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
刘思蕙
湖南城市学院
摘要: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导学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外众多高校已经得到广泛实践,国内的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始试点。本文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探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模式的构建及保障。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模式
“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 21 世纪我国提出的战略性教题之一。教育部在2004 年 12 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育方针。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最热门的议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本科生导师制成为了我国高等院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大措施之一,是本科教育机制的重大创新,是个别化地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进行引导和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本科生在国外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实践,而国内,近年来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纷纷试点并推广导师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接下来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构建进行研究。
一、湖南城市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作为其重点发展专业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交叉的复合性专业,专业培养的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
湖南城市学院采用的“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是传统的本科生培养的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它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分开。这种模式可以用“吃大锅饭”来形容,有其弊端,我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归属感不强,相较于导师制,“大锅饭”的形式使学生在心理上缺乏归属感,感觉自己不被重视;遇到问题,不愿或不敢向老师求助;
(2)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进行个性化培养,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方法;
(3)我校还未脱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将是平庸的、没有创造力竞争力的;
(4)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较弱。我校学生更多的是对于现有知识的全盘接受,而没有去关注更多的前沿知识,没有对本专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广的问题;
(5)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我校的实践课程开设较多,但由于是大班制的进行,而且仿真性不强,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体会不深;
(6)“辅导员+班主任”模式,辅导员负日常生活、班主任负责日常学习,这样使得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不利于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指导学生;
(7)由于生活和学习的责任落在了辅导员、班主任和部班干身上,大多数教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课后与学生的交流非常少,学生无从了解老师的治学经历和为人,更别说受到老师品格上的熏陶。而且老师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对其他课程的钻研相对来说较少,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全面化。
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校导师制模式的构建,应在其他学校现有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构建针对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1)在基本理念上
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不仅仅是针对学术知识方面的指导,还应包括能力方面的指导(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做人方面的指导。这也是对我校校训“品学兼修、知行统一”的秉承。
(2)在导师的资质上
在导师的资质上,不应一味的以职称、学历来作为评判的标准。由于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年轻老师较多,是系部师资力量的主力军,因此,年轻老师也必须在本科生导师制中挑起大梁。那么如何来弥补年轻老师经验不足、知识不够系统的问题,可以采用几种方案:①“一老带一新”的方法,一个资历较深、经验教足的老师带一个新进老师,成为导师组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可以缓解学校的师资压力,同时可以使年轻老师获得更快的成长;②“双导师”。除了安排学校的老师以外,还可以聘用实践经验相当丰富的工程师、项目经理、监理人员、质量鉴定员等来充当校外导师。这样学生一边享受来自校内导师系统化的理论教育,一边可以学习校外导师丰富的实践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联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导师应根据自己的擅长领域和兴趣定好自己的方向。这样一来,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方向去努力。比如我校工程管理,所学的专业知识都有多而杂,包括土建方面的知识、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等等涉及,学生可能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各个精益求精,从而导致什么都只学到了一点皮毛,没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那么方向的划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己所专攻的目标,这样对于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今后的就业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3)课程结构方面的调整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非常多,包括理论课和相关的实践课程。学生在学习中多体会是广而不精,而且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反应,课堂中所学的内容与实践中脱节比较严重。因此,在进行导师制模式构建时,我们应进行相应的课程结构的调整。当然,课程结构调整并不是指不学或少学,而是应该有侧重的学。那么我们可以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专业基础课。那么这类课程是整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因此,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比如房屋建筑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等等;第二类,某方向核心专业课。那么这类课程是针对某个方向的所必须学习的核心的专业课程,也是这个方向的必修课,比如选择造价方向的学生就应选择工程估价、造价管理等(可以在我校工程管理原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增加这个方向上面的其他课程,或开设一些相关的实践课程或讲座),当然这部分也可以成为其他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第三类,专业选修课。也就是选择了其他方向的学生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与的一些课程。这样一来,我们就把繁重的学习任务进行了划分。学生可以有侧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时又能获得较系统的知识。
还有,在实践课程方面。我校工程管理专业都有根据相应的理论课程开相应的实践课程,但是,存在仿真度不够,创新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那么随着导师制模式的构建,我们可以对以往的实践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导师所带学生可以分小组成立小型工作室,以招投标的形式获取导师的任务,(任务最好是来自工程实践)。那么,在这种仿真度较高的环境中,学生会激发热情,而且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保障
(1)制度保障。
学校应出具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导师制的构建与运行。加强导师制的规范管理,建立对导师工作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制度的保障是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与运行最基本的保障。
资质的评定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包括学历、职称,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导师的热情和道德品质方面。
考核同样也要从多个方面、多主体进行,包括德、勤、能、绩等,通过导师自评、同事互评以及学生评价等各个方面来评价一个导师是否合格。
(2)其他保障。
第一是师资方面的保障。导师制的运行,需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那么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做好师资的调整和保证,包括校内引进人才以及校外导师的聘用等。
第二是经费和配套方面
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包括活动场地、相关设备、活动经费等等。
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成为了高校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在前进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最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罗国基,周敏丹,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唐耀华.论本科生导师制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J].高教论坛,2005年03期.
[3]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21期
[4]刘振彪,陈晓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4期
[5]周保垒,孙坤权.试论导师制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实施[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庞靖.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7]陈志忠.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论文作者:刘思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2
标签:本科生论文; 导师制论文; 学生论文; 导师论文; 课程论文; 我校论文; 专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