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闲暇生活探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闲暇论文,城市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生活中最明显、最直接的反映,便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闲暇时间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有了变化。
闲暇时间是社会的一笔可开发的财富,它提供给了个体以充分展示自我的客观条件。当然,人是社会的人,由于各人社会地位的不同、经济状况的不同、文化素养的不同、所处的阶层不同和社会交往的不同,因而在对待闲暇时间、闲暇生活的态度上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而且还体现在人类素质的全面提高。
资料来源与概念诠释
(一)样本
1.资料来源:本文采用的时间调查资料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1998年展开的居民闲暇生活状况调查样本。调查采用分段配额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每个区各抽取一个居委会,然后再随机抽取受访户,共获得受访家庭300户。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上述受访户中所有18周岁以上的家庭成员,共获得受访者698人。
3.调查内容:调查是以入户访谈和留置问卷的形式,对受访者作直接的访谈以及请受访者记录生活时间的分配情况。调查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基本面层次上的调查,调查对象为受访户户主,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访户的背景资料,主要了解受访户户主及该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结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职业情况、经济概况等;二是受访者闲暇活动的具体内容;三是受访者对闲暇生活的主观评价。第二部分为时间分配日记帐,其中包括工作时间、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家务劳动时间以及闲暇时间4个方面共44项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填写时间分配表的对象是受访户中所有年满18周岁以上、有填答能力的家庭成员(包括户主)。问卷以记帐形式,请每一位符合调查要求的家庭成员记录自己在一个工作日和两个休息日中的整个时间安排的流水帐。由此共获得有效问卷2094份。我们将每位受访者的三份问卷加权处理后进行分析。
(二)概念
l.闲暇活动的要素。鉴于我们进行闲暇时间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企望在研究市民闲暇生活特征的同时,窥探出时间分配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了狭义的“闲暇时间”概念,即指除工作时间(这是满足生存必须工作的时间)、生理需要时间外,还剔除了家务劳动(包括管教子女和照顾老人)的时间,是个人可以真正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设施,不仅是指社会公共场合的娱乐、休闲、购物、美容和进行体育活动等场所及设备和器具,还包括人们自己家庭所拥有的健身器材、家用电器、玩具乐器等;闲暇技能则是指个人进行闲暇活动的能力,它包括文艺技能、体育技能、交际技能、欣赏技能等。
2、闲暇活动的方式。为了在研究时便于对时间分配的分析,我们还是有必要把闲暇活动作大致的区分:①一般消遣型;②娱乐充实型;③学习提高型;④自我发展型。一般消遣型活动基本上均无思想或艺术上的刻意追求,活动人大多以纯消遣的态度来投入活动,譬如不以购物为目的的逛街、玩游戏机、搓麻将等。娱乐充实型活动一般是指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但在娱乐中能得到较多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或艺术修养上的深化,如看电影、听音乐、吹拉弹唱自娱活动等。学习提高型活动是一种以提高自我为目的的娱乐,这类活动在主观上一般都有一定的主题,或获取信息、或艺术欣赏、或增强体力等,如阅读书报、收听广播、体育锻炼等等;该类型的活动能使人增长知识、拓宽思路、陶冶情操。自我发展型活动则体现了个人对精神需求的深化,对自我发展的追求,如参加各种讲座,进行各种专业知识的进修培训,参与公益性的社会活动等等。
统计分析和理论探讨
(一)市民闲暇生活概况
1.闲暇生活的时间分配。闲暇时间,作为社会时间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客观的必然性的:当社会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级的阶段时,人们受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限制,为每个劳动者所占有的闲暇时间也就很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上及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必然会导致生产时间及家务劳动时间的缩短。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已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因此,当前市民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工作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的减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既符合科学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科技进步的可喜成就。
闲暇时间作为社会时间的存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闲暇时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人必定会得到全面的发展。闲暇时间的扩大,只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充分条件,此外还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合理支配和利用。
根据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上海市民的闲暇时间每周每日平均有71.45%是投放在“自我发展型”和“学习提高型”的闲暇活动中。尤其是在“自我发展型”活动中,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文教、卫生、体育、文艺工作者)与其他职业类别的群体相比,投放时间为最多,每天达42分钟(最少的为工人群体仅11分钟);而在“一般消遣型”活动中投入的时间为最少,仅41分钟(最多的是下岗人员达113分钟)。见表1。
表1 各职业群体闲暇时间分配概况 分钟/天
一般消遣 娱乐充实 学习提高 自我发展 总闲暇时间
国家机关、 均值 49 16166 19
249
事业单位干部比重19.56 6.39 66.487.57
100
各经济类型 均值 53 19164 23 260
工商业经营者比重20.58 7.27 63.198.96
100
各类专业均值 41 16168 42 267
技术人员比重15.54 5.81 63.0215.62 99.99
工人均值 51 17157 11 234
(商服职工)比重21.74 7.27 67.164.54
100.71
个体经济均值 50 2893
24 195
经营者 比重25.51 14.19 47.8212.47 99.99
下岗待业等 均值 11351277 22 466
人员比重24.42 11.08 59.774.73 100
离退休人员 均值 11227291 13 443
比重25.30 6.03 65.653.01
99.99
其他劳动者 均值 59 14164 12 250
比重23.56 5.67 65.894.87
99.99
注:表中专业技术人员中包括文教卫生体育文艺工作者
2.闲暇生活的活动场所。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各种闲暇活动设施建设的投入较为可观,如上海在最近几年中先后建造或改建的大型娱乐场馆就有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马戏城、影剧院、动物园等,这给市民的闲暇生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市民闲暇活动的场所由家庭向社会转向的步子迈得还是不够大,大部分市民的绝大部分闲暇时间仍然是在家庭内度过的。家庭娱乐活动时间占据着整个闲暇时间总量的70.93%;在户外的娱乐活动时间仅为29.07%。而且有69.6%的市民工作日的户外活动场所只是在商场、超市;去图书馆的仅为9%。即使在休息日,户外活动场所去商场、超市的人数仍占据首位(73.7%);其余依次为去亲戚家(45.9%) 、去朋友同事家(39.7%)、街道户外庭院(38%),上图书馆的仅为11.6%(详见表2)。
从上述数据可见,市民户外的闲暇活动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闲暇”,因为去商场或超市并不意味着纯粹去享受都市的闲暇生活,其中还隐含着家务劳动的成分(即购买食品或日用品的目的)。同时,图书馆、体育场、影剧院等公共闲暇资源利用不足的现象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当然,活动场所从户内转向户外较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居家闲暇设施的丰富(家电、娱乐用品、健身器具的添置)是一个方面,但出于经济上消费支出的考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有些公共娱乐场所的收费比较昂贵,对于尚未真正跨入小康大门的一般市民来说,并未抛弃量入为出的传统做法,况且许多预期消费也还在困扰着众多的市民。
表2 市民进入户外活动场所的人数(%)
活动场所 工作日休息日
1.影剧院 4.07.6
2.体育场(馆)4.04.0
3.公共娱乐、饮食场所 19.7
20.1
4.商场、超市或夜市69.6
73.7
5.图书馆 9.011.6
6.风景区、公园、广场 11.7
23.3
7.街道、户外庭院、绿地33.7
38.0
8.学校或辅导站13.7
15.0
9.单位24.0
12.7
10.亲戚家 14.6
45.9
11.朋友、同学、同事家 21.0
39.7
12.网吧(电脑咖啡屋) 1.61.3
13.其它场所
9.77.4
14.宗教活动场所
0.30.9
注:在调查问卷中本题可供受访者同时选择五项。
此外,我们对市民98年9月至12月中节假日出游旅游景点等闲暇活动场所的情况也作了调查。调查显示,市民在市内游玩的居多(27.2%),而去市外旅游的相对就少了些(24.6%)。显然这也是与市民的经济支付能力有关,因为我们的统计结果还显示出,在去国内风景区旅游的比例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最多,占39%;其次为各经济类型工商业经营者(34%)和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干部(33%);工人(包括商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中外出旅游的比例明显较低(分别为19%和15%);而只有4.5%的下岗人员外出旅游。因此,闲暇时间的利用和经济条件也有极密切的关系。从以上人员的职业类别中我们不难看出,前三种类别的职业相对于一般工人和下岗者来说,无论是在工作的稳定性抑或工资的收入上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出游国内各风景区的人数比例也就自然要比下岗人员甚至离退休人员和工人都要高出许多。
3.闲暇生活的活动内容。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关“闲暇时间”一类中,共排列了24项闲暇活动的内容。从受访者的时间分配记录中,我们深切地感觉到,电视真可谓现代科技创造的神奇“魔箱”,因为它正以极大的魅力把无数的人和大量的闲暇时间都吸引到了这“魔箱”的面前。无论从看电视的人数(97.56%),还是平均每人投入的时间比例(32.26%)来看,“看电视”均居各项闲暇活动之首(详见表3、表4)。
表3 平均每天参加人数排次前5位的活动内容
排次12 34 5
活动内容 看电视读书报杂志听广播逛街与人闲聊
参加人数681 645472 421386
所占百分比 97.56
92.41 67.6260.32 53.30
表4 平均每天投入时间排次前5位的活动内容
排次12 34 5
活动内容 看电视读书报杂志逛街
社交活动听广播
活动时间(分钟) 96.5138.66 18.2817.68 17.65
所占百分比32.2612.92 6.11 5.91
5.90
注:表3和表4中,“看电视”不包括电视讲座等学习辅导的节目;“听广播”不包括广播讲座等学习辅导节目;“逛街”指的是不以购物为目的的闲逛。
我们认为,电视的魅力,不仅在于“声情并茂”的优势,而且更以其成本低廉的经济优势,以及便于家庭感情交融的优点,特别适合于中国人的伦理教化和生活方式。
从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市民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不大,在闲暇生活中投入时间最少(占闲暇时间总量的0.23%)。在闲暇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少的当数“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活动”,仅占总人数的3.15%(详见表5)。
表5 平均每天参加人数排次末5位的活动内容
单位:分钟
排次12 34
5
活动吹拉弹唱、 宗教 去歌舞厅 玩电脑 去影剧院
内容自娱自乐活动活动 /夜总会 /游戏机/看比赛
参加人数
2223 30
47 49
所占百分比3.15 3.30
4.30 6.737.02
(二)市民对闲暇生活的评价
市民对闲暇生活的感受,不仅反映了社会提供(或个人拥有)的闲暇生活的物质水平,还反映出人们对闲暇生活的需求程度,以及市民闲暇生活的精神状态,这也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从我们的调查数据来看,市民对自己的闲暇生活持满意态度的较多,特别是对“自己闲暇的生活”,认为满意的人数占73.0%(详见表6)。
表6 市民闲暇生活满意度(单位:%)
很不满意
不太满意基本满意很满意
不好说不适用
1.家庭闲暇生活状况2.322.768.72.3 2.3
1.7
2.夫妻共度闲暇时间状况2.014.053.07.3 1.7
22.0
3.自己的闲暇生活 3.021.367 6.0 1.7
1.0
4.配偶的闲暇生活 1.315.753.74.0 3.3
22.0
5.参加社交活动状况3.321.752.33.7 11.7 7.3
6.总的闲暇生活2.721.367.33.7 4.0
1.0
如果我们的社会资源再丰富一点,市民的满意度是否会更高呢?对此,我们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由于目前阶段市民的需求结构仍然是以满足物质福利亨用为主,因此,家庭的经济收入、住房条件等社会资源能得以进一步改善,市民对闲暇生活将会更满意些。因为市民对家庭的经济收入和住房条件持不满意者最多,而该两项与市民对闲暇生活的满意与否有较密切的相关性。
(三)对市民闲暇生活的讨论
在西方,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社会阶层,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呈现出相应的鲜明特色,闲暇生活的符号意义尤为明显,因此也就产生了相应一致的社会认同,诚如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所说:“使用这些更加精美的物品是富裕的证明,这种消费行为就成为光荣的行为;相反地,不能按照适当的数量和适当的品质来进行消费,意味着屈服和卑贱”。在我国,个人因社会地位的不同、文化素养的不同、社会交往的不同,因而在闲暇时间的分配倾向、闲暇生活的活动内容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综观前文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从以下4个方面对市民的闲暇生活作一讨论。
1.闲暇生活的追求。闲暇时间作为社会时间的存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在有薪的劳动中,其自身的能力虽然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但这毕竟囿于工作范围的刚性约束而未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而闲暇时间则是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它不被直接劳动所吸收,而可用于娱乐和休息,个人的活动,可以充分表现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个人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调查数据看,目前市民闲暇生活总体倾向是比较积极、健康的。在闲暇时间的分配上,市民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提高和自我发展的闲暇活动中。此外,对闲暇活动目的是为了“松弛身心、交给朋友、愉悦精神、更好地工作”这一点,也得到了大多数(72.4%)市民认同。因此,无论从市民闲暇生活的内容,抑或对闲暇生活的态度,都体现出了改革开放中市民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认真求实的生活态度、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2.闲暇活动的内容。用“丰富多彩”来形容目前市民的闲暇生活内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我们问卷所列举的闲暇活动内容,林林总总共有二十多种,其中既有发明设计、书法绘画,也有饲养宠物;既有玩游戏机、上歌舞厅,也有出外旅游。多彩的闲暇生活和多元的活动形式,为市民的生活印上了缤纷的色彩。生存的满足是生活方式得以延续和拓展的基础,这一方面说明了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社会国泰民安的景象。
3.闲暇消费的取向。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种在农业生产活动和过程中长期蕴育、积淀和提炼而成的消费形态以及相应的思想意识观念,即便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变迁之后,在其他形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的当代,这种农业文明作为一种深层的背景依然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从我们的统计数据中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市民虽然身居都市,却并未显示出“炫耀性消费”的倾向。他们闲暇消费取向现实、追求节俭,并没有去刻意追求时尚;他们秉持传统的家庭观念,注重家庭生活,在消费的行为上更多的是折射出传统的生活色彩。
4.闲暇生活中主客体存在的问题
社会公众在闲暇时间内的活动,既反映了闲暇客体(社会的物质水平)对主体(人)的满足程度,也反映了主体的精神、生理对客体的需求和适应。从上海市民闲暇生活的总体情况来看,闲暇生活的主客体都还存在着不足的方面。
反映在闲暇生活主体方面的,首先是时间分配在各职业类别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对“自我发展型”活动的时间投入,工人(包括商服职工)对此项活动投入时间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之比仅为1∶3.8。众所周知,在工作时间内,人的发展是受“他人导向”的刚性约束,而闲暇时间的存在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里,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劳动也已由密集型向技术型、知识型转移,人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工人群体如果在“自我发展型”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再增加些,无论对其精神生活抑或物质生活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当我国社会已进入了经济建设快车道的时候,人们在闲暇时间中的对“自我发展”的投入也该加大,这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体现了现代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次,市民的闲暇技能显得有些欠缺。例如,自娱自乐活动是一项价廉而物美的休闲娱乐活动,如果从支付能力上来说,应该是不太成问题的,但对此投入时间之短、参加人数之少令人不得不怀疑市民的闲暇技能的缺乏。这在我们另一次对上海市民的消费调查中也有所发现。在那次调查中,我们向受访者提出了47项闲暇活动的项目,结果有12项活动参加的人数连二成也不到,其中还有一项无人问津(当然这只是一种逻辑的推演而并无经验的依据)。因此,对市民闲暇技能的培训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不仅涉及个人闲暇生活的质量,也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素质。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社区或者发达的广播、电视、报刊等网络,开设一些体育运动的培训指导课程,举办一些文化艺术的创作或鉴赏的讲座,以此来提高市民的体育技能、文艺技能、文化欣赏和鉴赏技能,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品位,抵御腐朽邪道的侵蚀。
在闲暇活动的客体方面,主要是闲暇设施的分布问题。最近几年,政府对文化娱乐设施的投入不在少数,但是,其一,分布是否合理?据统计数据显示,有26%的市民对闲暇活动的方便程度不满意,而基本满意的也只有53%;其二,价格对于普通百姓是否能够承受?市民大多数的闲暇时间是在户内度过这一事实,与市民对经济支付能力低下的无奈也是有一定联系的,这从市民出游国内风景区的情况下就可窥见一斑。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园林部门、房产商,甚至可以通过立法,在市政建设规划、小区建设时,不仅要考虑商业网点、绿化面积,也应该将文化设施、体育场所一并考虑。此外,我们对于娱乐活动场所的收费应制定一个相应统一、合理的价格标准。
(上海)沈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