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美术教学是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培养美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美的情感,让美术课成为“美”的课堂,体味艺术意蕴,得到审美享受,提升精神境界。
关键词:初中美术 德育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一、培养美的感知力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给学生呈现的艺术作品,从直观感受开始,通过对美术作品色彩、线条、构图的表现手段的直觉感受,在美术作品教育中让学生感受美术的艺术,受到感染,对美术“动情”,进而和美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审美感受开始,把握美术艺术。
二、培养美的想象力
初中美术教育以美术作品直击学生视觉,引起学生审美感受,然后依托感受刺激学生联想,激活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美术学习,而是积极参与再创造,进入美术学习的更高境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学能启迪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审美意象,极大地满足学生的美术欣赏,重构学生的美术想象,继而创造更丰富的美术作品,获得美术享受和思想教育。
三、培养美的理解力
美术教育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亦是学生感受力与理解力的相互心理活动。在美术教育中,学生感受作品艺术的同时,综合应用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美术作品。在美术教育中,学生需要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思想情感等,这些都离不开审美理解力。只有具有一定的审美理解,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挖掘美术作品艺术。
四、培养美的情感
美术作品的教育离不开艺术的想象,更离不开情感动力,在欣赏美术作品“美”的同时,学生带有感情色彩,对美术作品产生情感,进而从情感的角度解释美术作品。美术作品的创作,通过线条、色彩、笔触等手法,依托作品传递作者的情感,学生在美术学习时,以自己的内在情感和美术作品产生心境共鸣,在美术学习中受美术作品的感染,产生情感转移,说明学生美术学习具有丰富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初中美术教育是打开学生审美大门之“钥匙”,要通过架设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向审美方向发展,对美术作品感兴趣,获得审美的享受,增加对美术作品“美”的理解,形成“美”能力。
参考文献
刘嘉欣 初中美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若干思考[J].艺术品鉴,2015,(1),283。
论文作者:王荣妮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5
标签:美术作品论文; 学生论文; 美术论文; 情感论文; 美术教育论文; 理解力论文; 艺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