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卫生计生监察大队 山东省寿光市 262700
摘要:目的 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方法。方法 从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结果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大于60岁、有遗传病史、心脏病、高血压、有酗酒习惯等。结论 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因素和可干预因素,除了年龄和遗传病史等不可干预因素外,可以积极防治心脏病、高血压以及酗酒等可干预因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方法
在临床上,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主要因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引起脑部、心脏甚至全身组织出现出血性或者缺血性疾病的情况,其不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而且并发症多,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控制或缓解病情发展,应全面掌握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做出针对性的预防处理。本文从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分析探讨该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针对性的预防方法。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6月收治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各项临床检查确诊为心脑血管疾病,其中,脑梗死患者41例,脑出血患者59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为45-80岁,评价年龄为(68.2±3.8)岁。
1.2方法
调查记录本次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病史;患者的患病情况,包括是否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酗酒等习惯,然后对于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这些因素按照性质分为不可干预因素和可干预因素,其中,基本资料属于不可干预因素,而患者的患病情况和生活习惯被列为可干预因素,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对患者病情的影响【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可干预因素的分析
在100例患者中,男52例,女48例,发病率分别为52%、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共有34例,发病率为34%,大于60岁的患者共有66例,发病率为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相关遗传病史的共有69例,发病率为69%,无相关病史的患者共31例,发病率为3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可干预因素分析
可干预因素中包括酗酒、吸烟、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共五种因素,其中,吸烟者52例,发病率为52%,和不吸烟的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55例,发病率为55%,和不具有糖尿病的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高血压发病率为65%、合并心脏病发病率为63%,酗酒患者的发病率为64%,均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与中老年人群,该疾病会以脑缺血而导致脑功能性障碍,早期表现为行动能力障碍和言语功能障碍,在患病后期会因长期卧床而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压疮等多种并发症【2】。心脑血管疾病可以分为脑出血和脑缺血两种,其中,关于出血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患有高血压,而由于患者情绪激动,导致血压骤升至脑血管所致;缺血型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救治及时,治愈率较高,但这两种类型都容易复发。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并且由于就诊不及时、后期治疗不正规的因素,导致致死率也呈上升趋势。所以,正确认识心脑血管疾病,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有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减轻该疾病对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和痛苦【3】。
3.1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为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其中,脑血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脑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等,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很可能危险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心血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循环系统疾病。在本次研究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干预因素和可干预因素,其中,在不可干预因素中,年龄和遗传病史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大影响;在可干预因素中,高血压、心脏病以及酗酒等因素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同时,吸烟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影响不是十分明显,不过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需指导患者严格控制吸烟【4】。
3.2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3.2.1尽可能避免外源性刺激因素
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平和,避免过度劳累、长期失眠、大幅度的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
3.2.2合理膳食
第一,增加纤维膳食,降低胆固醇以及脂肪的摄取量。纤维膳食可以发挥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其含量丰富的食物中主要有米糠、粗杂粮、干豆类、海带以及蔬菜水果等。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应控制在200-300mg以内,而脂肪的摄入量应每日控制在30g以下或者占总热量的15%以下。
第二,多食用鱼油和鱼类。鱼肉中含有赖氨酸、甲硫氨酸、牛黄氨酸以及脯氨酸等,对血管弹性、顺应性以及钠盐排泄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多数鱼类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预防心脑馆疾病。虾皮、鲜贝、牡蛎、海虾等都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对心肌的损伤。另外,鱼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减少脂质沉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5】。
第三,科学生活。适量运动,经研究,坚持有氧体育锻炼或者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在心脑血管发病率方面要低于缺乏体力活动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因此,适度的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高血压、减低血脂以及减轻体重等,有助于改善心脑血管患者的血液循环,但不能盲目运动,运动强度不能过大,需循序渐进,符合自身身体条件。另外,需戒烟酒。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烟酒是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需戒烟,少喝酒,避免过度饮酒,如非要喝酒可选择果酒。
第四,定期检查。定期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或者具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历史的人以及肥胖者。需改变对健康体检的观念,不能讳疾忌医或者懒于体检,而导致病情加重或者未能及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等疾病都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定期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可以防患于未然【6】。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许多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家族遗传病史、高血压、心脏病等因素,因此,需给予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减少高脂肪的摄入,并且适当锻炼身体,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和人们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骏.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管理[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06):18-20.
[2]贾振岭,李炜,张欣,崔敬. 略谈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3):147-148.
[3]白云. 妊娠期并发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6,45(08):967-968.
[4]黄贞. 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5):1030-1032.
[5]邹霞,林爱华. 高血压、糖尿病人群应对方式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J]. 华南预防医学,2012,38(01):53-56.
[6]徐宗铃. 小城镇居民对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认识差异性潜在因素分析[A].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2011:1.
论文作者:崔秀华1,刘明亮2, 孙涛3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9
标签:因素论文; 心脑血管疾病论文; 患者论文; 高血压论文; 危险论文; 发病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