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路线图研究_毛入学率论文

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线图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强国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数据来源、分析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分为四类: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心(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2009年发布的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9: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第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2008年发布的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8(OECD Indicators)。第三,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2004年发布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第四,美国联邦教育部(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09年发布的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8。第五,中国教育部、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历年数据等。

本研究分析对象主要为八国集团成员国,指德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俄罗斯,八国集团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60%以上,而且八国集团的绝大部分成员国曾经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或科技中心。考虑到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可比性,故将其也纳入比较范围。此外,OECD①成员国提供了全世界近60%的商品和服务,北美和西欧地区②(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故也将其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作为国际比较的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高等教育的比较标准根据1997年教育分类的国际标准(ISCED97)确定,包括ISCED5、ISCED6两个层次。ISCED5分为两个类别,即5A,指至少3-4年或更长时间的全职学习,绝大部分是基于理论的、或为研究做准备的、或主要目的是为获得高级职业技能的高等教育;5B,指至少2年时间的全职学习,绝大部分是基于实践、或技能、或就业的高等教育。ISCED6主要指前沿领域的学习或原创研究,以获得高级研究证书的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本科与大专层次相当于ISCED5中的5A与5B,研究生层次相当于ISCED6。

由于教育体制、文化差异和发展水平不同,国际上关于高等教育的某些重要统计指标名称、统计口径不同,有时需要通过换算或估算来比较。本文涉及的重要专有名词和统计指标有:

第一,高等教育学生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Higher Education Gross Enrollment Ratio)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Number of Enrollment)与18-22周岁年龄段人数的比值。高等教育净入学率(Net Enrollment Rate)指高等教育某年龄段在学人数与某年龄段人数的比值。

第二,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百分比(Public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as a Percentage of GDP)指政府部门(地方、地区、中央或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支出占当年GDP的百分比;高等教育私人投入占GDP的百分比(Private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as a Percentage of GDP)指政府部门之外(家庭个人高等教育支出、社会高等教育捐赠、高等教育机构筹措资金等)的高等教育支出占当年GDP的百分比。

第三,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Inbound Mobility Rate)指在特定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学习的留学生占特定国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留学生包括学习语言文化的短期学生和接受学历教育或攻读学位教育的长期学生。

第四,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成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用25-64周岁人口中接受过ISCED5B及以上人口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that has Attained Tertiary-type B or A and Advanced Research Programme)加以说明。

第五,高等教育的教师素养。主要以高等教育机构全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的比例加以说明。

二、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的国际比较及分析

1.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没有足够的数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强国的总体发展脉络基本一致,即世界经济强国往往是人力资源强国,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又通常是高等教育强国,而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一般又是科学技术强国[1]。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强弱,突出表现在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为82%、俄罗斯为75%、澳大利亚为75%、北美西欧平均为70%、意大利为68%、加拿大为60%、英国为59%、日本为58%、法国为56%、德国为49%、OECD平均为31.5%(由于OECD没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故用其某个年龄段的高等教育净入学率替代,以作参考[2])、世界平均为26%、中国为23%③。2007年,美国、法国、日本、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在56%以上,欧洲的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高达62%[3]。

从历史的角度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速度很快[4]。1970-2007年,北美和西欧地区的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从30%增长至71%,增幅为41%;1995-2006年间,OECD国家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增加了8%左右。1999-2007年,世界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由18%增长至26%,以平均每年1%的增长率不断扩大规模;其中北美、西欧较为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则由61%增长至70%,增幅达9%。

根据以上数据,八国集团中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英国、日本、法国(德国数据除外)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值大概为65%,北美西欧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值大约为70%。由此笔者提出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5%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标准。

2.高等教育投入。私人和政府(公共)的投入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平均而言,OECD国家的教育支出约占GDP的6.1%,公共财政(Public Sources)教育支出约占GDP的4.5%,约为教育总支出的3/4。OECD国家高等教育支出约占GDP的1.5%,公共财政支出约占GDP的1.1%,私人支出约占GDP的0.4%。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本国或者地区GDP的比例约为:加拿大1.4%,OECD平均1.1%,欧盟平均1.1%,法国1.1%,美国1%,英国0.9%,德国0.9%,澳大利亚0.8%,俄罗斯0.8%,意大利0.6%,日本0.5%,中国0.62%④。2005年,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等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约占到本国GDP的1%。

大部分国家生均高等教育公共支出都大大高于小学、中学教育支出,北美和西欧地区生均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几乎是生均中学支出的两倍。根据可比较的数据,世界102个国家中的一半国家将教育预算中的10%-20%用于高等教育,剩下一半国家中的1/3将教育预算的20%以上用于高等教育[3]。北美和西欧地区一半以上的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投入约占GDP的1%以上,OECD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投入约占公共教育投入的1/3[2]。

根据可以比较的数据,八国集团成员国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比例的平均值大约为0.9%;欧盟国家、OECD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比例的平均值都超过了1%。笔者建议将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比例的1%作为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投入的标准。

3.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必然会对国际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也要求雇佣的师资具有国际水平、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是衡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的直接体现。

部分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吸引的外国留学生占世界留学生的比例和留学生占本国或地区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分别为:澳大利亚7.6%与20.9%,英国12.6%与17.9%,加拿大2.5%与14.6%,德国7.4%与11.4%,法国8.8%与11.2%,美国21.4%与3.3%,日本4.5%与3.2%,意大利2.1%与2.4%,中国1.5%与0.32%:部分国家与地区留学生占本国或地区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分别为;OECD平均9.6%,欧盟平均8.9%,俄罗斯0.9%⑤。

2006年,大约290万学生在本国外的其他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与1975年相比增长了约4倍,年增长率为3%。2007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接受的留学生数量超过了世界留学生总量的50%,其比例分别为21.4%、12.6%、7.4%、8.8%。中国、印度是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澳大利亚外国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20.9%;卢森堡的比例更是达到了42.2%。研究生层次,美国、英国、瑞士、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吸引的留学生占研究生规模的比例均超过了20%。

根据可以比较的数据,八国集团成员国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比例的平均值约为8%。尽管美国吸引了世界留学生总数的21.4%,但由于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比较大,故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仅为3.3%:OECD国家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平均为9.6%。考虑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笔者提出将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比例的3%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标准。

4.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成就。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个人投资高等教育以获得知识、技能、证书,提升精神品质;国家投资高等教育,以增加社会人力资本。平均而言,OECD国家中,接受过本科高等教育人数的69%、研究生教育人数的85%从事技术性的工作。

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适龄人群(25-64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54%,加拿大47%,日本40%,美国39%,韩国33%,澳大利亚33%,英国30%,OECD平均27%,法国26%,德国24%,意大利13%,中国11%⑥。加拿大、俄罗斯适龄人群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7%、54%。中国6岁以上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仅为6.2%,假设人口均匀分布,人均寿命73岁⑦,以及其他边界条件不变,估算我国25-64岁人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约为11%。

八国集团适龄人群(25-64岁)人群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比率的平均值大约为34%,OECD国家的平均值大约为27%。笔者将适龄人群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的30%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培养人的成就标准。

5.高校教师专业素养。高校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应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系统严格的学术研究训练。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高校教师应经过博士生阶段的专门训练,具有博士学位[5]。高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是衡量高等教育师资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

由于其他国家的数据难以获得,笔者只比较美国、中国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师资专业素养情况,美国2007年研究型大学全职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86.65%,博士点大学为80.85%,综合性大学为71.3%,私立人文学院为70%,公立两年制学院为19.5%,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为65.1%。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共有专任教师117916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9842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3%[6]:其中普通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10.1%,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3%,成人高校0.7%⑧。

从历史角度看,美国高校1992年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5%,1998年为67%,2003年为68%,近十几年来美国高校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基本维持在65%左右。本文建议把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的65%作为高等教育强国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准。

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的历史分析及预测

1.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美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的发展速度较为平缓,前期经过了量的扩张,逐渐转向质的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长率1%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大众化(50%)的标准后,仍然不断地提高,最终达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1999-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73%增长至82%[7],年均增长率为1%。

1990-2007年的18年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增长至23%,增加了19.6%,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1%;1998年高校扩招后,至2007年的1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增长率为1.3%。

对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未来变化,有三种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1,假设不考虑人口变化等因素,如果按照1.1%的年均增长率,可以做出预测1。

情景分析2,假设不考虑人口变化等因素,如果按照1.3%的年均增长率,可以做出预测2。

情景分析3,考虑人口变化等因素后,按照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做出预测3,即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将达到2920万人[8];2020年,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为8350万,高等教育学生规模达到3550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长大约22%强(表1为具体预测数据)。如果按照2007-2020年的年均入学率1.3%计算,可以预测出未来各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基本和预测2一致。

根据情景分析2或3的预测结果,中国高等教育2028年进入普及化阶段,2039年达到高等教育强国毛入学率的参照标准。

2.高等教育投入。美国高等教育投入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增长加快,1929占GDP的0.6%,1959年占GDP的1.1%,1969年达到GDP的2.1%,此后基本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2007年高等教育投入约占GDP比例的2.8%。尽管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美国高等教育投入的2/3以上,并在OECD国家中位居首位,但二战后的60多年来,美国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基本占到了GDP的1%。

1997-2006年的1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例从0.42%上升到0.61%,年均增长率约为0.02%⑨。如果以0.02%的年均增长率计算,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例约为0.73%;2020年约为0.89%,2025年约为0.99%,2050年约为1.49%。中国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例,按照0.02%的年均增长率预测,2025约为1%,达到高等教育强国公共财政投入的参照标准。

3.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近30年的时间里,美国吸引的外国留学生平均占到了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3%。2006-2007学年,大约由583000位外国留学生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约占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3.3%,其中59.1%的学生来自于亚洲国家,14.2%的学生来自于欧洲国家。中国大陆留学生占美国全部留学生的11.6%,香港留学生为1.3%,台湾留学生为5%。

2007年,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总计92491人,其中攻读学位(大专及以上的留学生)51038人,培训生41453人;留学生约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0.34%,其中攻读学位学生约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0.19%[9]。

按照教育部的预测,2020年,来华留学生数突破20万人,其他各类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与2006年相比增长约为143.6%,约占当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1.97%;如果以此为标准,以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0.13%为年增长率,2012年,留学生约占当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0.99%;2027年为2.94%;2050年达到5.93%。2020年,“985工程”高校中留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达到10%,力争把我国建成亚洲最大、世界上有相当影响力的高等教育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2027年约占到当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2.94%,达到高等教育强国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比例的参照标准。

4.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成就。1910-1980年的70年时间,美国25岁以上人群中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数增长较快,由2.7%增长至17%,大约增加6倍之多。1980年以来继续稳步增长,2007年25岁以上人群中的1/3接受过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

1990-2006年的18年间,中国在校大学生比率持续上升,从0.32%增至1.92%,平均每年增长0.09%。如果忽略年龄变化的影响,在学大学生比例以每年0.09%的增长率计算,2012年,在校大学生比率为2.46%;2020年为3.18%;2035年为4.53%;2050年达到5.88%。2005年,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比率为6.22%,大约为同年在校大学生比率的3.86倍。假设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率以同倍的速度变化,那么2012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率为9.5%,2020年为12.27%,2035年为17.49%,2050年达到22.7%。假设人均寿命为73岁,每岁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均等,中国适龄人群(25-64岁)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2012为16%,2020年为21%,2035年为30%,2050年为39%。

2035年,中国达到高等教育强国适龄人群接受过高等教育比率的高等教育培养人成就的参照标准。

5.高校教师专业素养。2003年数据显示,美国高校全职教学人员58%的时间用于教学,20%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22%的时间用于其他活动,例如行政管理、专业成长等。近些年来,美国高校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基本为65%,研究型大学为87%。

由于处于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相对较少。但近十年来,中国高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增速加快。1998-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从4.65%增长至11.21%,年均增长率0.656%。

对未来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有三种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1:简单线性增长。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以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年均增长率0.656%做出预测1。

情景分析2:考虑年龄结构的影响。2007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比例为29.91%,31-35岁教师比例为18.61%,36-40岁教师比例为15.75%,41-45岁教师比例为17.18%,46-50岁教师比例为7.67%,51-55岁教师比例为5.91%,56-60岁教师比例为3.09%,61-65岁教师比例为1.3%。如果普通高校2007年后招聘的新教师都有博士学位,教师65岁退休,教师总数不变,且每一年龄层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均等,其他边界条件等同,做出预测2。

情景分析3:考虑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高等教育的某些学科,例如外语、艺术、体育,更加强调专业的应用而非研究,故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并非是必须要求。2007年,我国高校教师中外语、艺术、体育学科教师占全部高校教师的比例为20%。假设此比例在不同批次招聘的新教师中分布均等,由此对情景2进行修正,做出预测3(表2为具体预测数值)。

根据情景分析3的预测,2042年中国普通高校可以达到高等教育强国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的教师专业素养的参照标准。

四、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的“三步走”战略

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成为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10]。2020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10年及以上[11],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美国2000年标准)及以上。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为“633”学制,如果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也就意味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之后带来的必然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以及普及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正在实施两大战略,即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与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第一,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12]。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13]。第二,优先发展教育,21世纪50年代,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14]。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5]。国家战略的实施,有赖于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而高等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途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由大到强。

国家宏观发展目标与战略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发展的要求;国际比较和我国对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的预测,为高等教育发展找准了历史方位。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描绘出了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图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从现在起就明确目标、鼓足干劲、持之以恒,加快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经历“三步走”的发展阶段。

第一步(2010-2020年)是改革发展期,通过10年的努力,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在重要指标方面缩短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战略重点包括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成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着力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在东部地区建设若干高等教育强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切实提高高等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政策要点包括继续保持近十年来对高等教育财政的投资增长率,保持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稳定增长,高校新增专任教师一般要具有博士学位(部分应用型较强的专业除外),加大力度吸引外国留学生。

第二步(2021-2040年)是关键发展期,要再通过20年的努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基本指标达到或接近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关键发展期战略重点是保持第一步各项政策的持续有效,保持对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由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

第三步(2041-2050年)是巩固提高期,重点是全面巩固前30年的发展成果,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跨入高等教育强国的行列。

注释: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共计30个国家。

②北美和西欧地区国家包括:安道尔共和国、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塞浦路斯、丹麦、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希腊、梵蒂冈、冰岛、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耳他、摩纳哥、荷兰、挪威、葡萄牙、圣马力诺、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与北爱尔兰、美国,共计29个国家。

③2007年国家或地区数据;德国数据为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OECD平均数据为18、19岁高等教育净入学率的平均值;按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大到小排列。数据来源: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8,345; NCES.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8,585; UNESCO.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9: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128-136.The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5。

④加拿大、日本数据为2004年,其余为2005年数据。数据来源: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8,237,240。

⑤高等教育吸引的留学生占世界留学生比例的数据为2007年,其中加拿大数据为2006年,俄罗斯数据为2005年、且不包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留学生;留学生占本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数据为2006年,其中加拿大、中国数据为2005年。数据来源:OECD and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2008; UNESCO.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9: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43; 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8,366;教育部2007年教育统计,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数据统计。

⑥中国数据由6岁及以上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6.2%测算;其他国家数据为2006年25-64岁接受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数据来源: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8,44;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

⑦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统计显示,中国男女寿命亦分别为71岁及74岁。取男女寿命平均值73岁作为中国人平均寿命的标准值。

⑧美国数据为2007年,中国数据为2006年。数据来源:NCES.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8:371-372.教育部.教育统计,2007。

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全国专题查询结果表,2007;“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情况”历年数据。

标签:;  ;  ;  ;  ;  

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路线图研究_毛入学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