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中医院 药剂科 ;318000)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门诊处方调剂内部差错发生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对门诊处方调剂内部差错进行原因分析并讨论出发生的主要原因,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十个步骤实施,再次进行调查并进行效果确认。我院门诊2017年7月至1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可分为活动前(7月、8月),活动中(9月、10月),活动后(11月、12月)3个阶段。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处方调剂内差率明显低于活动中和活动前,处方调剂内差件数从活动前的27.62件/周降到活动后的10.71件/周,改善幅度为61.22%。圈员各项能力均有所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药学人员的核心竞争力,降低调剂差错率,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关键词】品管圈,门诊药房,内部差错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360-02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工作性质相同、相近或着互补的人员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所组成一个小组,按照一定的活动步骤,运用科学统计及品管手法,启发潜能,通过团队力量,结合群体智慧,持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品质,提升效益,并使每位成员享有参与感、满足感、成就感的质量管理活动[1]。品管圈又称“质量小组”,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3年所创,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
门诊药房是医院面向社会和患者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医院提供药学服务的关键环节,其服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问题。而处方调剂是门诊药房的首要工作,其效率与准确性也将直接关系到合理用药水平,若出现处方调剂差错重则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及纠纷隐患,损害医院整体形象。为此,我院门诊药房进行了一项以“降低门诊处方调剂内部差错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的品管圈,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资料
收集我院门诊药房2017年7月-12月处方调剂差错登记资料,运用QCC手法,分析活动前(7月、8月),活动中(9月、10月),活动后(11月、12月)处方调剂内差数据,统计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成果。
2.方法
2.1成立品管圈,选定主题
门诊药房八名药剂人员自愿加入品管圈,初级药师4名,主管药师4名,推举了圈长并聘请辅导员,通过头脑风暴最终定“同心圈”为圈名,并确定了圈徽。其寓意为以药品质量为中心,以人文精神为中心,同心协力,既体现科室的凝聚力,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与患者同心。圈员们从专业能力、品管水平能力、思维发散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评分,确定本圈的圈能力为55%,主题确定以“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内部差错的发生率”为活动的主题。
2.2品管圈实施步骤
品管圈活动的基本步骤,遵循戴明循环[2](Deming Cycle),即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Plan-Do-Check-Action)4个循环来进行。主要为十大步骤,其中计划部分是属于活动前期的准备,包括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等步骤;实施步骤是对策实施与检讨;确认是指效果确认与标准化;处置是检讨与改进。
2.3 现状分析与目标制定
整理2017年7月-12月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登记资料中的数据,主要差错类型包括:品项差错,数量差错,标签差错,分装差错,加药差错。根据80/20法则,发现药品调剂差错最主要由品项差错和数量差错构成。
改善前的处方差错件数为27.62件/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值,期望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件数减少到12.43件/周,降幅55%。
2.4对策拟定与实施
全体圈员共同回顾配药发药的流程,从人员,材料,工具,方法和其他五个方面讨论并分析出差错的主要原因。1.人员方面:(1)未严格执行“四查十对”(2)药学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3)责任心不强(4)工作状态、情绪不佳;2.方法方面:(1)流程不完善(2)药品摆放位置错误;3.材料方面:(1)药品名相似(2)药品包装相似(3)同种药品规格不同(4)新药信息未及时更新;4.工具方面:(1)打印机老化,卡纸(2)电脑程序老旧,硒鼓质量差;5.其他方面:(1)患者咨询时影响发药(2)工作强度过大(3)桌面杂乱(4)环境嘈杂,外界因素干扰。
针对差错原因,可绘制鱼骨图,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讨论,提出所有能改善的对策。
一、人员方面:(1)熟记“四查十对”内容,可以制作标签贴在醒目位置,调剂药品时刻提醒反复核对;(2)加强理论知识及业务学习,每星期组织一次科室业务学习,学习药学知识,探讨最新药学动态;(3)唱药时提倡普通话;(4)对药房常见典型事例、特殊事例进行归纳总结;(5)科学排班,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6)调剂药品时不闲聊、不摆弄手机,保证注意力集中,能够快速准确地调剂药品。
二、方法方面:完善发药及退药流程。加强双人配发药流程,退药手续也需经2人办理,提示调配人员退药患者姓名及所退药名,防止重复调剂药品,以防出错。所退药品要及时检查,如外包装是否完整,标签有没有撕掉。
三、材料方面:(1)制作不同色彩醒目的多规、听似、看似药品标签,贴在药品醒目处,及时调整易错药品位置;(2)将包装变更前后对比资料张贴通知栏;(3)新药上架由专人负责,并发布新药通知;(4)条件允许时调整药架,避免拥挤,合理摆放药品。
四、工具方面:定期维护打印机,电脑,发现潜在隐患提早处理。
五、其他方面:(1)保持配药台及发药台的整洁;(2)调剂台面上所需物件应按固定位置摆放,与调配无关物品不许出现,及时清理杂物;(3)及时处理返回药品及多余药品的堆积;(4)可以购买适合的台面药品支架,以便分类摆放,减少台面药品摆放。
3.结果
3.1有形成果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及不断改进,圈员们调查2017年7月-12月处方调剂内差件数从活动前的27.62件/周降到活动中的20.51件/周最后到活动后的10.71件/周,改善幅度为61.22%,超过预期目标值6.22%。(结果见表1)目标达标率=(改善后值-改善前值)/(目标值-改善前值)*100%[3]= 111.32%。
表1 QCC活动前、后门诊处方调剂差错件数比较(例/周)
4.讨论
保障处方的正确调剂,杜绝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发生是医院药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品管圈手法的运用为药学部门的质量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全面提升药学服务质量,而且降低处方调剂差错率,有效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安全[5],更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
在品管圈活动中,各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创建了一种由下而上、自发主动参与管理的全新工作模式,使每一个圈员都真正地参与其中,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和管理权[6]。整个活动中,圈员的优势和特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各项能力均有所提高,自信心及积极性等到了很好的激发,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本次品管圈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处方调剂内差从活动前的27.62件/周降到10.71件/周,有效的提高了工作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运用品管手法,全面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1—155.
【2】王临润,张国兵,汪洋,等 .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0,21 (37):3491—3493.
【3】徐维恒,宋士卒.采用品管圈方法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内部差错的探讨【J】.安徽医药,2013,17(6):1054— 1056.
【4】王星,苏长海,苏伊新.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 喘患者吸入剂使用因素的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 与分析,2015,15(2):275—278.
【5】徐维恒,宋士卒,张爱玲,等.采用品管圈方法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内部差错的探讨【J】. 安徽医药,2013,17(6):1054 - 1056.
【6】王临润,汪洋,张相宜,等. 品管圈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价值 【J】. 医药导报,2012,31(6):823 - 826.
论文作者:丁微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0
标签:差错论文; 品管论文; 处方论文; 药房论文; 门诊论文; 药品论文; 药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