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运动心理学研究综述[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现代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分析了运动员个性、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焦虑与运动成绩、心理技能训练和运动动机等五个方面的研究倾向,指出:认知运动心理学仍是研究的主流,各类研究都在尽量追求更明确的理论导向和更好的生态学效度,试图综合性地探讨运动行为,并且更加注重在描述和预测的基础上解释和控制运动行为。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发展趋势,研究方法。
1 现代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993年出版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手册》,是由国际运动心理学会组织、Singer,Murphey和Tennant 3 人主编、80 位国际著名运动心理学家撰写的最新研究指南。它总结了运动心理学诞生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反映了当前国际运动心理学发展的趋势,可谓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大全,所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和发展问题,运动员个性和选材问题,焦虑、唤醒等情绪问题,动机问题,心理技能训练问题,社会心理如观众效应、凝聚力和领导等问题,运动生涯问题,锻炼与健康心理学问题以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这些内容提示,现代运动心理学力图在体育运动所能包含的广泛领域中研究人的行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有些研究领域并未被该书专章论及,如爱滋病与体育运动的关系[1]、特殊人群(如弱智儿童、残疾人、劳改犯)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问题等,但总的来说,以上内容已经包括了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它们所涉及的范围可概括为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个方面。其中有些是中国运动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如运动员个性特征、心理选材、心理技能训练等;有些是中国运动心理学虽有涉及,但研究不多的,如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体育锻炼的心理学问题;也有些是中国运动心理学尚未涉足的,如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学问题[2,3]。运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动力主要来自社会需要、母科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而各学科的发展实际上也体现了社会需要。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体育各方面的发展,过去极少涉及的一些研究领域将引起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兴趣,如体育锻炼的心理学问题,损伤与康复的心理学问题以及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学问题等。
2
现代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特征
2.1
认知运动心理学
70年代兴起、80年代兴盛的认知运动心理学,今天仍然保持着强劲的研究势头,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除了应用录像电影定格、声音反应时、判断准确性等典型方法对知觉、注意、预测、判断等信息加工过程的典型问题进行研究之外,还有研究涉及在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基础上采取干涉措施提高信息加工能力的问题,说明认知运动心理学在描述、解释、预测的基础上又向控制行为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2.2 生态学效度
生态学效度指研究的外部效度。可以看出,一些研究的设计在尽量追求更好的生态学效度。例如,呈现比赛情境的录像、电影技术,从过去的在PC机上实现,变为在特制的4×3平方米的大屏幕上实现,使实验室操作与真实情境更为接近,进而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实际的意义。再如,1993年在【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运动心理学家】和【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这三种权威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中,现场实验占27.42 %,实验室实验占11.29%,前者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后者[4]。这都说明,运动心理学正在受到动物习性学的影响,通过尽量真实的自然条件的安排,求得对运动行为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2.3 理论导向
一般认为,理论导向正确、研究假设清晰是高水平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一项好的研究,应当具有检验理论假说的功能。一项研究还可以设法检验多种理论,而不是仅仅去检验一种理论。对一个研究问题,可以提出一个中心假设和一个备择假设以供检验。理论假说可能是前人已经提出的,也可能是研究者本人提出的。没有理论导向的研究往往是盲目的研究,也很难具有普遍意义。象Hackfort 关于运动情绪的研究, Parfitt关于竞赛焦虑的研究,Morris关于归因模式的研究等,都是具有明确理论导向的研究,值得借鉴。
2.4 研究设计
在研究方法方面实验法与相关法的结合运用、生理指标与心理指标的结合运用、前因后果变量与中间变量的结合运用,在统计处理方面路径分析、判别分析、多元回归、因素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的广泛运用都提示:从多个维度、以多种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可能更符合不同变量、不同人、不同情境交互作用的复杂情况,有助于带来更丰富的研究成果。
2.5 从描述和预测转向解释和控制
心理学的目的是描述、预测、解释和控制人的行为。一般来说,这四个方面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运动心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描述和预测运动行为,而要求自己不断地向解释特别是控制运动行为的方向前进。例如,在运动员个性和认知运动心理学等研究领域[5],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3 现代运动心理学某些领域的研究倾向
3.1 运动员个性
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中,个性是最早受到关注的传统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探讨和应用。其原因有三:一是受母科学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影响;二是对于一般性的研究来说,研究手段简便易行,只需利用现成的标准化量表,根据测验手册的要求,对某一群体施测,再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即可达到研究的基本目的;三是运动员个性特征的评定往往是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咨询和心理选材工作的基础。
个性研究作为运动心理学的一个热门课题,在70年代一度成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但是,自80年代以后,个性研究所占比例明显减少;到了90年代,又不断冷落,研究数量在急剧减少,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趋势。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个性问题不重要,但它至少提示了两点,一是运动心理学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了新的研究兴趣,开发了新的研究领域;二是没有明确理论导向的单纯的个性测验和描述,已不能满足运动心理学发展和体育实践的需要,也不再为运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所承认。体育运动领域的个性研究需要在理论构思和测验方法上有所改进,并为体育运动的实践提供实际的帮助[4]。
最近,Vealey[6]发表了一篇论文,对1974年到1987年间463项有关运动与个性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内容分析,她将这些研究归纳为三大类:特质类研究、特质一状态类研究(交互作用式)和认知类研究。认知类研究包括归因、成就动机、自我观念、自信心等在传统意义上并不属于个性研究的领域。在对1950年到1973年间运动与个性关系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时,Martens[7] 发现, 有89 %的研究属于相关性研究,而Vealey[6]则报道,1974年到1987年间,此类研究中相关性研究的比例下降到了68%,说明更多的实验性研究被引入到运动与个性的研究领域。在1974—1975年间,80%以上的研究属于纯特质性研究,到了1986—1987年,纯特质性的研究下降到了30%,同交互作用类研究和认知类研究的比例大致相等。自1974年以来,现场研究的比例从25%增加到了60%以上,而调查研究和实验室实验研究的比例则不断下降。这一期间,该领域的研究目的也有所变化。在1974年—1975年间,根本没有任何有关采取措施培养和改变个性的研究,而在1986年—1987年间,有20%的研究涉及干预问题。描述性和预测性研究从1974年-1975年的50%降到1986年-1987年的40%(表1)。
表1 运动员个性研究的变化(%)
内容
1950—1973 1974—1987 1974—1975 1986—1987 趋势
相关性研究 89 68 ↓
特质性研究 >80 30↓
现场研究 25 60↑
干预性研究0
20↑
描述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50 40↓
今后关于运动员个性的研究,可能会有6个重要转变。
①从非现场研究转向现场研究。显然,这是为了使研究在更接近自然的条件下进行以便取得更好的生态学效度。
②从描述性和预测性研究转向干预性和控制性研究。科学研究常常从描述与预测开始,然后进步到解释与控制,运动员个性的研究也不例外。在进行了几十年以描述与预测为重点的研究之后,运动心理学家已经不能满足这一层次的成果,给自己提出了新的任务:解释和控制运动员的行为,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③从个性特征与运动行为关系的两维研究转向环境影响、个性特征和运动行为的三维交互作用研究。在70年代,包尔斯[8]和凯伦[9]就提出,为了理解个性特征、运动表现以及环境影响之间的复杂关系,应当采取一种关注情境特殊性的研究取向。运动员都是带着自己基本的个性特征开始从事体育运动的。但是,最关键的因素或许不是运动员本身的个性,而是运动员所处的具体情境。如果将运动员个性、具体情境以及两者之间交互作用这三大因素叠加,则这些因素可以解释运动员行为的30%—50%。但假如仅仅考虑运动员的个性因素,那么只能解释运动员行为或运动成绩的10%—15%[1]。
④从传统的个性评估转向行为评估,即更倾向于使用行为评估技术而不是自陈技术如问卷和投射测验[10]。
⑤从人际间的比较研究转向个人本身不同时期的比较研究,或从一般规律研究法转向特殊规律研究法[11,12]。个性心理学家对个人自身心理结构更感兴趣,如不同行为成份(认知、情绪以及外显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更关注个人长期生活史中的各种个性变化。
⑥从确定性模式转向概率性模式。确定性模式假定:如果能确定出所有影响因素,则可准确预测每一种行为(如一次最佳比赛表现)。而概率性或随机性模式对因果关系则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看法,认为在一个具体情境中,一个人可以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反应,能够预测的只是不同反应发生的概率。例如,可以预测构成某运动员反应群的一系列反应在一个特殊情境中发生的可能性[5]。
3.2
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
1908年,耶克斯和他的学生多德森通过大白鼠完成各种难度工作任务的经典实验提出了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3]。后来,这一定律又逐渐演化为说明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关系的倒U型假说。几十年来,对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关系的兴趣久盛不衰,各种理论也竞相争辩,如内驱力理论、阈限理论、最佳功能区理论等,但在激变模型出现以前,最有影响力的理论还应属倒U型假说。
3.2.1
三维激变模型
尽管倒U 型假说在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关系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它也引起了许多批评。心理学家们发觉这种一元(生理)的唤醒过于简单,于是就有了多元唤醒系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模型出现,到了八十年代,认知因素的引入使唤醒模型在多维量系统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哈笛与法基提出的激变模型(catastrophe model)[14]就是这一进步的标志之一,代表着新的研究方向。激变模型对生理唤醒、认知焦虑、任务难度、自信心和操作成绩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更好的解释。该理论认为,当认知焦虑较低时,操作成绩与生理唤醒的关系类似于平滑的倒U曲线。当认知焦虑较高时,过高的生理唤醒将导致激变性反应,使操作成绩急剧下降。认知焦虑对操作成绩起定性的作用。灾难模型还认为,随着认知焦虑的增加,会发生“滞后”现象,即当生理唤醒增加和降低时,操作成绩的变化是不同的。而在低认知焦虑情况下,则不会发生“滞后”。
3.2.2 唤醒的性质
Cox等人指出[15],该领域最重要且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唤醒本身的性质问题。几乎每一项关于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都将唤醒与状态焦虑视为等价物,或者将唤醒与劣性应激(distress)视为等价物。尽管状态焦虑或劣性应激程度的提高与唤醒水平的提高相关,但同时,良性应激程度的提高也与唤醒水平的提高相关。很明显,劣性应激或状态焦虑是与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的,而良性应激则与欢欣、振奋和愉快联系在一起。运动心理学家研究的往往只是唤醒的一个方面,即消极的方面,而关于良性应激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知之甚少,这应成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3.3 焦虑与运动成绩
Speilberger[16,17]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Martens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中又将焦虑分为认知性焦虑、躯体性焦虑和自信心三个方面。运动心理学关于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主要是根据 Speilberger和Martens的理论构思进行的,当然,这可能是由于这两种理论构思均有具体的操作定义,即有相应的心理学问卷予以评估。
1990年,Kleine[18]发表了一篇元分析文章,对涉及3589 名被试的77项关于焦虑与运动与成绩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效果量的全距为+0.59到-0.70,总效果量为r[w]=-0.19,其它不同变量的效果量见表2。
表2 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效果量
变量
效果量(r)
性别
男:-0.12 女:-0.23
技能水平
较高组:-0.11 较低组:-0.28
运动项目
非接触性:-0.17
接触性:-0.23
运动性质
个人项目:-0.14
集体项目:- 0.44
年龄
较大组:相关低些 较小组:相关高些
测量焦虑的时机 距比赛较长间隔:相关低些 距比赛较短间隔:相关高些
尽管由于方法学上的限制,在利用上述结果时应十分谨慎[18],但毕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即所有变量上,焦虑与运动成绩的相关都是负相关。这是否意味着所有形式的焦虑都是消极的呢?看来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有些研究表明,焦虑对运动成绩有促进作用[19,20]。尽管这类研究数量不多,但我们仍不能忽视焦虑在某种条件下有促进运动成绩的可能性,例如,我们需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中,体能性任务和技能性任务是否会成为中介变量?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是否会成为中介变量?自信心和期望值是否会成为中介变量?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在认知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领域进行的研究更为活跃,这一领域仍有待回答的问题有:
①赛前、赛中、赛后认知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的变化是否一致?
②认知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对不同的运动任务(如信息加工量大的任务和信息加工量小的任务)是否有不同的影响?
③能否采用生理指标如遥测心率作为对躯体性焦虑的实时测量?这些生理指标能否预测运动成绩?预测准确性是否因运动任务而异?
④自信心和控制感与认知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的关系如何?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如何?
⑤是否有必要对已经相当复杂的三维(生理唤醒、认知焦虑、运动成绩)激变模型进行改造,再引进自信心和任务难度两个维度,以求更好地说明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更好地预测运动成绩?
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焦虑?
3.4
心理技能训练
心理技能训练似乎是运动心理学的“专利”,它的作用已经超出了帮助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中创造优异成绩的范围,它还有可能人类生活的其它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四种理论来解释表象训练——心理技能训练中最常用的方法——的机制,这四种理论是心理神经肌肉理论、象征性学习理论、注意—唤醒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关于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研究结果不尽一致。Feltz和Landers[ 21] 在1983年对60项表象训练研究进行了元分析,探讨了表象训练对运动技能学习和操作成绩的影响,得出平均效果量为0.48,即不到半个标准差单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对运动技能进行心理练习比根本不进行练习稍强一点。对于心理技能训练的倡导者来说,这一研究结论对心理技能训练的评价似乎比期望值低了一些。因为,谁也不能否认心理技能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取得优异比赛成绩所做出的贡献。但这类贡献很难象元分析所要求的那样定量化地表述出来,所以也就难以包括在Feltz 和Landers[21]的元分析中。目前,研究者们正致力于设计各种在针对性和效果上都更好的心理技能训练程序和方法,并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辅助训练(如利用EEG反馈进行注意集中训练)。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①不仅强调它对运动成绩的促进作用,更要强调它对运动员整个人生的意义。
②不仅在高水平运动员中进行,也尝试在儿童运动员中进行;不仅在运动员中进行,也尝试在普通人中进行。
③如何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常取决于运动心理学家的工作经验。应当对这一方法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其中的规律。例如,运动项目、运动水平、比赛日程、运动员个性、运动员年龄等因素对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如何客观评价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的效果,始终是运动心理学家希望解决的问题,今后仍将是努力的目标。
3.5 运动动机
张力为、褚跃德[4]对【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 【运动心理学家】和【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三种权威性刊物1993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的统计表明,动机问题是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论文层出不穷。中国学者对此也有一些研究,但总的来说,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运动动机的论文并不多。
近些年,社会认知理论对体育运动领域整个动机研究的方向所起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这一学派的研究者们将人的动机行为看作为社会情境中人的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的体现。人的认知过程与控制感、能力感、目标感和价值感有关,对人的动机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动机领域研究的趋势是对影响动机的两种认知过程的高度重视,即对人的自我观念(如能力感、控制感)和目标价值观念的高度重视。这一理论强调的中心是与不同目标倾向和动机行为相联系的期待与价值。在社会认知理论的旗帜下,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或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运动领域的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三个学派是自我效能理论[22]、主观能力理论[23]和动机目标理论[24-28]。
社会认知理论重视内部动机的维持与增强,强调人的目标倾向对动机的影响,认为指向体育活动本身的任务定向可以激发对任务的直接兴趣,而指向将自己同他人进行能力比较的自我定向则会导致内部动机的下降。显然,它是主张任务定向的,希望体育活动的参加者通过这种目标定向来获得更多的乐趣,从而加强内部动机。这种设法通过体育活动的乐趣性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人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幸福的出发点,无疑是大众体育的基石。也许,这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任务定向不仅有助于内部动机的培养和维持,而且,还与人的良好个性、行为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有重要联系。
但是,该理论似乎能够更好地解释大众体育领域中的问题。在竞技体育领域,任务定向虽然会有助于运动员能力感的增强和内部动机的维持,但又无法回避自我定向的问题,因为运动员必须在同其他人的能力比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这一领域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是:
①高任务/高自我、高任务/低自我、低任务/高自我和低任务/低自我四种不同的目标定向与动机、归因、行为、运动成绩等的关系有何不同?
②不同目标定向的人在任务参与或自我参与的情境中是否有不同的反应?目标定向的个性特征与目标定向的环境氛围是否有交互作用?
③在不同年龄阶段,体育教师、教练员以及家长对儿童、青少年的目标定向有何影响?
④将目标定向理论应用于学校课堂和运动场上、竞技体育和大众教育等不同情境时,是否会出现差异?
90年代,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运动心理学学者,更是如此。本世纪末,即1999年,中国将举办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大会,我们希望以此文抛砖引玉,使其它同行能够高瞻远瞩,走在本学科发展的前面。
RESEARCH ON MODERN SPORT PSYCHOLOGY
Zhang Liwei
(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100084)
Ren Weiduo
(Beijing Sport Research Institute,100053)
Abstract
Research areas of modern sport psychology were describedfrom a broad viewpoint.Research trends in different areassuch as the athlete's personality,arousal and performance,anxiety and performance,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 andmotivation in sport were analyzed.It was pointed out thatcognitive sport psychology is still the main stream ofresearch.Different kinds of research are gaining better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ecological validity,to
exploresports behavior from multiple dimentions,and to pay moreattention to the aspects of interpreting and controllingsports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describing and predicting it.Key words sport psychology,developmental trend, research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