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运行机制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世界农业发展史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我国明确提出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然而,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迟缓,农业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形成规模的只有20%。而对如此形势,如何符合经济规律快速地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理论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推进农业技术进步,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运行机制,以此构建我国科学的农业技术进步运行机制,指导我们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工作,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农业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
农业技术进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新的农产品或生产方法的设想的产生到普遍推广应用的完整过程。 它可归结为农业科技研究、 科技推广、科技应用三个环节。
需求和供给是决定某商品市场的两个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也成为商品。农业技术商品的供给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没有进入市场之前,只是一种潜在供给,要把潜在供给转化为现实供给,就得有供给的中介力量即农业技术推广,把科研成果引入市场进行推广就犹如仓库里的产品是一种潜在供给,拿到市场上推销出售便形成现实供给。农业技术需求是指农户主体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科学技术的数量总和。据此,我们认为,决定农业技术进步的有二个因素:农业技术供给的推动力和需求的拉动力,决定着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和速率。这两种因素有均衡和不均衡两种情况,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效率上却完全不同。一种是供求协调一致,力量均衡。在这种状态下,需求和供给都得到实现,这是促进农业技术良性进步的最优状态。另一种是供求不一致,即供给与需求选择的农业技术种类不一致,或力量不均衡。在这种状态下,需求不能实现或者是供给无效,从而降低了农业技术进步效率。
下面就这两种力量作一具体论述。
1.1 农业技术进步的需求拉动力
农户是农业技术的需求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理性具有普遍意义。“经济人”的理性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人主体从若干个可选择方案中总是选择最优的方案。作为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也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这是很多发展经济学家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若干个方案何为最优,因主体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不同而不同。
传统经济条件下的农户,农业生产是作为一种生活保障的来源,作为维护自身生存和繁衍的需要。因此,他们的目标是生存机会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这是由当时他们的收入水平决定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处在生存水平线上。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农户是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自主的生产决策,其农业生产行为逐渐由生活保障式向生产投资式转变,成了一种经济行为。因为,当前农户使用农业技术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以此决定采用什么技术、多少技术。也就是说,农户的技术选择和使用是利润的函数,是内生变量,这一目标函数决定农业技术使用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首先看农户的技术选择方向。采用农业技术可以补充要素的供给,起到替代要素的作用。土地和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根据所替代的资源要素不同,农业技术可以分为土地替代型技术和劳动替代型技术。在市场健全,生产要素价格显性下,农户生产决策的基本倾向是选择替代价格较高的生产要素技术,从而降低生产费用。然而,当前在我国农村主要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显性不明显,土地交易受限制,劳动力流动受限制的情况下,农户会选择替代边际生产力较高的生产要素技术,从而收益较高。因此,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着技术选择方向。我国的特点是: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均仅有耕地1.5亩,人地矛盾不断恶化, 耕地成为我国农业具有较高稀缺性的要素,决定土地的边际生产力较高。因此,农户会选择土地替代型的农业技术。
其次看农户技术需求大小。技术需求大小是受利益驱使的,与采用某种技术的预期收益成正相关的关系,预期收益越高,需求越旺盛;带来的预期收益持续时间越长,需求越持久。
然而,我国采用农业技术的预期收益较低,决定农业技术的需求乏力。其原因:①我国农村技术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阻碍了农民获得农业技术信息。②使用农业技术的风险较高,机会成本较大。不但农业有来自市场的风险,还有来自自然的风险,特别是使用生物、化学技术,必须具备很严格的土壤、气候、季节条件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一旦某一条件不具备或某一环节出现错误,新技术的使用不但不能带来高收益,还可能出现歉收,甚至是灭顶之灾。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1995年全国农资价格涨幅高达27.4%, 大大高于同期社会零售价格上升幅度, 1996年上半年农资价格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同期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的7.1%。而使用农业新技术, 必然要用现代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生产要素,这样使得使用技术的成本偏高。④农业比较利益低,增产不增收,局部地区存在“卖难”现象。⑤农民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低,也降低了使用科学技术的收益。
前面所述只是需求的一方面。所谓需求是指农户对生产技术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也就是不但要对生产技术有欲望,而且要有能力,有欲望而没有能力,不能算作需求。这里讲的能力是指购买农业技术的支付能力和使用农业技术的风险承受能力。当前,我国农民的技术需求能力不足,原因是:①农民相对贫穷,资本积累能力弱,大部分农户只能从事简单再生产;②农业信贷资金投放也越来越强调择优原则,农业信贷投资严重不足;③刚脱离温饱线的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差,一旦农业技术使用不成功,便直接危及基本生活。
2 农业技术进步的供给推动力
农业技术的供给者主要是政府,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①农业技术是一种外在性很强的商品,技术创新收益内部化困难;②农业技术的研究费用高,直接收益低,社会效益高,一般私人企业不愿投资;③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性较大,对一个特定的区域而言,只有根据自然资源条件研究的技术才是适宜的,这样的技术才能被农民采用,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而农业科研和推广组织具有区域性特点;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比较利益较低,农业科研和推广由国家承担,实际起着补贴农民的作用。据此,农业供给的主体应该是各级政府。一般来说,国家级科研单位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和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技术的研究,地方级科研单位主要针对本地方的生态特性,研究适宜本地条件的技术,承担应用研究。
作为农业技术供给主体的政府,其农业技术供给行为较少受经济变量影响,有着自身的经营轨迹,其经营目标是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政府的技术供给行为是社会效益的函数,是外生变量。对我国政府而言,社会效益的主要内容是以粮食产量为主。这是由于:①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据推算,在本世纪末每年仍将增加1400万人口左右,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的有效供给将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生存的最大问题。没有充足的农产品供应,社会安定就成问题,更不用说搞经济建设了。人口的进一步增加以及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农产品供给造成很大压力。从粮食生产的量化标准来看,人均400kg 的粮食是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基本的物质保证。按2000年我国人口13亿计算,本世纪末粮食总产量必须达到5200亿kg。199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4450亿kg,距离目标差750kg,未来几年要实现粮食总产量5200kg的目标难度不小。 ②我国是一个资源约束型国家。耕地作为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源泉,人均仅1.5 亩,而世界人均耕地达3.96亩,而且近年来由于非农产业占地持续增加,以及风沙侵蚀,盐碱化和污染等,使得农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据有关报道,我国每年大约减少耕地33.3—46.7万hm[2], 全国目前遭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000万hm[2],土壤沙化面积已达到33.4万hm[2],并每年以2100hm[2]的速度扩展。而在我国可开发利用的7600万hm[2]土地后备资源中,可开发的宜农地仅占18%, 可增加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显然,不断减少的人均耕地相对于持续增加的人口来说,增加单产是首要目标。因此,政府农业技术供给的目标便是产量最大化,以此决定农业技术供给的方向和速度。所以,我们国家提出发展:“三高”农业,首先一高就是高产,这是从政府的角度提出来的。
3 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
根据农业技术供给和需求这二者因素在决定农业技术进步地位、作用的不同,农业技术进步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政府供给主导型和农户需求主导型。政府供给主导型是指农业技术进步主要由政府启动,政府在技术进步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政府根据自身的选择偏好进行技术研究、推广,同时借助制度的设置、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诱导农户不断采纳新技术,形成有效的技术需求。该模式的特征是技术供给创造技术需求,从而实现供求平衡,可以说,农业技术进步主要是政府推动的。农户需求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是指农业技术进步由农户启动,农户在技术进步中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为提高竞争能力和对要素价格变动的反应,农业市场主体必须不断采用新技术,使自己的农产品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农户对新品种的搜寻,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政府根据农业户提出的技术需求结构和方向,开发推广新技术,促使科研推广人员对农户技术需求作出反应,达到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的均衡。其特征是技术需求引致技术供给,农业技术进步是由农户拉动的。
当前我国该走政府供给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模式?还是农户需求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模式?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次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经营为主体,按价值规律,运用竞争手段进行商品和服务的流通和交换,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运行体制。说穿了,市场经济就是需求主导经济,即消费者主权经济。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切生产、服务都必须围绕市场需求,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组织生产,提供服务。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判断。因此,走农户需求为主导的技术进步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实际上,农户需求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模式比政府供给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模式更富有活力和效率。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技术推向前进。实践证明,农业技术只有在有需求的情况下,才能自行扩散。农民不需要的技术,很难推广,即使强迫推广,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和强劲的生命力。相反,高效易行的技术可以不推自广。众所周知,60、70年代,我国基于对苏联农业发展模式的仿效,形成农业机械化的偏好,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实践证明,农业并未因农业机械化推广而发展。农业机械化不成功不是因为机械化技术本身,而是导致这一技术选择的政府集中决策机制不合理,它违背了需求决定供给的基本经济原则。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供给依然严重地与需求脱节,成了“二张皮”,农业科研走的是“立题—研究—成果—再立题”的道路,与生产脱节,为科研而科研。据抽样调查,1992年农业科技成果中受农民欢迎的仅占10%左右,其余则有相当部分很难被农民接受和推广应用。这就要求我国应走需求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模式。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向接受市场经济方向引导,向商品经济的大市场要课题。由传统的“立题—研究—成果—再立题”的科研模式转向“市场—立题—研究—成果—市场”的科研新模式,选择有开发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把握机遇,迅速推出一批市场急需、技术含量高、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使农业科研进一步与商品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建立科研、开发、经营为一体、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新科研体制,实现面向市场搞科研,搞好科研出成果,利用成果搞开发,通过开发搞科研的新格局。使农业科研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围绕农业技术需求,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做好新技术的实地试验、筛选和改进工作,选择最适宜本地的新技术予以示范、推广,通过多种方式传递技术信息,降低农业获取信息的成本,扩大农民选择适宜技术的范围,充分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而降低农户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的成本。
坚持走农户需求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模式,并不是以此否定政府供给在农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农业技术供给也并不是被动的供给,政府必须加强农业技术进步的宏观调控,这是农户需求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模式的应有之义。主要是指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业发展战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其作用方式是通过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科技政策、推广计划、资源配置等来实现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调控。
综上,我们在构建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运行机制上,既要考虑到微观行为主体的利益驱动,同时又要兼顾国家长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应建立以农户需求拉动为主导的,与政府供给推动相结合的农业技术进步运行机制。
4 提高农业技术需求的政策建议
加快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建立健全农业技术进步运行机制,关键是提高农户技术需求的动力,诱导农户不断采纳新技术。
4.1 明晰土地产权关系
农业技术需求受利益驱使,首先要求解决利益归属问题。利益的归属是特定土地产权关系的反映,合理的土地产权结构以其法定权益向农户提供基本的利益激励,从根本利益上驱动农业技术进步,把农户土地资产增值欲望与农业技术进步结合起来。目前,农业技术进步乏力的根源是现有土地产权关系模糊,农户土地经营权不完整和土地经营的双重主体。农户土地经营的收入很大部分变成:“农民负担”,严重挫伤农户的技术变革积极性。土地产权关系的明晰,一方面要从法律上界定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分离,以科学的合理的地租征收体现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另一方面明确农户为土地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是指导、服务。这样就可保证技术选择的活力有一个产权和利益基础。
4.2 调整农业比较利益
一方面要建立农产品市场的调控体系,稳定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要扶持农用工业的发展,降低农业投入品价格,切实改善农业贸易条件,增加农业比较利益,以提高农户使用技术的预期收益。
4.3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风险储备金和农业技术推广专项保险业务
政府在设立风险储备金后,可向农民作出承诺,凡政府指导推广的技术,如若减产,按正常年份标准核减产量由政府无偿补给;如若增产,拿出增产的一定比例归政府作为风险储备金,其余的全归农民自己。同时建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为农民提供优惠的技术推广保险条件,使其易于为农民接受,吸引农民积极参加,以弥补政府风险储备调节之不足。
4.4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设施、交通、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它可以充分展示新技术的增产潜力,增加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有利于市场信息、新技术传播与推广。因此,政府和集体组织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户使用新技术的收益率。
4.5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在坚持和完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土地流转,加快土地兼并和集中,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当前特别要搞好农村的“五荒”拍卖。
(收稿日期:199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