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主义本质看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_共同富裕论文

从社会主义本质看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_共同富裕论文

从社会主义本质角度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本质论文,角度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和谐发展战略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受基本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性,但不同国家具体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又具有历史选择性。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与本国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关。

基于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邓小平提出“压倒一切的是稳定。”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了抓住我国可能进入“黄金发展期”的战略机遇,减少可能陷入“矛盾凸现期”的发展风险,必须采取和谐发展的应对之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来进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协调发展方式、制度保障、思想道德基础、组织领导、社会管理等内容,是指导我们具体制定和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角度对发展问题的战略思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上必须是和谐发展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现形式和战略发展方式,制定和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现代化架构的突破,既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拓展,又是对我党治国方略和执政方式的创新。既然和谐社会建设在结构上已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涵上已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奋斗的战略目标,制定和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可持续的发展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超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制定和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历史延伸和现实拓展。在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形成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② 他为中国的发展设计了“三步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是一个致力于从时间上实现最终共富的发展战略,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得以产生的政策源头。江泽民同志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③ 他在实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又具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致力于从空间上来解决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不和谐问题的发展战略,他指出,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道路,开始产生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思路。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他在实施全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致力于从时空的结合上运用科学发展观来系统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不和谐问题的发展战略,它的明确提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体现了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全面和成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战略布局的认识,制定和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时代拓展,社会和谐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拓展部分,既体现在建设领域的拓展上,又体现在建设目标和任务的丰富上,既体现在社会发展方式的创新上,又体现在执政党的治国方略、执政方式和社会运行机制的创新上。在“三个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和谐社会建设,在“三个目标”的要求中,增加了一个和谐目标,在科学发展方式的运用中,增加了一个和谐发展方式,就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包括实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从其战略要求和精神实质上来看,和谐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来讲,实现社会和谐是目的,作为手段,和谐发展又是达到社会和谐目的的途径和方法,对我们要完成的战略任务来讲,和谐发展是手段,由此形成了社会和谐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制定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必须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依据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特征和要求,也从根本上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原则、途径和方法。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 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和目的就是共同富裕,他认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⑤ 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依据,从社会主义本质角度来看,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的本质是社会公正,“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⑥ 社会公平产生社会和谐、稳定和秩序,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经济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和谐源自共同富裕的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又促进社会和谐,离开了共同富裕的社会公平,就不会有市场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就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之一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其实质就是实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有利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使劳动者之间具有了基于经济地位平等基础上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共同富裕、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成为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支柱,促进社会公平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以解决利益差距和矛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与人们谋求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具有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历史一致性,人们由部分先富到最终共富的致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部分和谐到整体和谐的和谐发展过程,所以,共同富裕论也就是和谐发展论,共同富裕论既要求致富主体在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和谐共进,又要求人们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致富过程中和谐共存,从这个角度来看,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必须把共同富裕作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制定社会和谐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依据。

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和升华。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者都要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办法来解决。社会主义本质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命题,人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主体,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表明了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共同富裕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定和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正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目标的浓缩、概括、坚持和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基本生活需要为本,这就离不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条件,为了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实行效率优先的政策,从而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实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也包括以人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的需要为本,就离不开共同富裕所创造的社会条件,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实行社会公平的政策,使人民群众真正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和谐发展。而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正是要通过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又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来实现民主、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目标。所以,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制定和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的内在依据。

三、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必须创新党的治国方略和执政方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把哲学上的和谐范畴转换成一个执政概念,就是以和治国的治国方略与和谐执政的执政理念,它必然要求把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发展成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以和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发展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谐执政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的转变,必然要求党的治国方略与执政方式的相应转变。

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必须创新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不断提高以和治国的治国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战略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了我们党的执政目标。这就必然要求创新我们党的治国方略,相应地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发展成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以和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不断提高以和治国的能力。

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必须创新我们党化解社会矛盾的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和谐执政的执政能力。矛盾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双方推动事物发展的方式,既可以采取矛盾斗争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和谐同一的方式。在社会历史领域,虽然采取什么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是由社会矛盾的性质和类型所决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但由于受执政党执政目标、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制约,又使解决社会矛盾方式的选择具有不确定性。“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⑦ 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方式只能是矛盾斗争,解放生产力的改革方式必然是和谐同一。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过去片面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奉行斗争哲学,以阶级斗争为纲。随着时代主题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就必须通过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来协调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体现了党科学执政、和谐执政的意识日益成熟。

要从根本上创新我们党解决社会矛盾的执政方式,提高和谐执政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创新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认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少数违法行为以外,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和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都是属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解决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只能采取统筹协调的方法,就其性质而言就是和谐同一的方法,我们党从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总结提炼出了社会和谐发展的体制改革方式,从社会主要矛盾的非对抗性总结提炼出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方式,从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总结提炼出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利益协调方式,无论改革还是协调,都是和谐解决问题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达到新的社会和谐,由于党的执政目标指向社会和谐,采取的方式方法又是和谐执政,因而其结果也就必然是和谐的社会。

注释:

①②④⑤⑦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377、373、143、370页。

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标签:;  ;  ;  ;  ;  

从社会主义本质看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