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建设论文,旅游开发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通常在考虑城市旅游发展问题时,往往首先是看有没有好的“旅游资源”。当然开发、保护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项目是增强城市旅游吸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个城市的旅游业要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并非仅仅是旅游资源保护与生态持续性问题,也不是开发几处资源、建设几个项目和几座酒店那么简单。旅游发展取决于城市整体的形象、整体的活力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的旅游开发不同于风景区,而是要求把旅游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去考虑;城市旅游开发不仅是几个点状要素的建设,而是城市整体的系统工程;城市旅游吸引力的培育不仅是旅游点引力的培育;而是城市综合引力的培育。所以说,城市旅游发展客观上要求实施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
2 城市旅游及其驱动力的综合性特征
2.1 城市旅游——现代旅游的主体
城市旅游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游憩活动的总称。而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则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现代都市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建设风貌、优越的购物环境、先进的娱乐设施等,对各层次的旅游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城市旅游也随之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旅游功能也日益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而越来越具有普遍性。
90年代以来,广东省21个地级市旅游外汇收入居前十位的城市除汕头外全部位于旅游资源品位并不高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换言之,即位于经济发达、流通活跃、城市综合经济活力高的地区(见表1)。 其中广州、深圳、珠海3市6年旅游外汇收入之和平均占全省总数的82.2%。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旅游资源先天不强,但区位优越、经济活跃,流通业发达,经济特区还享有优惠政策等。汕头市区1995年的国际游客更是占全市(含市区和三县、市)接待总数的97.1%,外汇收入占全市总数的98%。城市旅游已经成为当代旅游的主体(彭华,1998)。
表1 广东省四个主要城市旅游外汇收入及占全省的比重
单位:万美元/比重%
年份 19911992
19931994
全省 82029 112271 111122
201337
广州
33249/40.5 41419/36.9 41290/37.2
68500/34.0
深圳
20911/25.5 39099/34.8 39128/35.2
68069/33.8
珠海
14162/17.3 15597/13.9 14703/13.2
23000/11.4
汕头6697/8.26487/5.84611/4.1 7766/3.9
年份 1995
1996合计
全省239368 263827 1009954
广州
85215/35.693922/35.6 363595/36.01
深圳
85813/35.890598/34.3 343618/34.02
珠海
24392/10.230868/11.7 122722/12.15
汕头7923/3.3 8733/3.3
42217/4.18
资料来源:广东省旅游局,1991-1996广东省旅游统计资料汇编
2.2 对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的认识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发展开始改变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一些综合性城市也先后将旅游业作为城市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蕾蕾,1998)。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城市旅游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的研究不再是单纯“就资源论开发”的资源驱动模式,更多地对于城市综合引力尤其是商务旅游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李海瑞(1996)认为都市旅游吸引是多方面的,都市旅游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命题;宋家增(1996)从旅游以外的都市建设与管理、都市经济与文化建设方面分析了城市建设与都市旅游发展的关系;郭廷建(1996)等从城市形象塑造角度,论述了城市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关系;潘洪萱等(1995)认为把旅游与商务结合起来,是上海都市旅游的支撑点;魏卫等(1997)论述武汉市专项旅游时提出应考虑发展商务旅游;梅均(1996)认为就国际市场而言,上海应重点发展商务、会议、展览等专项旅游。郭三明(1995)曾论述商务旅游对中国饭店业发展的重要性。道书明等(1996)提出会议、奖励旅游应是上海发展都市旅游的主要模式。金辉(1996)从商务旅游的形式、发展条件及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商务旅游。
彭华(1996)根据汕头市的实际,提出了商务主导型模式和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的思想;(1997)认为广州整体是一个综合型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是营造辅助动力的重要途径。李立勋(1997)提出广州旅游吸引源的营造应突出以商业文化与现代化开放气息为核心的岭南特色。保继刚(1997)认为真正体现广州旅游魅力、推动广州旅游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广州的商业文化和广州在全国的商都地位。彭华(1998)将广东旅游发展模式总结为以经济驱动型的城市旅游为主体,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模式。
3 城市旅游动力的多样性分析
3.1 城市旅游吸引要素
旅游吸引要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旅游资源,笔者(1997)提出了旅游资源无限化的理念,认为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所有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城市是一个综合性载体,城市旅游吸引更不能用传统的资源观去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3.1.1 自然与文化遗产类 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是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基本载体和发展旅游的资源基础。遗产往往是永恒的旅游吸引。
3.1.2 公务(政务)类 一般城市都具有不同层次政治中心的功能,因而对其下属和邻区的各层政府机关、事业或企业的领导和办事人员具有必然的公务(政务)吸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治中心城市,在一般旅游者中也构成了神秘性,成为吸引物。
3.1.3 经济类 城市是以相对发达的经济活动而得以发展起来的,因而城市大多是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其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进行商务、业务、购物等活动。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经济活力对以商贸为主体的流通业及其吸引范围有着重要影响。城市的对外经济文化联系越是广泛而持久,就越能形成持续的广域性吸引空间;对外联系和大流通的强度越大,引力也越强。
3.1.4 文化类 城市文化特征与文化设施决定了城市旅游的特色,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文化形态及此城市有别于彼城市的文化形态,是旅游者希望领略的内容之一。文化作为旅游资源除了蕴涵于景观与活动项目之中的文化之外,还包含了旅游地的服务文化、社区文化和环境文化,对游客旅游决策具有深刻的影响。
3.1.5 信息、科技类 城市在信息与科技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使城市成为旅游者了解最新信息、领略最新科技或从事科技、信息交流的地方。从事会议、商务等对信息与科技服务要求较高的旅游者来说,城市现代科技和发达的信息构成了其工作的必要条件。
3.1.6 环境类 城市的建筑、装饰、园林、人文活动等市容、市貌、特色景观,是城市表现自己的一个窗口。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使游客获得一个更舒适的旅行。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并非都有很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但大都具有良好的城市环境。
3.1.7 娱乐类 现代化游乐场,人造景点,五光十色的夜生活,新的电影、电视和音乐、戏剧节目都是城市的特色娱乐活动,是游客旅游决策的重要吸引。
3.1.8 形象 上述各要素的有机整合,构成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即人们对它的综合认知印象。要获得旅游市场的长期支持,就应该从多方面营造良好的旅游形象。在市场经济社会,旅游形象、城市形象与产品形象一样,是城市竞争成败的关键。
3.2 主动因素和辅助因素
上述各要素均可独立构成旅游吸引,但对于不同城市来说,各要素所处的引力地位有很大的差别。根据其作用不同,笔者(1998)曾将吸引要素分为主动因素与辅助因素。
3.2.1 主动因素,是指在推动城市旅游发展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城市或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其主动因素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在资源型旅游地如桂林、敦煌,它构成主动因素;而很多经济中心城市并没有高级别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但是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却很高,如上海、广州等,其主动因素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而是一种经济动因。
3.2.2 辅助因素,是对城市旅游发展起辅助推动作用的因素。它们不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吸引物,但对旅游者实施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经济中心城市,商务旅游者是其主体,而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则不是其主导吸引物,但城市旅游点(资源)、城市大环境等则对他们的商务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表2 旅游发展的主动因素和辅助因素分析
旅游地类型 旅游地特征
主动因素
资源驱动型
具有强引力值的自然与文化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独特
景点性和综合品位
经济驱动型
经济联系广泛,但缺乏高强以大流通为特征的综合
度景点 经济活力
综合都市型
具有高强度景点又有广泛的城市综合地位与景点的
经济文化联系 可持续性
旅游地类型 辅助因素 实例
资源驱动型
基础设施、接待条件、人文杭州,苏州,泰安,桂
环境林,郭煌,承德,肇庆,
黄山,张家界等
经济驱动型
城市综合环境,城市景点建广州,上海,深圳,郑
设,服务设施与服务质量 州,汕头,温州等
综合都市型
城市综合环境,服务设施与北京,西安,大连,青
服务质量岛,南京,武汉等
根据彭华1998修改
4 “一体化”的基本思想和必要性
4.1 “一体化”思想
旅游是现代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景点建设和设施配套的问题,而应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高度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把旅游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就是明确旅游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把旅游作为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在城市各项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把旅游开发溶于城市建设之中。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两方面。
4.1.1 硬件建设,要求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市政建设融入旅游和园林意识,努力营造城市环境,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硬件建设的一体化。
4.1.2 软件配套,要致力于培育城市文化,造就一个社会安定、经济规范、市民文明的旅游发展软环境,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体化。
4.2 实施“一体化”的必要性
4.2.1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地。现代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旅游吸引要素,促进了现代城市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也随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地。除了以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传统旅游城市以外,现代城市也以其方便的交通、活跃的经济活动、优越的商务与购物环境、发达的科技与信息、先进的服务和娱乐、现代化的建设风貌、独特的地方文化等,对旅游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因而许多城市成为直接的旅游目的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要求把城市作为旅游地来建设。
4.2.2 城市是区域旅游的中心。城市以其良好的交通进出条件和相对优越的服务设施,成为一定区域的旅游接待和组织中转中心。因此城市必须面对大量进进出出的旅游者,在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同时,城市本身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心城市综合形象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本身的旅游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区域旅游的发展。
4.2.3 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要求。现代城市的工商业化导致了人口的大量集中及空气污染、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人们对城市环境改善的要求日益强烈。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高速发展是近20年来的事,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均不够到位的情况下,城市急剧膨胀,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提出“环境至上”和实施“一体化”战略不仅是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是营造旅游环境的需要,也是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生存环境(人居环境)的需要。
4.2.4 城市功能多元化的要求。城市功能多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在后工业化城市中,生产功能已经不再是城市的首要功能,科技、信息、流通等第三产业在城市功能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现代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容器”,而是一个开放型的物质、能量、信息、人口频繁流动的社会系统。因此,在城市中旅游项目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任何城市都有旅游者到来的可能,任何城市都应具备旅游功能,城市中的任何设施和活动都可以成为旅游项目。
4.2.5 城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产业,对于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来说(不是对具体企业),主要目的是赚外地人的钱(不排斥当地人消费),这种市场定位决定了旅游业是城市的一项基本经济活动(即从城市以外创造收入);广义的旅游还包括了城市居民的闲暇游憩,则属于非基本经济活动;同时,旅游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功能,在科普教育、环保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化交流、对外开放、整体形象展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城市的决策者应当把旅游作为城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
4.2.6 是城市整体形象塑造的需要。旅游业是一个开放型的复合性产业系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所以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形象。即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旅游景点、旅游企业或单纯旅游行业的形象,而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旅游者到一个城市旅游,除了要接触旅游行业的有关部门,观赏旅游点,参与旅游活动以外,往往还要看到城市的各种外在环境如街道卫生、建筑装饰、市民行为、公共秩序等;感受城市的内在素质如运行管理、经济水平、城市文化、商业道德等。那么旅游者所认识的这个城市的旅游形象,就不可能只是旅游行业的形象,而是他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对这个城市的综合认知印象。因此,从塑造城市整体形象的角度也要求必须实施“一体化”工程。
5 实施“一体化”战略的途径与对策
5.1 确立“一体化”的战略思想
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是旅游部门自己无法做到的,因此,实施一体化战略是一个政府主导行为。确立一体化的思想,首先要有大旅游的观念。
“行、住、食、游、娱、购”是旅游活动六要素,并不是大旅游产业,更不是大旅游。而现代大旅游产业是一个巨系统,由直接系统(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或旅游项目、旅游媒体或服务业)、介入系统(通过直接系统介入服务如电信、保险、金融等)和支持系统(即支持直接系统的行业或部门如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房地产业和社会文化部门等)三大子系统构成。或者说旅游产业系统包含所有在旅游者那里直接得到收入的行业和为这些行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行业。而大旅游的概念已如前述,还包括了为本地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各种活动及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功能。
因此,发展大旅游,实现一体化,没有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政府主导型战略体现在政策法规层面、战略规划层面、建设管理层面、大环境治理层面和协调服务层面等为一体化的实施创造条件。
5.2 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
5.2.1 硬件的建设。城市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项目的功能协调、环境协调等因素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城市各项硬件建设上应强化旅游意识、园林意识和环境意识,营造外在文化氛围,强调规划布局与城市设计的园林化,建设风格与立面造型的环境协调性,标识系统的规范化与艺术化等,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硬件建设一体化。目前许多城市如上海、大连、昆明等都在大力营造城市综合环境,把旅游开发溶于城市整体建设之中。
5.2.2 用旅游“项目无限化”的新理念指导硬件建设。只要决策者具有旅游意识,任何建设项目都可能同时获得旅游功能。大到一个区域实现大地园林化,一个城市建成花园式城市,小到一个住宅小区,甚至一个单体建筑等等都可以获得旅游功能。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看,不论是旅游者还是当地居民,对城市的功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城市应当营造良好的居住、生存和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旅游与休闲环境。也就是说一体化要求面对旅游者和本地市民两个主体的需要,旅游开发不只是为了外地旅游者,城市建设也不只是为了本地市民,而是两者的统一。
5.3 软件配套
在软件配套上应完善科学的管理系统,保证旅游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注重内在文化素质营造,培育精神理念,规范市民行为,顺畅社会动作机制,实现管理的有效性与规范化。社会环境强调高效顺畅、安全有序;经济环境强调公平合理、童叟无欺;人文环境强调热情好客、文明服务,实现旅游大环境营造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精神文明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空洞口号,而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一种高尚目标,对于旅游发展来说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它是旅游竞争的重要筹码。
5.4 实施形象工程
一个城市要获得旅游市场的长期支持,就应该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城市实施整体形象工程,不仅是旅游形象塑造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能否形成广泛的社会、经济、科技、信息、文化联系,是一个城市能否获得持续发展活力的根本。因此,实施形象工程,营造旅游大环境,不仅是旅游行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尤其是需要政府制定规范并组织实施。
5.5 制定旅游与城市共同可持续发展对策
城市的旅游发展不仅仅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决策必须立足于创造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也就是说不能孤立地营造旅游发展的动力,必须同时注意营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旅游大环境。因此,必须从城市发展的大背景入手,考虑旅游业的产业分工和地域分工,以大旅游的观念,立足于营造旅游大环境,制定有利于创造旅游和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