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负面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AB两组(各组50例),其中A组采取常规护理,B组以A组为基础增加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与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和SS-QOL评分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应用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脑卒中患者;负面情绪;生活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226-02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类型中,脑卒中为比较常见的一种,对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影响。脑卒中具有极高的死亡率高以及致残率,再加上病程较长,恢复时间久,患者较容易出现低落情绪,情况过于严重时还会产生抑郁、焦虑甚至自杀等消极情绪,对患者自身人体各个系统形成影响,比如呼吸加快、神经功能失调以及内分泌失调等[1]。基于此,临床护理时一方面需要重视患者身体疾病恢复,另一方面还需要重点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为了观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负面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出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7~81岁,平均年龄(61.27±12.73)岁;病程1~15d,平均病程(7.74±3.51)d。B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37~82岁,平均年龄(61.28±12.74)岁;病程1~16d,平均病程(7.78±3.56)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予以A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详细观察病情、健康宣教、饮食指导以及并发症护理等。予以B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具体如下:(1)心理评估。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掌握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并科学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策[2]。同时,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交流,并且详细告知患者病情,从而协助患者掌握个人具体病情,消除患者由于不懂个人情况而产生焦虑、急躁等消极情绪。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主动联系患者家属,将患者的情况及与疾病相关知识等一一告知,并且嘱托家属主动与患者交流,从而帮助患者克服其焦虑情绪。(2)行为暗示。一般情况下,患者非常敏感医护人员的态度,并且医护人员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于此,护理人员接待患者时,需要面带微笑,并且态度和蔼;同时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时,应该注意使用温和的语气,护理操作过程中中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尽最大的努力获取患者的信任,使其更加相信医护人员,提高其依赖感,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3)松弛护理。护理人员需要详细区分患者的心理问题,并且根据治疗情况,指导患者及时采取正确及有效的放松技巧(比如听音乐、看电视、阅读报刊、翻身、肌肉放松以及术后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克服心理问题。此外,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给患者播放部分轻松、舒适的音乐来放松患者心情,或者是指导患者采取缓慢深呼吸以及放松肌肉等方法来克服消极情绪。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及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与生活质量;其中患者的负面情绪主要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生活质量则采取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原理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以及EXCEL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A组患者的SDS评分为(54.72±9.43)分,SAS评分为(54.62±10.21)分,SS-QOL评分为(113.69±15.34)分;护理后A组患者的SDS评分为(49.97±8.74)分,SAS评分为(51.39±10.27)分,SS-QOL评分为(142.69±13.97)分;护理前,B组患者的SDS评分为(52.77±9.62)分,SAS评分为(55.15±9.87)分,SS-QOL评分为(114.85±14.86)分;护理后B组患者的SDS评分为(41.38±7.84)分,SAS评分为(42.76±8.17)分,SS-QOL评分为(178.84±12.37)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DS、SAS、SS-QOL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脑卒中出现后,患者经常产生各种情绪变化,而抑郁症比较常见,也就是卒中后抑郁,该类患者通常会产生悲观、敏感、轻生、易怒及孤僻等,通常会对病情及临床治疗造成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最近几年不少临床研究报道指出,心理干预能够促使脑卒中患者早日康复。心理干预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帮助患者详细掌握患者具体情况的同时,还可以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松弛护理主要应用在手术患者护理中,不仅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缓解术后疼痛及不适感。行为暗示则让护理人员采取得体的肢体语言接待、联系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关怀及尊重,充分获取患者的信任[4]。本研究中,B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和SS-QOL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比对A组优秀,该结果充分说明了心理干预应用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值得各级医院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予工.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睡眠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5):361-364.
[2]姚惠侠,冯海霞,何君芳等.脑卒中患者家属对负性情绪及心理治疗的认识状况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18(7):652-654.
[3]王娇惠.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5):153-154.
[4]徐平,肖波.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2):109-111.
论文作者:张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患者论文; 评分论文; 脑卒中论文; 情绪论文; 心理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负面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