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自我对话的自我调节功能_自我调节论文

论儿童自我对话的自我调节功能_自我调节论文

论幼儿自言自语的自我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节作用论文,幼儿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55(2004)02-0102-07

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直到今天,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仍然对儿童语言发生发展中表现出的复杂性感到十分困惑,恰恰是这种复杂性中隐藏着人类心智的奥秘。因此,对儿童语言习得和言语发展的研究始终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具体来讲,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过渡及其形态——自言自语因涉及幼儿自我调节功能的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一直为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关注。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发展心理学的两位大师——皮亚杰(Piaget)和维果茨基(Vygotsky)就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系统的探讨,他们的思想仍然是当前对自言自语研究的思想和灵感的重要来源。

自言自语(private speech)也叫独白(monologue),它是“儿童对自己而非某个特定的听者大声说出的言语”,(注:Zivin,G.Removing common confussion about egocentric speech,private speech,and self-regulation.In G.Zivin (Ed.),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through private speech.New York:Wiley.1979:P13-19.)它对儿童的活动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一般来讲,幼儿的自言自语可以分为自我中心交流型、想象自扮型、情感释放型、自我引导型、高声诵读型、悄声言语型六种。(注:[美]伯克:《幼儿自言自语探析》,《科学美国人》1995年第3期,第37页。)

要了解幼儿自言自语的功能,首先要了解语言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但在成人的语言行为中可以发现,而且在幼儿的原型语言(protolanguage)中也可以看到。关于语言的功能,语言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1977)指出:儿童言语有以下七种功能:(1)工具功能(instrumental function),工具功能指的是儿童运用语言获得某个物品,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是一种表达“我要”(I want)的功能。9-10月之间的儿童已经开始使用这一功能。(2)调节功能(regulatory function),这种功能实际上是一种“照我说的去做”(do what I say)的功能,是运用语言对其他人进行控制,调节他人的行为。控制功能与工具功能的不同在于,前者针对某一个人,希望对其行为发生影响;后者强调所需要的事和物,而不计较谁来完成或提供它们。(3)交互作用功能(interactional function),这是一种表达“我和你”(me and you)或“我和妈妈”(me and mummy)的功能,儿童使用这种功能和周围其他人(特别是父母和其他亲人)进行交流。(4)表达个人的功能(personal function),这是指儿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事物的看法,是一种表达“我来了”(here I come)的功能。(5)启发功能(heuristic function),启发功能指的是儿童运用语言去探索周围环境,认识客观世界。15-16个半月的儿童已经知道借助于语言了解周围物体的名称,常常爱问一连串“什么”和“为什么”,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启发功能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为什么”(tell me why)的功能。(6)想象功能(imaginative function),这是一种表达“让我们假装”(let's pretend)的功能,儿童使用这种功能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点。(7)告知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告知功能指的是运用语言把某件事告诉对方。这是一种表达“我有信息要告诉你”(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you)的功能。Halliday把这些功能称为微观功能,他发现,在常规语言(conventional language)即成人语言被儿童掌握之前,儿童言语一般具有以上七种功能,其中又以前六种为主。

儿童言语的一个特点是:儿童每一次运用自己创造的原型语言时,都只能表示一种功能,而不能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这就是说,在这个时期的语言和功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一对一的关系。例如,当儿童试图利用语言支配他人时(即运用控制功能),就不可能同时认识客观世界(即不能运用启发功能);当他想要表达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看法时(即运用个人功能),他就不能同时获得玩具等物品(即不能运用工具功能)。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大师Halliday对儿童言语功能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语言学家对儿童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似乎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而这一功能恰恰是学前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的关键的一个方面。

早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心理学泰斗皮亚杰就开始了一系列儿童认知发展的开拓性研究。他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让—卢梭研究所进行的研究中,对3岁至7岁幼儿的言语作了详细记录。皮亚杰将儿童的言语行为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的和社会化的。他指出:“当儿童所说的字句属于第一类时,他并不要知道他是在对谁说话,也并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说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是由于一个偶然在他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这种言语是自我中心的,一部分因为他只是对他自己说话,但主要的是因为他并不要按照他的听者的观点说话,任何偶然在他身边的人都被当作是他的听者。虽然他幻想着有人在听他讲话并懂得他讲的话(除非也许在完全独自一人的时候,但即使如此,他也会幻想着有人在听他讲话),儿童只是追求明显的兴趣。他并不是想影响他的听者,也不想告诉他什么东西……。”(注:[瑞士]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皮亚杰进一步将自我中心的言语分为三个范畴:(1)重复(无意义字句的重复)。儿童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字句和音节,他并没有想到要和任何人说话,甚至当他讲一些有意义的字句时,也是如此,这种重复不具有社交的性质。例如:加克对艾茨说:“艾茨,看,你的短衬裤露出来了。”皮埃在房间的另一边立即就重复说:“看,我的短衬裤露出来了,我的衬衫也露出来了。”根据皮亚杰的看法,皮埃之所以这样说,只是为了欣赏重复讲这样一句话,即只是因为他使用这些字句而感到愉快,只是为了玩弄这些字句,而不是为了使自己参加这次交谈。(2)独白。儿童对他自己说话,似乎他在大声进行思考,他并不是对任何人说话。例如:李维击倒了一盘球,说:“在那儿,每一个都倒下来了。”或李维刚画完一幅画,说:“现在我想要做点别的事。”在皮亚杰看来,独白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作为一种刺激而非沟通思想的手段,用来加速或伴随行为。其二是用幻想的满足去代替行动,这往往在儿童孤独的情况下发生,“比较常见的是,儿童在孤独的情况下,感到十分愉快,以致他忘了活动,除了说话之外,什么事也不做,于是字句变成了对外界的命令。”(注:[瑞士]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页。)此外,皮亚杰还认为独白随着儿童的成长会逐渐消失,因为它是语言的一种原始的和幼稚的机能。(3)双人的或集体的独白。在这种现象中,总有一个局外人和当时的行为或思想联系在一起,但既不要他参与谈话,也不要求他懂得这种谈话。儿童从不注意这个人的观点,这个人的出现仅起一种刺激作用。例如,李维说:“我说,我得到一支枪把他杀掉。我说,我是骑在马上的首领。我说,我有一匹马,也有一支枪。”皮亚杰认为在许多集体独白的句子中,大多数都是从“我说,我”开始的,此时,儿童认为每个人都在听他说话,这是这种类型的话和纯粹的独白不同的地方。至于它的内容则完全和独白一样,儿童只是大声说话来思考他的行动,他不想告知任何人什么东西,这三种自我中心言语都具有自言自语的性质。

据皮亚杰的统计分析,自我中心言语在幼儿的言语交往中占有很高的比例。3岁以前乃至3岁,自我中心的言语占全部言语的四分之三和一半;在3岁至6岁之间这种自我中心的言语经过了一个半静止的阶段,就逐渐减少了,同时动摇于言语的一半和三分之一之间;7岁以后,减少到全部自发言语的四分之一弱。

显然,皮亚杰对幼儿自我中心言语(egocentrism speech)的研究是置于其自我中心思维的架构之内的。也就是说,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只是幼儿自我中心状态的一种体现。在皮亚杰看来,“儿童自我中心状态的特点不是在社会的或道德的领域内发现的,也不是在儿童对他自己的意识中发现的,而是在理智的领域内发现的,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是他的认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我们甚至于可以说,是一种认识现象,……那么理智的自我中心状态是什么呢?它是儿童心灵所具有的一切前批判性的,前客观性的认识态度的总合;至于这些态度是有关自然的,有关别人的,或有关他自己的,那都没有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讲,自我中心状态既不是一种自觉的现象(当自我中心状态变成自觉的时候,它就不再呈自我中心的了),也不是一种社会行为的现象(行为只是自我中心状态的一种间接的体现而并不构成自我中心),而是一种系统的,不自觉的幻想,一种关于前景的幻想。”(注:[瑞士]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300页。)在皮亚杰看来,自我中心言语出现于幼儿尚未成熟的心灵,是他(她)们自我中心意识(思维)的表现,也就是说,幼儿之所以自我中心地自言自语,是因为他们难以想象出他人的想法,或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因而他们的多数言语都是说给自己听的,几乎不具备任何实际的交际功能,而只起伴随、补偿或强化运动性活动的作用,或者具有一种非推论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幼儿的言语表达起着促进另一个幼儿言语表达的作用,但说话的儿童既没打算要对方去听,也没有想要其领会。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的数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减少,随着儿童开始具备真正的社会性,自言自语的现象会逐步消失。

对幼儿自言自语研究的另一条路线来自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奠基人、天才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及其学生鲁利亚。维果茨基高度重视自言自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形式,自我中心言语在从有声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的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发生环节,它是介于有声言语和部分有声言语最终转变成内部言语的功能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functions)之间的中间阶段。正是自我中心言语的这种过渡作用,使它具有如此巨大的理论价值。”(注:[俄]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42,50页。)维果茨基并不否定皮亚杰在幼儿语言发展研究中的地位,但是他认为皮亚杰“对自我中心言语的最重要特征——它与内部言语的发生学连结——却视而不见,从而使他对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和结构的解释产生了偏差”。(注:[俄]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42,50页。)也就是说儿童思维和智慧的发展并非像皮亚杰那样,最终由社会交往取代自我中心的自言自语,而是早期的社会交往不断促进自言自语的发展。

对儿童自言自语功能的争论由来已久且非常有趣。众所周知,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的自言自语是出于以自我为中心或对社会环境的不敏感,他还认为自言自语并不具备认知功能,语言是受思维所支配的,它并不能左右思维。这种观点受到了以维果茨基和鲁利亚为首的苏联心理学家们的一致批评。维果茨基描述了自言自语的社会起源,鲁利亚对此进行了补充。他们指出:儿童的行为,大约在1岁半至3岁左右,受外部人们的言语指导,他人的言语有助于儿童调节,即开始和抑制自己的行为。3到4岁左右的儿童,自身就会很明显地使用这些具有约束意义的对话形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4岁以上的儿童运用这些对话形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就会变得相对隐蔽些。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儿童的自言自语其实是出声的思维。学前儿童大声地思维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从内部控制自己的思维。儿童经常会受他人的言辞命令所引导,当儿童试图调节自身行为时,他们就会模仿他人一直用于帮助自己的那些有声的言辞。因此,自言自语应该是源自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随着儿童的成长,自言自语就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功能,儿童会使用成人的言论,以自言自语的形式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现象一开始比较明显,既而较为隐蔽。维果茨基还提到,当儿童使用自言自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时,这些言辞在句法上往往会有所简化。

维果茨基还根据一系列实验研究提出:“自我中心言语除了纯表达功能和缓解功能外,除了单纯地伴随儿童的积极行动外,很容易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种思维手段。”(注:[俄]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42,50页。)

自言自语可以起着指导和调节幼儿行为的作用,特别是在幼儿遇到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维果茨基按照与皮亚杰十分相同的方法组织了儿童的活动,但是他加上了一连串挫折和困难。比如,当一名儿童正在准备画图时,他突然发现没有纸张,或者没有他所需要的彩笔。换句话说,维果茨基通过在儿童的自由活动中设置障碍来使儿童面对问题情境。他发现,在这些困难的情境中,自我中心言语的系数差不多增加了一倍。这是与皮亚杰实验中同年龄儿童的正常数字相比较而得出的,也是与维氏自己的实验中儿童没有面临这些问题时的数据相比较而得出的。儿童会设法控制这一情境,并采取补救办法。例如,幼儿会这样对自己说,“铅笔在哪里?我需要蓝铅笔。没关系,我也可以用红铅笔来代替,然后用水把画弄湿,加深画的颜色,看上去就像蓝的了。”与此同时,维果茨基还把自我中心言语看作“儿童言语发展中由外部转入内部的过渡阶段”。(注:[俄]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42,50页。)与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的发展,自我中心言语逐渐消失这一观点不同的是,维果茨基认为有声的自我中心言语消失时,它并没有简单地消亡,而是“转入了地下”,即变成了内部言语。

与皮亚杰一致的地方是,维果茨基也是从儿童言语与思维的关系角度来看待自言自语的。与皮亚杰不同的是,他把皮亚杰的假设——思维从自我中心到逐渐社会化——反过来了,“根据我们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作用的解释,整个言语发展概念极为不同。因此,我们的发展图式(schema)(首先是社会的,然后是自我中心的,再接下来是内部言语)既与传统的行为主义者图式(有声言语、窃窃私语、内部言语)相对照,而且也与皮亚杰的序列相对照,因为皮亚杰的序列是从非言语我向思考通过自我中心思考和自我中心言语到达社会化言语和逻辑思维。在我们的概念中,思维发展的真正方向不是从个人思维向社会思维发展,而是从社会思维向个人思维发展。”(注:[俄]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他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儿童最初的言语基本上是社会性的。起初,它是混合的和多功能的。后来,它的功能开始分化。儿童的社会性言语十分明显地分成自我中心的言语和交流的言语,而这两种言语都是社会性的,尽管其功能有所区别,最后自我中心言语发展成内部言语。

总之,在维果茨基的理论架构中,自我中心言语或者说儿童的自言自语起着自我调节、自我指导的作用。自言自语“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能力,使儿童能够支配他们的行为”。(注:Bukatko,D.& Daehler,M.W.Child Development.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2,P278.)自言自语是儿童在活动中遇到障碍和认知难题时出现的言语形式,有助于儿童克服困难,随着学前期和小学阶段自言自语逐渐取得对与任务有关的行为的支配,可听到的自我指导的言语被压缩并内化为不出声的内部言语思维。在维果茨基英年早逝后,他的同事与学生鲁利亚发展了他的思想。鲁利亚提出幼儿期对行为的言语调节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岁半到3岁,其他人的言语能够发动、促进儿童的动作活动,但不能阻止儿童的行为。例如,当大人说出“按”以后,儿童按压皮球,但当大人说“别再按”时,儿童却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按压皮球。第二个阶段,从3岁到5岁,儿童的外部言语(由其他人引发或明显由他自己说出的)能够日益增长地发动和抑制儿童的行为,但只有当言语的自然特性与任务相匹配时才有可能。如果儿童说“按,按”,他们按两下皮球,如果他们说“我要按两下”,然而,他只按压一次皮球。第三个阶段是5岁以后,言语在调节行为时变得越来越有效。(注:Berk,L.E.,etc.Private speech of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rmally achieving children in classroom academic and laboratory contexts.Child Development.1993,(64):P556-571.)从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可以看出随着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过渡,言语对行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大,越来越具有本质的意义。

近十几年来,有关幼儿自言自语的大量研究倾向于支持维果茨基的理论假设。各种横向和纵向研究都表明,在问题解决情境中,自言自语一贯遵循从可听见的外部言语向较为内化的,不出声的言语转化这样一个发展顺序。而且,自言自语的自我调节功能得到了两组证据的支持。首先,在任务难度太大和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幼儿的自言自语会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儿童解决问题过程的某些步骤上出现困难或失败时,最有可能出现自言自语;其次,儿童对自言自语的运用可以预测自我控制的行为以及任务最终是否成功完成。

美国心理学家Berk等人的研究发现,“作为皮亚杰理论中心的自我中心型自言自语,事实上是很少出现的。”(注:[美]伯克:《幼儿自言自语探析》,《科学美国人》1995年第3期,第38页。)一般来讲,我们所听到的大部分言语,不是对儿童自身行为的描述,就是起着调节儿童自身行为的作用,这一点与维果茨基的假设是一致的,即自言自语的主要作用是进行自我调节。其次,他们注意到,幼儿在设法独自解决某个难题时,自言自语更为频繁,而在不能立即得到教师帮助的情况下,自言自语也出现得很多。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儿童都必须独立调节自身行为。大量研究还发现所有儿童自言自语的发展模式都是相似的。

目前许多测试的结论是,3岁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系数比4岁、5岁儿童的要大,而在4岁、5岁儿童之间则无显著区别。这些数据符合维果茨基的假设,即:自言自语源自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交对话。随着不断地成长,儿童将这些对话策略进行了内化,起先是外显的,继而较为隐蔽。维果茨基曾经这样描述过儿童的自言自语,他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首先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出现,然后,会在行为发生过程中同时出现,最后,会先于行为而产生。同时,他也认为儿童使用语义上自我调节语言的能力会有所发展。但是,目前关于自我调节自言自语的研究数据并未支持维果茨基和鲁利亚的发展假设,结果显示,学前儿童,不管其年龄多大,都会在行动中同时产生自言自语。这些资料与Rubin(1979)对儿童自我调节性自言自语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些研究显示,整个学前期,儿童使用的都是最低级形式的自我调节,即言语与行为同时发生。与行为同时发生的自言自语尽管不随年龄而有所改变,但确实起着自我调节的功能。Wertsch曾指出儿童的自言自语在其行为与所作用的物体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与行为同时发生的自言自语有助于儿童建立一系列问题解决策略,也有助于他们记住最为有效的那些策略。

总体上讲,学前儿童中普遍存在着自言自语现象,甚至自言自语多过同其他人说话即社会化言语。一般来讲自言自语占7岁以下幼儿日常语言总量的30%-60%,然而,自言自语及其在儿童自我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足够重视,自言自语是“被误认为是没有意义,没有什么价值的不服从或不专心的标志,甚至被看成精神不稳定的反映”。(注:[美]伯克:《幼儿自言自语探析》,《科学美国人》1995年第3期,第40页。)有些年轻的父母甚至在幼儿自言自语时对他们进行批评或指责。如大人常喜欢说:“玩就玩吧,嘴巴还要嘟囔”;“看书就看书,还要边说话”;等等。此外,有些父母看见自己的孩子常常自言自语,他们感到很着急,便想当然地认为是孩子太孤独,生怕他们得孤独症。其实,父母们大可不必这样,因为自言自语是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言自语的出现是儿童语言发展新的质变,是真正人的意识的开始。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已经认识到自言自语在儿童心理发展特别是在儿童认知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所有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注:[美]伯克:《幼儿自言自语探析》,(科学美国人)1995年第3期,第43页。)总的来看,从对幼儿自言自语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首先,自言自语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喜欢边玩边说,即我们常说的游戏言语,其实这正是他们补充丰富自己的行为,用想象来弥补动作难以表达的内容的有效手段。譬如,他们在画画时就经常利用口头叙说来弥补自己不能画出的动态的情节。在对困难或问题表现出困惑、怀疑或惊奇时,他们往往借助自言自语来帮助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他们能否较为广泛适当并且轻松自如地利用自言自语调节自身行为,还要取决于几种相互依存的决定因素——对任务(课题)的需求、任务关联和儿童的个性特征。“最能促进儿童自言自语的,并不是把自言自语当作可以通过训练加以促进的技能,而是给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帮助他们有效地运用自言自语”。(注:[美]伯克:《幼儿自言自语探析》,《科学美国人》1995年第3期,第44页。)我们知道,自言自语是一种出声的语言思维表现形式,是不成熟的语言形式。而内部语言则突出地表现了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功能,与人的抽象逻辑思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使学前儿童顺利完成从出声思维到无声思维的转化,使他们的语言能力日趋完美,我们就应该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学前儿童的认知加工水平,从而不断增强其对语言的掌握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在设法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需要同成年人进行思想交流,需要成年人根据儿童技能现有水平,给予适度的帮助。学前儿童自言自语的时期,正是他们的语言逐渐内化的前期,是成年人对学前儿童心理过程进行细致了解和进行更加深入的心理帮助的重要时机。成年人应尽可能地通过儿童的自言自语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当儿童不知道某个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时,就需要成年人事先就给予明确的指导;而一旦儿童认识到这些行为同任务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就是需要成年人从大的方面提供指导,而不是明确的指点。随着儿童开始按照自己的主意调节行为,成年人就应该逐步取消对儿童的帮助。我们知道,注意涣散且易于冲动的患儿往往在学习上很难得到成人适度得宜的帮助。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总是令成年人和他们的关系分外紧张,因此他们时常会遭遇到生硬的命令、严厉的惩罚和猛烈的批评,而所有这些均不能使他们正确学会适度地调节自身行为,这一反面例子进一步说明了给予孩子适度帮助的重要性。

最后,自言自语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价值。自言自语是语言交际功能向自我调节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属于“一种必不可少的健康的适应性行为”,(注:[美]伯克:《幼儿自言自语探析》,《科学美国人》1995年第3期,第49页。)与其他儿童相比,某些儿童需要更多、更长久地运用自言自语。为了不错过发展儿童动作、语言的时机,父母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儿童自言自语的了解,积极地对儿童进行引导和帮助。在对待幼儿自言自语的问题上,父母和教师的正确态度应当是:“父母在家中认真倾听孩子的自言自语,这样才能对孩子的计划、目标和困难有清楚的认识。同样,教师也应该注意,当儿童所运用的自言自语明显多于同年龄的一般水平时,他们就有可能需要更多帮助和引导。”(注:[美]伯克:《幼儿自言自语探析》,《科学美国人》1995年第3期,第53页。)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维果茨基英年早逝,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儿童言语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上没有机会进行深入讨论,他们在一些关键概念(如社会性)的理解上还存在分歧。因此,对两位大师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简单地作出非此即彼的评价有过于武断之嫌;而且,由于幼儿自言自语问题涉及到儿童言语、自我调节机制以及认知诸方面的发展,因而,它必然也要引起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理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此外,在探讨幼儿自言自语的本质,了解他们如何自发运用自言自语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及如何给发展出现偏差的儿童提供自言自语的训练等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应用性的研究工作须要大家来做。

标签:;  ;  ;  ;  ;  ;  ;  ;  

论儿童自我对话的自我调节功能_自我调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