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与学科能力的“消极发展”_信息化时代论文

社会信息化与学科能力的“消极发展”_信息化时代论文

社会信息化与主体能力的“负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主体论文,能力论文,社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体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有潜在于主体内部,并在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是主体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就其结构而言,是由“人本身的自然力”、主体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主体自身的非理性因素构成的整体。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主体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当代,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信念化渗透与主体能力的各个要素,为主体能力走向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必须看到,社会信息化在促进主体的肢体解放、自然力延长、智力放大的同时,也使主体一些能力呈现“负发展”的趋势。本文将对主体能力的“负发展”的表现、成因及其解决的可能途径进行探讨。

一、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主体能力“负发展”的表现

1、主体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负发展”

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并非指主体所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是指主体的某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类社会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主体的知识、技能为与之相适应,而把对知识、技能的理解重点放在“高科技知识”、“高技术技能”上。毋庸置疑,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无不得益于信息科学技术知识的扶植。正因如此,现时代的主体,在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普遍重视高技术手段的掌握,而与之相反,却忽视了主体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电子产品的使用,使得主体不必动脑筋、不用记忆,就轻而易举的获得了以往必须通过一系列脑力劳动才能获得的成果。这无疑弱化了一些基本能力的训练。尤其是作为信息化时代主要的知识载体与传播工具的电脑,其信息存储能力是任何人无法比拟的。于是主体就忽视了自身记忆能力的运用,使得记忆力因长期疏于开发而闲置,处于麻木状态、停止发展、甚至倒退;电脑的计算功能也是人类难以匹敌的。在生产和生活中、在各部门和场所中,电脑已经代替人脑从事数学运算,主体只需懂得操作命令、用手指运作就可以了,用数字进行运算的思维很少出现或根本毫无用武之地。而停止发展的结果乃是后退。与此同时,主体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因电脑和电脑网络的巨大信息存贮功能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可从电脑中、网络中实现知识、信息的传输。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逐渐变成“智慧的懒人”。正如台湾学者所说“当人们高度的被网络自衍之理路结构所制约和安排后,人们就愈来愈不需要智慧了,因为他们不必跨过原有体系的自衍理路结构的温度,寻找意外、偶发、创新的灵感来为自己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在网上行走,并不必迫切的需要智慧,而且甚至是排他的,连让它进放一点仅存的、意外偶发火花的机会,都可能要给剥夺掉的”[1]。另外,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工作简化,甚至仅仅是选择与圈点,人类越来越为这些人为的符号象征世界所制约、消蚀,势必造成人的文字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的退化。

2、主体体力的“负发展”

科技活动的任务,就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在不断开拓新领域、不断打破传统的束缚中,揭示自然的内在奥秘。信息化时代的高科技特征,决定了这一时代的社会发展,必然是高智力活动的结果。这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精神,具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和创造力。主体追求知识的创新、智力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人的智力,将有必要和有条件得到极大的发展。

但就在主体给自身的解放创造无数条件、不断减少肢体劳作的同时,也为主体体力的发展设置了障碍。现代科技的发展,正全面促进着这一减少人体劳作活动的趋势的不断加剧。工业、农业生产自动化、办公室工作自动化的实现和发展,将把人们的各种生产性肢体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人们日益“四体不勤”。目前,肥胖并已成为难以控制的跨世纪病,这里当然有营养因素,但缺乏必要的体力劳动,乃是根本原因。主体能力的发展应是体能与智能的全面发展,而信息化时代给主体提供的是一种智力高度发展和体力基本停止发展的大环境,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走向畸形发展,即智力高度发展而体力停止甚至衰退的不平衡态势,乃至有科学家预言:在未来世纪的某一天,人类的外部形象将发生很大的改变。那时候的人,将有着巨大的头,而身子与四肢却极为短小。照此发展,人类未来真将会“进化”成为英国古人类学家狄克森教授所预言的样子:人的躯干和四肢将作为无用的器官而退化,只有大脑、感觉器官和生殖器官保持功能[2]。

二、主体能力“负发展”的成因

1、社会信息化发展快速与主体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

社会信息化发展快速与主体能力相对滞后,导致了主体能力发挥的程度受到削弱,甚至产生“负发展”。从总体上说,社会信息化为主体体力的提高营造了技术基础和社会环境,但是同时也使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日益扩大化、复杂化,如全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生物品种、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各种高新技术设备、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等等。与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速度及相应不断扩大的客体相比,主体能力并不是在“增强”,而是在“削弱”。也就是说,客体的规定性在增加而主体的既有规定性未能相应地增加。主体能力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不相匹配使主体能力的发挥受限,这可以说是信息时代主体能力“负发展”的一种原因。

2、主体高度物化与非物化的矛盾

技术的根本价值在于转化为各种“技术物”,来取代人自身的器官、功能和活动。信息技术通过用机器运转全面取代人的肢体活动,使人只是“思维主体”,“行为主体”的角色由机器来代替;信息技术用电脑取代人脑,用人工智能取代人脑智能,从而解放主体智力,超越主体大脑的局限性,甚至在将来由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取代人脑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人已有可能把自己的肉体作为技术的对象,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再造,有人甚至认为头颅、大脑也可以不要,整个人完全信息化,生活在电脑和网络里。也就是说从功能取代、器官取代发展为整个肉体的取代。所有这一切的发展表明,人的物质实体呈现出行将消失的趋势。这一切取代,都是通过人逐步“物化”实现的,人不断利用“技术物”来超越自身。但是人越是物化,在“物化”加速强化的背景下,人与物的界限将越趋于消失。因此,许多学者指出:“在新的高科技社会中,客体已经取代了主体的地位,并主宰了不幸的主体”[3]。“个人充其量只是一个终端机的延伸”[4]。“过去拉美特立说:‘人是机器’,这是对神的挑战;今天又有人说‘机器是人’,这是对人的挑战”[5]。德国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制造了像人一样行动的机器,培养像人一样行动的人——有利于非人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被改造成物,变成生产和消费过程的附属品”[6]。科技发展的同时,人类走向物化;人类既要物化,又不能完全物化,既要延长自身能力,又不能完全依赖机器。主体能力要求依赖工具系统发展与主体自身要求独立于机器之外的矛盾便成为主体能力发展的障碍,甚至使其走向负发展。

3、“高技术”与“高情感”失衡的矛盾

美国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我们采用了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High Tech/High Touch)这个说法来描述人们对技术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7]。信息时代,主体智力的作用已发挥到一个更高阶段,为主体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强有力的物质活动手段,也需要相应的高文化、高情感与之相匹配。信息时代的主体,无论是生产者、管理者还是消费者都必须拥有足够高的文化内涵。而实际上,“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发展并未同步,而是前者快于后者。这就导致了主体依其“高情感”把握“高技术”脉搏的滞后性。主体凭其既有的文化底蕴去掌握的“高技术”是不完全的,形成一种失衡状态。这既阻碍了主体自身潜能的发挥,也使主体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三、走出“负发展”困境的思考

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这一现实,与它所带来的主体能力发展的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把人类推向了一个理性思维的新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决不能盲目的只从社会出发,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将社会发展与主体及其能力的发展协调一致作为目标,确立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相符合的原则。

1、发挥主体能力的自身超越性,实现社会信息化进程与主体能力发展的同步。

从时空的角度讲,主体的人所面对的总是无限潜在的客体,而从现实的角度讲,人只能面对有限的客体。主体能力的超越性恰恰表现在它总是不满足对有限客体的把握,而要去把握无限的客体。这种超越性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总是在一定客观基础上的超越,而不是任意的超越;它又是永恒不断的,一次超越的实现就为进一步的超越奠定了新的客观基础,而且对于人类的不断延续来讲,它也是无限的。“主体受推论或社会条件的制约……,个体具有……借助自我技术来发展一种自由实践的能力”“个体获取自由的大小取决于它克服社会所施加的限制的能力”[8]。主体自身能力的超越性,使其有可能,也有条件实现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同步。社会信息化发展快速与主体能力滞后的矛盾,正可以通过对主体自身能力超越性的自觉合理发挥来解决。主体活动由自发到自觉、由自在到自为,从而超越原有的能力。

2、矫正价值导向,促使科学技术发展与主体能力发展和谐统一。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它与人类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其负作用在于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在于主体价值观念的偏颇,这种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片面追求,是把人、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关系扭曲为直接的、片面的功利关系,从而导致主体能力按照这种功利原则,片面追求技术目标,畸形发展。主体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摒弃那种纯经济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目标,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元价值。也就是说,“人类应承担起调节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责任,把科学技术的以功利因素为核心的经济价值转向以道德因素为核心的文化价值”[9]。

3、关注个体能力发展,塑造“高情感”与“高技术”的统一。

人类社会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的生理与心理之间、智慧与意志之间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这就是“完整的主体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挥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生活表现”[10]。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体能力的发展是以每个个体能力发展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高情感”,即人们对技术的态度,是排斥还是吸收,也是依个体原则而确定的。关注个体能力的发展,提供主体能力发展的个性空间,为个体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由个体自觉的产生对高文化、高情感的需求,这不失为促进“高情感”与“高技术”和谐统一发展的一条途径。

标签:;  ;  

社会信息化与学科能力的“消极发展”_信息化时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