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能力培养,提高复习的实效性--高一“思想政治”评介_公有制论文

做好能力培养,提高复习的实效性--高一“思想政治”评介_公有制论文

抓好能力训练 提高复习实效——高一《思想政治》的复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一论文,实效论文,思想政治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近几年高考经济常识主观题的启示

如何抓好1997年高考经济常识部分的复习,是众多考生与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提高复习的实效性,首先必须了解高考命题的若干特点,把准试题导向,使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更有针对性。鉴于拉开距离和体现梯度的主要是简答题、辨析题和论述题这类主观题,因此应当主要研究主观题的有关特点。

1.不回避热点,但考核角度灵活多变。试题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导向,贴近社会经济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以热点问题为载体,考核学生对所学经济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如农业问题、国有企业问题、经济效益问题、分配问题、先富共富问题,等等。有的问题尽管反复出现,但考核角度却灵活变化。例如农业问题,1994年第40题是从减负、保护农民积极性的角度来认识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的,而1996年第32题则是从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农业与乡镇企业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的。又如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1995年第32题是从正确认识放开价格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的角度命题的,而1996年第36题则是从分析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的角度来命题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在复习训练中不仅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生活实际中的热点问题来全面复习教材知识,而且应当围绕热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即对同一个热点问题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汇贯通和灵活运用。

2.注重考核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1995年第32题,既涉及第一课“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知识,又涉及第五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的知识。又如1996年第36题,不仅涉及第五课“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经济效益”等知识,而且涉及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的时政知识。上述特点告诉我们,在全面复习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应当注意揭示各课、节、框之间的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讲,要抓住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主线。从教材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的联系上,应当找出其相关的结合点,如“反对假冒伪劣”、“反对拜金主义”、“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提倡“优质服务”,等等。

3.突出能力考核。《考试说明》中指明的七种能力(如再认再现、理解、比较、运用、批判、综合、表述能力等),均在主观题中不同程度地体现,这里就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对经济常识部分的考核,还隐含着对分析数据能力的考核。如1994年第40题,就列出了三个表格;1995年第36题,就有两个表格;而1996年第36题,则不仅有表格,而且有图示。要求考生根据表格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可见,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初步能力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指导复习时应当引导学生复习教材中的有关表格、数据,从中学会一些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同时应当选用部分教材外的数据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所给表格、图示的数据中概括、提炼经济问题实质的能力。

试题还寓含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核。如1994年第36题,答案要求指出一方面提倡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又要对收入过分悬殊的现象实行干预和调节。1995年第36题,要求学生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既能指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成分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又能指出其他经济成分也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了贡献;既要看到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在扩大,对国家的贡献逐年增加,又要看到亏损额也在增加,经济效益还不高。1996年第32题,既要看到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又要看到乡镇企业对农业的作用。上述试题都寓含有对学生是否能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待经济现象的能力的考核。因此教师在指导经济常识复习时,应注意对辩证思维方法在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时的具体运用,培养辩证思维习惯。

4.强调理论的具体运用,考核学生能否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例如1996年第36题,就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内涵,而且要求学生能具体运用到材料所给的具体对象上来,得出“要优化我国现有的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使经济资源向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集中,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只有加强如上例所要求的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主观性试题还寓含了对考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考核,主要体现在论述题的设问上。近几年,高考经济常识论述题的设问一般以题目所给材料“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等形式出现,这实际上是考核学生在分析和归纳所给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回答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只有从材料出发提出正确的具体的问题,才有导致正确答案产生的可能。只有提问的严密、深刻,才有答案的严密和深刻。

此外,试题还以创设新情景引导参与的方式,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以假定学生社会角色转换的形式出现,如“假定你是彩电厂的厂长……”、“如果现在你去一个年产15万辆的我国大型国有汽车制造企业学习调查……”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当引导参与,运用转换学生角色为社会角色的方法组织复习训练,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二、与教材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在经济常识部分的复习训练中,我们既要联系党和国家有关的重大方针政策,加强针对性,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识能力无限加深加宽;既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梳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既要牢固记忆,又不能死记硬背。这些都是值得教师研究解决的问题。在下列若干问题中,我们本着贴近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既有所拓展又不无限拔高的原则给以提示,以供参考。

(一)与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相关的问题

1.反对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和提倡优质服务问题。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成为社会公害,是《决议》提出的要认真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涉及第一、五、六课的有关知识,如第一课中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五课中“完善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与市场秩序”,第六课中破除鄙视服务行业的旧观念、提倡优质服务等知识点。

例:材料一: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持续开展了“质量品种效益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打假特别行动”、“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

材料二:1993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了经济立法步伐,先后制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规定》等数十种法律。

材料三: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大力培育爱岗尽责、方便群众、优质服务的敬业精神”,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

材料四:目前我国服务行业正在广泛开展学习模范售票员李素丽的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广泛开展服务承诺制度活动,提倡优质服务。

问:(1)运用所学的有关经济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的认识,并联系材料二谈谈加快经济立法的意义。

(2)如果你将来成为一个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你怎样获取经济利益?请联系材料三说明。

(3)如果你将来成为服务行业的一员,你将如何认识材料三中反映的优质服务问题。

答:(1)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其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②假冒伪劣商品不具备它所侵害的商品的质量,也就不具备后者应有的使用价值。因此,假冒伪劣商品损害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应当依法打击。③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抓好的环节之一。竞争有序,就是要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与市场秩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我国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对于规范、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2)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首先要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严把质量关。要通过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物美价廉在竞争中取胜,获取正当的经济利益,反对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

(3)服务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发展服务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生产发展,扩大就业,有利于深化改革。从事服务行业是光荣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无职业高低贵贱之分。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技术,从不同侧面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应当以优质服务来奉献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反对拜金主义问题。这一问题既涉及第一课有关货币的本质的知识,又涉及第五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抵制和批判拜金主义的知识。理解这一问题应抓住以下几点:①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财富的象征。人们由于认识不到货币的本质,就产生对货币的崇拜。②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财富的象征,这就有一个正确对待货币的问题。我们既不能离开“钱”、视金钱为祸水,也不能把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③“金钱至上”会把人引导到通过不正当手段聚敛财富的邪路。④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应该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讲物质利益原则,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⑥拜金主义者鼓吹金钱至上,金钱万能,不择手段追求金钱,把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这是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众多的拜金主义信徒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

江泽民提出要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与私有化的界限。这一问题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很有现实性的。因为:第一,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政治上进行渗透,鼓吹经济上的私有化;第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技术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还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给缺乏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人造成私有制优越于公有制的假象;第三,改革开放以后非公有制经济相对于国有经济显得更有活力一些,而部分国有企业则经济效益较低,存在着困难,也易使人产生错觉。因此,上述情况会导致私有化的思潮,这股思潮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中学生思想中来,因而弄清这个问题十分必要。

例1:辨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因而我们不应当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应当走私有化的道路。

答: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水平比我们高,是资产阶级几百年来对内剥削和对外掠夺的结果。世界上大多数实行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比我国高。从历史的、全面的观点看,私有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无必然联系。②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统一的,并不是对立的。③从“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新中国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政治文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私有制而在于公有制推动了生产力发展。⑤社会主义公有制之所以能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因为它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经济条件,使国家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高科技事业;是因为它决定社会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是因为它决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消灭了剥削,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前提,这些都构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⑥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对于主张经济“私有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我们必须抵制和批判。

例2:辩析: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比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速度快,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优越于公有制经济。

答:①判断一种所有制优劣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别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各自的范围和领域内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因而在各自的范围和领域内都具有优越性。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推动的,在农村是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城市则主要是靠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③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如果离开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仅靠非公有制经济是无法有力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④部分国有企业目前经营困难主要是经营机制不活造成的,此外,部分国有企业社会负担重,财税负担重,也是造成困难的原因。⑤从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实事求是地看,从总体上说,公有制经济是优越于非公有制经济的。

例3:辨析: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要排斥和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适当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私有化。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方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只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②非公有制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适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扩大就业,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满足人民多方面需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吸收外商投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它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不矛盾的。③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适当发展并不是搞私有化。所谓“私有化”,是指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主张变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进而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就全国而言,公有制是主体,是指在社会总资产中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性质是由占主体地位的经济成分决定的,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就不会改变。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靠排挤和削弱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只能靠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企业管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去实现。

(三)两个根本转变问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是实现2010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两个根本转变已在1996年高考中有充分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1997年经济工作中要“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因此在复习中要作为重点。

1.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主要是第五课的知识,应当牢固掌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抓好的几个环节的配套改革等知识点。由于市场经济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这就涉及第一课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又由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可以促进市场充分发育,这就涉及到第六课的有关知识。上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当引导学生揭示出来,继而认识到三大产业都要推进两个转变。

2.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这一转变涉及第一课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知识,涉及第五课经济效益的知识。

例:材料一:据统计,我国主要机械产品达到世界80年代初水平的只占1/3;纺织工业达到世界80年代先进水平的不到40%。现有工业企业设备中,近1/5已经老化。

材料二: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我国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德国的7倍、法国的8倍、英国的5倍、韩国的4.5倍;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钢材,我国为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德国的4倍、法国的7倍、英国的5.2倍。

材料三:1992年我国工业产品合格率是76%,到1995年则降到70%以下,全国每年因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就损失4000亿元。只重视产品数量增加,忽视质量提高的做法,浪费了大量资源,也使不少企业陷入困境。

问:(1)三个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三个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答:(1)材料一说明了我国产品落后,设备老化,迫切需要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现有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设备技术改造。材料二说明我国劳动消耗多,经济效益低。材料三说明近年来我国工业产品合格率有所下降,浪费了大量资源。(2)三个材料共同说明了我国工业中存在经济效益差的问题。(3)为了扭转上述状况,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从单纯依靠消耗能源、片面追求产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企业应当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革新技术、降低消耗、提高质量,以提高经济效益。

(四)农业问题

1.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关系到整个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我们应从政治上、战略上、全局上看待这一问题。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更要加强扶持、保护农业。因为一方面,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经济越发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越大,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越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农业又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因而经济越发展,工业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

2.如何促进农业持续发展?除了教材上的“三靠”(党的政策、增加投入、科技兴农)、“一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发”(发展乡镇企业)外,还应从两个根本性转变来讲,一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农村市场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等几个层次的改革;二是要促使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和农业劳动者素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要重视粮食生产。粮食是我国人民的主食,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替代的物资。粮食是特殊商品,是战略物资,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必须立足于自给。

4.乡镇企业问题。根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教材知识,主要应当把握:(1)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意义。乡镇企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新生事物,是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有生力量,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和增强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要正确看待乡镇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这主要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素质不高,经营粗放,效益低下。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有着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导乡镇企业实行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就要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努力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生产、销售、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之与市场需要相适应。

(五)国有企业问题

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国有工业企业经营情况统计表(附在文末)

材料二、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明确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改革新思路,抓大就是集中精力抓好关系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小就是对一般小型国有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尽快转变经营机制。(“放小”的形式有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

问:(1)材料一的表格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两个材料共同说明什么问题?

(3)你对“抓大放小”是怎样认识的?

答:(1)材料一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不仅获得了很大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为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继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一部分国有企业依然存在亏损状况。

(2)两个材料共同说明必须搞好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①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代表我国先进的生产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和技术改造的主导力量。②“抓大”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抓大”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③另一方面,“放小”可以把一大批小型国有企业直接推向市场,有利于促进经济资源向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流动,优化资源配置。④“抓大”与“放小”相辅相成,都是为了使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和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是为了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此外,还有诸如市场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问题(“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互配合)、先富共富问题、防止和调节收入过分悬殊、扶贫帮困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对外开放问题、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关系中坚持爱国主义的问题、科教兴国问题,都应有初步了解。限于篇幅,就不赘述了。

附表:国有工业企业经营情况统计表

项目

1990年1995年 增长

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 3568亿元 8307亿元 1.33倍

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1503亿元 2874亿元近1倍

盈亏相抵后的净利润 388亿元665亿元71%

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财政亏损补贴 118亿元86亿元

标签:;  ;  ;  ;  ;  ;  ;  ;  ;  ;  ;  ;  

做好能力培养,提高复习的实效性--高一“思想政治”评介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