是话题化的成分。判别的标准仍然是看它们能否进入从句。话题化的结构是不能进入从句的,下面三种情况都不能认为是话题化现象。

A.名量词重叠表遍指的时候,不论是施事还是受事,必须出现在谓语之前。这种语序是它们的无标记用法,因此也可以用于从句层面。名量词重叠式即使出现在句首,也不能看作话题。例如:

40)a.人人我都通知到了。

b.人人我都通知到的时候,咱们再开始。

41)a.处处我都检查过了。

b.处处我都检查过以后,我再来见你。

B.类似地,疑问代词引申表遍指时,不论是施事还是受事,也必须出现在谓语之前。这也是它们的基本用法,并不是话题化现象。例如:

42)a.什么她都爱买。

b.她是个什么都爱买的人。

43)a.哪儿他都去过。

b.他是个哪儿都去过的人。

C.极小量词表示完全否定的时候,也总是置于谓语之前。这也是基本语序,可以进入从句。此时也不宜看作话题化现象。例如:

44)a.一分钱他都不愿意多花。

b.他是个一分钱都不愿意多花的人。

45)a.一根烟他都没有吸过。

b.他是个一根烟都没有吸过的人。

上述三种用法都是为了表示某种特定的语法意义,它们的无标记句法位置就是谓语动词之前,并不是通过语序表达的话题。

五 结语

本文的分析揭示,汉语中存在着主语和话题的区别,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义特征很不一样。主语是一个结构成分,所在的结构可以用于句子和从句两种层面,单独成句时,主语还可以被焦点化或者提问。从语义上看,主语是行为动作的施事,或者性质状态的主体。因为主语常常居于句首,具有认知上的凸显性,所以可以被看作无标记的话题。我们所讨论的都是有标记的话题。标记话题的手段包括语序变换,语音停顿,添加语气词,或者回指。有标记的话题是话语(discourse)层面上的概念,话题化的结构不能进入从句。因为话题代表的是交际双方共知的旧信息,与焦点化的语义特征相矛盾,所以不能加焦点标记“是”或者被提问。主语和话题之间的差别可以列表如下。

主语和话题的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语学界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使得我们对汉语的语法系统的理解更加全面、正确。同时这一问题也与主宾语问题有关,因此它的成功解决,也有助于推进关于主宾语问题的研究。

 主语

 话题

1.可以加焦点标记“是” 1.不能加焦点标记“是”

2.可以用疑问代词提问  2.不能用疑问代词提问

3.所在结构可以用于句子和从句  3.只能用于句子层面

4.行为动作的施事或者性质状态的主体 4.指示有定的事物

标签:;  ;  ;  ;  ;  ;  ;  

汉语主语与话题的区别_从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