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增长_公车论文

转变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增长_公车论文

转变消费方式,促进消费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费增长时快时缓,其根本的原因固然是收入的变化,但若在收入变化相同的情况下,消费并不按同方向同比例变化,就得另找原因了。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消费方式是否变化。

一、消费方式变化是消费增长的中介环节

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前提,但消费增长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消费的数量扩张;二是由新的消费方式引起的消费扩张。

第一种消费增长是简单的数量扩张。例如,消费者收入增加了,吃的肉多了,水果多了,穿的衣服增加了,住房的面积扩大了,等等。一定层次的传统消费其消费增长是有极限的,当其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减缓,直至停止增长。例如,一个人每月吃肉,可由1斤增加到2斤、 3斤……,到了10斤左右,就不会再增加了,甚至停止增加。

第二种由消费方式变化引起的消费增长具有广阔的扩展空间。这里所说的消费方式的变化包括消费的技术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消费增长包括原有消费增长和新的消费领域、消费种类出现而发生的消费增长。先说由消费方式变化引起原有消费的增加。用什么技术方式来做饭,因饮食加工手段的变化而使饮食消费增加。当初人们用柴禾土灶做饭→后来用铁炉子烧煤→再往后用煤气灶→电炊……。煤气灶、电炊具使厨房设施不断现代化,消费者花费在饮食消费手段上的费用不断增加。吃饭的社会组织方式不断社会化,使饮食消费支出不断突破原有的消费极限。当消费者由买加工料自己做饭吃→买半成品再加工吃→买成品吃→在外就餐的过程中,便使饮食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再说消费方式变化引起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种类出现而发生的消费增加。当新型家用电器进入家庭消费后,消费突破了简单的生存需要,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成为人们消费的必需;当第三产业大量发展后,人们的服务性消费大量增加;当现代交通工具轿车进入家庭后,人们的交通消费大量增加。而这些消费增加后,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又要向精神文化消费领域扩展消费。由此引发的消费增加,与原有消费的增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将是大幅度的增加。

所以,收入(Y)、消费方式(F)、消费(X )之间的变化关系是:Y增加,F不变,X有限增加;Y增加,F变化,X将大幅度增加。消费方式是收入转化为消费的中介环节。我国当前消费不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方式经过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巨大变化后,陷入停滞状态或微弱变化状态,中介乏力,消费凝滞。因而尽管居民有5 万亿元以上储蓄存款余额,银行又连续降低存款利率,而促进消费的成效甚微。

消费方式之所以可成为收入转化为消费的中介,其原因是:第一,消费方式的变化是生产力(反映在消费的技术方式上)和生产关系(反映在消费的社会组织方式上)变化的集中反映,消费方式的变化促进消费增长,实际上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在消费上的最终反映。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创造消费的转化过程。因为生产创造消费只有创造出新的消费手段和新的消费对象,形成新的消费方式,才能形成新的消费,使消费大幅增加。第二,消费方式的变化集中表现为消费需求导向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是最终由消费需求导向的,消费方式的变化反映出消费手段、消费对象的变动趋势,引导生产者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消费品,才能从消费者的腰包中吸引出钞票来,收入才能转化为消费。

二、消费方式变化促进消费增长的实证分析

在人类消费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给性消费方式逐渐转变为商品性消费,人们称之为消费革命的家用电器、汽车进入家庭消费,由第三产业发展引起的劳务消费进入家庭消费等等消费方式的变化,使消费巨大增长已成为铁的事实,再无必要作详细分析。在这里仅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方式变化促进消费增长的事实,作一简要分析。

改革前我国经济是高度计划控制下的短缺经济,实行配给制消费,居民消费行为是一种被动适应型行为。在这种消费方式下,一方面消费者主权得不到尊重,消费需求不能对经济增长起引导作用,生产与消费脱节;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变化迟滞,居民基本上几十年一贯制按照传统的消费方式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取向的转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年到1997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3.37倍,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2.52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了2.12倍,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2.57倍,消费者主权不断得到尊重,消费需求不断成为经济运行的导向。但这期间居民消费变化又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1年,是消费旺盛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形成了消费膨胀。这一时期随着消费限制政策的陆续解除,居民消费行为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选择型过渡,消费大解放,大变化。不仅居民消费收入和消费水平成倍增长(1978年至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水平分别提高了2.18倍和1.34倍,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水平分别提高了1.10倍和1.17倍),而且居民消费方式大变化,成为居民消费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消费方式大变化,在农村主要表现为货币化商品性消费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自给性实物消费比例大幅度降低。二者的比例,由1978年的41.0∶59.0变为1990年的64.1∶35.9,货币性消费比例上升了23.1个百分点。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往往被人们忽略,实际上这一变化既是农民消费变化的重要表现,更是农民消费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城镇居民消费方式的重要变化是被人们称之为“消费革命”的多种家用电器(如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大量涌入居民家庭消费。这些重要家用电器,城镇每百户拥有量,1978年底几乎为零,到了1990年底,则有了很高的普及率,洗衣机为78.41台,电冰箱为42.33台,彩色电视机为59.04台,所以,家用电器成为当时十分集中的消费热点, 形成排浪式消费。由家电消费热导致家电生产热,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购销两旺的市场景象。因而,居民消费倾向颇大,1978年至1991年消费率均在60%以上,平均为64.5%。

第二阶段是1992年以后,进入了消费平稳增长时期。这一时期限制性消费政策基本消除(当然某些方面还有遗留的痕迹),居民消费行为过渡到主动选择型,消费者主权得到尊重,消费需求成为经济运行的最终导向,居民收入也平稳增长,按理说居民消费应该更加旺盛,增长更加快。但情况恰恰相反,居民消费需求疲软,消费倾向变小,从1992年开始消费率下滑到60%以下,1992年至1996年消费率平均为58.8%。其重要原因是消费方式变化呈滞缓状态。农民货币化消费比例,1990年至1997年,仅增长5.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79个百分点,比1978年至1990年每年平均增长1.93个百分点低了许多,仅为其41%。这一时期农村消费方式又一变化是家用电器缓慢进入农家消费,每百户年底拥有主要家用电器,1990年至1997年,洗衣机由9.12台增加到21.89台, 电冰箱由1.22台增加到8.49台,黑白电视机由39.72台增加到65.12台,彩电由4.72台增加到27.32台,比起80 年代后期城镇居民家电排浪式的普及速度低得多。城镇居民家电普及速度趋缓,有的已经饱和或接近饱和。新的消费热点分散,而且主要是由于消费方式改革引起的。例如,医疗制度改革,引起居民医疗保健费由1990年的2.01%的比例上升到1997 年的4.29%,大学生收费政策的出台,电脑等现代学习资料进入家庭等, 使娱乐教育文化服务费用由1990年的8.78%上升为10.71%;住房制度改革,使居住支出由1990年的4.76%上升为8.75%。这几方面近几年消费增长比较快,主要是由改革的深入使其消费方式的变化促成的。

从上述分析十分清楚地看出,消费方式变化是将消费收入转化为现实消费的根本性因素,消费方式变化大,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倾向大;反之,消费方式凝滞或变化慢,消费只能在原有消费形式上扩缩,消费不会有突破性的变化。

三、如何进一步转变消费方式促进消费增长

首先必须指出,如前所述,居民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前提。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出现迟滞状态的前提性原因是居民消费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截止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6.41%, 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5.1%,从全体居民看,居民食品消费仍占到一半以上。食品消费比例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刚性指标,消费支出一半以上用在吃上,其他各个方面的开支自然有限。所以,要想使居民消费有较大的变化,关键还是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在此前提下,如何引导消费方式变化,使居民将收入投入到现期消费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方式变化的一般趋势:在技术方式上是消费现代化,即消费手段和消费对象现代化。例如,厨房设施现代化、卫生间设施现代化、交通通信手段现代化、娱乐学习享受资料现代化,等等。在社会组织方式上是消费社会化,不断提高消费的社会化程度,使消费社会化程度与生产社会化程度同步。主要是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消费,把人们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闲暇时间,使人们有比较充足的发展、享受时间,从而进一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消费技术现代化,主要靠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生产出新型的消费资料,通过产业升级促进消费升级;反过来新的消费技术层次,又引导新型产业的发展(如家用电器的出现引导人们消费家电,而人们的消费又带动了其发展)。消费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化,主要靠制度创新,调整完善人们的社会消费关系。例如,现在城市中一方面有许多家庭老人、小孩需要请人照顾,另一方面城市又有许多下岗人员、待业人员,这就需要新的社会整合,发挥社区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社区生活服务社会组织(如托老院、家庭小餐桌、家政服务公司、搬家公司等)把需要与服务联结起来,形成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消费服务体系。根据消费结构变化规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将不断增加,最终成为消费的大头,一些发达国家居民的服务消费比例超过食品消费比例的事实,已经提供了实证。

根据这一总的变化趋势,我国当前在改变消费方式上要做的具体事情很多,摘其要点讲如下几点:

第一,住宅商品化改革要加快步伐,政策配套,彻底改变福利分房的办法。房改要把提租、出售商品房、放开二级市场结合起来进行。应创造条件尽快放开二级市场,住宅既然成为一种商品就必须流通,不流通就等于扼杀、贬值。这种教训过去就有过。人们还记得过去我国的国库券只发行不上市不流通,结果由皇帝女儿变成落难小姐,一些手持国库券需要变现的人只能低于发行价卖给投机者。居民住宅若不开放二级市场,就可能成为第二位落难小姐。

第二,改革公车制度实行车辆社会化私人化。公车的危害触目惊心,1993年末,我国党政机关、团体、事业机关拥有轿车约220万辆, 购车、养车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7.93%;公车私用家常便饭; 公车修理黑洞无底;专车的司机人们戏称司级(机)干部;公车成本高,1 辆公车等于6辆专业运输车的成本;公车效率低,5辆公车才相当于1 辆出租车;公车挤了社会其他车辆;公车已延伸至乡镇、科级干部;等等。所以,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大庆和深圳已经对公车大动了干戈,成效显著。大庆1998年车改,扣除公车改革中发放的交通费和应承担的其他费用后节约的经费加上不再买新车的费用,共计节支4000万元以上。全国有多少个相当于大庆市这样的地区,可节约多少个4000万元?公车改革后,发放相应的交通补助费,变公车消费为私人消费,一方面国家节约大笔财政开支,另一方面又会刺激社会专业运输车辆和私人车的增加。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此,还有利于廉政、改善干群关系、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缓解城市道路车辆拥堵状况,等等,好处不言而喻。人们有时把一个十分简单明了的问题搞复杂化了,一方面在喊叫要形成小轿车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公车购买如火如荼,这只能形成公车消费热。一辆公车有一个服务圈,圈圈相套,全国上上下下形成一个服务网,在圈内的人岂能还买车?圈外的人又有多少能买得起车?这如同一方面实行福利性实物分房,另一方面喊叫要实行住宅商品化是一句空话一样。所以,要想发展私人小轿车,必须大刀阔斧改革公车,把公车压缩到最小限度。

第三,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消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消费不断增加这是必然的趋势。而我国目前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率很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许多,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许多大学师生多少,教师与学生比例不协调。所以,扩大教育消费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我国高校应建立一种既保重点又大众化的体制。建立若干所国家级、省级重点大学,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其经费应主要由国家和社会包下来,形成教育的国家队,为国家培养精英,也防止一些少年天才因贫困而被扼杀。在此基础上实行大众付费教育,发挥现有各个大学、成人学校和社会办学的潜力,校舍不足的,在城市可招收不住校的走读生。扩大高校教育招生数,扩大教育消费,这是扩大内需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措施,利国利民、联动效应十分大。送孩子上学,家长最愿掏腰包,学生多了可带动与教育相关的产业发展,如为学生服务的各种社会服务业等。国家机关精简下来的干部还可以充实到教育界作管理当教师。

第四,改革生育政策,改革生育消费方式。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是收入高的城镇人生得少,收入低的农村人生得多,形成素质高收入多的人不愿多生,素质低收入少的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局面。这种结果导致在生育消费上城市小孩过度消费,农村小孩消费不足,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还要靠国家扶贫救济维持生存。因此,应改变我国现行生育政策,应允许高知识人才多生一个孩子,如夫妇中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只要本人愿意可生两个小孩。应在农村实行独生子女和有女无儿户社会保险制度。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村中超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女无儿,这既有生育观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农民养老的问题,国家应将扶贫资金中的一部分用于保证国家生育政策实行的生育保险上,这是一种协调两种生产的根本扶贫。从深层次上还应考虑制订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的生育政策,使人们的生活消费与其消费收入相适应。

第五,实行消费信贷,变攒钱消费为借钱消费。我国居民攒钱消费的观念并不是天生的,它是由长期的小生产者收入不稳定、收入预期不明确的特定小生产经济环境形成的。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前进,许多人收入水平高而稳定,预期收入前景光明,自然就会变攒钱为借钱消费,加上信贷制度的健全,实行消费信贷的条件就成熟了。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CCTV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 上海两大城市602位市民进行的调查显示,64%的居民知道什么是信用消费,56%的居民能够从观念上接受信用消费方式,这说明,在当今中国实行信用消费正成为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愿望,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健全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能力相适应的完善便捷的信用消费制度。

以上我们仅仅例举了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几种消费方式,其实还有许多小生产者、计划经济的消费方式的遗留物需要我们一件一件清理,使之转化为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大生产相适应的消费方式,以促进我国消费的增加、内需的扩大。当然,有些事是立杆见影的,有些事则需要经过长期努力多方配合才能做到。

标签:;  ;  

转变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增长_公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