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进出班”实验初探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宜昌“进出班”实验初探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宜昌“课内外衔接”实验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宜昌论文,课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又一个“黄冈”

大凡教育界的人,提到湖北,自然会想到黄冈,黄冈中学的高考成绩是教育界公认的两大奇迹之一。所以,到了湖北的地面上,都有一个心愿:到黄冈瞧瞧去!

近几年来,人们注意到除了黄冈外,湖北还有个宜昌。宜昌的教改,在全国已渐有名气,尤其是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更是得到全国中语界专家和同仁们的充分肯定,中语会的专家们几次到宜昌调研,十几个省市的语文老师来宜昌考察。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作为全国中语界八大课题之一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行以后,人们重新审视宜昌的这项实验,发现该实验同国家课改精神惊人地吻合:难道是专家们在制订课程标准时研究过宜昌的做法?可见,宜昌的初中语文教学的确走在了“课改”的前面。

“课内外衔接”实验及其“建设者”

这项实验是由宜昌市教研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在1993年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意思是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思想,打破45分钟、54平方米的时空界限,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通过对教材“例子”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基本技巧,领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内涵,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生活中的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和交际能力培养,以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为课内外的有机衔接点,衔接课内与课外,衔接教材与生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拓展和迁移,深化能力培养,活化语文教学;以促进全体学生的视、听、说、读、写等智力素质的提高和兴趣、习惯等良好非智力素质的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主要目标。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语文教学同生活相结合,课内同课外相衔接,做到语文学习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实验之初,工作量很大,余老师走村串乡宣传实验思想,讲解实验方案,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余老师就在包里带点零食,没想到从此养成了爱吃零食的习惯。余老师有个牙疼的毛病,有一回在一所偏远中学讲座,老毛病又犯了,实在找不到治牙病的药,一位女乡长介绍说,含避孕药可以治牙疼,余老师一试,果然有效,他就含着女乡长的避孕药讲了两个小时,打那以后,余老师下乡,包里总背着半瓶避孕药……

宜昌市教研中心的杨国金主任是该实验的得力支持者,这个研究历史的专家,以他深邃的眼光和丰富的人文情怀支持着这个实验,使实验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市教育局的张海春副局长是该项实验的坚强后盾,每遇责难,他都站出来说话,2001年中考语文实行开卷考试他是最坚决的,市局的其他领导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王道本局长多次在会上表扬该项实验,2001年全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奖,该实验获得特等奖,奖给了实验的创始人余蕾老师奖金5000元,宜昌社会各界对这项实验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认同,人们把余蕾老师评为宜昌市2001年十大新闻人物。

无处不在的语文,“无处不到”的课改

A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宜昌的学校调查学生最愿意上的课是什么,99%的学生会回答是语文。因为宜昌的语文教学确实做到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上语文课。就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其实,不光学生激动,参加听课的大人们也按捺不住。

市六中的黎胜老师讲贾平凹的《月迹》,开头就要学生谈各自看月亮的经验,有的说出在海上看月亮的情景,有的说出在山顶上看月亮的情景,有一个学生说看到了红色的月亮,还有的说在没有月亮的晚上也看到了月亮,因为月亮是在心里……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张定远先生几次举手参与学生答问,在市五中听朱莉萍老师上戏剧知识课,看了学生们表演的《打渔杀家》,刘国正先生忍不住上台唱了一嗓子京剧。

在这里,“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老师将语文课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于是,语文课活了,有生机了,有生命力了,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

B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怎样创造性地使用这个例子呢?宜昌的语文老师的回答是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

用好例子是说理解要透彻,用足例子是说运用要充分,用活例子是说教学要有创造性。这三条中,用活是关键!

市三中的郭峰老师讲解《从宜昌到重庆》,讲完课文之后,要学生补写关于宜昌的解说词,宜昌也是滨江城市,又是学生的家乡,学生兴趣盎然,写得非常成功。市六中的向华莉老师讲《陌上桑》,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侧面描写,讲解课文之后,她发给学生一篇写现代女性的短文《新媳妇》与课文对比,由于这篇课文也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陌上桑》这个古代名篇。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不单是对教材作合理的扩展、补充和延伸,有时甚至可以对教材提出不同的见解。

2001年10月,湖北省初中语文创新优质课比赛在鄂州市举行,几十名教师参赛,宜昌市没有举行预赛选拔参赛选手,就定了市六中的黎胜老师,她教的课文是《花的话》,她没有用眼下最时髦的多媒体课件,几乎也没有什么板书,她对课文大胆质疑:老师就只能像默默无闻的二月兰么?老师总是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衣着朴素埋头工作的老黄牛么?老师能不能穿得漂亮一些?能不能风光一些?能不能进入社会的前台?一时间,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争着表述自己心目中的老师的形象……下课铃响了,黎老师宣布下课,同学们可不管,依然围着黎老师提问,黎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宣布下课,可就是“卸不下幕”,坐在台下的余蕾老师急了,拖堂是要扣分的呀!评比结果可以说是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评委一致同意将这节课评为第一名,分数比第二名高出了29分……他们说,如果没有宜昌这节课,我们这个创新优质课竞赛就有些名不副实了!

C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宜昌,语文学习绝不局限于语文课堂和学校,哪儿都能遇到学生学语文,他们说,这叫生活处处皆语文。

宜昌的中学不论哪间教室,讲台旁都有一台电视机,大多还是29寸的彩电。《新闻联播》是每晚必看的,除此之外,还可选看《焦点访谈》《科技博览》《第二起跑线》《大专辩论赛》等节目。看电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他们不再是一个宜昌人,而是一个世界的人,同时也拓宽了写作思路。两河口中学的同学看了电视以后,就写出了《看“三国”,论吕布》《多疑曹孟德》《从刘备携民渡江说起》《化肥究竟肥了谁》《“打假”不能“假打”》等一大批有内容有深度的文章。

语文真是无处不在。宜昌的中学生们,总是生活在语文之中,他们为企业AI写作广告,他们上街纠正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寒暑假,老师们还组织学生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传统轶事、对联谚语,组织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史,为家族中的杰出人物撰写小传。在宜都一所中学整理的学生撰写的三代家史的集子里,笔者看到一名学生为曾祖父写的小传,写得很是传神,现抄录于下:

曾祖幼时居赣,因战乱随父母迁鄂,家贫不能入馆,借其邻人书本自学,竟过目不忘。《三字经》《劝世文》《增广贤文》横流倒背,且粗通《幼学》《论语》,因略懂文墨,常为乡邻AI写作乡党应酬文章,便有小酒可饮,渐至成瘾,每饮辄醉。一日,自村人家夜归,醉卧雪野,一贼人从一农舍抢掠财物疾走。因曾祖横卧绊脚倒地,起视,以为死人也,欲拾物拔腿而去,未料曾祖突挺立,大喝:贼人,哪里走?贼人惶惶然,弃物而逃。曾祖送物归,一女子瑟瑟然于墙角,见曾祖送物,千恩万谢,抱其腿弗使去,曾祖便揽女入怀,好生宽慰,适是女夫妇,见其状,怒不可遏……曾祖自此弗再饮,言谈避酒字……

寥寥数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不是活脱脱一个小小太史令么?

D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

为了激发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宜昌市每所学校每周都开了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进阅览室自主阅读。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倡课外阅读,每位初中生每年要读150万字的作品,而且必须是名著,是精品,大多要是整本的书。学生们一边读,一边还动笔做摘抄,写体会,每个学生直到初三毕业时都有一摞摘抄本子。这些摘抄本子都很精致,摘抄的内容也很丰富,还有精美的插图和独具匠心的版式设计,因此,学生们都特别珍爱,每次外地代表来考察,要看一看同学们的摘抄本,他们总是跟老师反复强调“千万别弄丢”。

E

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宜昌市有200多所初中,就有200来家文学社,而且每个文学社都办有社刊,至少每学期出一期,有的还出两期,这些社刊全是胶印的。这些仅有语文老师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操持的刊物,从封面创意到版式设计,从内容编排到印制装帧,绝对比某些正规出版物的水平要高。

秭归县香溪二中春蕾文学社的《春蕾》社刊创刊时,《宜昌日报》进行了报道,县出版局的同志看了这则报道,觉得这是个问题,没经过批准,怎么可以办刊呢?一调查,不只香溪二中有,好多中学都有,都没有经过批准,可内容全是学生作文,决没有问题,也不以营利为目的,禁止似乎也不妥,就报告给市局,市局一了解,全市竟有近200家这类“刊物”,怎么办?局长很宽容,学生练习作文,何罪之有,办就办吧,不过有一条,得给出版局送一份,我们也学习学习……

除了文学社团活动以外,大多数学校还有自己的演出队,自编自演,好不热闹。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举办各种辩论赛,有分班的,有全校的,有时是在课堂上,有时搬到礼堂里,唇枪舌剑,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F

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核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以实行开卷考试。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宜昌的初中升高中的语文考试可以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里的语文考试绝对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不考名词术语,命题坚持“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的原则,以语文课文承载的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取课外材料乃至生活实际为考试素材,推动语文教学在目标上由单纯地理解课文,向传授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质转变……

当然,考改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开始提出的“取材课外”的主张,意见就不一致,首先是语文老师担心,以后教学无法遵循,其次是社会上有人认为那不是教和不教一个样?市教研中心的语文教研员余蕾老师说:“这样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但是要教,还要教好,教好了,学生才知道迁移,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不但要学,而且要学得更多,要消化得更好,才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以不变应万变。”

2001年,宜昌市又在全国率先废除客观题,率先实行了中考语文的开卷考试,全国几十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关于宜昌的语文中考,笔者不想再用过多的笔墨来叙述,这里从2001年上半年教育部《对2000年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与考试管理的评价报告》中摘录一段,以飨读者:

我们在起草这份评价报告的时候,听到了今年(2001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科要实行开卷考试的信息,宜昌市提出的有关2001年中考命题的一系列想法,如“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的命题原则,废止标准化试题,减少客观性试题量,增加各抒己见的试题,在试卷中只设“书写、阅读、写作”三项等,都体现了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精神。

标签:;  ;  ;  ;  

宜昌“进出班”实验初探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