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锋[1]2006年在《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自《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民办教育迅速进入快速发展期,亦旋即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山东省进一步加大“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力度,不仅国家与地方政府兴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新的起色,而且民办中小学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也呈持续上升势头,办学环境、内部管理、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等亦有较大程度提高。学校体育是民办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核心的体育教学则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鉴于此,专门就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及对策研究,对于山东省民办中小学提升体育课程水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开展素质教育等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体育师资队伍、体育物质条件及相关影响因素作了如下系统研究:1.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及体育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度较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浓厚、动机多元、态度端正。2.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力度不够,理论课教学自由度和随意性较大,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距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尚有较大差距。3.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且来源复杂,学历达标率虽然较高,但专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女教师配备比例偏低,教师教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总体科研能力低下。4.山东省民办中小学各校体育物质条件两极分化及不均衡现象严重,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师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5.体育课程实际地位低下;体育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偏低;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设施缺乏;体育教师工作量过大,福利待遇偏低,在职培训进修甚少,师资队伍稳定性较差;乃是影响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赵丽[2]2013年在《山东省城乡中小学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程度的不断增强,优质资源特别是教育优质资源及教育资源的分配均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中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提出“努力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大事。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综合研究法等方法,对体育师资现状、体育教师工作具体情况、体育课程情况、体育资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之间体育教师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福利待遇、工资待遇、接受培训、教研活动等差异显著,城市普遍好于农村,此外,城市体育教师在住房公积金,绩效工资等也明显高于农村体育教师;器材缺乏是目前农村学校体育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从学校体育经费来看,经费短缺是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城乡均未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场地人均标准,主要表现为城区学校的场地明显不足,而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质量差、数量及种类比较缺乏,场地质量较低,城乡之间均呈现显著性差异。根据目前山东省城乡学校体育调查现状,分析了影响山东省城乡中小学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学校体育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的对于学校体育认识差异制约城乡中小学体育均衡发展;学校体育地位的不公平导致城乡学校体育教育的不公平;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不公平导致城乡中小学体育人力资源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学校体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导致学校体育城乡资源配置的失衡;体育教学资源的缺乏是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的不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中小学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的对策:1、促进经济发展,加大体育教育经费投入,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经济建设,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形成专门的监督机构,确保体育教育经费能发挥最大有效的效益。2、加强学校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学校领导转变观念、提升学校领导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提升体育教师的地位。3、健全评估评价体系、严格规范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奖惩结合,建立各级评估机制,组织人员定期对山东省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考核,共同推进农村学校体育的均衡、健康发展。4、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引进新教师数量,同时保证质量,并根据学校男女学生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女体育教师;充分利用地区师范院校优势,提升教师学历结构。5、着力解决教师待遇问题,稳定教师队伍。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的物质条件,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对于工作出色的体育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6、采取“补偿措施”,体育教育资源的分配优先照顾落后地区学校。7、建立城乡地域教师资源共享模式。学校之间广泛开展体育交流活动,缩小城市与农村学校的差距,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8、合理利用开发教学资源。结合地区特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进行因地制宜的选择。城市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合理规划学校体育场地设施。9、充分利用高校师范生资源。要充分利用各地的高校教育优势,广泛开展校区教育合作。10、灵活开展课外活动,广泛组织运动竞赛。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张瑞芝[3]2017年在《菏泽市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建设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学校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菏泽市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建设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人们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期望。为了回应这种期待,本文选取了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南地区的菏泽市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建设状况进行应用性研究。本文以2011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的实施为背景,结合近几年国务院及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的落实情况,参考和借鉴了相关研究文献,以菏泽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全面地分析了其建设现状,找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其原因,总结了其建设特点与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据统计法等,对菏泽市二区七县的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分别从"体育课程开展状况"、"对体育课程的认识现状"、"体育课师资状况"、以及"体育课程相关基础设施"等方面分别对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展开调查,并获得了相应的数据和资料。调查结果显示,菏泽市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教学组织传统形式套用,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师生之间的氛围不够和谐;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学历较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高;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条件不够完善。针对此类问题,本文分别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等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作为菏泽市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主管部门一是应当结合当前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及相关资源的投入;二是强化新课标实施力度,并通过新课标实施的监督考核,进一步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长效化;三是注重辖区学校体育教师体育素养的培养,以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师德与体育技能。菏泽市农村中小学学校层面的对策,一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建设;二是把落实体育新课标作为推进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和关键环节各学校应该针对新课标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三是实施体育教学组织多文化;四是充分、合理利用校内外体育场地、设施,弘扬地方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尝试体育设施替代法;五是强化菏泽市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师德优秀、技能与体育素养较强的体育教师队伍;六是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运动量;七是强化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体育理念的培育,使其在中小学生中扎根牢固,终生受益。
王必琪, 李凯, 宋辉, 韩冬, 王美娟[4]2001年在《山东省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山东省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 ,摸清了山东省中小学体育课开课、课余训练、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学物质条件等方面的现状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发展的对策 ,进一步探求了我省学校体育将来发展的对策。
岳磊[5]2010年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科研方法,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有关文献资料的参考和对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作为优秀传统体育的中华武术,在我国中小学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早在2004年3月30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这不但是肯定了武术课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改善运动能力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武术课在中小学还有其它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在培养传统爱国主义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大纲,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来看,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被重视而且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自《纲要》颁布以来,为了更好的把握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脉搏和现状,充分发挥武术作为国粹在教育和培养新一代中的积极作用,在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课题组,并于2008年6月出版了《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一书(以下简称《研究》),《研究》浓缩了课题组三年来的调查成果,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为制定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武术教育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要充分发挥武术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动中小学体育全面完善的发展具有积极地作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状的把握,找出中小学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认清问题后,结合我国当代的基本国情,探求所存问题的解决办法,制定出与时俱进的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编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武术教材,进而推动中小学武术教育根本上的改革与发展,发挥武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制定一项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的“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战略,是促进中华武术事业蓬勃向前发展重要动力,我们要立足中小学学校武术的发展的现状,本着改革创新、优先发展武术教育的宗旨,制定出符合我国中小学教育战略和中小学生需求的、反映当代武术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指导方针和策略,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健康蓬勃发展指明方向。
张继磊[6]2009年在《新农村背景下山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主体,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战场之一。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将近3亿,约占中小学生总数80%。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奔小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是当前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山东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都不是很发达,区域发展也不平衡,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比较落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东中西部地区五城市的60所农村中小学随机抽样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山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包括体育课教学、学生体育学习、体育课程师资、体育物质条件、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情况。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找出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对策,为相关部门全面了解学校体育现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改善学校体育的各种环境提供资料和科学的参考依据。调研结果表明: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山东省对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调整。各级领导和教师的体育意识明显加强,对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校体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内容有进一步的改善。但由于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等的特殊性,山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1)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观念尚需更新;(2)体育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男女教师的比例失调,教师总体科研能力比较低,还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3)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场地器材匮乏;(4)学校体育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仍受到传统三大项的影响,体育课程评价模式单一。由此提出发展农村中小学体育的一些对策,为相关部门制定新形式下的学校体育有关政策提供参考。“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体系为山东中西部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创造了时机;“十一五”规划为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提供了政策依据,义务教育经费机制为发展山东中西部农村学校体育提供了资金支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投入;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切实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王晓双[7]2015年在《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运兴盛,系于教育”,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增强青少年体制、促进下一代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是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是教师”。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先在条件,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就很难有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是国内外当前比较关注的课题之一,本研究突破以往的研究局限,选取具体学科教师——体育教师,通过抽样调查不同地域、不同职称、不同教龄的体育教师进行比较。深入展开和分析每一位中小学体育教师当下真实的生存状态,让人们看到体育教师客观非臆想的、数据而非抽象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对当前体育教师生存状态做以力所能及的反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议。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山东省6个地市与全国5个省份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从中小学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状态、工作状态、经济状态、专业发展状态、社会环境五个方面展开,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理分析和总结,旨在展示体育教师真正的生存状态,最终为了教师体育教师更好的生存,也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结论表明:(1)身心健康状态:体育教师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偏向满意,但总体对职业满意度较低。体育教师身体方面的显著性差异主要还是在性别方面,年龄上没有表现出整体差异。(2)工作状态:体育教师工作课时量整体偏多,学校设施配备不能满足当前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等需要。教师课时量与学校设施配备上地域上存在一定的差距。(3)经济状态:体育教师自身对经济状态偏向不满意,但数据显示教师经济生活状况绝大部分已超出小康水平。不同地域、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在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专业发展状态:政府、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针对性与力度不够,在课程不断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5)社会环境:从社会政策、社会地位、职业声望三个方面调查分析,社会对体育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社会环境还是相对较差。
刘旭光[8]2012年在《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师资现状调查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整个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者”或“执行者”向体育课程的“开发者”或“设计者”进行角色转换。为满足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需要,就必须要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对当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对山东省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找寻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从而实现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选取的510名山东省东部、中部、西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比例、学校层次、职称结构、学历统计,通过调查了解了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为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调查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分析。通过针对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思想、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职业态度、接受新课程标准培训情况、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科研情况、存在的阻力及学校领导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等环节调查。掌握了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第一手资料,使我们对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第三部分:影响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对影响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影响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第四部分: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对策。从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对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新课程标准是当前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依据,同时也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先进的发展理念。新课程标准下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对促进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2)通过对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发现,由于体育项目的属性特殊,山东省中小学男女性别比例男多女少;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尚有不足;年龄、职称结构各级各类学校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教学师资结构较合理,教师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育教师学历结构较为合理。3)通过对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得出,全省范围内已基本全面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接受新课程的培训及继续教育情况教师机会较多,但效果不显著;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三大阻力为: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场地器材的不足。4)经过因子分析得出影响山东省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为教师个人因子、B学校方面因子、C社会影响因子。5)体育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个人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深入的教学反思及与同行的交流合作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个人层面的因素。6)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教学、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差、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没有一定的激励措施和相关制度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校层面的因素。7)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大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社会层面的因素。
张亚雯[9]2017年在《山东省八地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由国家统计局了解到,山东省2015年常住人口为9847万,其中城镇人口5614万,乡村人口4233万,农村的发展仍是薄弱环节。在体育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条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因此农村中小学生体育的发展应该进一步重视起来。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山东省部分农村中小学生这一群体的体育活动现状进行深层次的调查研究,旨在改善日益减弱的农村中小学体质,为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对农村中小学生参与体育的态度较好,但这三个方面在相互加成取得合力上仍有极大的改进空间;2.体育设施的配置无法保证当代中小学生运动锻炼的迫切需求;3.体育指导员较之前在数量上已有所增加,但指导水平还应提高;4.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保障农村中小学参加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5.体育教学领域具备了较为健全的规章制度,能够基本满足农村中小学对学习体育知识的需求;6.农村中小学自身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但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持久性都不够;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对策主要包括:1构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三维互联体系”,逐步形成针对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合力。2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3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确保针对性指导的水平。4加大体育发展的投入力度,拓宽经费来源。5保证体育教学效果,规范并丰富体育教学形式。6营造体育氛围,鼓励农村中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7因地制宜,挖掘地方资源,创新体育活动形式。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周继锋.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2]. 山东省城乡中小学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研究[D]. 赵丽. 鲁东大学. 2013
[3]. 菏泽市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张瑞芝. 山东大学. 2017
[4]. 山东省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王必琪, 李凯, 宋辉, 韩冬, 王美娟.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研究[D]. 岳磊.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6]. 新农村背景下山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研究[D]. 张继磊.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7]. 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研究[D]. 王晓双.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8]. 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师资现状调查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刘旭光. 鲁东大学. 2012
[9]. 山东省八地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D]. 张亚雯. 曲阜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