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社会主义国家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2)9-0037-06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问题,本质上是使党适应时代的历史要求问题,即政治现代 化建设问题。执政党的政治现代化建设主要是指路线、方针、政策的现代化以及相关的 干部队伍和思想理论现代化建设;以政治民主化为导向进行党的执政体制改革以及党的 组织制度改革,是执政党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以上几个方面的统一 ,构成执政党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其中心是路线、方针、政策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是党的执政体制改革。研究执政党的政治现代化,是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 规律的需要,对于从理论上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具有 重要意义。
一、适应时代的历史要求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而所谓适应时代的历史要求,就 是要与时俱进,实现党的政治现代化
影响和获取国家政权,从而实现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任何政党的行动目的, 所以,政党就不仅仅是本阶级的利益代表,而且应是能够影响和领导国家与社会生活的 政治力量。这是因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 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219页。)所以,人们不能单从政党与阶级的关系,而且应当超越阶级利益,从政党 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来认识政党,特别是执政党问题。
适应历史要求和人民选择,这是执政党执政和建设的一般规律。这里,历史要求当然 是指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现代民族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与世界经济社会 发展密切联系的,是为世界历史的时代性变化发展所制约的。因此,所谓历史要求就是 一定时代世界历史背景下民族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且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所谓人民的选择就是一定时代人民群众基于历史要求及其变化的现实选择。对于执政 党来说,适应时代的历史要求和人民的选择,本质上就是政治现代化问题,就是执政党 作为国家生活的领导核心,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和人民的意志 ,实现和保持其在政治上的现代性。
应当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政治选择是辩证统一的。因为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从本质上说,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是在人民群众的经 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体现了一定时代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追求,并以之 为实现动力。由此可见,历史要求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有两个时代性的尺度——经济 社会发展的尺度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尺度,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二者的统一。于是,能否 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为一定时代人民群众 政治选择的依据。这就是说一个适应历史要求,赢得人民选择的党,一个走在时代前列 的现代执政党,它不仅代表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而且应当坚定不移地 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这是执政党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结论。
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权力的确立和巩固,正是党以其先进性适应时代的 历史要求、赢得人民选择的结果。但是,历史是发展的,人民的选择不是一次性的。由 于历史的要求不断变化,党将始终面对历史的考验和人民群众的政治选择。在中国走向 现代化的新时期,世界历史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由于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当代世界 不断发生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产业革命波澜迭起,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开始 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同时,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变 动,当代世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资本的全球性扩张,几乎把一切民族和国 家都纳入了世界市场,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不能不能不面向世界市场,发展市场经济。形 势的变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中国必须超越历史发展的一般 顺序,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现代化,以“跨越式发展”追踪时代急速前进的步伐。 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途所在,也是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为此,就必须 开拓出经济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必须实现 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体制的适应性改革,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提供制度支持。面对时代提出的历史要求,中国共产党将接受一次政治现代化的洗礼,经历 新的历史考验和选择。
应该认为,对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历史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政治权威力量来 承担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注:参见[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中关于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和权威合理性的论述,华夏出版社,1989年。)在中国, 这个政治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要在历史给予 的不多时间里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保证社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其艰巨性是历史上未曾 有过的。同时,快速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由于经济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调整,必将 造成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本来就不发达,发展不平衡,存在结构性矛盾 ,而变革和调整几乎不可避免地要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化、尖锐化,甚至使一部分人 陷入艰难境地。这可能引起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稳定,甚至可能因社会动乱而使现代化 进程“中断”。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和变革过程中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形成走向现代化的 中国社会对国家权威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能够承担现代 化历史使命的强大政党、她以辉煌的业绩历史地证明了自己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可以说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然而,历史的客观需要并不等同于历史的现实选择,过去的历史证明不能代替现实的 历史考验,一个已经掌握政权的强大的政党也不一定因为强大、因为已经取得业绩而能 维持执政地位。长期执政的苏联共产党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它不是历史所需要的强大 政党,不是因为它未曾以辉煌业绩证明自己的执政能力,而是因为它不能始终适应形势 变化和时代的历史要求,在政治上背离了当代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历史是无情的,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一个政党、一个执政党只有正确把握和应对时代的历史要求 及其变化,才能赢得历史的选择;而要赢得历史的选择,就必须立足时代的历史要求及 其变化,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和保持党在政治上的现代性。否则,即便是一 个强大的党,久经考验的党,也可能被历史淘汰。
在总结国内外执政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 之回答历史的考验和人民的选择,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三个代表”的思 想的根本出发点是时代,它阐明了时代的历史要求同党的先进性、党的历史任务之间的 关系,从而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具有普遍规律意义的命题:只有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执 政党才能始终赢得历史的选择。“三个代表”的思想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 的先锋队,在现时代,党的先进性就在于与时俱进,始终代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同“执政为民”相统一,始终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历史的前列,这意味着中国共产 党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党,应当坚持现代化的方向,并把党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人 阶级先锋队组织。
二、政治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政策现代化,而政策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干部队伍和思想 理论现代化的有效支持
执政党政治现代化的中心课题是政策现代化建设。“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治 决策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执政党领导活动的基本职能。执政党是以政策来引导和改造 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因而不能不把政策建设放在政治建设的首位。执政党政治建设的目 的,就是要保证政治决策符合时代的历史要求,并且得到正确贯彻执行。当代中国处于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历史要求执政党以相应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本 文统称为政策,下同),正确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人民群 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引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党走向现 代化,党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主要在于政策的现代化,在于党以政策体现其对经济、文 化和政治现代化的执著追求。
政治决策的正确性在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把握。这不仅要求从经 济上,而且要求从经济与社会发展、从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关系上来认识历史发展的现状 和未来趋势,认识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的条件和过程。就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言,当 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首先在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就 必须不断强化以国际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这是政策现代化建设所要把握的基 本问题,但决不是执政党政治决策的全部内容。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 化,在当代中国,社会必将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动,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形成并发展起来 ,知识劳动者阶层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私营企业主阶层将成为促进市场 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成份,他们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和工业劳动 者中的许多人将因经济的结构性变动和市场的发展而在事实上逐渐被边缘化。这种变化 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它意味着扩大分配差别,在一个较 长时期使较多劳动者经济地位下降。当然,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最终要通过经济发展 来解决。然而,执政党却不能简单地把多数群众利益要求的实现推向未来,而必须正确 处理发展与分配的关系、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以政策介入分配,在促进新兴阶 层发展的同时,为不能适应和暂时难以适应社会变化的群众,提供安全保障。对于社会 主义国家执政党来说,实现一定时代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 一致的,忽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是不可取的也是很危险的。民族民主主义的墨西哥革命 制度党曾是致力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执政党,但它没有从政策上正确应对因社会变动而 出现的利益分化问题,终于因此而失去了政权。(注:参见王志先《执政老党 大权旁 落》一文,《当代世界》,2001年第10期。)
在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从政策上导向政治现代化与导向经济现代化同样重要。 这不仅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而且是基于现代社会政治 与经济变革的客观事实。如果认为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关系是现代生产力发 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那么,市场体制和相应的社会体制则是由政治决定的,是国 家行为所塑造的,而并非是自发形成的。(注:参见[美]克林纳—巴巴拉·弗朗西斯《 新兴市场经济中的半公开和半私有趋势》,《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3期。)作为一 种制度形式,体制规范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国家介入和调控市场与社会 生活的方式,它需要通过政策导向,逐步形成所需要的法律和行政的管理体系,形成相 应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制。政治是经济社会变革的制约因素,政治现代化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方向。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现代化终于失败,它终于没有形 成先进生产力所要求的市场和社会体制,其深层原因不是经济的,而是政治上根深蒂固 的专制集权对政治现代化的障碍。
政策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中心课题,但不是唯一课题。政策建设需要有组织建设特别 是干部队伍建设,有思想建设包括理论建设的有效支持。干部队伍是政治运行的载体, 他们是政治生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党的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没有一支能适应时 代历史要求的现代化干部队伍,就没有正确的现代化政策;即使有了正确的政策,也不 能保证其正确贯彻执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政治现代化,不仅是指政策的现代化, 也应包括干部队伍的现代化。
在现代化过程中,执政党因干部队伍问题而走向失败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这种可 能性形成于多种因素:执政后随着党员和干部队伍的壮大其组织成份日趋复杂,市场经 济的挑战,社会的以至国际的消极力量的影响。但是,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革 命精神的衰减和政治权力的腐蚀。由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党的革命 精神难免逐渐消退,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个人主义思想的严重发 展不可避免地将导致专权、争权和以权谋私现象,并使政治权力非公共化。当这种权力 变异现象较广泛蔓延之后,既得利益集团就形成了。应当看到,那些既得利益者和既得 利益集团不可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更不可能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他们是改革和现 代化事业的破坏力量,是造成党内政治分裂的严重隐患。国内外执政党失败的教训告诉 我们,一个执政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干部队伍的现代化建设,始终不懈地致 力于消除因干部队伍问题而走向政治失败的可能性。
但是,消除因干部队伍问题而导致政治失败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说,是长期的思想斗 争。造成权力变异和干部队伍变质的客观因素是一种长期的客观存在,而一个负责任的 执政党不可能也不应该为防止干部队伍变质而放弃权力。因此,执政党惟有抓住思想现 代化建设这个武器,以积极有效的思想工作去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政治现 代化建设的任务。应该认为,在执政党的政治建设中,干部队伍现代化建设是政策现代 化建设的保证,而思想现代化建设则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 思想上确立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现代理念,才能在组织上、作 风上从而在政治行为上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历史要求;只有在思想上确立了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才能在组织上、作风上从而在政治行为上坚持执政为民, 把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今天,因循守旧的落后意识,自私贪婪的腐朽 思想,形成了种种应时的文化因子,困扰着广大干部,并在现实环境中滋生种种消极和 腐败现象。只有把这些具有破坏性因子从思想上消除出去,我们才能克服干部队伍建设 的精神障碍,使党在组织上从而在政治上更加坚强。
精神的力量必须以强大的精神武器来摧毁,思想建设的基本问题是思想武器的锻造。 “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 没有强大的思想武器,思想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思想 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应当而且必须与时 俱进,不断创新。共产党人的事业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不单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 改造现实状况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列宁曾经说过:“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注 :《列宁全集》第43卷第367页。)他以新的理论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今天,面对时 代的新变化,人们需要而且能够再次宣称:“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并再一次以新的理论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在中国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理论 的彻底性是思想从而政治坚定性的基础,未有苍白无力的理论教条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 达到坚定性效果的。而理论要彻底就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就必须与时俱进。
三、执政体制改革是党的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而执政体制改革须以党的组织制度 的民主建设为前提
执政党的政治现代化建设不仅是指党的政策现代化和思想现代化建设,而且理所当然 地包括党的执政体制改革。党的执政体制从而执政方式的民主化,是执政党政治现代化 建设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相统一的政治体制是历史 形成的,是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的,因而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这个体制强调 党的领导权威的人民民主基础,因而能充分适应执政体制民主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 ,毋庸讳言,这个体制也内在地存在着党和领导同人民民主、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权、党 的权威和法制权威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焦点就在执政体制上的权力过分集中。由于权力 过分向执政党及其决策机关集中,在不少地方,国家生活的人民民主基础被削弱,法制 权威难以树立,政府变成执政党的政策执行机关,人民的国家权力机关不能充分代表人 民行使职权。这就在事实上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偏离了工业(后工业)经济时代 的政治要求。
事实说明,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统一是辩证的,它包含着结构性矛盾——政治的集 权化和民主化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关系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前 途,也关系着党能否以民主的精神、以始终正确的政策、以一支能担得起历史重任的干 部队伍来应对时代的历史要求,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 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增长,这个矛盾及其对经济社会生活、对党 的领导权威的影响将会日益明显的突现出来。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改革执政党的执 政体制,以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为导向,调整或重构执政党和国家、社会的政治关系。 在中国,党的执政体制改革并不意味着对现有政治结构及其历史合理性的否定,而主要 表现为针对权力过分集中现象,进行政治关系的结构性调整。这一调整关涉着党和国家 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主要的也是基本的问题应是在以下基本层面上展开的:
——根据社会自治和民主参与的原则,调整党的领导和社会生活民主管理的关系。市 场经济要求给予社会经济生活广阔的自由空间,从而要求实现公民对基层社会生活的管 理,要求实现公民对国家公共管理的民主参与和监督。于是,基层社会生活的自治权、 经济组织(包括企业)的自主权、公民及其社会组织(团体)的政治参与权、社会组织的发 展和建设问题,国家权力运行的合法化、公开化问题,等等,或早或迟总会提上议事日 程,使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必将影响执政党的活动方式,要求对 党组织的政治行为及其同企业和基层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调整。
——根据职权分开和权力制约的原则,调整执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市场经济 条件下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调整,意味着国家政治权力沿着民主化方向 的变动。这一方面是指国家权力将限定在保证市场和社会秩序及其运转效能,保证合理 配置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是指国家权力在限定范围内的 强化;而后者是以前者为前提和目的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选举产生的政治权威,代 表人民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国家权力的限定和强化,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 利于在政治上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使国家真正成为执行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的工具。问题是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同逐渐强化的国家权威之间的关系。 应当认为,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执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分工与权力制约来体现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配置应以人民主权的统一行使为基本原则,因此,必须坚持执政 党统一行使对国家大事的决策权(包括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国家干部特 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权;同时,必须坚持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国家重大 事务(包括国家重要领导职务配置)的决定权。这里,在权力统一的原则下,事实上存在 着职权分工和权力制约关系。进一步调整权力关系的要点是在加强党对国家权力机关的 政治领导和政治监督的同时,根据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落实国家权力机关的否 决权和对执政党的宪法法律监督权。在中国,这是国家权力机关能否真正成为权威机关 的关键,也是其对政府、司法机关的监督权能否落实的关键。
——根据权力授予民主化的原则,调整党和国家的干部选任制度。干部选任是执政党 实现领导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权力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行 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民主选举和群众认同,是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和监督国家政治生活的基 本形式,是形成社会制约党和国家权力、党和国家权力对社会负责的民主机制的基础。 国家权力机关的否决权和监督权的充分实现,不仅决定于代表的政治素质和构成,在很 大程度上也决定于选举及其所形成的责任机制。党管干部和党组织对干部的考察和提名 可以是干部选任的前提和基础,但不能替代民主选举和群众认同。因此,需要杜绝任何 组织和个人以任何形式操纵选举的现象,引入竞争机制,完善选举制度,并相应改革党 的干部选任制度。
——根据法制化的原则,以法律形式规范执政党同国家机关、公民和社会组织(包括企 业、各党派)的政治关系,规范执政党的政治行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 树立法制权威,实现法制公开、执法公正,为经济生活创设有序的、可预见的运作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是基本的政治导向,执政党也应当“依法执 政”,正确处理党的权威和法制权威的关系,政策与法律之间的指导和约束关系,使党 真正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适应性变革过程,脱离市场经济发展、公民社会发 育和公民意识成长所形成的条件和要求,空谈政治改革和党的执政体制改革是不现实的 。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已经需要推进行政改革、法制建设、基层社会民主建设的时候 ,就应当积极地对待政治改革,并相应调整党的领导同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及时启 动党的执政体制改革。
除执政体制的民主化改革之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还应致力于党的组织制度的民主 化改革。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是党的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应贯穿于党的政治、组织、 思想、作风建设,应与党的执政体制改革相始终。(注:《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 话》(2002年5月31日)就明确指出:“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 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党的政策的现代化建设与党内民 主决策机制的形成相联系,党的干部队伍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建构对党的干部的民主选 任、民主监督和分权制约机制。党的思想现代化建设是对僵化的、保守的、陈腐的思想 意识的宣战,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深刻的观念变革和理论创新,它需要有批评和 自我批评的民主精神,需要在制度上为之创设一种开放宽松、生动活泼、富于民主精神 的环境。党的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是以制度的民主化改革为依托的,没有制度 的民主化改革,党的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就不能实现。对于党的执政体制改革来说,党的 组织制度建设与之内在地相互关联。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要以党内民主的发扬为前提 ,党的决策机制和干部民主化直接决定着执政体制的变革方向。在中国,所谓权力过分 集中以致由此产生的种种政治生活问题,归根结蒂是国家权力不适当地向党的领导机关 、向党的决策者个人集中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客 观环境,更需要实行党的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制度的民主化改革。以积极的态度,切实 推进党的政治现代化建设和执政体制改革,这是时代的历史要求,也是坚持现代化方向 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历史责任。
标签: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